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篆隶千字文》,篆隶隔行书成,便于识读,篆书结体修长坚实,线条瘦硬挺拔;隶书结体方阔,用笔严谨整饬。书法结构简练随意而无匠气,笔秀雅而挺劲,与流行之《六体千字文》比较,更具书卷气。
《俞和篆隶千字文》书法结构简练随意而无匠气,笔秀雅而挺劲。分篆书和隶书两个部分。纸本墨迹装裱册页,每幅纵21厘米,横27.47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凡37页,295页,正文每行7字,首尾题字每行字数不一,共计2063字。
俞和(一三〇七—一三八二),字子中,号紫芝生,武林(今浙江杭州)人。元代书法家。其人性恬淡,隐居不仕,能诗善书。
最近入手了一本《宋词三百首笺注》,着实让我为之倾倒。这本书的体例设置非常新颖,它不像传统词选那样仅仅罗列词作,而是融入了极强的赏析维度。首先,它采用了“词牌——词作——笺注——赏析”的结构。笺注部分非常细致,对于一些生僻的典故和词语,不仅给出了现代汉语解释,还常常引用宋人的笔记或同时代诗人的评价作为佐证,这种多视角的考证,极大地丰富了词的内涵。最让我惊喜的是“赏析”一栏,作者没有使用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深入剖析了柳永的铺叙、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在具体篇章中是如何体现的,尤其对词牌的特殊格式和音乐性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这对于理解宋词的“慢”与“韵”至关重要。它让我明白,词不仅仅是诗的变体,而是一种独立的、更具音乐性和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装帧上虽然朴实,但纸张的韧度很好,翻折多次也不会起毛边,这体现了出版者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对于想真正深入宋词,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吟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提供了一条清晰且充满智慧的路径。
评分这本《唐诗三百首》的选本,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作为一名长期浸淫于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我常常为市面上良莠不齐的版本感到困扰,要么是注释过于艰深晦涩,要么是排版粗糙、毫无美感。然而,这本《唐诗三百首》却完美地平衡了学术性和可读性。首先,它的选篇眼光独到,不仅涵盖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耳熟能详的杰作,更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初学乍看易被忽略,细品之下却韵味无穷的佳作。编者在每首诗后附带的简注,用词精准,既避免了过度解读带来的矫揉造作,又能精准点明诗歌的时代背景和核心意象,使初学者能迅速领会诗境,老读者也能获得新的体悟。我尤其欣赏它对格律的标注,对于学习近体诗的平仄和对仗,提供了极其实用的参考。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那种淡雅的米黄色纸张,配合着精致的宋体印刷,拿在手中,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静心的仪式。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不仅是学习唐诗的绝佳入门教材,更是案头常备的鉴赏佳品。
评分不得不提一本《中国书法史纲要》,它对我的书法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书法史的书籍,往往过于侧重于书家生平的罗列和流派风格的划分,读起来像是冷冰冰的年表。但这本书的叙事脉络极其清晰流畅,作者像是带着一位学徒,从早期的甲骨钟鼎,一路走过秦汉的古朴,魏晋风度的飘逸,直到唐宋的法度森严和明清的个性解放。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格局紧密地结合起来。比如,它解释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如何催生了王羲之的自然书风,以及科举制度的盛行如何塑造了唐代楷书的规矩。这种“大历史观”的叙事方式,让书法不再是孤立的技艺展示,而是特定时代精神的载体。书中对每个关键时期的代表碑帖的分析也到位,简练却不失深度,不会让人因信息过载而迷失方向。这本书帮助我建立了一个宏观的框架,让我知道自己目前所临习的碑帖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处于什么位置,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学古”的自觉性。
评分最近读完的这本《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探源》,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园林的认知。我过去总觉得园林无非是亭台楼阁、山石流水的美丽组合,但这本书却深入挖掘了隐藏在这些元素背后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作者没有过多地堆砌园林实例,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书中详细阐述了“天人合一”“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等核心理念,并结合道家和禅宗思想,解释了为何中国人偏爱“曲径通幽”而非“一览无余”的设计手法。尤其精彩的是关于“借景”和“框景”的理论分析,作者通过对不同朝代园林实例的对比,展示了园林如何巧妙地将外部环境纳入主体视野,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书中的插图和手绘草图质量极高,它们并非简单的照片,而是经过提炼和符号化的,能准确地传达空间关系和层次感。读完后,再去游览苏州园林,便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清晰地“看”到古人的用心良苦和文化寄托,体验感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
评分我最近对《说文解字导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市面上介绍这部鸿篇巨制的书籍不少,但真正能做到“导读”而非“抄录”的却凤毛麟角。这本导读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彻底打破了古籍的壁垒感。作者没有直接抛出篆书的繁复结构,而是从“六书”的构建原理入手,循序渐进地解析了汉字造字的逻辑。书中大量采用了现代化的图表和对比分析,比如通过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字演变图谱,清晰地展示了“象形”“指事”“会意”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汉字的骨架的,这让原本枯燥的文字学变得像解谜一样引人入胜。特别是关于“形声”字的讲解,作者提出了一种“部件功能学说”,将部首的功能划分得极为细致,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数千年来汉字在语义上的传承和分化。阅读这本书,我不再感觉自己在背诵晦涩的古代语汇,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思维对话。对于任何对汉字源流、书法篆刻有兴趣的同好,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破壁之作”,它教会你如何看“字”,而不仅仅是认识“字”。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老客户了 买了好多书 飞的速度 满意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学习用,很好,喜欢
评分练起来练起来练起来练起来练起来
评分到货神速,很满意
评分不错,清晰质量好
评分实体与想要的完全相符,非常满意
评分好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