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

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蘇玉清 著
圖書標籤:
  • 篆刻
  • 刀客
  • 書法
  • 藝術史
  • 傳統文化
  • 鑒賞
  • 篆刻藝術
  • 文化
  • 曆史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西泠印社齣版社
ISBN:978755082066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484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1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是作者30年來從事金石篆刻的知識精華,全書采用漫談形式,對篆刻藝術的方方麵麵進行較為深刻的闡述,介紹印章與篆刻藝術的分野、篆刻創作的用篆、印石的選擇、篆書流變與印人風格、閑章與閑文化、流行印風之我見、篆刻意象和意境、文人齋館及印章、篆刻美學鑒賞等。

作者簡介

  蘇玉清,又名一清,號心齋,無名堂主人。定居廈門,畢業於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善詩詞、楹聯、書畫、篆刻。生父擅佛門繪事,工仙佛花鳥,受其影響。受業於郭仲選、周節之、楊大仟先生,亦得陳振濂、餘正、潘主蘭、林健等指導。作品多次在全國及全軍參賽中獲奬。
  寫意花卉取法陳淳、吳昌碩諸傢,書法涉獵行草隸篆,篆刻攻周璽秦漢印。風格平正而不失靈動。,清麗而不失渾厚。詞追周邦彥,風格清新,格律嚴謹,尤善長調鋪敘;詩作格調渾古,有唐人韻;好作禪意長聯,語境深幽。亦廣涉諸藝,善洞簫,擅太極,融會諸藝之氣息意蘊,獨有心得。
  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國民族器樂學會會員,中國書畫收藏傢協會會員,福建省書法傢協會會員,陝西省美術傢協會會員等。

內頁插圖

目錄

1.橫談印章與篆刻藝術之分野
2.篆刻創作如何選擇用篆
3.你知道篆刻印石的選擇嗎
4.古代篆書的流變與印人的篆刻風格
5.篆刻閑章與中國文人的“閑”文化
6.大寫意流行印風之我見
7.篆刻藝術之意象和意境的闡釋
8.中國文人齋館與齋館印章
9.謭論篆刻藝術美學鑒賞的若乾問題
10.臆說佛像篆刻的創作與盛行
11.篆刻的微拍與市俗的快餐文化
12.關於篆刻作品的微拍與收藏
13.摭談“異形篆書”的流變與篆刻創作
14.芻議篆刻流派與篆、刀、石的關係
15.宋玨“莆田派”篆刻試析
16.如何走進篆刻藝術的殿堂
17.篆刻作品的氣息傳遞
18.篆刻藝術的幾個基本屬性
19.在大師逝去的年代
20.雜說鈐印技巧和書畫鈐印
21.略談印屏設計的形式美
22.從先師周節之先生的篆刻說開去
23.如何鑒賞篆刻藝術作品
24.篆刻初學者容易齣現的十個問題
25.舞刀者豈能沒有刀法
26.老子《道德經》與篆刻“印道”
27.陳氏太極拳與篆刻藝術
28.篆刻“十宜十忌”及其他
29.印人必備的工具書
30.有關篆刻理論的參考書籍
31.古今篆刻名傢逸聞趣事
32.心齋一清印話
33.一清論印詩十九首
後記

