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裙爭看綠衣郎 大宋東京往事》是一部講述北宋東京大事件的曆史休閑讀物,主要講北宋都城東京汴梁的故事,包括政治事件、民風民俗等。書中既有刀光劍影下的陰謀和背叛,也有桃紅柳綠中的喧囂與浮華,作者從政治生活和世風民俗兩個維度,呈現齣韆年前世界上繁華都市的多重曆史麵相。
李強,上海商學院教授,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主講人,華東師範大學博士,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博士後,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高級訪問學者。齣版《大宋謎案》、《紅塵匹馬長安道:中國商人往事》、《紅袖添香夜讀書:北宋文人往事》、《紅裙爭看綠衣郎:大宋東京往事》、《紅日初生碧海濤:大宋開國往事》等專著八部,主編國學基礎讀本《為什麼要讀經典》。
大宋開國 1
滿城風雨 1
三條好漢 4
兩個文人 8
一壺美酒 15
二趙之爭 23
開封府尹 23
被掩蓋的真相 26
兩個犧牲品 29
趙普齣京 33
斧聲燭影 38
“黒殺將軍” 38
龍兄虎弟 40
禍起蕭牆 44
宮廷血案 46
天書奇譚 52
真宗遇仙 53
舉國若狂 57
真假天書 62
狸貓換太子 67
禁軍包圍瞭國舅府 67
說書人的故事 69
那隻可憐的貓 72
真相並不殘酷 74
登聞鼓聲 78
軍人告狀 78
舉子敲鼓 82
登聞鼓前的女人們 85
醜劇與鬧劇 90
槐花黃,舉子忙 94
做夢,是件很重要的事 95
二相公 98
韆軸不如一書 100
油餅店作文大賽 102
一樁糊塗的舞弊案 104
科場軼事 108
東京的好日子 112
爆竹聲中一歲除 112
朝會風波 115
花市燈如晝 119
水上狂歡 121
紅裙爭看綠衣郎 124
大相國寺的算命師 127
東京的“朝陽産業” 127
真正的“大師” 129
“今歲狀元是丁湜” 131
誰泄露瞭天機 133
後記:嚮往昔緻敬 136
紅裙爭看綠衣郎:遇見浪漫大宋王朝
陽春三月,是大宋東京城最美麗的時刻,也是各種愛情故事如期發生的季節,作為皇傢園林的金明池,就在這“滿園春色關不住”的季節裏對全城百姓開放。宋元話本《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寫道“即今清明時候,金明池上,士女喧闐,遊人如蟻”,《鬧樊樓多情周勝仙》也有“時值春末夏初,金明池遊人賞玩作樂。那範二郎因去遊賞,見佳人纔子如蟻”的描寫,在這些話本裏,金明池儼然成瞭東京城青年男女的愛情舞颱。
不過,金明池愛情故事的男主角中,有一個群體往往最受關注,他們是這個城市最受歡迎、最有“升值”空間的一族,可以說,東京城的整個春天,有一多半是為他們綻放的——他們就是當年的新科進士。三月是殿試結束的時間,考試成績很快就公布瞭,那些苦讀寒窗十多年的舉子們,一旦金榜題名,幸運地成為“天子門生”,自然是意氣風發。“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雖然是唐人的詩句,但也確實說齣瞭一韆多年來所有科舉考生的心聲。不同的是,宋代的進士上榜之後,他們所看的不是“長安花”,而是金明池畔的姹紫嫣紅。金榜放齣後,落榜者自然是躲在角落裏自嘆命薄、暗自垂淚,而高中者往往約三五同年,趁著金明池免費開放之日,徹底釋放一下十年寒窗苦讀的壓抑。這些新科進士們,往往受到京城富貴人傢的青睞,東京富豪們韆方百計想把進士變為自己的女婿,投資一個新科進士,比投資任何商品都能獲得更高的迴報率。東京城的多情少女們,往往也會藉著這樣一個機會,跑到金明池來看那些剛剛登上黃金榜上的帥哥。北宋名相王安石就曾在詩中寫道:
臨津艷艷花韆樹,夾徑斜斜柳數行。
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
唐代舊例,朝廷要給新科進士賜一套綠衣服,所以“綠衣郎”後來就成瞭新科進士的彆稱。這首我們現在看起來或許沒有什麼大不瞭的詩歌,在當時差點被劃入“三俗”之列,歐陽修在詞裏寫“人約黃昏後”的卿卿我我沒有任何問題,“詞本艷科”,偶爾放縱,無傷大雅。但是在詩歌這種高貴的文體中公然寫男女情事,就不太為宋人所接受瞭。歐陽修讀到王安石這首詩的時候,曾專門為此做瞭個批評:“謹厚者亦復為之邪?”意思是,一直聽說王安石是個靠譜的好青年,怎麼也來寫這種艷情詩歌呢?
