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分析》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合理的编排,使之核心内容更精炼、更与时俱进。全书章节设置为六个部分,包括食品分析基础知识、食品的感官及物理特性分析、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食品中添加剂分析、食品安全分析、食品的其它检测技术。
2《食品分析》第三版各章的主要内容均配有相应的教学指南、习题指导、课件、教学视频。这些教学资源将使读者能更轻松、更便捷、更高效地掌握本书的精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具体可登录食课堂(www.qinggongchuban.com),注册后输入本书封底学习码观看。
3.《食品分析》第三版可供高等学校轻工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安全、商品检验、农副产品、粮食贮藏与加工等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食品卫生检验、质量监督、各类食品企业等单位的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建议授课课时40~50学时。
《食品分析》第三版主要内容包括食品分析中样品采集、样品前处理、各种物理检验方法、化学检验方法以及生物学检测方法、数据的采集及分析评价等。具体涉及食品中主要营养组分、食品风味成分、有害有毒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主要介绍了各组分分析的主要原理、分析要点以及国家标准分析方法和国内外先进分析方法或标准。本书的主要特色在于,精简了部分分析检测方法,重点介绍与时俱进、实际应用广、应用前景好的新方法;融合国外相关教材的精华内容;增加实际产品分析内容,使理论更能结合实际分析。
王永华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现任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主持多项精品课程建设,一直致力于通过教学、教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主持“食品风味化学”课程教学工作,主编《食品分析》(第三版)、《食品感官评定》《食品酶工程等相关专业教材。
戚穗坚
华南理工大学讲师,主持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项目,参与多项精品课程建设。主讲”食品风味化学””食品分析”等课程,主编《食品分析实验指导》、《食品感官评定》等相关专业教材。
目 录
第一部分 食品分析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绪论
一、食品分析的性质和作用
二、食品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三、食品分析的学习方法
四、食品分析方法的选择与采用的标准
第二章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
一、正确采集样品的意义
二、样品采集的过程
三、采样的一般方法
四、采样要求与注意事项
第二节 样品的预处理
一、样品预处理的目的与要求
二、样品预处理的方法
第三章 食品分析中的质量保证
第一节 食品分析质量保证的意义
第二节 分析数据的质量
一、误差
二、不确定度
第三节 分析测试中的质量保证
一、实验室内部质量保证
二、实验室外部质量保证
三、质量控制图
四、实验室认可
第四章 实验方法评价与数据分析处理
第一节 实验方法评价指标
第二节 实验数据分析处理
一、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实验结果的检验
三、测定结果的校正
四、分析结果的表示
第二部分 食品的感官及物理特性分析
第五章 食品感官分析
第一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定义与特征
第二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类别
第三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食品感官分析的常用方法
第六章 食品的物理特性分析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的物理特性分析
一、相对密度法
二、折光法
三、旋光法
四、色度法
五、黏度法
六、质构法
第三部分 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
第七章 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水分的存在形态
二、水分的测定方法
三、水分测定的意义
第二节 水分的测定方法
一、干燥法
二、蒸馏法
三、卡尔-费休 (Karl-Fischer)法
四、其它方法
第三节 水分活度值的测定
一、水分活度值的测定意义
二、水分活度测定方法
第八章 碳水化合物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碳水化合物定义和分类
二、食品中碳水化合物分布与含量
三、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测定意义
四、食品中碳水化合物测定方法
第二节 可溶性糖类的测定
一、 可溶性糖类提取和澄清
二、 还原糖的测定
三、 蔗糖的测定
四、 总糖的测定
五、 多种糖的分离与同时测定
第三节 淀粉的测定
一、 淀粉含量的测定
二、 淀粉α化度的测定
第四节 纤维素的测定
一、 重量法
二、 酶-重量法
三、 酶重量-液相色谱法
四、 纤维素测定仪法
第五节 果胶物质的测定
一、 重量法
二、 咔唑比色法
第九章 脂类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 食品中的脂类物质和脂肪含量
二、 脂类物质的测定意义
三、 脂类的测定方法简介
第二节 总脂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酰基甘油酯和磷脂组成检测
第四节 油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分布分析
一、 气相色谱法(GC)测定红花油中的脂肪酸组成
二、 GC分析甘油三酯中脂肪酸位置分布
第五节 食用油脂理化特性的测定
一、油脂物理性质分析
二、油脂化学特性的测定
第六节 脂类风险因子检测
一、 反式脂肪酸的测定
二、 苯并芘的测定
三、 油氧化聚合物的检测
四、 氯丙醇酯的测定
五、 缩水甘油酯的测定
第十章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一、蛋白质的定性鉴定
