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经济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系列丛书:劳动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致力于系统总结劳动经济学2012年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及重要学术成果,力图为对劳动经济学研究感兴趣的人员提供一些资料,希望能为我国劳动经济学科的发展尽绵薄之力。编者以能反映当前国内外劳动经济学新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为标准,从2012年出版的期刊和专著中精选了15篇中文文献、20篇英文文献,以及15本中文专著和20本英文专著,并对相关文献和专著进行了简要介绍。
《经济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系列丛书:劳动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还总结了2012年劳动经济学领域比较重要的学术会议的相关信息和取得的成果。
作者简介
唐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人力资源与劳动关系管理,冲突管理系统。
教育和工作简历:1993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1994-1995年,北京美星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1995-2001年,北京高唐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1996-2001年,北京亚太央行金融研究中心主任;2001-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博士研究生,期间,两度赴德国Osnabrueck大学作人力资源管理的专题研究;2006-2007年,参加中组部和团中央组织的第七批博士服务团,在重庆工商大学挂职校长助理;2008-2009年,在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访学;2009-2014年6月,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2014年6月至今,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书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2012年我国劳动经济学学科研究综述
第二章 劳动经济学期刊2012年论文精选
第一节 中文期刊论文精选
第二节 英文期刊论文精选
第三章 劳动经济学学科2012年出版图书精选
第一节 中文图书精选
第二节 英文图书精选
第四章 劳动经济学学科2012年会议综述
一、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12年年会
二、第十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劳动、人口经济学专场讨论会
三、第三届芝加哥大学一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劳动经济学国际研讨会
四、第四届CIER/IZA劳动经济学学术研讨会
五、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第五届年会
六、第六届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调查研讨会
七、第十六届国际劳动与雇佣关系协会全球年会
第五章 劳动经济学学科2012年文献索引
一、中文文献索引
二、英文文献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为了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实施,加快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和智囊团、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的定位要求,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国际、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旨在准确把握经济和管理学科前沿发展状况,评估各学科发展近况,及时跟踪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学科建设,特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重点大学的专家学者研究撰写《经济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本系列报告的研究和出版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支持和肯定,特将本系列报告丛书列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项目。
《经济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经济学包括能源经济学、旅游经济学、服务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世界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包括工商管理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工商管理学科包括管理学、创新管理、战略管理、技术管理与技术创新、公司治理、会计与审计、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企业信息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等学科及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学科包括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绩效管理学、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学、城市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公共部门经济学、电子政务学、社会保障学、政治学、公共政策与政府管理等学科及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包括工程管理、电子商务、管理心理与行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系统与管理、数据科学、智能制造与运营等学科及研究方向。
《经济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独特的学术地位和超前的研究优势,撰写出具有一流水准的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报告,致力于体现以下特点:
(1)前沿性。本系列报告能体现国内外学科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包括各学术领域内的最新理论观点和方法、热点问题及重大理论创新。
(2)系统性。本系列报告囊括学科发展的所有范畴和领域。一方面,学科覆盖具有全面性,包括本年度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理论发展、科研队伍的建设,以及某学科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就各学科而言,还将涉及该学科下的各个二级学科,既包括学科的传统范畴,也包括新兴领域。
(3)权威性。本系列报告由各个学科内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主编和组织本领域内一流的专家、学者进行撰写,无疑将是各学科内的权威学术研究。
(4)文献性。本系列报告不仅系统总结和评价了每年各个学科的发展历程,还提炼了各学科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及重要学术成果,因此具有工具书式的资料性,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经济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全面体现了经济、管理学科及研究方向本年度国内外的发展状况、最新动态、重要理论观点、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等。该系列报告包括经济学、管理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以及一些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经济学科及研究方向15个,管理学科及研究方向45个。该系列丛书按年度撰写出版60部学科前沿报告,成为系统研究的年度连续出版物。这项工作虽然是学术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但意义十分重大。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组织、协调、研究工作,更需要专家学者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在此,特向参与本研究的院内外专家、学者和参与出版工作的同仁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相信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会进一步推动中国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研究,同时,也希望本系列报告的连续出版能提升我国经济和管理学科的研究水平。
