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篆刻聚珍(第二輯名傢印 第九捲):奚岡

中國篆刻聚珍(第二輯名傢印 第九捲):奚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篆刻
  • 奚岡
  • 中國篆刻聚珍
  • 印學
  • 藝術
  • 書法
  • 傳統藝術
  • 文化
  • 名傢作品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美術齣版社
ISBN:9787534057328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4407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篆刻聚珍係印譜叢書,內容精選秦漢璽印和曆代名傢篆刻及曆代書畫名跡、典籍上的印跡,叢書反映中國璽印篆刻精華,主要滿足篆刻藝術愛好者,創作者觀賞臨習及篆刻教學需要。
中國篆刻史料匯編:清代中晚期篆刻流派與名傢研究 第一捲:皖派復興與乾嘉時期的篆刻風尚 本書聚焦於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篆刻藝術的重大轉摺時期。這一階段,以鄧石如為代錶的新皖派篆刻傢,徹底打破瞭明代吳門畫派一傢獨大的局麵,開創瞭以金石入書入印的新風尚。 第一章 鄧石如的篆刻革命與“皖派中興” 本章深入剖析瞭鄧石如(1743-1805)的藝術思想及其對篆刻實踐的革命性影響。我們詳盡考察瞭其早期的篆刻風格,如何從模仿秦漢古璽入手,逐步融入魏碑筆意,形成“鄧派”篆刻的基調。書中收錄並詳細辨析瞭鄧石如現存的重要作品,包括他為友人治印的若乾精品,配有高清晰度的拓片,並附有詳細的釋文和印文布局分析。特彆關注他如何在高古的印風中融入自身的書法性情,使印章不再是單純的符號,而是獨立的藝術品。 第二章 皖派群英:陳鴻壽、鬍澍與王禎 在鄧石如的帶動下,皖派力量空前壯大。本章選取瞭與鄧石如有師承或密切交往的幾位重要篆刻傢進行個案研究: 陳鴻壽(陳豫章): 重點探討陳鴻壽如何以其深厚的文學修養和對古老文字的獨到理解,在篆刻中體現齣一種瀟灑、疏朗的文人氣息,尤其分析其硃文印的布局特點,與同時代人迥異之處。 鬍澍(子苾): 考察鬍澍如何繼承並發展鄧派技法,其印風的雄健與細謹之間的平衡,並梳理其在篆刻理論方麵的貢獻。 王禎(“樸園”): 側重分析王禎在浙遊期間受到的影響,以及他如何將“碑學”的審美情趣巧妙地融入篆刻的刀法之中,形成剛勁有力的風格。 第三章 乾嘉印壇的地域流變與學術爭鳴 本章不再局限於某一傢法,而是從地域角度考察清代中葉篆刻藝術的傳播與發展。我們詳細梳理瞭當時文人雅士間關於“漢印為上”還是“秦璽為宗”的學術爭論,以及這些爭論如何影響到篆刻的創作方嚮。書中包含瞭大量當時的書信往來和題跋資料,展現瞭篆刻傢群體內部的學術生態。 第二捲:浙派餘緒與晚清印人的探索 本書第二捲將目光投嚮清代中晚期至晚清時期,這是一個篆刻藝術在繼承前人成果後,尋求突破與創新的關鍵階段。 第四章 浙派的堅守與蛻變:錢鬆與吳熙載 浙派,作為篆刻史上影響深遠的流派,在清代中晚期仍有重要人物活躍。本章專門研究瞭錢鬆(1799-1844)和吳熙載(1793-1870): 錢鬆的“清雅”: 錢鬆以其精細入微的刀法和對漢印文字的精準把握著稱。我們詳細分析瞭他的細硃文印,探討他如何在看似柔婉的風格下,蘊含著極高的技術難度和對古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深刻理解。 吳熙載的“圓融”: 吳熙載的印風被譽為集浙派大成,融匯瞭黃易、陳豫章之長。本書通過對比分析其硃白文異同,揭示其如何通過圓潤的筆道和穩健的章法,達到一種渾厚而不失靈動的境界。 第五章 晚清印人的創新:吳昌碩的橫空齣世 本書以較大篇幅探討瞭吳昌碩(1844-1927)對晚清乃至民國篆刻的顛覆性貢獻。我們追溯其學習篆刻的早期經曆,重點分析他如何受到皖派鄧石如的啓發,並吸收金石入書的理念,最終形成獨樹一幟的“入古齣新”風格。 刀法與筆法: 詳細對比吳昌碩早、中、晚期的刀法變化,特彆是其晚期印作中那種“金石入筆,筆透刀骨”的粗獷、雄渾的風格,以及其對“意到筆不到”的極緻追求。 文人情懷的注入: 探討吳昌碩如何將海派書畫的筆墨趣味,如用筆的漲墨、飛白效果,巧妙地融入篆刻的刀法之中,極大地拓展瞭篆刻的錶現力。 第六章 晚清印壇的多元麵貌:趙之謙與“金石入畫” 趙之謙(1829-1884)是連接浙派和吳昌碩的關鍵人物。本章重點分析瞭趙之謙在篆刻中的獨特貢獻: “魏碑”入印的探索: 考察趙之謙如何以其深厚的魏碑書法功底,在篆刻中嘗試更具棱角、更富拙樸感的綫條,挑戰傳統工整的章法。 印泥與拓印的藝術: 趙之謙對於印泥色彩和拓印技術的重視,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收錄瞭多件他親自製印泥並拓印的作品,詳細分析瞭其色彩搭配的考究。 附錄 清代中期至晚期重要篆刻傢生卒年錶及主要流派歸屬速查。 篆刻術語辨析:重點解釋“鑿款”、“瘦金體”、“漢印對鑿”等專業術語在不同時期的理解差異。 重要印譜文獻考證:對當時主要的印譜(如《小泠廬印譜》等)的成書背景及文獻價值進行簡要評價。 本書旨在為研究清代篆刻藝術發展脈絡的學者、金石愛好者,提供一個詳盡、紮實的學術參考,避免瞭對某一特定名傢(如奚岡)的集中論述,而是緻力於展現整個時代背景下篆刻藝術的宏大圖景與流派間的相互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仔細研究瞭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發現它在信息傳達的效率和視覺的平衡上做得極為齣色。不同於一些堆砌圖片的圖錄,這本書在每一方印章的呈現上都做到瞭“精而美”。它沒有將所有內容一股腦地塞進頁麵,而是留齣瞭大片的空白,這種“計白當黑”的手法,極大地突齣瞭主題——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篆刻作品。每方印的拓片都占據瞭相當大的篇幅,保證瞭我們能夠看清篆刻傢對文字結構的處理和刀法的力度變化。更令人贊賞的是,那些隨附的文字說明,字體選擇典雅,排版疏密有緻,既提供瞭必要的曆史背景和藝術評論,又絕不喧賓奪主。這種剋製而又精準的布局,體現瞭編者對印學藝術的深刻理解,讓讀者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享受著閱讀的舒適感。它讓嚴肅的學術內容變得觸手可及,絲毫不覺枯燥。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級彆的享受!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質感和古樸典雅的氣質所吸引。封麵采用瞭某種特殊的紋理紙,觸摸起來粗糲卻又細膩,仿佛能感受到時光的沉澱。裝幀的工藝非常考究,綫裝的書脊牢固卻又不失彈性,每一頁的翻閱都帶著一種儀式感。內頁的用紙更是沒得說,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完美地襯托齣瞭印章本身的藝術魅力,既有古籍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印刷的清晰度。尤其是那些精美的拓片印刷,色彩的過渡自然,細節的呈現精準到位,即便是最細微的刀痕和篆刻的筆觸都能清晰可見。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對於喜愛傳統文化和印學研究的人來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是一種極大的精神愉悅瞭。它那種不動聲色的厚重感,讓人心生敬畏,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探尋那些曆史的秘密。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廣度,讓人肅然起敬,尤其體現在其嚴謹的考證工作上。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學者,但在翻閱過程中,我能感受到背後團隊付齣的巨大心血。對每一方印的時代背景、流傳經過乃至印文內容的考據,都做到瞭盡可能詳盡和準確。這不僅僅是收集圖片,更是一項紮實的文化考古工作。例如,對於某些流傳模糊、印文存疑的印章,書中並未草草帶過,而是提供瞭多方對比和可能的解釋,這種麵對學術不確定性的坦誠態度,反而更增加瞭本書的可信度。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參照係,讓我們能夠避免被一些流傳已久的訛誤信息所誤導。它為後來的研究者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準,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時常翻看的工具書和鑒賞手冊。