二、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第三节 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一、氨基酸的定性鉴定
二、氨基酸的定量测定
第十一章 灰分及矿物质的测定
第一节 灰分的测定
一、 概述
二、总灰分的测定
三、水溶性灰分和水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四、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第二节 矿物质的测定
一、概述
二、食品中矿物质的测定
第十二章 酸度分析
第一节 概述
一、酸度的概念
二、酸度测定的意义
三、食品中有机酸种类与分布
第二节 酸度的测定
一、总酸度的测定
二、pH值的测定
三、挥发酸的测定
第三节 食品中有机酸的分离与测定
一、概述
二、有机酸的分离与测定方法简介
三、气相色谱法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
五、离子交换色谱法(羧酸分析仪)
六、毛细管电泳法
七、酮酸的薄层色谱法
第十三章 维生素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一、维生素A的测定
二、维生素D的测定
三、维生素E的测定
四、维生素K的测定
五、几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测定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的测定
一、维生素B1的测定
二、维生素B2的测定
三、维生素B5的测定
四、维生素B6的测定
五、维生素C的测定
六、几种水溶性维生素的同时测定
第四部分 食品中添加剂分析
第十四章 食品添加剂的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食品添加剂定义与分类
二、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
三、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
第二节 甜味剂的检测
一、糖精钠的检测
二、其他甜味剂的检测
第三节 防腐剂的检测
一、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测
二、其他防腐剂的检测
第四节护色剂的检测
一、亚硝酸盐的检测
二、硝酸盐的检测
第五节 漂白剂的检测
一、盐酸副玫瑰苯胺比色法
二、蒸馏法
第六节 着色剂的检测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
二、薄层层析法
第七节 抗氧化剂的检测
一、BHA与BHT的测定
二、没食子酸丙酯(PG)的测定
第五部分 食品安全分析
第十五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
第一节 概述
一、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概念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
三、加强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的必要性
第二节 食品中药物残留及其检测
一、农药残留及其检测
二、兽药残留及其检测
第三节 食品中生物毒素及其检测
一、生物毒素的定义及分类
二、霉菌毒素及其检测
三、海洋毒素及其检测
四、其他生物毒素及其检测
第四节 食品中污染物的检测
一、食品中环境污染物及其检测
二、食品加工污染物及其检测
第十六章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
第一节 食品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第二节 食品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
一、生化检测方法
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第六部分 食品的其它检测技术
第十七章 辐照食品的检测
第一节 概述
三、 辐照食品的定义
二、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三、辐照食品检测的必要性
第二节 辐照处理对食品的影响
四、 食品辐照的化学效应
二、食品辐照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节 辐照食品的检测方法
一、化学分析检测法
二、物理分析检测法
三、生物学分析检测法
四、辐照食品检测技术的展望
第十八章 转基因食品检测
第一节 概述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三、我国转基因食品检测的现状
第二节 转基因食品检测方法
一、核酸水平检测转基因产品
二、蛋白质水平检测转基因产品
三、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展望
第十九章 新食品原料的检测
第一节 新食品原料概论
一、新食品原料的定义
二、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管理及申报规定
三、新食品原料的检测必要性
四、我国新食品原料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新食品原料的检测
一、新食品原料检测的特殊性
二、新食品原料检测非标检测方法的示例
第二十章 食品真实性的鉴定
第一节 肉及其制品掺假检测
第二节 蜂蜜及其制品掺假检测
第三节 食用油掺假检测
第四节 其他食品类掺假检测
第二十一章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检测方法
一、塑料制品包装材料
二、纸包装材料
三、金属包装材料
四、其他食品包装材料
参考文献
附录