王安石的這首《臨津》為什麼入不瞭歐陽修的法眼,我們不去替古人打官司瞭,但是那句“紅裙爭看綠衣郎”中的“爭”字,確實道破東京少女對好男人的熱切想往程度。不過東京少女還處在“爭看”這樣的戀愛前奏階段,而東京富豪權貴們卻已經展開“爭人”的實戰瞭。北宋是個“右文抑武”的朝代,讀書人的地位獲得極大提高,一旦考中進士,更是身價倍增。因為都看好進士的發展前景,所以每當科舉考試揭榜的日子,京城豪門就專門來到榜下,選那中看的新科進士做女婿,那場麵就好像大傢要把這些進士當大餐分吃瞭一樣,所以有人給東京權貴們的這種舉動起瞭一個很雷人的名字——“臠婿”。宋人範正敏《遁齋閑覽》記載瞭這樣一則笑話:
有一新貴少年,有風姿,為貴族之有勢力者所慕,命十數僕擁緻其第,少年欣然而行,略不辭遜。既至,觀者如堵。須臾,有衣金紫者齣,曰:“某惟一女,亦不至醜陋,願配君子,可乎?”少年鞠躬謝曰:“寒微得托跡高門,固幸。待更歸傢,試與妻子商量,如何?”眾皆大笑而散。
從範正敏的記載來看,大宋王朝的男子是不缺乏幽默感的。不過,我倒覺得“少年欣然而行,略不辭遜”兩句,多半齣於杜撰,前來“臠婿”者非富即貴,即使讀書人地位高,也不敢隨意得罪他們,更何況婚姻大事並非兒戲,有時候這種玩笑是開不得的。
相比而言,《宋史》記載北宋名臣馮京當年剛考中進士的一段遭遇,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馮京字當世,鄂州江夏人。少雋邁不群,舉進士,自鄉舉、禮部以至廷試,皆第一。時猶未娶,張堯佐方負宮掖勢,欲妻以女。擁至其傢,束之以金帶,曰:“此上意也。”頃之,宮中持酒肴來,直齣奩具目示之。京笑不視,力辭。
張堯佐的侄女是宋仁宗最寵愛的女人張貴妃,張堯佐本人絕對屬於東京城炙手可熱的人物。新科進士馮京不僅人長得帥,而且連中三元,真是鑽石級的單身男人。於是張堯佐派人把馮帥哥“擁”來,不由分說給他換上新郎官的服裝,而且急著做老丈人的張堯佐還假傳聖旨,說什麼這是皇帝的旨意,一副唯恐自己女兒嫁不齣去的德行。說皇帝親自操心這事,那一定是張堯佐拉大旗作虎皮,但是說他侄女張貴妃也摻和進來,倒是有可能。張貴妃也急著找個好錶妹夫,要不然怎麼會狀況還沒搞清楚,就派太監給叔叔傢送來酒菜慶賀呢?
不過,馮京還是“力辭”瞭張傢,讀者不要會錯意,認為馮京是個“富貴不能淫”的好青年,其實並非如此——他很快就做瞭宰相富弼的女婿。之所以拒絕張傢,隻不過是文人惜羽,不願意和外戚之傢扯上關係罷瞭。
……
說起中國古代來,讀者諸君大都知道“唐宋元明清”,看起來這五個朝代是前後腳地走進中國的曆史,其實不然。在唐朝和宋朝之間,以中原正統王朝自居的還有五個朝代,分彆是梁、唐、晉、漢、周,曆史上稱為“五代”。為瞭和之前曆史上齣現的同名朝代相區彆,史傢們喜歡給這五個朝代名字前加一個“後”字,不過五代人自己是不會自稱“後梁”、“後唐”什麼的。五代的京城並不都在汴梁,“東京”也不是汴梁的法定名字,《宋史》雲:“東京,汴之開封也。梁為東都,後唐罷,晉復為東京,宋因周之舊為都。建隆三年,廣皇城東北隅,命有司畫洛陽宮殿,按圖修之,皇居始壯麗矣。”後唐政權宣稱繼承瞭大唐王朝的血統,把京城定在大唐的“東京”洛陽(洛陽在京城長安東,所以也稱“東都”、“東京”),而其他四個王朝則定都汴梁。從後晉開始,洛陽被改稱為“西京”,如此一來作為新政權首都的汴梁就成瞭“東京”,我們這部小冊子講的就是北宋東京,而不是唐朝的“東京”,更不是其他什麼國傢的“東京”。一說起大宋東京城來,仿佛麵前一下子鋪展開一張《清明上河圖》,車水馬龍、熙熙攘攘,168年的北宋興衰史,168年的東京繁華夢,從哪裏說起呢?
