內容簡介
《傳播學場理論》是以場論範式對傳播學理論的整閤研究成果。
《傳播學場理論》批判地繼承瞭傳播學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和技術-功能學派的理論,並建立瞭理論架構。傳播學場理論力求融閤理解傳播學三個學派分立的理論體係,力求納入中國傳播實踐研究西方傳學理論,力求聯係互聯網情景改寫前互聯網時代的經典理論,力求在業界實踐的基礎上關照學界研究,力求理論的自洽性與實用性的統一。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導論
一 理論與結構
二 版圖與前沿
三 範式與立場
四 路徑與方法
(一)理論預設法
(二)迴歸實驗法
(三)整閤修正法
第一章 微觀場理論
一 理論概述
(一)實踐歸納
(二)理論演進
(三)核心概念
二 微觀場理論模型
(一)基本模型
(二)模型分析
三 基本結論
(一)電視節目的趨第一場性
(二)被屏蔽的第一場
(三)第一場悖論
(四)前置的編輯過程
四 對相關問題的迴答
五 傳統媒體的再認識
(一)開放場域
(二)閤並情境
(三)錶演儀式
(四)社會規製
第二章 電視職業角色的共享理念
一 場的辨識:一種電視拍攝的職業素養
(一)場的辨識
(二)場的進入
二 場的控製:一種采訪現場的職業能力
(一)從第三場開始
(二)語言性采訪
(三)動作性采訪
三 場的意識:一種節目主持的職業理念
(一)主持人在第二場、第三場和第四場的場意識
(二)主持人在第五場的場意識
四 閤格電視作品的三個特徵
(一)關於節目的信息真實
(二)關於單位時間的信息量
(三)關於各場鏡頭的組閤
第三章 紀錄片真實性建構的場理論闡釋
一 研究現狀
(一)紀錄片理論演進的曆史脈絡
(二)紀錄片理論演進的雙綫結構
二 紀錄片真實性建構的場境分析
(一)動作場境分析
(二)語言場境分析
三 紀錄片情景再現的原則
四 微紀錄片的實質與概念
(一)概念梳理
(二)質思的問題
(三)“WE”視域下的微紀錄片
第四章 宏觀場理論
一 總論
(一)理論建構的問題
(二)理論思考的嚮度
(三)宏觀場模型
二 分論
(一)文本場論
(二)受眾場論
(三)意義場論
(四)文化場論
(五)社會場論
三 綫性互動關係
(一)金融資本生産過程
(二)文化資本生産過程
四 共振效應
(一)微觀共振
(二)場際共振
(三)復閤共振
第五章 意識形態在傳播場域的發生機理
一 研究現狀
(一)意識形態的隱藏策略
(二)意識形態的同化策略
(三)編碼/解碼理論
二 意識形態在職業傳播中的發生機理
(一)意識形態隱藏策略重讀
(二)基於微觀場理論的思考
三 意識形態在社會傳播中的發生機理
(一)同化策略的失效
(二)解碼方式的局限
(三)基於宏觀場理論的思考
第六章 輿論場的結構與聯係
一 四個輿論場的內部結構
(一)政府輿論場
(二)傳統媒體輿論場
(三)民間輿論場
(四)網絡輿論場
二 四個輿論場的總體聯係
(一)各場要素與結構
(二)同名的不同場域
(三)場間聯係的樞紐
(四)場間的權力關係
三 對應關係論
(一)政府輿論場與傳統媒體輿論場的關係
(二)政府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關係
(三)政府輿論場與網絡輿論場的關係
(四)傳統媒體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關係
(五)傳統媒體輿論場與網絡輿論場的關係
(六)民間輿論場與網絡輿論場的關係
四 網絡輿論場治理研究
(一)現行的治理策略
(二)基於傳播學場理論的思考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當今如果有人企圖改寫某一學科的理論,這種企圖總讓人懷疑。
《傳播學場理論》的寫作就有這種令人懷疑的企圖。
1987年,筆者求學於復旦大學新聞係。那時,傳播學剛譯介到中國。其相較於新聞學的學理性、對應於現實的真切性,都令人耳目一新。時過30年,筆者經曆瞭報社記者、電視颱主持人、電影廠管理者這些職業角色後,迴到大學。吃驚的是,當下大學的傳播學理論和30年前並無二緻。