《食品分析》(第二版)自2010年7月出版以来,使用者已遍布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该书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同时也收到了一些使用反馈与改进建议,加上原书尚存在不足之处,这些都促使编者将修订事宜提上日程。《食品分析》(第三版)在保持第二版教材特色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更合理的编排。改版后的教材将分为六个部分、共二十一章,分别为食品分析基础知识、食品的感官及物理特性分析、食品中营养成分分析、食品中添加剂分析、食品安全分析和食品的其他检测技术。每部分的核心内容都经过编者的精修,力求使内容与时俱进。在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本书对每章配备了相应的教学指南、习题指导、课件和教学视频。这些教学资源将使读者能更轻松、更便捷、更高效地掌握本书的精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本书的配套教材《食品分析实验指导》也正在紧张的准备当中,不久将与读者见面。此外,食品分析课程在线学习将与本教材同步推出,读者可通过获取封底上的教材序列号登录网站进行学习。本书由王永华、戚穂坚担任主编,张水华担任主审,具体编写分工如下:华南理工大学王永华(第一、二、九章),戚穂坚(第五、六、十九章),王方华(第三、四章),蓝东明(第十六、十八章);江南大学钱和、郭亚辉(第七、十章);陕西科技大学许牡丹(第八、十四章);郑州轻工业学院章银良(第十一、十二章);广西工学院任仙娥(第十三章);广州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黄金凤、黄嘉乐(第十五章),刘海虹、黄金凤(第十七章),李秀英、郭新东(第二十章),周思(第二十一章)。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杨波老师,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研究生李道明、辛瑞璞、曾朝喜等为本书的修订做了大量工作。由于第二版的编者大连工业大学云霞已退休,不再参加第三版的编写工作,但对于她的辛勤工作我们永远怀有感激之情,在此一并致谢。本书可供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乳品工程和粮食工程等专业作为教材,也可供食品卫生检验、质量监督、食品企业等单位的有关科技人员参考。限于编者的水平及时间关系,书中的不妥及错误之处,殷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2016年12月于广州本书自2004年7月出版以来,承蒙使用本书的广大教师及读者的厚爱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已进行了10次印刷,使用者已遍及祖国各地和食品各界,许多读者也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加上原书也有一些错误和不足,这一切都促使了编作者进行再版。过去的5年是我国食品工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每年均以高出全国GDP发展速度许多增幅快速发展,预计到2010年食品工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食品工业的科技水平和食品的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由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在选择高质、营养、美味食品的同时,也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使我国在食品安全的监管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鉴于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社会对食品安全性的关注日益增强,《食品分析》第二版教材在保持第一版特色的基础上,增加了食品病原微生物、辐照食品、转基因食品及新资源食品等食品安全性检测方面的内容,将第一版中的“食品中限量元素的测定”一章分散到“膳食矿物质元素的检测”及“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两章中。同时第一版教材的各位作者对自己负责的章节进行了精简,修剪了第一版教材中的较陈旧的检验方法,尽可能引入当前先进的检测方法。另外,由于评价食品风味最有效的方法是感官鉴评,本教材保留了第一版中感官鉴评的可操作性内容。由于部分第一版的编作者已退休,不再参加第二版的改版工作,对于他们的辛勤工作我们永远怀有感激之情。本书第二版由王永华任主编,王启军、郭新东、钱和、李铁任副主编,张水华任主审。参加编写的有:华南理工大学王永华(第一、二、三章),王永华、李铁(第七章),王启军(第十三章),杨继国(第十八章);江南大学钱和(第五、十九章),钱和、孔祥辉(第八章);陕西科技大学许牡丹(第六、十二章);大连工业大学云霞(第四章);郑州轻工业学院章银良(第九、十一、二十章);广西工学院任仙娥(第十章);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郭新东(第十四、十五、十七章);广州市质监局陈守义和华南理工大学吴蓓(第十六章)。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的在读研究生朱启思、甄达文,在读博士生曾凡逵等为本书的文字校对及图表处理做了大量工作,在此一并致谢。本书可供高等学校轻工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安全、商品检验、农副产品、粮食贮藏与加工等各专业或专业方向作为教材,也可供食品卫生检验、质量监督、各类食品企业等单位的有关科技人员参考。限于编者的水平及时间关系,书中的不妥及错误之处,殷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为一名对食品安全充满好奇心的普通消费者,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了解我们餐桌上食品“秘密”的绝佳窗口。虽然它是一本专业教材,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注重通俗易懂,用浅显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原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食品成分的识别与测定”的部分,它让我明白了牛奶中的钙含量是如何测定的,火腿中的亚硝酸盐是如何被检测出来的,以及我们常吃的蔬菜水果中是否含有农药残留。这些知识让我对食品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不再轻易被一些不实宣传所迷惑,也让我更加重视自己选择的食品来源。书中还探讨了许多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误区,用翔实的证据和严谨的分析,打破了一些流传甚广的谣言,这对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非常有益。我甚至可以通过这本书,对一些简单的食品质量问题进行初步的判断,例如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物理方法,辨别某些食品的变质情况。