前言/序言

  平生學道苦無功,逐世無能氣在胸。
  我性疏懶類野鶴,與人俯仰不從容。
  少年學劍思騎虎,壯歲方知路不通。
  時上孤山尋勝跡,龍泓池壁見群雄。
  興來湖海情難遏,直欲持刀屠應龍。
  鑿死混沌通七竅,劈開山骨啓鴻濛。
  聞說秦漢傳真法,鑄就蟠螭熔古銅。
  流派徘徊訪皖浙,縱橫衝切破牢籠。
  天涯刀客齣門去,陌路茫茫忘西東。
  今有印田三萬頃,光陰隻恨老耕翁。
  我喜歡品茶讀書,我也喜歡焚香聽琴;我喜歡吟詩填詞,我也喜歡臨帖作畫,而我更喜歡的是篆刻雕蟲。有道是:“有好都能樂此生。”篆刻,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伴侶,給我帶來瞭無窮的樂趣。每個人的人生都包涵瞭許多內容,不同的人生演繹不同的過程,在人生的節點上,用自己最喜歡的方法進行闡釋,而篆刻正是我闡釋人生的一種方法。
  喜歡篆刻是三十年前的事,當時在浙江寜波海軍部隊服役,有一年隨首長到杭州療養,來到瞭篆刻藝術的聖地——杭州孤山,看到瞭聞名已久的兩泠印社,當時還有幸認識瞭西泠印社篆刻工作室的餘正和吳瑩先生,得到瞭他們的指導,從此和篆刻藝術結下瞭不解之緣。
  人生往往不以自己的愛好為主鏇律,愛好通常隻是生活的調味品,人生的責任要你承載更多的生命負荷,有時候要你忍痛割愛,暫時放棄你的愛好,這就是“捨得”。結束瞭十幾年的軍旅生涯,離開瞭書畫篆刻藝術底蘊濃厚的浙江,迴到瞭傢鄉福建。繁忙的T作和後來的商旅,使我被塵煩俗務所羈絆,書畫篆刻愛好隨之疏淡,雖不曾放棄,但進步緩慢。所以,我非常羨慕那些從事於博物館、群藝館、藝術學院等單位工作的朋友,能朝夕潛心於與藝術相關的事,實在是一種福報。
  近年來曆經瞭世事煙塵,看破瞭許多,禪悟瞭許多,淡泊瞭許多。收視反聽,覺得人生並不需要很多,而書畫篆刻藝術能使你沉澱和淡定。“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作非。”日吾三省,必有所悟,而有所悟,必有所得。於是萌發瞭寫這本篆刻書籍的念頭,想把自己淺薄的篆刻知識,通過本書i十餘篇的文章展現齣來,如果大傢能從書中得到一些啓悟,我已感足矣。
  篆刻藝術是一門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涉及文字學、金石學、訓詁學、考古學、書法學、詩詞學、鑒賞學等多門學科,所涵蓋的知識麵非常之廣。撰寫篆刻理論並非一件易事,眾多的篆刻傢們一生隻從事篆刻創作,而並不涉及篆刻理論的研究。我從事篆刻創作幾十年,對篆刻藝術雖說不是一個門外漢,但也不是什麼名傢、大傢。想起魏曹植《與楊德祖書》裏的一句話:“蓋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不禁感到有點心悸。
  雄踞泰山之頂,一覽眾山,睥睨天下,是一種高度和角度;偃側於林丘之野,探微索隱,窺豹一斑,是另外一種高度和角度;隻是視野的不同而已。黃鍾大呂能給你振聾發聵,清商小調也能給你悠然靜適,隻是聲音的不同而已。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緣由。
  寫什麼呢?寫篆刻史?寫明清流派?寫刀法和布局?這類書籍早已汗牛充棟。縱觀古今印論,幾乎離不開這些經典而熟悉的論述,剽襲古賢者有之,剋隆今人者有之,不一而足,有的文論的確如醍醐灌頂,有的內容卻味同嚼蠟。孫慰祖的《中國璽印篆刻通史》,劉江的《中國印章藝術史》,宏篇巨著,給人振聾發聵。至於印評印論,古已有之,近年這方麵的文章多瞭一些,如徐正濂三弟子編著的《中國篆刻創作解讀》三捲,張公者、顧工編著的《篆刻批評》二冊,以及辛塵編著的《當代篆刻評述》等,都很有深度,值得一讀。論述這些篆刻大課題是印論傢們的責任,而我一個普通印人,就寫寫“邊角碎料”吧,免得力不從心,拾人牙慧,襲人窠臼。於是決定避開印學裏經典題目的長篇大論,以漫談形式,從側麵角度,對篆刻的一些方麵進行粗淺的探索,這是我寫這本書的旨意。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力求展現本書的深度與廣度: --- 《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圖書簡介 一捲沉雄的印章史詩,一場穿越時空的刀鋒對話 《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並非一部枯燥的印學理論專著,而是一部以“一清時代”(清代中期至晚期,尤其側重乾嘉盛世至道光、鹹豐之際)為核心坐標,對中國篆刻藝術進行全景式、立體化考察的深度隨筆與曆史敘事。本書旨在打破傳統印譜的僵化框架,將篆刻置於清代社會、思想、藝術思潮的宏大背景中審視,勾勒齣那個時代刀光劍影、翰墨流芳的藝術群像。 一、時代脈絡的深邃迴響:從“帖學”到“碑學”的印風轉型 本書開篇即聚焦於清代篆刻藝術的根本性轉嚮。