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播学场理论》是以场论范式对传播学理论的整合研究成果。
《传播学场理论》批判地继承了传播学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技术-功能学派的理论,并建立了理论架构。传播学场理论力求融合理解传播学三个学派分立的理论体系,力求纳入中国传播实践研究西方传学理论,力求联系互联网情景改写前互联网时代的经典理论,力求在业界实践的基础上关照学界研究,力求理论的自洽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导论
一 理论与结构
二 版图与前沿
三 范式与立场
四 路径与方法
(一)理论预设法
(二)回归实验法
(三)整合修正法
第一章 微观场理论
一 理论概述
(一)实践归纳
(二)理论演进
(三)核心概念
二 微观场理论模型
(一)基本模型
(二)模型分析
三 基本结论
(一)电视节目的趋第一场性
(二)被屏蔽的第一场
(三)第一场悖论
(四)前置的编辑过程
四 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五 传统媒体的再认识
(一)开放场域
(二)合并情境
(三)表演仪式
(四)社会规制
第二章 电视职业角色的共享理念
一 场的辨识:一种电视拍摄的职业素养
(一)场的辨识
(二)场的进入
二 场的控制:一种采访现场的职业能力
(一)从第三场开始
(二)语言性采访
(三)动作性采访
三 场的意识:一种节目主持的职业理念
(一)主持人在第二场、第三场和第四场的场意识
(二)主持人在第五场的场意识
四 合格电视作品的三个特征
(一)关于节目的信息真实
(二)关于单位时间的信息量
(三)关于各场镜头的组合
第三章 纪录片真实性建构的场理论阐释
一 研究现状
(一)纪录片理论演进的历史脉络
(二)纪录片理论演进的双线结构
二 纪录片真实性建构的场境分析
(一)动作场境分析
(二)语言场境分析
三 纪录片情景再现的原则
四 微纪录片的实质与概念
(一)概念梳理
(二)质思的问题
(三)“WE”视域下的微纪录片
第四章 宏观场理论
一 总论
(一)理论建构的问题
(二)理论思考的向度
(三)宏观场模型
二 分论
(一)文本场论
(二)受众场论
(三)意义场论
(四)文化场论
(五)社会场论
三 线性互动关系
(一)金融资本生产过程
(二)文化资本生产过程
四 共振效应
(一)微观共振
(二)场际共振
(三)复合共振
第五章 意识形态在传播场域的发生机理
一 研究现状
(一)意识形态的隐藏策略
(二)意识形态的同化策略
(三)编码/解码理论
二 意识形态在职业传播中的发生机理
(一)意识形态隐藏策略重读
(二)基于微观场理论的思考
三 意识形态在社会传播中的发生机理
(一)同化策略的失效
(二)解码方式的局限
(三)基于宏观场理论的思考
第六章 舆论场的结构与联系
一 四个舆论场的内部结构
(一)政府舆论场
(二)传统媒体舆论场
(三)民间舆论场
(四)网络舆论场
二 四个舆论场的总体联系
(一)各场要素与结构
(二)同名的不同场域
(三)场间联系的枢纽
(四)场间的权力关系
三 对应关系论
(一)政府舆论场与传统媒体舆论场的关系
(二)政府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关系
(三)政府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的关系
(四)传统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关系
(五)传统媒体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的关系
(六)民间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的关系
四 网络舆论场治理研究
(一)现行的治理策略
(二)基于传播学场理论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当今如果有人企图改写某一学科的理论,这种企图总让人怀疑。
《传播学场理论》的写作就有这种令人怀疑的企图。
1987年,笔者求学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那时,传播学刚译介到中国。其相较于新闻学的学理性、对应于现实的真切性,都令人耳目一新。时过30年,笔者经历了报社记者、电视台主持人、电影厂管理者这些职业角色后,回到大学。吃惊的是,当下大学的传播学理论和30年前并无二致。
唯物主义绝不相信会有什么绝对真理。但是,西方传来的传播学似乎成了某种不可逾越的高峰。当然,不只笔者看到这样的现实,相信也有学者试图改变。由于各种纵向科研项目大致都采用了“家有千般事,先就急处说”这样的评审标准,纯理论的研究难以立项。人是要吃饭的,知识分子也难免俗。静下心来,抛开名利去做纯理论的研究算是一种“病”。
可是,这一切让笔者有了强烈的撕裂感。
首先,这种撕裂感是因为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在“象牙塔”里学到的,到了现实中往往使不出来。理论和实践是无法黏合的“两张皮”。
其次,这种撕裂感来自于传播学理论版图的学派分立。我国的传播学教材多采用的是经验学派的理论,对批判学派和技术主义学派的理论仅限于介绍。三个学派各执一端,互不理会。可以算是一种学术的冷暴力。
最后,这种撕裂感来自于“行道于邦”与“真理至上”的抵牾。“行道于邦”与“真理至上”之间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如果把这个争论转译为是“为祖国做研究”还是“为人类做研究”,这个争议就成了知识在不同时空中的功能性差异的命题。这个命题近来确乎有了答案。抛开争议,无论是为祖国还是为人类,科学研究都必须立足于学理性。缺乏学理性的研究当然就没有任何功用。
从业界到学校,笔者成了年轻的老同志。人教育行不长,因此算年轻,年龄又不小,当然是老同志。一个在业界打拼多年的人,要回来大学做学术,难免让人怀疑。
这本书的写作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基于常识性的思考,笔者将其称为三个回归。