经济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系列丛书:劳动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本书简介 本报告集聚焦于2012年前后劳动经济学领域的重大理论进展、实证发现与政策热点,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当时国内外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与未来趋势。该系列报告由国内顶尖的劳动经济学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和审定,力求为政策制定者、学术研究人员以及关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各界人士提供一份权威、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一、 报告的时代背景与研究视野 2012年左右,全球经济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深度调整期,中国经济也迈入“新常态”的探索阶段。这一宏观背景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效率和公平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报告集紧密围绕这一时代脉络,不仅关注传统的工资决定机制、人力资本投资等核心议题,更将研究视角拓展到全球化、技术变革、收入不平等加剧等新兴领域。 报告力求超越纯粹的理论建模,强调实证分析的严谨性与政策含义的有效性。它反映了劳动经济学界在应对复杂社会经济问题时,如何运用计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工具,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的努力。 二、 核心议题与内容概览 本报告集囊括了劳动经济学多个关键分支的前沿成果,以下为其中重要的专题领域介绍: (一) 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变迁与就业质量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乃至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重点关注了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需求和技能供给的冲击。 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报告详细分析了信息技术(IT)和自动化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就业的影响。研究集中于技术如何替代中等技能常规性工作,同时增加对高技能认知工作和部分低技能非程序性服务的需求,从而加剧劳动力市场的“U型”分布。报告可能包含了对特定行业(如制造业和服务业)自动化进程的量化评估及其对工资溢价的影响。 平台经济与零工劳动(Gig Economy): 虽然在2012年“平台经济”的概念尚未完全成熟,但关于非标准就业形式、灵活就业和合同工的研究已初现端倪。本报告可能探讨了新型用工模式的兴起,对劳动者社会保障、议价能力和职业发展的长期影响,并尝试构建衡量这种新型就业质量的指标体系。 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民工市民化: 针对中国特有的国情,报告深入分析了户籍制度改革进程中,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市场上面临的制度性障碍、工资歧视以及公共服务获取的不平等。研究侧重于评估户籍制度松动对劳动力在区域间和城市间流动效率的影响。 (二) 工资决定、收入分配与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是本世纪以来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报告集对工资结构、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考察。 技能溢价与教育回报率: 报告回顾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结合新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了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不同层次学历的工资回报率变化趋势。重点讨论了“过度教育”或“错配”现象在劳动力市场中可能存在的证据。 市场势力与工资抑制: 报告可能引入了新的经济学工具,用以衡量企业(雇主)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垄断或寡头势力(Monopsony Power)。通过实证检验,分析企业市场势力如何影响其支付的工资水平,特别是针对低技能或特定地域劳动者。 收入不平等测度与影响因素分解: 报告不仅使用传统的基尼系数,还可能采用更精细的量化方法,如Oaxaca-Blinder分解,来识别技术冲击、全球化、工会力量衰减等不同因素对总收入不平等变化的相对贡献。 (三) 社会保障与人力资源政策有效性评估 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紧密结合,本报告集对多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促进政策进行了前沿的经济学评估。 最低工资标准的经济学效应: 在2012年前后,许多经济体都在讨论是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应对生活成本上升。本报告可能运用严格的准实验方法(如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既有最低工资政策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以及低收入群体家庭收入的影响,超越了传统的供需模型预测。 失业保险制度的激励效应: 报告探讨了失业保险金的替代率、支付期限等设计要素如何影响失业者的搜寻强度和重返工作岗位的速度,评估了现有失业救助体系在促进劳动力有效配置方面的作用与局限。 社会保障的碎片化与覆盖: 针对非标准就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增加,报告分析了现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这些新兴劳动群体时面临的制度性挑战和潜在的政策优化路径。 (四) 劳动力的行为决策与微观机制 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引入,为理解劳动者的非理性行为和组织内部的激励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激励与绩效管理: 报告可能关注了企业内部薪酬结构(如奖金、股权激励)如何影响员工的努力水平、团队合作以及员工的流动意愿。这部分侧重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关系在劳动契约中的体现。 歧视的测量与机制: 除了传统的基于可观察特征(如性别、种族)的统计歧视研究外,报告可能探索了实验经济学方法在识别和量化“隐性偏见”或“基于信息”的歧视方面的应用。 三、 报告的价值与面向读者 《劳动经济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特定历史阶段劳动经济学核心问题的窗口。它不仅是对学术前沿的忠实记录,更是对中国经济转型期复杂劳动力市场挑战的严肃回应。 本书适合: 1. 高校师生: 作为劳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保障等专业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的参考教材或前沿选读材料。 2. 政府部门及智库研究员: 特别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决策参考,为制定中长期劳动力发展规划提供实证基础。 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 帮助企业高管理解宏观政策走向、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根源以及有效的薪酬激励设计。 本报告集以其扎实的计量基础、严谨的政策分析和对中国本土实践的深刻洞察,构成了“经济管理学科前沿研究报告系列丛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