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邏輯學研究者,大學程度及以上讀者 中國古代有無邏輯學?學界對這個問題長期爭論不休。孫中原教授長期緻力於邏輯學方麵的研究,該書係孫中原教授長期研究過程的成果,孫教授在書中全麵分析中國古代邏輯學傢代錶人物的經典著述,提齣“中國邏輯與古印度因明和希臘邏輯恰成鼎力之勢,交相輝映,各放異彩”的觀點。不僅是一本瞭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著作,而且是一本為今人思維錶達服務的必讀書。
內容簡介
本書係中國邏輯學研究專傢孫中原教授長期教學和研究的成果。該書講解中國邏輯學産生、發展的曆史過程,詳細解讀老子、鄧析、孔子、墨子、孟子、惠子、莊子、尹文、公孫龍、荀子、呂不韋、韓非等人的邏輯學智慧,他們的邏輯學思維各具特色,共同促進中國邏輯學的繁榮和發展。通過闡釋這些代錶人物的邏輯學智慧,書中肯定瞭中國古代邏輯學在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作者力圖用現代科學觀點和語言實現對中國古代邏輯學的改造轉型,為今人的思維錶達服務。
叢書簡介:xi近平總書記2014年9月24日在紀念孔子誕辰研討會講話說,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本叢書著作的宗旨,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的意涵,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銳利的思想武器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緻力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眾化、普及化,通俗易懂,有科學性、知識性和可讀性,適閤廣大人民群眾閱讀。
作者簡介
孫中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颱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中國邏輯學會原副會長。1960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1961年邏輯研究生班畢業,1961—1964年師從中國科學院汪奠基、瀋有鼎,專攻中國古代文獻。著作有《墨子大辭典》、《墨學大辭典》、《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傢分典》、《墨學通論》、《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後學》、《墨學與現代文化》、《邏輯哲學講演錄》、《中國邏輯學》、《中國邏輯研究》、《諸子百傢的邏輯智慧》、《中華先哲的思維藝術》等30餘部。論文200餘篇。
目錄
第一章 中國邏輯學的開端 1
第一節 老聃的正言若反 1
第二節 鄧析的兩可之說 10
第三節 孔丘的正名論 23
第二章 中國邏輯學的奠基 36
第一節 墨翟和墨傢 36
第二節 論辯與名 39
第三節 類、故、法概念和三錶 44
第四節 矛盾律和歸謬式類比推理 52
第三章 中國邏輯學的爭鳴 63
第一節 孟軻的辯論術 63
第二節 惠施和同時代的詭辯傢 84
第三節 莊周的思維方法和詭辯論 130
第四節 尹文的概念論和辯術 159
第四章 公孫龍的詭辯論與邏輯學 172
第一節 白馬非馬的詭辯 172
第二節 “離堅白”的詭辯 189
第三節 “二無一”的詭辯 196
第四節 指與物關係的詭辯 202
第五節 名實關係的邏輯 212
第五章 《墨經》邏輯學 222
第一節 邏輯學的對象和意義 222
第二節 論知識 225
第三節 論概念(名) 238
第四節 論判斷(辭) 255
第五節 論思維規律 273
第六節 論推理、證明和反駁(說) 281
第七節 論謬誤與詭辯 302
第八節 論範疇 320
第九節 墨傢邏輯的命運 365
第六章 荀況的邏輯學 373
第一節 論概念(名) 373
第二節 論判斷(辭) 385
第三節 論推理與論證(說與辯) 387
第四節 論思維規律 395
第五節 論謬誤與詭辯 397
第六節 論範疇 407
第七節 荀況邏輯學的地位 415
第七章 呂不韋的邏輯學 425
第一節 語義之論 425
第二節 正名邏輯 432
第三節 推理論 440
第四節 論辯察和辯說 462
第八章 韓非的邏輯學 475
第一節 矛盾之說 475
第二節 刑名之學 477
第三節 參驗說和推論術 484
第四節 辯論觀 500
後記 508
精彩書摘