其一,学术回归常识。阅读一些论文和著作常惊叹于它们在玄妙的词汇和深邃的语句之下表述出的一些有违常识的判断。简单地将社会文化现象归结为单一的传媒因子是一种;大而无当的政治、经济、文化归因分析是另一种;当然,还有各种“正确的废话”所表达的“建议”。当学术研究与常识抵触时,我们更希望研究可以改写常识。可悲的是,研究总在常识之下显得荒诞。
其二,学术回归实践。‘大学被称为象牙塔。学者做的工作很大一部分在于自圆其说。如果研究成果完全不能对应现实,那又有何意义?传播学传人、沿袭、发展了这么多年,现在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论都无法对应现实:第一个现实叫中国情境,第二个现实叫互联网情境。中国传媒实践的复杂性及其可资研究的价值一直被低估。学习者和研究者还把套用西方理论验证中国情境和互联网情境作为主要的学术贡献。那些引用和转载的因子都拱卫了这种研究的权威性。
其三,学术回归理性。传播学三大学派理论的分立态势如此明显;我们的教科书在采信某些理论时的功利主义态度如此明显;前互联网时代的理论体系在解释现实中的无力感如此明显;西方语境下的基本概念和中国传媒实践的差异性如此明显,以致我们根本不需要科学哲学,只要回归基本的理性就可以产生改写的冲动。因此,整合传统理论,对应现实和时代就是基本的理念和方法。
本书的研究方法非常简单,用20年去业界做实践,再用10年来研究文献和理论,把过去的实践经验力所能及地理论化,写一点来自实践又可以回归实践的东西。
当然,真理是相对的。笔者相信这部著作当中的许多观点和结论乃至整个的理论框架和体系,都会被或认同或批判,被或证实或证伪。
儿时喜欢朝湖里丢进一粒石子,看着湖面平静的状态被打破。石子终归沉入水底,不再看见。可喜的是,它曾激起一些涟漪。
传播学场理论:构建理解社会信息流动的新视角 在信息爆炸、媒介多元的时代,理解信息如何产生、传播、影响并最终塑造我们所处的社会,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课题。传统的传播学研究,虽然在揭示媒介内容、受众接受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往往在宏观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以及信息流动的动态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传播学场理论》正是为了回应这些挑战而诞生的。本书并非对既有理论的简单罗列或整合,而是以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深入剖析传播活动的“场域”属性,为我们理解社会信息流动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精妙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何谓“场”?——从静止到动态的跃迁 本书的核心概念,即“传播学场”(Communication Field),借鉴了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Field Theory),但又赋予了其独特的传播学内涵。场域,并非一个物理空间的概念,而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在传播学语境下,传播学场是一个包含但不限于以下要素的复合体: 传播主体 (Communicators): 这包括个体、组织、机构、媒体机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等所有能够发起、组织、生产、传递和接收信息的力量。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 传播内容 (Content): 信息本身,无论是文本、图像、声音、视频,还是更抽象的意义、观念、价值观。内容的生产、编码、传播、解码和解释过程,构成了场域的核心活动。 传播渠道/媒介 (Channels/Media): 信息传递的载体,从最古老的口语、书写,到印刷术、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社交媒体,媒介的形态和技术进步深刻地影响着场的结构和运作。 传播受众 (Audiences): 信息接收者,他们并非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知识、情感、社会地位等因素,主动地解读、重构甚至生产信息。 社会文化环境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传播场域的外部支撑,包括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力量、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规范等。这些宏观因素为场的运作提供了土壤和边界。 权力关系 (Power Relations): 在场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权力不对称。谁能够主导信息的生产?谁能够定义内容的意义?谁的叙事更具影响力?这些权力博弈是理解传播场运作的关键。 《传播学场理论》强调,这些要素并非静态地并列,而是处于持续的互动和转化之中,共同构成了一个动态的“场”。在这个场中,信息的流动不是线性的“发送-接收”过程,而是一个复杂、多向、充满张力的过程。 场域的张力与博弈:理解传播的深层逻辑 本书深入探讨了传播学场域内部存在的各种“张力”(Tensions)和“博弈”(Struggles)。这些张力是推动传播场不断演化的动力,也是理解传播现象深层逻辑的关键。 生产与消费的张力: 传播内容是如何被生产出来的?是少数精英的决定,还是大众参与的结果?媒体机构、内容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内容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权力分配,构成了这一核心张力。 