不同於明代吳門印壇的柔美與文氣,一清時代的篆刻傢們在“碑學”興起的浪潮中,找到瞭重塑印章語言的契機。作者細緻梳理瞭鄧石如橫空齣世如何以北碑的雄強之氣,徹底顛覆瞭宋元以來文人篆刻的細膩筆法,形成“書入印,印入書”的全新格局。 書中深入剖析瞭鄧派的技法特徵:雄健的綫條、飽滿的布局、以及對秦漢璽印古拙趣味的刻意迴歸。這不僅是刀法的變革,更是一種精神的迴歸——是對“金石入宋、書入漢”的理想追求。讀者將跟隨作者的筆觸,理解篆刻傢們如何在曆史的煙塵中,通過對古璽、漢印、以及碑版文字的“以書入刀”,實現瞭藝術的“復古而創新”。 二、名傢群像的立體刻畫:刀下乾坤的個體演繹 《刀客縱橫》以“漫談”的形式,串聯起一清時代最具代錶性的印壇巨匠。重點刻畫瞭以下幾個核心人物群體的藝術人生與風格: 1. “鄧派”的繼承與拓展: 深入探討瞭吳昌碩(雖然其主要成就稍晚,但其藝術源頭深植於一清時代)、趙之謙等前輩對鄧派的吸收與轉化。特彆是對趙之謙“集學”的理念進行瞭詳盡闡釋,他如何將漢碑、磚文、乃至錢幣文字熔於一爐,形成“奇崛遒勁”的個人風格。 2. 浙派的餘緒與新變: 清代中期的西泠印社活動及丁敬、蔣仁等“西泠後四傢”的影響力並未中斷。本書比較瞭他們與碑學新潮流的互動關係,分析瞭他們如何在新舊交替中,堅守或改良浙派的精細與圓潤。 3. “皖派”的崛起與分化: 詳細解析瞭巴徵祥、徐三庚等人的獨特貢獻。徐三庚對金文的精研,如何使印章綫條呈現齣如“玉筋篆”般的溫潤與瘦硬,為後世的工緻一路奠定瞭基礎。 本書的敘事手法超越瞭簡單的生平羅列,而是通過分析他們的具體作品、所用石料、以及與同時代書畫傢的交流,展現齣印章藝術如何成為他們錶達人生哲學、政治抱負和社會觀察的載體。 三、刀法哲學的探討:如何“觀刀”與“用刀” 本書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在於對篆刻技法深層哲學的剖析。作者不滿足於辨識“衝刀”與“切刀”的痕跡,而是深入探究這些刀法背後所蘊含的藝術傢心境與修養。 例如,何為“蒼茫之趣”?這不僅僅是刀法粗獷的結果,更是對古樸自然之美的追求。書中細緻對比瞭漢印的“鑿痕”與清代印人的“刻痕”,探討瞭“刀痕的生命性”——即刀觸石的瞬間,如何留下時間的印記。對於“硃文”與“白文”的取捨,也被賦予瞭象徵意義:白文的沉雄內斂,與硃文的開闊張揚,恰如文人內心世界的兩極。 四、金石與周邊的互動:跨藝術領域的交融 篆刻藝術並非孤立存在。《刀客縱橫》將篆刻置於清代“乾嘉學派”的考據之風中考察。篆刻傢們對古物、古籍、古碑的癡迷,是其創作的靈感之源。 書中詳述瞭印章收藏、碑拓的整理與流傳,如何間接影響瞭印風的形成。例如,對古錢幣文、古鏡銘文的藉鑒,如何豐富瞭印章的題材和布局。此外,本書也探討瞭篆刻與同時期書畫藝術的互文關係,如何實現“詩、書、畫、印”的四位一體的完美統一。 五、結論:刀客精神的現代迴響 在當今數字時代,閱讀《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如同進行一場對“慢藝術”的深度沉思。它不僅是對一段輝煌藝術史的緬懷,更是在提醒我們,在快速更迭的審美潮流中,如何通過一方小小的印章,觸摸到中國傳統文人“格物緻知,以求中和”的精神內核。 本書語言凝練而富有文采,兼具學者之嚴謹與文人散文之雅趣,是篆刻愛好者、金石學研究者,以及所有對清代藝術史感興趣的讀者不可多得的案頭佳作。它讓我們看到,在方寸之間,那些“刀客”們如何縱橫捭闔,開闢齣一個屬於自己的藝術帝國。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相當獨特,它避開瞭傳統藝術評論的窠臼,轉而從一個更具人文關懷的角度切入篆刻世界。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人”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比如他們如何麵對失敗、如何與材料進行長期的“較量”。這種對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曆程的捕捉,使得整本書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它沒有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以一種平等交流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進入這個專注而又寜靜的領域。我從中體會到的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那就是對待任何事情,都需要足夠的沉澱和專注。這本書讀起來,就像是聆聽一位智者的教誨,平靜中蘊含著無窮的力量,讓人對傳統藝術的生命力有瞭更深層次的信心和敬意。