《老子》包含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係統而豐富的理論思維體係。這個體係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正言若反”的命題。這個命題反映《老子》體係的一個基本觀點和方法,錶現《老子》的邏輯思想。
“正言若反”的命題,見《老子》第七十八章。關於“正言若反”的意思,任繼愈《老子新譯》(1978年版)譯為:“正麵的話恰像是反麵的。”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冊解釋為:老子感覺到他所說的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識相違反的。就是說,似乎是反,而卻真正是正確的。魏源《老子本義》中有“此言若反乎俗情,而實含乎正道”的說法。中華書局1962年齣版的《中國哲學史教學資料匯編》(先秦部分上冊)綜閤上述解釋:“正麵的話恰像反麵的,真理好像違反常識。”黑格爾指齣:“把一個哲學所內在包含的內容發揮齣來卻是至關重要的。”a把“正言若反”這個命題內在所包含的內容發揮齣來,是有意義的。
“正”,可引申為正麵或肯定之意。一物或矛盾一方,其自身為正,與其相對的一物或一方則為反。正理解為肯定,反則為否定。“言”,泛指言辭語句,包括概念和判斷。“正言若反”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正麵的、肯定性的言辭中包含著反麵的、否定性的因素,硃謙之《老子校釋》引高延第說:“此語並發明上下篇玄言之旨。凡篇中所謂‘麯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柔弱勝強堅,不益生則久生,無為則有為,不爭莫與爭,知不言,言不知,損而益,益而損,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若反)也。”高氏把“正言若反”看作《老子》相反相成言辭的概括。
《老子》有大量這種形式的話:
大成若缺(最圓滿好似久缺)
大盈若衝(最充實好似空虛)
大直若屈(最正直好似枉屈)
大巧若拙(最靈巧好似笨拙)
大辯若訥(最好的口纔好似不會辯說)
(以上均引自第四十五章)
明道若昧(明顯的道好似黯昧)
進道若退(前進的道好似後退)
夷道若類(平坦的道好似崎嶇)
上德若榖(崇高的德好似卑下的川榖)
大白若辱(最光彩好似卑辱)
廣德若不足(最大的德好似不足)
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似怠情)
質真若渝(質樸真純好似不能堅持)
大方無隅(最方正反沒有棱角)
大器晚成(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製成)
大音希聲(最大的聲音聽來反而稀薄)
大象無形(最大的形象看來反而無形)
(以上均引自第四十一章)
《老子》從這些大量同類現象中概括齣“正言若反”的普遍原則。這裏句子結構都類似。
在上述引自第四十五章的五個判斷中,成和缺、盈和衝、直和屈、巧和拙、辯和訥本來是彼此相異的、互相排斥的、對立的,但是在某種條件下,在某種意義上(在這裏是加瞭一個“大”字,以作為區彆的標誌),錶示某種特定事物概念和它的對立麵具有統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閤,互相滲透,彼此同一、一緻。這樣,在同一個判斷中(在這裏隻有四五個字),就包含對立概念的流動、轉化,體現概念的靈活性。這種靈活性是有條件的。《老子》的話隻在一定條件下纔有意義,《老子》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將這種思想導嚮消極一麵,如強調貴柔、守雌、無為、不爭,在發掘《老子》思想的閤理因素時,不可忽略其消極一麵。但是,人的任何一句話總有相對性和局限
性,對上述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等十二個判斷,也可以做類似分析。黑格爾在評論赫拉剋利特的辯證思維時說過,“理性在他物中認識到此物,認識到在此物中包含著此物的對方”a,《老子》的上述判斷便體現瞭這個思想。《老子》“正言若反”式的命題,以哲理詩般的古樸語言,為這個思想提供頗有意義的佐證。
《老子》中還有一些具有“正言若反”形式的判斷,明顯地錶現因果聯係,或條件和結果的關係。《老子》用“……則……”,“……故……”,“……是謂(是為)……”的結構錶現因果或條件和結果的關係。如:
麯則全(委麯反能保全)
枉則直(屈枉反能伸直)
窪則盈(卑下反能充盈)
敝則新(敝舊反能新奇)
少則得(少反有收獲)
多則惑(多反而迷惑)
不自見,故明(不專靠自己的眼睛,所以纔看得分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所以纔是非昭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己誇耀,所以纔有功勞)
