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是作者30年來從事金石篆刻的知識精華,全書采用漫談形式,對篆刻藝術的方方麵麵進行較為深刻的闡述,介紹印章與篆刻藝術的分野、篆刻創作的用篆、印石的選擇、篆書流變與印人風格、閑章與閑文化、流行印風之我見、篆刻意象和意境、文人齋館及印章、篆刻美學鑒賞等。
蘇玉清,又名一清,號心齋,無名堂主人。定居廈門,畢業於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善詩詞、楹聯、書畫、篆刻。生父擅佛門繪事,工仙佛花鳥,受其影響。受業於郭仲選、周節之、楊大仟先生,亦得陳振濂、餘正、潘主蘭、林健等指導。作品多次在全國及全軍參賽中獲奬。
寫意花卉取法陳淳、吳昌碩諸傢,書法涉獵行草隸篆,篆刻攻周璽秦漢印。風格平正而不失靈動。,清麗而不失渾厚。詞追周邦彥,風格清新,格律嚴謹,尤善長調鋪敘;詩作格調渾古,有唐人韻;好作禪意長聯,語境深幽。亦廣涉諸藝,善洞簫,擅太極,融會諸藝之氣息意蘊,獨有心得。
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員,中國書畫收藏傢協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傢協會會員,陝西省美術傢協會會員等。
1.橫談印章與篆刻藝術之分野
2.篆刻創作如何選擇用篆
3.你知道篆刻印石的選擇嗎
4.古代篆書的流變與印人的篆刻風格
5.篆刻閑章與中國文人的“閑”文化
6.大寫意流行印風之我見
7.篆刻藝術之意象和意境的闡釋
8.中國文人齋館與齋館印章
9.謭論篆刻藝術美學鑒賞的若乾問題
10.臆說佛像篆刻的創作與盛行
11.篆刻的微拍與市俗的快餐文化
12.關於篆刻作品的微拍與收藏
13.摭談“異形篆書”的流變與篆刻創作
14.芻議篆刻流派與篆、刀、石的關係
15.宋玨“莆田派”篆刻試析
16.如何走進篆刻藝術的殿堂
17.篆刻作品的氣息傳遞
18.篆刻藝術的幾個基本屬性
19.在大師逝去的年代
20.雜說鈐印技巧和書畫鈐印
21.略談印屏設計的形式美
22.從先師周節之先生的篆刻說開去
23.如何鑒賞篆刻藝術作品
24.篆刻初學者容易齣現的十個問題
25.舞刀者豈能沒有刀法
26.老子《道德經》與篆刻“印道”
27.陳氏太極拳與篆刻藝術
28.篆刻“十宜十忌”及其他
29.印人必備的工具書
30.有關篆刻理論的參考書籍
31.古今篆刻名傢逸聞趣事
32.心齋一清印話
33.一清論印詩十九首
後記
說實話,我原本對篆刻這種題材不太感冒,總覺得過於小眾和高冷,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原本抽象的藝術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畫麵。書中的某些章節,對於“意在刀先”的闡釋,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開始理解,好的篆刻作品,其力量不在於刻痕的深淺,而在於刀尖運行中蘊含的氣韻和節奏。這不僅僅是關於“刻”的技術,更是關於“思”的藝術。這種由內而外的錶達,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普通的技藝書籍,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保持創作純粹性的心靈雞湯,隻不過載體是冰冷的石頭和鋒利的工具。我甚至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找塊石頭試著刻刻看,這種衝動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
評分此書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還展現齣一種近乎詩意的錶達張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對某些經典作品的解讀所震撼。那種對綫條的“敬畏感”在字裏行間彌漫開來,讓人不禁停筆沉思。它不像某些匠氣十足的教程那樣隻羅列步驟,而是深入探討瞭篆刻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曆史演變和精神內核。作者對於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篆刻風格的對比分析,既有高度概括性,又不失細節的精準描摹。我特彆喜歡那種多角度審視的角度,使得整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閱讀體驗卻異常輕鬆。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籍,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因為它引導的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深層次的理解與創新。
評分翻開這本冊子,一股濃鬱的書捲氣撲麵而來,它不像那種矯揉造作的“藝術鑒賞指南”,而是更像一位飽經風霜的匠人,坐在你身邊,娓娓道來他與這門手藝的點滴故事。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活化,沒有刻意拔高,卻處處透露齣對篆刻藝術的深沉敬意。我尤其欣賞他對材料選擇和工具打磨的細緻描摹,那些關於不同石材的脾性、刻刀的鋒利與鈍感如何影響最終效果的描述,簡直如同烹飪美食般精妙。這讓我意識到,篆刻絕不僅僅是雕刻,它是一門關於耐心、觀察和人與物之間微妙平衡的哲學。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為巧妙,張弛有度,讀起來一點也不覺枯燥,反而讓人對下一步的內容充滿期待,仿佛在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步深入這片藝術的幽深密林。
評分這本《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座古老的篆刻藝術殿堂,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但那種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藝術的探索精神,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地感染瞭。整本書的行文流暢,語言平實,沒有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是像我這樣的門外漢,也能領略到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作者似乎有著與古人對話的能力,將那些冰冷的石塊和刻刀,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特彆是其中關於印章布局和刀法運用的描述,讓人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那細微的肌理變化。讀完後,我對傳統篆刻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簡單的“蓋章”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綫條美學和文化內涵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代技藝與現代讀者的橋梁,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能靜下心來,品味這份慢工齣細活的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避開瞭傳統藝術評論的窠臼,轉而從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篆刻世界。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人”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比如他們如何麵對失敗、如何與材料進行長期的“較量”。這種對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曆程的捕捉,使得整本書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它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以一種平等交流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進入這個專注而又寜靜的領域。我從中體會到的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那就是對待任何事情,都需要足夠的沉澱和專注。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聆聽一位智者的教誨,平靜中蘊含著無窮的力量,讓人對傳統藝術的生命力有瞭更深層次的信心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