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艺术译丛”是国内首套录像艺术丛书。通过编译全球重要的录像艺术书籍,为录像艺术的创作、研究和学习提供理论参考。
《分辨率》把录像作为一种全球媒体进行研究。23位作者着力的方向囊括录像艺术的技术发展、经典作品、文化潮流、历史关联、美学问题等方面,角度各有不同,信息量极为丰富,论述精彩纷呈。
“分辨率”不是技术名词,而是提供一系列不同的批评角度,来使人了解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的录像艺术。欲通览录像艺术,加深对当代艺术的认识,《分辨率》是合适的读物。
《分辨率》一书,汇集原创性批评论文,力图改变论述与思辨之话语。在这些论文中,录像作为媒介与实践已投入历史进程。因而,本书的焦点并非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录像艺术”或具有自主媒介基本特征的录像,而在于涉及正在发生的文化、美学、政治进程与活动的录像—作为当代表述的一种来源与载体,录像以具体且有时令人吃惊的方式,与各种文化和批评话语关系紧密,是另一种文化与批评话语。本书呈现的代表性实例,从各种可能进入录像制作的语境与内容。本书23篇研究文章来自不同身份的作者:艺术家、独立电视制作人、媒体活动家、另类空间与博物馆策展人、项目策划者、批评理论家等。
迈克尔。雷诺夫,南加州大学电影电视学院批评研究教授,出版著作《好莱坞的战争女性:表述与意识形态》(1988),主编《理论化纪录片》(1993),与简·盖恩斯与菲·吉斯堡合编明尼苏达州大学出版社的“真实的回归”系列图书。
埃里卡·祖德堡,加州大学里弗赛德分校副教授,策展人、多媒体艺术家、教师与作家,从事摄影、电影、录像、书籍研究与装置艺术。
导言:解析录像/ 迈克尔·雷诺夫 埃里卡·祖德堡
第1章 录像记忆的政治学:电子的涂擦与铭刻/ 马里塔·斯特肯
第2 章 阐释日常生活:艺术家的录像与社会空间生产/ 克里斯汀·坦布林
第3 章 录像中的艺术影像/ 莫林·图里姆
第4 章 录像:存取媒介/ 小泽哲夫
第5 章 审视录像:录像心理学与电影/ 约翰·贝尔顿
第6 章 影像/ 雅克·德里达
第7 章 录像忏悔录/ 迈克尔·雷诺夫
第8 章 电子僵尸:历史与失忆症的另类语言之注释/ 埃里卡·祖德堡
第9 章 林恩·赫什曼:自传影片的主体/ 大卫·詹姆斯
第10 章 渴望生命的真谛/ 罗赞娜·阿尔贝蒂尼
第11 章 世界的图像 / 雷蒙·贝卢尔
第12 章 门槛上的居民/ 比尔·霍里根
第13 章 有效性假设/ 格雷格·柏多维兹
第14 章 饶舌/ 马龙·里格斯
第15 章 性谎言与录影带:加拿大性录像简史/ 萨拉·戴尔蒙德
第16 章 特邀评论员,身体政治:奇卡诺实验录像的多元自我/ 安·A . 诺列加
第17 章 瞄准:文化抵抗的录像技术/ 莫妮卡·弗洛塔
第18 章 录像:文化与社区的政治/ 罗恩·伯内特
第19 章 胚胎组织:生育权与激进者的业余录像/ 帕特丽夏·R . 齐默尔曼
第20 章 女性的侵越/ 劳拉·基普尼斯
第21 章 朱莉·赞度的原始场景与女同性恋表述/ 朱迪斯·梅恩
第22 章 婚礼录像及其产生/ 詹姆斯·莫兰
第23 章 电视之后的视像: 技术文化融合、超媒体与新媒体艺术领域/ 迈克尔·纳什
论文作者简介
索引
出版后记
第 1 章
录像记忆的政治学:
电子的涂擦与铭刻
马里塔·斯特肯
我记得在东京的一月那个月份,或毋宁说,我记得在东京一月那个月份摄制的
那些图像。这些图像已成为我的记忆。它们就是我的记忆。我好奇人们是如何记忆
那些没有摄制、拍摄或录像的东西。人类是如何去记忆的?