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本《食品分析》时,并没有抱太大期望,想着不过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老师对话,他总是能用最生动、最形象的方式,将最深奥的知识一点点渗透到我的脑海里。书中对于各种分析方法,比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这种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技术,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专业术语,而是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的工作原理。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重点内容都有加粗和突出显示,方便我快速抓住核心要点。最让我喜欢的是,书中总会在每个章节的结尾,设置一些“思考题”或者“实践练习”,这些小小的互动设计,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教材”的定义,更像是一本能激发人对未知领域探索欲望的“宝藏”。
评分我是一名正在攻读食品科学专业研究生的学生,这本书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本基础教材,更是一本“研究工具箱”。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原理、仪器设备、操作步骤以及数据处理的详细阐述,这为我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进行一些复杂的样品前处理时,书中提供的多种方案和注意事项,让我能够避免走很多弯路。同时,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视角,其中对一些新型检测技术和应用案例的介绍,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研究思路。我经常会在书中寻找与我研究课题相关的分析方法,并从中汲取灵感。此外,书中提供的丰富的参考文献,也为我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十五”国家规划教材,更能引领我们走向未来食品分析的研究前沿。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长期在食品生产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食品分析(第三版)》简直就是“及时雨”。我一直觉得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些分析方法的理解总觉得差那么一层窗户纸,而这本书恰恰为我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它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理化指标检测,更重要的是,对近年来兴起的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如分子生物学方法、快速筛查技术等,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这让我能够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书中对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干扰因素的分析,都非常到位,这对于我在日常工作中选择最合适、最经济的检测方法非常有指导意义。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和维护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这对于我们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我们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不合格品的产生。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贴近实际的案例让我更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我学习食品科学道路上的“启明星”,虽然它名为“食品分析”,但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全面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的“百科全书”。我尤其欣赏它在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之间的完美平衡。读完前几章,我对食品的成分构成有了全新的认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添加剂、色素、防腐剂,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起来,让我不禁思考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书中对于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讲解十分透彻,例如色谱、光谱等技术,即使是初学者也能理解其核心概念。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理论,而是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实验室中进行这些分析。从仪器的准备、样品的预处理,到数据的采集和解读,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步骤,虽然我没有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但通过文字描述,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次完整的食品检测过程。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我对食品分析的兴趣,也让我对食品行业从业者严谨的工作态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也相当丰富,将复杂的原理形象化,大大减轻了阅读的负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