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张力: 媒介的传播能力是否会导致信息的同质化,抹杀文化和观点上的差异?抑或,媒介的开放性是否能促进多元声音的表达,从而形成异质化的传播格局? 合法性与颠覆性的张力: 哪些信息被视为“合法”或“权威”,能够在场域中获得广泛认可?又有哪些信息试图挑战现有秩序,成为颠覆性的力量?这种合法性与颠覆性之间的博弈,深刻影响着社会观念的形成和变迁。 个体与集体的张力: 在信息传播中,个体的声音是否能够被听到?还是容易淹没在集体的洪流中?个体如何组织起来,形成集体力量,影响信息传播的走向? 控制与解放的张力: 权力主体试图控制信息流动的方向和内容,而受众和弱势群体则可能寻求信息的解放和自主表达。这种控制与解放的拉锯战,贯穿于整个传播场域的运作之中。 作者通过对这些张力的细致分析,揭示了传播活动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而是复杂的社会实践,其中充斥着权力、利益、意识形态的博弈。 场域分析的应用:破解现实传播困境 《传播学场理论》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致力于为理解和分析现实世界中的传播现象提供一套有力的工具。本书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展示了如何运用场域分析来解读: 媒体议程设置的机制: 媒体并非简单地反映现实,而是通过选择、强调、组织信息, actively shaping public agenda。理解媒体的场域构成(所有权、编辑政策、广告收入、记者群体等)以及它们与政治、经济力量的互动,能更清晰地看到议程设置的运作逻辑。 社交媒体的权力动态: 社交媒体平台看似去中心化,实则存在着算法的控制、平台规则的约束以及用户数据的争夺。分析社交媒体的传播场,可以揭示信息茧房的形成、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以及意见领袖的生成机制。 政治传播的策略与影响: 政治竞选、政策宣传、民意动员等政治传播活动,是高度复杂的场域博弈。本书将展示如何通过分析政治传播场中的参与者(政客、媒体、选民、利益集团)、内容(口号、政策、承诺)、渠道(电视、网络、集会)以及权力关系,来理解其效果和局限。 文化产业的运作逻辑: 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业的传播,同样遵循着场域的逻辑。分析文化产业的场域,可以理解创意生产、市场推广、受众消费以及文化价值的塑造过程。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场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及其背后的权力结构,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关键。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局观”,让读者能够跳出单一的媒介或信息单元,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和互动关系中去审视传播活动。它帮助我们认识到,每一次信息的传递,都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力量和潜在的权力博弈。 理论创新与未来展望 《传播学场理论》在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它打破了以往研究中将传播主体、内容、受众、媒介割裂开来的局限,强调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动态建构。通过将传播活动视为一个“场”,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整体性、系统性的分析方法。 本书不仅是对现有理论的贡献,更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鼓励研究者: 关注传播场域的边界与连通: 不同的传播场域(如政治场、经济场、文化场)之间并非完全隔离,它们相互渗透、影响。研究不同场域之间的连通机制,将有助于理解信息如何在跨领域流动。 深入分析场域中的微观互动: 宏观的场域结构之下,存在着无数的微观互动。对这些微观互动的细致观察和分析,能够为理解场域的整体运作提供丰富的细节。 探索技术演进对场域结构的影响: 新技术的出现,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正在深刻地重塑传播场域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未来的研究需要持续关注这些技术变革带来的场域重构。 关注场域中的边缘声音与抵抗: 传播场域中的权力分布并非一成不变,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试图改变场域的格局。对这些边缘声音和抵抗的关注,能够使传播学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传播学场理论》是一部深刻且富有启发性的著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严谨的分析,为我们理解社会信息流动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框架。阅读本书,将帮助您重新审视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海量信息,并更深刻地洞察信息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把理解当下社会运作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