不自矜,故長(不自高自大,所以纔能領導)
(以上均見第二十二章)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承擔全國的屈辱,纔算得國傢的君主)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承擔全國的災殃,纔算得天下的君王)
(以上均見第七十八章)
在這些判斷裏,“則”、“故”、“是謂(是為)”等聯係詞前麵的詞項或支判斷錶現事物的一種性質、狀態、原因或條件,聯係詞後麵的詞項或支判斷則錶現前者引起的一種結果。整個判斷則錶達條件和結果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關係。認識到條件和結果的關係,就可以自覺地指導自己的行動。即要想達到某種預期的結果,就要來創造引起這種結果的條件。這裏,結果就轉化為人的預期目的,而條件則轉化為自覺實行的手段。這樣,條件和結果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關係,就轉化為手段和目的相反相成、對立統一的關係。《老子》第三十六章中“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一類判斷,錶達手段和目的的辯證關係。
《老子》有些“正言若反”式的判斷,錶現現象和本質的對立統一。如“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第七十八章),這裏用一個轉摺聯係詞“而”,“而”前麵的支判斷錶現水的一個錶麵現象,即柔弱無比,但在這個現象背後,卻蘊藏一種在實質上跟柔弱不一樣的力量,這種力量即使能夠“攻堅強者”也不能戰勝。這就是在一定條件下“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的道理。
上述種種“正言若反”式的判斷,是經過長期實踐和觀察,積纍豐富經驗,認真思索後纔得齣的。而對這種種判斷做進一步的抽象,概括齣“正言若反”的普遍原則,就尤其需要以概念本性的研究為前提的理論思維的發展。老聃通曉古代文化,隱居鄉村,熟悉民情和民間文化,加上老聃及其學派中的人具有較高的抽象思維水平,能夠做到這一點。上麵所引“明道若昧”等十二個判斷,《老子》明說是“故建言有之”(第四十一章)。“建言”,奚侗《老子集解》說:“當是古載籍名。”任繼愈《老子新譯》說是古代諺語、歌謠。上述“麯則全”等六個判斷,是《老子》引證的古代成語。《老子》第二十二章說:“古之所謂‘麯則全’者,豈虛言哉?”由此可見,《老子》“正言若反”的原則,是自古以來認識史的概括和總結。
……
前言/序言
本書經過作者長期教學和研究過程的檢驗,海峽兩岸用作教材,這次齣版是修訂新版。該書講解中國邏輯學發生發展的曆史進程,分析《墨經》的邏輯學說,力圖用現代科學觀點和語言實現對中國古代邏輯學的改造轉型,為今人的思維錶達服務。
中國邏輯學有輝煌的過去,現在仍保有充沛的生命力。老子的正言若反,鄧析的兩可之說,孔子的正名之論,墨子的談辯方術,孟子的舌戰技巧,惠子的博物思辨,莊子的吊詭之言,尹文的名詞分析,公孫龍的怪論異說,荀子的言辭邏輯,呂不韋的語義之論,韓非的矛盾之說等,都各具特色,共同促進中國邏輯學的繁榮。
中國邏輯學曾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現代人定能從中汲取智慧,受到啓迪,獲益良多。中國邏輯學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遠在春鞦戰國時期,中國思想傢就深入研究思維規律,創立係統的邏輯學說。中國邏輯與印度因明和希臘邏輯恰成鼎立之勢,交相輝映,各放異彩。在當今世界文化匯閤交流的大趨勢中,認真總結弘揚中國邏輯思想遺産,是我們的任務。
本書的寫作方法,是盡可能詳細地占有材料,實事求是地總結中國古代邏輯學的貢獻;在取材方麵,主張邏輯和方法並重;在評價方麵,不人為拔高和貶低;在語言文字方麵,注意通俗化和規範化,在不引起歧義的情況下,盡可能少用異體字、通假字,難懂的古文盡量給予現代漢語的解釋。
《漢字之韻:穿越時空的智慧密碼》 一、引言:文字,文明的血脈,思想的載體 自古以來,文字就是人類文明最璀璨的星辰。它不僅僅是記錄聲音的符號,更是承載思想、傳遞情感、凝聚智慧的強大載體。在中國,漢字更是獨樹一幟,曆經數韆年演變,依然生生不息,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根基,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縮影。 《漢字之韻:穿越時空的智慧密碼》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次充滿魅力的文化探索之旅。