評分

從一個癡迷於金石書畫的業餘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選材眼光極其獨到且具有極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它所收錄的作品,顯然是經過瞭精挑細選的,每一方印都代錶瞭特定曆史時期或特定流派的巔峰水準。我尤其欣賞它對那些“生麵孔”的挖掘,有些拓片是我在其他綜閤性印譜中從未見過的精品,這極大地拓寬瞭我對該領域名傢藝術成就的認知邊界。這種深入挖掘和係統梳理的工作,對於正在形成自己藝術觀的年輕篆刻學習者而言,簡直是無價之寶。它不僅僅是展示“什麼好”,更重要的是展示瞭“為什麼好”,那些細微的筆法變化、結構上的匠心獨運,都在這本冊子裏得到瞭充分的展示和印證。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高規格的私人珍藏展廳,麵對著一位博學的老先生,由他親自為你解說每一件藏品的來龍去脈。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架設瞭一座連接古代大師與當代觀者之間的橋梁。閱讀體驗是極其沉浸和富有啓發性的。它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行話來嚇退普通讀者,而是用一種近乎平實的語言,引導我們去感受篆刻藝術的“氣韻”。當我凝視那些刀法遒勁的印文時,仿佛能聽到刻刀在石頭上摩擦、下鑿的聲音,那種力度和節奏感穿透瞭紙張,直達內心。這種審美上的感染力,是單純的文字描述所無法企及的。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刀法”的意義,理解瞭每一刀背後的哲學思考和心境的流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展示瞭藝術的“形”,更成功地傳達瞭藝術的“神”,激發瞭我對傳統美學和手工技藝的無限嚮往和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