我們還是公元960年大宋王朝的誕生開始說吧。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華麗的文字盛宴,作者的遣詞造句功力深厚,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寶石,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我特彆喜歡其中那些充滿畫麵感的描述,無論是對某個特定場景氛圍的烘托,還是對復雜情感瞬間的捕捉,都顯得生動而富有張力。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優美的句子,仿佛在品嘗一壺陳年的佳釀,迴味無窮。更難得的是,作者在保持語言美感的同時,並沒有犧牲故事的流暢性,情節推進得恰到好處,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處處是驚喜。這讓我不禁感嘆,文字的力量在作者手中被發揮到瞭極緻,它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載體,更是一種能直接觸動靈魂的藝術錶達。這種對文學性的極緻追求,使得整本書的質感得到瞭極大的提升,絕對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整本書的情感基調是極其復雜的,它並非單一的情緒輸齣,而是像一首多聲部的交響樂,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時而又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哀傷。作者對於人物命運的安排,常常是帶著一種宿命論式的悲憫情懷,即便是在描繪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時刻,底層也總會流露齣某種無法抗拒的無奈。這種深沉的情感底色,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和真實,他們不再是紙上的人物,而是有著血有肉、會經曆煎熬的生命個體。這種對“人”的關懷和洞察,貫穿始終,讓讀者在跟隨情節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與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高潮部分情感爆發時的剋製,沒有讓情緒泛濫成災,反而將那種壓抑後的爆發力襯托得更加震撼人心。
評分這部小說的敘事結構真是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將不同時空、不同人物的命運綫索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初讀時,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巨大的迷宮入口,那些看似不相乾的場景和對話,散發著一種奇異的引力,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尤其是在描繪人物心理活動時,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簡直能讓人感受到角色們每一個細微的情緒波動。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在構思這些情節時,是如何在曆史的厚重與人性的幽微之間反復權衡。書中的一些轉摺點設計得非常大膽,完全齣乎意料,卻又在邏輯上經得起推敲,這種高級的敘事技巧,讓閱讀體驗充滿瞭持續的新鮮感。讀完後,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就像是看完一場精彩絕倫的舞颱劇,幕布落下後,颱上的光影仍在腦海中久久不散,引人深思。這種對故事節奏和信息釋放的精準把控,是很多作品所欠缺的。
評分這部作品的想象力可以說是天馬行空,但絕非空中樓閣,所有的奇思妙想都建立在一個非常堅實的情感邏輯之上。它成功地營造瞭一種介於現實與夢境之間的閱讀氛圍,讓你在閱讀的某個瞬間,會懷疑自己所處的時空是否真的如自己所認知的那樣。這種對“界限”的模糊處理,是其最引人入勝的特點之一。每一次當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瞭故事的脈絡時,作者總能用一個巧妙的設置,將我拉入一個新的、更具張力的維度。這種不斷挑戰讀者既有認知的創作手法,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樂趣。它不僅僅是講瞭一個故事,更像是為讀者搭建瞭一個全新的世界觀,一個充滿著隱喻和象徵意義的精緻容器,讓人流連忘返。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部作品在對社會背景的刻畫上,展現瞭極其紮實的功底。作者對於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階層關係乃至細微的社會潛規則的描摹,達到瞭令人信服的程度。讀起來,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曆史塵埃的味道,感受到人物們在特定時代背景下所承受的無形壓力和掙紮。特彆是那些關於權力與欲望交織的描寫,既尖銳又剋製,沒有流於簡單的說教或臉譜化的批判,而是將人性的復雜性置於曆史的洪流之中進行審視。這種曆史的厚重感與個體命運的渺小感之間的張力,使得整部作品的深度得到瞭極大的拓寬。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曆史細節頗有關注的讀者來說,這種嚴謹又不失生動的手法,無疑是一次極佳的閱讀體驗,它讓我對那個時代有瞭更立體、更鮮活的認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