—克里斯·马克 《日月无光》
自相机发明以来,其功能蕴含的一个中心欲望,就是记忆、回顾、使缺席者在场。
拍摄、摄制与录制的各种图像成为建构各种个人历史的原材料:事件因为拍摄而被
记忆,一些时刻因为没有保存图像而被遗忘,没有图像的记忆与相机的记忆形成张
力。相机图像建构的不仅是个体记忆,也是集体记忆。历史由黑白的相片图像或影
视图像所表征,而且越来越多由褪色的彩色影视图像或低分辨率的电视图像所表征。
相片图像生成记忆,但作为过去的碎片材料同时在制造一种忘却。
这些图像在视频上放映与传播时,可被视作“视频记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
“视频记忆”具有遮蔽主体无法面对之痛苦记忆的功能;在“筛选”“真实”记忆时,
视频记忆替代“真实”成为记忆。相片图像常能屏蔽那些未曾拍摄的记忆而成为“真
实”记忆,“成为”我们的记忆。
弗洛伊德演示论证,记忆是自我概念的关键。他描述了我们放弃那些破坏性或
痛苦记忆的复杂方式。相类似的,记忆与历史的建构是一个具体文化或民族的关键;
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常常“忘却”。我使用“文化记忆”这个术语指涉官方历史与
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化过程,这些文化过程已演变成为愈合过程中的宣泄、个体记忆
的分享、共同体的建构。在美国,历史的建构基于复杂的媒体机制、书写文本与通
俗文化。文化记忆是一种生成于历史断裂处的活生生的记忆,它介入并纠缠于历史
生成。例如,华盛顿特区的越战纪念碑、“艾滋纪念被单组织”都是文化记忆的集
中生成之所。在那里,人们常常以匿名的方式主动分享记忆,为那些事件的痛苦与
失去建构意义。在这些纪念场所分享的故事是有力证词,能有效质疑分享者的历史
叙事。
相类似,独立制作录像构成一个文化记忆场,与官方历史争辩并产生纠葛。这不
是说录像机生产的所有记忆都成为抵抗或政治介入的方式—在20 世纪90 年代,作
为文化形式,录像带一直在改变意义。然而,许多独立制作的录像在蓄意介入历史与
意识记忆的建构。电视与录像的政治学与现象学都聚焦于生成与否定历史和记忆。
电视图像建构历史
在20 世纪晚期,相片、纪录片图像与文献电视片是历史建构的核心要素。然而,
电子图像与历史的关系一直在变化。电视图像是一种瞬息传播与流动的图像。“流
动”,正如雷蒙·威廉斯所定义—分镜拼接直至其成为自然的图像流 —是电视
的核心特征。电视是一种没有原型的图像,因为复制的图像最终互不关联。斯坦利·卡
维尔指出,电视的基本“事实”就是连续播放,随着连续剧或事件的连续播放,我
们不会那么在意具体电视情节,因而,电视令人难忘的就是连续剧。
相反,多数录像艺术或独立制作的录像,并不以流动中的分镜呈现,而是呈现
独特事件。某些作品根据卫星传播需要而设计,其他录像被界定为“电视艺术”。然而,多数独立制作的录像追求与电视不间断信息流的区别,渴望不一样的观看语境。
这本书的语气和姿态,充满了批判性的审视和一种近乎固执的坚持。它不是在迎合读者的口味,更像是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去剖析当下艺术实践中存在的诸多“姿态化”和“同质化”倾向。作者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某些流行趋势背后的空洞和对技术表象的盲目崇拜。这种尖锐的批判性,在当前的艺术评论界实属难得。我欣赏这种敢于直言不讳的勇气,它促使我反思自己过去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否也落入了那些肤浅的赞美陷阱。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得舒服的书,但它绝对是一剂能让人头脑清醒的良药,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人对“好”与“平庸”的标准有了更严格的界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封面,配上朴素却充满设计感的字体排版,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为考究,墨色清晰,没有廉价的油墨味,这对于一本侧重视觉艺术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初翻阅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气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非常克制的方式,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复杂的思考空间。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大量的案例图片和图文对照布局,处理得非常得体,既保证了视觉信息的完整性,又没有让版面显得杂乱无章。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材料媒介转换的章节,作者对不同载体(比如胶片与数字媒介)的物理特性及其对观看体验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那种对技术细节的把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这本书无疑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从外到内都散发着对“观看”这件事的敬畏和认真。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行文风格,可以说是极为挑战读者的耐心,但回报也相当丰厚。它摒弃了那种线性、教科书式的知识灌输,转而采用了一种碎片化、多声部的对话模式来展开论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章节之间来回跳跃,才能将作者散落在各处的观点串联起来。这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在参与一次高强度的思维考古,你必须主动去挖掘、去构建作者想要呈现的知识结构。有那么几次,我感觉自己完全迷失在了那些晦涩的哲学引申和理论术语中,但每当挣扎着理清一个概念时,豁然开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这种“先困惑后顿悟”的阅读体验,恰恰是那些真正有深度的学术著作的标志,它强迫你的大脑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去思考媒介的本质。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门槛设置得相当高,它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者或资深爱好者的内部交流录,而不是面向大众普及的入门读物。书中引用的文献和理论跨度极大,涉及从早期电影理论到后结构主义哲学,再到最新的数字人文研究,知识密度大到让人喘不过气。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导师进行了一场马不停蹄的学术巡回展,每到一个站点,都要迅速消化完一个全新的知识体系。对于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来说,可能需要非常扎实的前置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产生“看而不懂”的挫败感。但正因如此,它为那些希望深入挖掘领域前沿动态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可靠的参照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性”在艺术实践中作用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讨论静态的图像,而是将大部分笔墨聚焦于那些依赖时间流逝才能完成的作品形式。他引入了大量的关于感知心理学和现象学的理论,去探讨观众在面对持续运动的画面时,大脑是如何建构意义的。我尤其喜欢其中对“等待”这一行为的剖析,作者将其视为一种主动的参与,而非被动的忍耐。这种将观看行为主体化的论述方式,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许多实验性艺术作品的理解。读完后,我重新去看待那些看似缓慢、甚至冗长的艺术片段时,心中涌现出的是一种全新的敬意,我开始明白,那些“慢”的背后,隐藏着对节奏、呼吸和生命本身最精微的捕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