它將帶領讀者潛入漢字那博大精深的海洋,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方塊字中的古老智慧、生活哲學和審美情趣。本書的宗旨,在於讓大眾讀者,無論年齡、背景,都能輕鬆走進漢字的世界,感受其獨特魅力,並從中汲取滋養,理解中華文化深層的精神內核。 二、漢字的起源與演變:從圖畫到符號的蛻變 任何宏偉的建築都離不開堅實的地基。瞭解漢字,自然要追溯其源頭。本書將首先勾勒齣漢字從遠古的圖畫符號,一步步演變成如今我們所熟知的方塊字的漫長曆程。 遠古的迴響:象形文字的曙光 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刻符,到甲骨文的初現,漢字最初的萌芽,便是對自然萬物形象的直接模仿。本書將通過豐富的圖例,展示倉頡造字的傳說,解讀那些最早的“象形”字,如“日”、“月”、“山”、“水”等,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我們的祖先是如何以最樸素的方式,捕捉世界的形態,並賦予其符號意義的。我們會探討這些早期文字在記錄和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所蘊含的樸素的哲學觀,例如“天人閤一”的早期萌芽。 秦統一的規範:小篆的莊重與藝術 文字的統一,是文明發展的重要裏程碑。秦始皇統一六國,也統一瞭文字。小篆,以其端莊、勻稱的綫條,展現齣一種典雅的美感,它不僅是書寫的工具,更是國傢意誌的象徵。本書將深入淺齣地介紹小篆的特點,分析其結構美,並講述李斯等人在文字統一過程中所做的貢獻。我們會探討小篆的藝術價值,以及它對後世書法的影響。 隸變的神奇:漢字走嚮實用與靈動 隸書的齣現,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它打破瞭小篆的繁復,變得更加便捷實用,為後來的楷書、行書、草書奠定瞭基礎。本書將詳細闡述隸書的“蠶頭燕尾”等典型特徵,分析其結構上的變化,以及隸變對漢字書寫效率的提升。我們會探討隸變所體現的從宗教祭祀、政治統治為主嚮更廣泛的日常生活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如何影響瞭文字的“人格”。 楷、行、草的揮灑:書法的藝術生命 當漢字真正進入大眾視野,它的藝術生命也隨之綻放。楷書的端正嚴謹,行書的流暢灑脫,草書的龍飛鳳舞,每一種字體都代錶著一種書寫的心境和審美追求。本書將帶領讀者欣賞曆代書法大傢的楷、行、草作品,從筆畫、結構、章法等多個角度,解讀書法的奧妙。我們會探討不同字體所蘊含的性格特徵,以及書法藝術如何成為中華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漢字的結構與智慧:形、音、義的內在聯係 漢字的神奇之處,不僅在於其曆史演變,更在於其精巧的結構所蘊含的深刻智慧。每個漢字,都是一個由形、音、義相互關聯的微觀世界。 六書造字法的奧秘 “六書”是中國古代分析漢字結構的方法,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本書將以大量生動有趣的實例,解讀“六書”的造字原理。 象形與指事:描繪世界的眼睛:我們將迴到漢字最初的“具象”階段,通過對“山”、“水”、“人”、“口”等象形字的解讀,展現漢字如何直接模仿客觀事物。然後,我們將深入“指事”字,如“上”、“下”、“本”、“末”,探討它們如何在象形的基礎上,用抽象的符號來錶達更復雜的概念,這體現瞭先民對抽象思維的初步探索。 會意:組閤的智慧與情感:會意字是漢字中最富於想象力和哲學意味的造字法。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組成,錶示人在樹下休息;“好”字由“女”和“子”組成,寄寓瞭美好的祝願。本書將精選一係列經典的會意字,解讀其構字意圖,揭示古人觀察世界、體悟人生的獨特視角,以及他們如何用文字來錶達情感和倫理觀念。 形聲:高效的錶意與錶音係統:形聲字是漢字中最龐大的一類,它由錶示意義的“形旁”和錶示讀音的“聲旁”組成。本書將詳細講解形聲字的構造規律,並通過分析“馬”部、“木”部等大量實例,讓讀者理解形聲字如何兼顧瞭錶意和錶音的功能,成為漢字能夠不斷發展壯大的關鍵。我們還會探討形聲字的演變,以及一些聲旁在不同時期讀音的變化。 轉注與假藉:詞義的延伸與概念的藉用:我們將簡要介紹轉注和假藉這兩種造字法,解釋它們如何幫助漢字擴展詞義,以及如何在語言發展中彌補字匯的不足。例如,“老”與“考”的轉注,“其”字的假藉用法。 部首的體係與聯想:漢字的脈絡 部首,作為漢字的“身份證”,不僅幫助我們檢索和歸類,更蘊含著豐富的語義信息。本書將梳理常見部首的意義,如“水”部與水的相關性,“木”部與植物的關聯,“人”部與人的活動。我們將展示部首如何成為理解漢字意義的綫索,並鼓勵讀者通過部首去聯想和記憶漢字,從而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漢字知識網絡。 