唯物主義絕不相信會有什麼絕對真理。但是,西方傳來的傳播學似乎成瞭某種不可逾越的高峰。當然,不隻筆者看到這樣的現實,相信也有學者試圖改變。由於各種縱嚮科研項目大緻都采用瞭“傢有韆般事,先就急處說”這樣的評審標準,純理論的研究難以立項。人是要吃飯的,知識分子也難免俗。靜下心來,拋開名利去做純理論的研究算是一種“病”。
可是,這一切讓筆者有瞭強烈的撕裂感。
首先,這種撕裂感是因為學生無法學以緻用。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在“象牙塔”裏學到的,到瞭現實中往往使不齣來。理論和實踐是無法黏閤的“兩張皮”。
其次,這種撕裂感來自於傳播學理論版圖的學派分立。我國的傳播學教材多采用的是經驗學派的理論,對批判學派和技術主義學派的理論僅限於介紹。三個學派各執一端,互不理會。可以算是一種學術的冷暴力。
最後,這種撕裂感來自於“行道於邦”與“真理至上”的抵牾。“行道於邦”與“真理至上”之間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如果把這個爭論轉譯為是“為祖國做研究”還是“為人類做研究”,這個爭議就成瞭知識在不同時空中的功能性差異的命題。這個命題近來確乎有瞭答案。拋開爭議,無論是為祖國還是為人類,科學研究都必須立足於學理性。缺乏學理性的研究當然就沒有任何功用。
從業界到學校,筆者成瞭年輕的老同誌。人教育行不長,因此算年輕,年齡又不小,當然是老同誌。一個在業界打拼多年的人,要迴來大學做學術,難免讓人懷疑。
這本書的寫作基本上來自於一些基於常識性的思考,筆者將其稱為三個迴歸。
其一,學術迴歸常識。閱讀一些論文和著作常驚嘆於它們在玄妙的詞匯和深邃的語句之下錶述齣的一些有違常識的判斷。簡單地將社會文化現象歸結為單一的傳媒因子是一種;大而無當的政治、經濟、文化歸因分析是另一種;當然,還有各種“正確的廢話”所錶達的“建議”。當學術研究與常識抵觸時,我們更希望研究可以改寫常識。可悲的是,研究總在常識之下顯得荒誕。
其二,學術迴歸實踐。‘大學被稱為象牙塔。學者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在於自圓其說。如果研究成果完全不能對應現實,那又有何意義?傳播學傳人、沿襲、發展瞭這麼多年,現在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論都無法對應現實:第一個現實叫中國情境,第二個現實叫互聯網情境。中國傳媒實踐的復雜性及其可資研究的價值一直被低估。學習者和研究者還把套用西方理論驗證中國情境和互聯網情境作為主要的學術貢獻。那些引用和轉載的因子都拱衛瞭這種研究的權威性。
其三,學術迴歸理性。傳播學三大學派理論的分立態勢如此明顯;我們的教科書在采信某些理論時的功利主義態度如此明顯;前互聯網時代的理論體係在解釋現實中的無力感如此明顯;西方語境下的基本概念和中國傳媒實踐的差異性如此明顯,以緻我們根本不需要科學哲學,隻要迴歸基本的理性就可以産生改寫的衝動。因此,整閤傳統理論,對應現實和時代就是基本的理念和方法。
本書的研究方法非常簡單,用20年去業界做實踐,再用10年來研究文獻和理論,把過去的實踐經驗力所能及地理論化,寫一點來自實踐又可以迴歸實踐的東西。
當然,真理是相對的。筆者相信這部著作當中的許多觀點和結論乃至整個的理論框架和體係,都會被或認同或批判,被或證實或證僞。
兒時喜歡朝湖裏丟進一粒石子,看著湖麵平靜的狀態被打破。石子終歸沉入水底,不再看見。可喜的是,它曾激起一些漣漪。
傳播學場理論:構建理解社會信息流動的新視角 在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時代,理解信息如何産生、傳播、影響並最終塑造我們所處的社會,已成為一項至關重要的課題。傳統的傳播學研究,雖然在揭示媒介內容、受眾接受等方麵取得瞭豐碩的成果,但往往在宏觀的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以及信息流動的動態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傳播學場理論》正是為瞭迴應這些挑戰而誕生的。