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客纵横:一清篆刻漫谈》是作者30年来从事金石篆刻的知识精华,全书采用漫谈形式,对篆刻艺术的方方面面进行较为深刻的阐述,介绍印章与篆刻艺术的分野、篆刻创作的用篆、印石的选择、篆书流变与印人风格、闲章与闲文化、流行印风之我见、篆刻意象和意境、文人斋馆及印章、篆刻美学鉴赏等。
  苏玉清,又名一清,号心斋,无名堂主人。定居厦门,毕业于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善诗词、楹联、书画、篆刻。生父擅佛门绘事,工仙佛花鸟,受其影响。受业于郭仲选、周节之、杨大仟先生,亦得陈振濂、余正、潘主兰、林健等指导。作品多次在全国及全军参赛中获奖。
  写意花卉取法陈淳、吴昌硕诸家,书法涉猎行草隶篆,篆刻攻周玺秦汉印。风格平正而不失灵动。,清丽而不失浑厚。词追周邦彦,风格清新,格律严谨,尤善长调铺叙;诗作格调浑古,有唐人韵;好作禅意长联,语境深幽。亦广涉诸艺,善洞箫,擅太极,融会诸艺之气息意蕴,独有心得。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员,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1.横谈印章与篆刻艺术之分野
2.篆刻创作如何选择用篆
3.你知道篆刻印石的选择吗
4.古代篆书的流变与印人的篆刻风格
5.篆刻闲章与中国文人的“闲”文化
6.大写意流行印风之我见
7.篆刻艺术之意象和意境的阐释
8.中国文人斋馆与斋馆印章
9.谫论篆刻艺术美学鉴赏的若干问题
10.臆说佛像篆刻的创作与盛行
11.篆刻的微拍与市俗的快餐文化
12.关于篆刻作品的微拍与收藏
13.摭谈“异形篆书”的流变与篆刻创作
14.刍议篆刻流派与篆、刀、石的关系
15.宋珏“莆田派”篆刻试析
16.如何走进篆刻艺术的殿堂
17.篆刻作品的气息传递
18.篆刻艺术的几个基本属性
19.在大师逝去的年代
20.杂说钤印技巧和书画钤印
21.略谈印屏设计的形式美
22.从先师周节之先生的篆刻说开去
23.如何鉴赏篆刻艺术作品
24.篆刻初学者容易出现的十个问题
25.舞刀者岂能没有刀法
26.老子《道德经》与篆刻“印道”
27.陈氏太极拳与篆刻艺术
28.篆刻“十宜十忌”及其他
29.印人必备的工具书
30.有关篆刻理论的参考书籍
31.古今篆刻名家逸闻趣事
32.心斋一清印话
33.一清论印诗十九首
后记
说实话,我原本对篆刻这种题材不太感冒,总觉得过于小众和高冷,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印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原本抽象的艺术概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画面。书中的某些章节,对于“意在刀先”的阐释,简直是醍醐灌顶。我开始理解,好的篆刻作品,其力量不在于刻痕的深浅,而在于刀尖运行中蕴含的气韵和节奏。这不仅仅是关于“刻”的技术,更是关于“思”的艺术。这种由内而外的表达,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技艺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保持创作纯粹性的心灵鸡汤,只不过载体是冰冷的石头和锋利的工具。我甚至开始考虑,是不是应该找块石头试着刻刻看,这种冲动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
评分此书的文字功底非同一般,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还展现出一种近乎诗意的表达张力。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对某些经典作品的解读所震撼。那种对线条的“敬畏感”在字里行间弥漫开来,让人不禁停笔沉思。它不像某些匠气十足的教程那样只罗列步骤,而是深入探讨了篆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历史演变和精神内核。作者对于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篆刻风格的对比分析,既有高度概括性,又不失细节的精准描摹。我特别喜欢那种多角度审视的角度,使得整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阅读体验却异常轻松。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书籍,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因为它引导的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深层次的理解与创新。
评分这本《刀客纵横:一清篆刻漫谈》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古老的篆刻艺术殿堂,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探索精神,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地感染了。整本书的行文流畅,语言平实,没有过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便是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能领略到篆刻艺术的独特魅力。作者似乎有着与古人对话的能力,将那些冰冷的石块和刻刀,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特别是其中关于印章布局和刀法运用的描述,让人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细微的肌理变化。读完后,我对传统篆刻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简单的“盖章”层面,而是上升到了对线条美学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代技艺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品味这份慢工出细活的艺术。
评分翻开这本册子,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它不像那种矫揉造作的“艺术鉴赏指南”,而是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匠人,坐在你身边,娓娓道来他与这门手艺的点滴故事。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生活化,没有刻意拔高,却处处透露出对篆刻艺术的深沉敬意。我尤其欣赏他对材料选择和工具打磨的细致描摹,那些关于不同石材的脾性、刻刀的锋利与钝感如何影响最终效果的描述,简直如同烹饪美食般精妙。这让我意识到,篆刻绝不仅仅是雕刻,它是一门关于耐心、观察和人与物之间微妙平衡的哲学。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为巧妙,张弛有度,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枯燥,反而让人对下一步的内容充满期待,仿佛在跟随作者的脚步,一步步深入这片艺术的幽深密林。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相当独特,它避开了传统艺术评论的窠臼,转而从一个更具人文关怀的角度切入篆刻世界。作者似乎非常注重“人”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比如他们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与材料进行长期的“较量”。这种对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的捕捉,使得整本书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交流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进入这个专注而又宁静的领域。我从中体会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生活态度——那就是对待任何事情,都需要足够的沉淀和专注。这本书读起来,就像是聆听一位智者的教诲,平静中蕴含着无穷的力量,让人对传统艺术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层次的信心和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