四、漢字中的文化密碼:生活、哲學與美學 漢字不僅僅是符號,它們更是中華文明的基因,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 從字源看生活:古人的衣食住行與情感世界 許多漢字都深深烙印著古人的生活痕跡。從“衣”、“食”、“住”、“行”等基本字,到“竈”、“井”、“車”、“舟”等具體事物,再到“喜”、“怒”、“哀”、“樂”、“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每一個字都仿佛一扇窗,讓我們窺見古人的生活圖景和價值觀念。本書將精選一係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漢字,解讀它們的字源,講述它們背後蘊含的生活智慧和情感錶達。我們會探討漢字如何反映瞭農業社會的特點,以及古人對於傢庭、社會關係的理解。 形體中的哲學:陰陽、五行與宇宙觀 漢字的構造,有時也巧妙地體現瞭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例如,“陰”和“陽”字的構形,以及一些字中蘊含的“中庸”思想。本書將嘗試從一些漢字的結構和意義中,挖掘其與道傢、儒傢等哲學思想的聯係,探討漢字如何成為理解中華傳統哲學的一個獨特視角。我們會分析一些漢字如何體現瞭“天人閤一”的觀念,以及“圓融”和“變化”的哲學思想。 意境中的美學:詩詞、書畫與方塊字的韻律 漢字的美,不僅在於其書寫時的筆墨意趣,更在於其組閤起來所營造的意境。本書將通過賞析一些飽含詩意的漢字(如“山”、“水”、“月”、“露”等),以及一些寓意深刻的漢字(如“靜”、“空”、“禪”等),來展現漢字所傳達的東方美學神韻。我們還將探討漢字在詩詞、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中的運用,以及它們如何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美學體係。我們會分析漢字在營造詩詞意境時的“形”、“意”、“聲”的協同作用,以及漢字如何成為中國傳統繪畫和書法創作的靈魂。 五、當代意義與啓示:讓古老智慧煥發新生 漢字,作為活態的文化遺産,其價值並非隻存在於過去。在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今天,理解漢字,依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漢字與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浪潮中,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自信至關重要。深入瞭解漢字,就是走進中華文化的深處,感受其獨特魅力和強大生命力,從而堅定文化自信。本書旨在喚醒大眾對漢字及其背後文化的興趣,讓更多人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價值。 漢字與思維方式 漢字的象形、會意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中國人獨特的形象思維和聯想能力。理解漢字的構字邏輯,有助於我們反思和認識這種思維方式,並在當代社會更好地運用和發展它。 漢字與情感連接 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漢字作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能夠喚起民族的集體記憶,激發共同的情感認同。通過學習漢字,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祖輩的智慧,傳承優秀的傳統。 麵嚮未來的傳承 本書不僅僅是對漢字的迴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我們希望通過生動有趣的解讀,激發年輕一代對漢字學習的熱情,讓這古老的智慧之碼,在新的時代煥發齣更加璀璨的光芒。 六、結語:一次觸碰文字靈魂的旅行 《漢字之韻:穿越時空的智慧密碼》是一次誠摯的邀請,邀請每一位讀者,踏上這場觸碰文字靈魂的奇妙旅程。在這裏,你將不再僅僅是使用者,更是探索者,發現者。你將看到,每一個方塊字背後,都跳動著一顆古老而鮮活的心靈;你將領悟,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書;你將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深邃與博大,盡在這一筆一畫之中。讓我們一同走進漢字的世界,聆聽它們跨越時空的低語,感受那份獨屬於中華的韻味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