本書並非對既有理論的簡單羅列或整閤,而是以一種全新的理論框架,深入剖析傳播活動的“場域”屬性,為我們理解社會信息流動提供瞭一個更為係統、精妙且富有洞察力的視角。 何謂“場”?——從靜止到動態的躍遷 本書的核心概念,即“傳播學場”(Communication Field),藉鑒瞭社會學中的場域理論(Field Theory),但又賦予瞭其獨特的傳播學內涵。場域,並非一個物理空間的概念,而是一個由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動態係統。在傳播學語境下,傳播學場是一個包含但不限於以下要素的復閤體: 傳播主體 (Communicators): 這包括個體、組織、機構、媒體機構、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等所有能夠發起、組織、生産、傳遞和接收信息的力量。它們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處於復雜的關係網中。 傳播內容 (Content): 信息本身,無論是文本、圖像、聲音、視頻,還是更抽象的意義、觀念、價值觀。內容的生産、編碼、傳播、解碼和解釋過程,構成瞭場域的核心活動。 傳播渠道/媒介 (Channels/Media): 信息傳遞的載體,從最古老的口語、書寫,到印刷術、廣播、電視,再到今天的互聯網、社交媒體,媒介的形態和技術進步深刻地影響著場的結構和運作。 傳播受眾 (Audiences): 信息接收者,他們並非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通過自身的經驗、知識、情感、社會地位等因素,主動地解讀、重構甚至生産信息。 社會文化環境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傳播場域的外部支撐,包括社會結構、政治製度、經濟力量、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價值規範等。這些宏觀因素為場的運作提供瞭土壤和邊界。 權力關係 (Power Relations): 在場域內部,各種要素之間存在著權力不對稱。誰能夠主導信息的生産?誰能夠定義內容的意義?誰的敘事更具影響力?這些權力博弈是理解傳播場運作的關鍵。 《傳播學場理論》強調,這些要素並非靜態地並列,而是處於持續的互動和轉化之中,共同構成瞭一個動態的“場”。在這個場中,信息的流動不是綫性的“發送-接收”過程,而是一個復雜、多嚮、充滿張力的過程。 場域的張力與博弈:理解傳播的深層邏輯 本書深入探討瞭傳播學場域內部存在的各種“張力”(Tensions)和“博弈”(Struggles)。這些張力是推動傳播場不斷演化的動力,也是理解傳播現象深層邏輯的關鍵。 生産與消費的張力: 傳播內容是如何被生産齣來的?是少數精英的決定,還是大眾參與的結果?媒體機構、內容創作者與受眾之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在內容生産和消費過程中的權力分配,構成瞭這一核心張力。 同質化與異質化的張力: 媒介的傳播能力是否會導緻信息的同質化,抹殺文化和觀點上的差異?抑或,媒介的開放性是否能促進多元聲音的錶達,從而形成異質化的傳播格局? 閤法性與顛覆性的張力: 哪些信息被視為“閤法”或“權威”,能夠在場域中獲得廣泛認可?又有哪些信息試圖挑戰現有秩序,成為顛覆性的力量?這種閤法性與顛覆性之間的博弈,深刻影響著社會觀念的形成和變遷。 個體與集體的張力: 在信息傳播中,個體的聲音是否能夠被聽到?還是容易淹沒在集體的洪流中?個體如何組織起來,形成集體力量,影響信息傳播的走嚮? 控製與解放的張力: 權力主體試圖控製信息流動的方嚮和內容,而受眾和弱勢群體則可能尋求信息的解放和自主錶達。這種控製與解放的拉鋸戰,貫穿於整個傳播場域的運作之中。 作者通過對這些張力的細緻分析,揭示瞭傳播活動並非簡單的技術操作,而是復雜的社會實踐,其中充斥著權力、利益、意識形態的博弈。 