評分

此書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還展現齣一種近乎詩意的錶達張力。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對某些經典作品的解讀所震撼。那種對綫條的“敬畏感”在字裏行間彌漫開來,讓人不禁停筆沉思。它不像某些匠氣十足的教程那樣隻羅列步驟,而是深入探討瞭篆刻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的曆史演變和精神內核。作者對於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篆刻風格的對比分析,既有高度概括性,又不失細節的精準描摹。我特彆喜歡那種多角度審視的角度,使得整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但閱讀體驗卻異常輕鬆。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咀嚼的書籍,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因為它引導的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深層次的理解與創新。

評分

翻開這本冊子,一股濃鬱的書捲氣撲麵而來,它不像那種矯揉造作的“藝術鑒賞指南”,而是更像一位飽經風霜的匠人,坐在你身邊,娓娓道來他與這門手藝的點滴故事。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活化,沒有刻意拔高,卻處處透露齣對篆刻藝術的深沉敬意。我尤其欣賞他對材料選擇和工具打磨的細緻描摹,那些關於不同石材的脾性、刻刀的鋒利與鈍感如何影響最終效果的描述,簡直如同烹飪美食般精妙。這讓我意識到,篆刻絕不僅僅是雕刻,它是一門關於耐心、觀察和人與物之間微妙平衡的哲學。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為巧妙,張弛有度,讀起來一點也不覺枯燥,反而讓人對下一步的內容充滿期待,仿佛在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步深入這片藝術的幽深密林。

評分

這本《刀客縱橫:一清篆刻漫談》讀起來,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座古老的篆刻藝術殿堂,雖然我並非科班齣身,但那種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藝術的探索精神,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地感染瞭。整本書的行文流暢,語言平實,沒有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是像我這樣的門外漢,也能領略到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作者似乎有著與古人對話的能力,將那些冰冷的石塊和刻刀,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特彆是其中關於印章布局和刀法運用的描述,讓人仿佛能親手觸摸到那細微的肌理變化。讀完後,我對傳統篆刻的認識不再停留在簡單的“蓋章”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綫條美學和文化內涵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架起瞭一座溝通古代技藝與現代讀者的橋梁,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能靜下心來,品味這份慢工齣細活的藝術。

評分

說實話,我原本對篆刻這種題材不太感冒,總覺得過於小眾和高冷,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印象。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原本抽象的藝術概念轉化為觸手可及的畫麵。書中的某些章節,對於“意在刀先”的闡釋,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開始理解,好的篆刻作品,其力量不在於刻痕的深淺,而在於刀尖運行中蘊含的氣韻和節奏。這不僅僅是關於“刻”的技術,更是關於“思”的藝術。這種由內而外的錶達,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本普通的技藝書籍,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保持創作純粹性的心靈雞湯,隻不過載體是冰冷的石頭和鋒利的工具。我甚至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找塊石頭試著刻刻看,這種衝動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驚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