場域分析的應用:破解現實傳播睏境 《傳播學場理論》並非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緻力於為理解和分析現實世界中的傳播現象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本書通過一係列案例研究,展示瞭如何運用場域分析來解讀: 媒體議程設置的機製: 媒體並非簡單地反映現實,而是通過選擇、強調、組織信息, actively shaping public agenda。理解媒體的場域構成(所有權、編輯政策、廣告收入、記者群體等)以及它們與政治、經濟力量的互動,能更清晰地看到議程設置的運作邏輯。 社交媒體的權力動態: 社交媒體平颱看似去中心化,實則存在著算法的控製、平颱規則的約束以及用戶數據的爭奪。分析社交媒體的傳播場,可以揭示信息繭房的形成、網絡謠言的傳播路徑以及意見領袖的生成機製。 政治傳播的策略與影響: 政治競選、政策宣傳、民意動員等政治傳播活動,是高度復雜的場域博弈。本書將展示如何通過分析政治傳播場中的參與者(政客、媒體、選民、利益集團)、內容(口號、政策、承諾)、渠道(電視、網絡、集會)以及權力關係,來理解其效果和局限。 文化産業的運作邏輯: 電影、音樂、文學等文化産業的傳播,同樣遵循著場域的邏輯。分析文化産業的場域,可以理解創意生産、市場推廣、受眾消費以及文化價值的塑造過程。 跨文化傳播的挑戰: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傳播場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理解這些差異及其背後的權力結構,是實現有效跨文化傳播的關鍵。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局觀”,讓讀者能夠跳齣單一的媒介或信息單元,從更廣闊的社會結構和互動關係中去審視傳播活動。它幫助我們認識到,每一次信息的傳遞,都蘊含著復雜的社會力量和潛在的權力博弈。 理論創新與未來展望 《傳播學場理論》在傳播學領域具有重要的理論創新意義。它打破瞭以往研究中將傳播主體、內容、受眾、媒介割裂開來的局限,強調瞭它們之間的相互依賴和動態建構。通過將傳播活動視為一個“場”,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種更為整體性、係統性的分析方法。 本書不僅是對現有理論的貢獻,更為未來的傳播學研究開闢瞭新的方嚮。它鼓勵研究者: 關注傳播場域的邊界與連通: 不同的傳播場域(如政治場、經濟場、文化場)之間並非完全隔離,它們相互滲透、影響。研究不同場域之間的連通機製,將有助於理解信息如何在跨領域流動。 深入分析場域中的微觀互動: 宏觀的場域結構之下,存在著無數的微觀互動。對這些微觀互動的細緻觀察和分析,能夠為理解場域的整體運作提供豐富的細節。 探索技術演進對場域結構的影響: 新技術的齣現,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正在深刻地重塑傳播場域的結構和運作方式。未來的研究需要持續關注這些技術變革帶來的場域重構。 關注場域中的邊緣聲音與抵抗: 傳播場域中的權力分布並非一成不變,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也在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發齣自己的聲音,試圖改變場域的格局。對這些邊緣聲音和抵抗的關注,能夠使傳播學研究更加全麵和深入。 《傳播學場理論》是一部深刻且富有啓發性的著作。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嚴謹的分析,為我們理解社會信息流動的復雜性提供瞭一個強有力的理論框架。閱讀本書,將幫助您重新審視我們每天接觸到的海量信息,並更深刻地洞察信息如何塑造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把理解當下社會運作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