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是法国杰出的组织社会学大师埃哈尔?费埃德伯格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探讨权力与规则的关系,研究并揭示行动层面的组织的性质、特征、结构、功能与运作方式。
作者跨越相关研究中将组织与集体行动相互对立的二分法,认为组织本质上是动态的,是对行动领域进行构建和再构建的过程。通过将组织普遍化并视其为诸行动领域的一种,作者揭示了组织中的构造及秩序的本质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并透过行动的表面秩序,探索出现在其中的权力过程,协商过程和渐进的结构化过程。在书中,作者提出“局部秩序”的概念,认为它始终是社会结构的部分的,区域的和权变性的产物,社会结构则是秩序的产物和再造,对社会结构的解释可以从不同行动领域中具体的组织过程的分析和揭示中找到。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奥地利人,1942年出生,系法国组织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巴黎政治研究院社会学系负责人,著名专家,长期主持法国和欧洲的大量行政机构和企业组织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他的其他主要著作有《组织的社会学分析》、《行动者与系统》(与米歇尔·克罗齐耶合著)、《国家与大学》等。
译者序 组织与行动者
序言 组织与集体行动
第一部分 组织观念的解构
导言
第一章 情感与计算:理性的相对化
第二章 从工具性组织到有组织的无序:对组织凝聚力的质疑
第三章 组织及其环境:模糊的组织边界
小结
第二部分 从组织到有组织的行动
导言
第四章 行动环境的建构:行动者的相互依赖、协商性交换和可替代性
第五章 行动领域的混合规则:具体行动系统的概念
第六章 局部秩序与社会规则
第三部分 集体行动的组织分析:推论模式的基本原理
导言
第七章 行动者及其理性
第八章 行动者的权变性:体系的概念
第九章 作为行动能力的权力
第四部分 作为工具的组织分析方法:研究与行动的意涵
导言
第十章 扎根理论的建构:归纳与分析的实用价值
第十一章 变革决策的重要意义
第十二章 一种认知导向:知识与推论的博弈
结语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
最近,詹姆斯·马奇(March,1988)在他的论文集的序言中指出,决策理论的历史,是简单观念日益变得复杂化的历史。我们从简单的理性选择观念,即人们从数种选择之中一劳永逸地做出一种选择,作为清晰、明确、稳定的选择偏好的一种功能,转向更为复杂而相对的系统构想,这类构想重视每一决策者理性的诸种有限性,以及诸种偏好和选择的被建构的、权变性的特征。在前一章,我们对这一演变已经进行了总结。我们对理性和决策行为的思考方式,与我们运用概念来表述组织的存在和运行的方式直接相关,组织的存在和运行,指的是个体成员行动的聚集和协作;因此,当看到一种齐头并进的演变进程,这一进程指向关于组织凝聚力和一致性问题的更为复杂的思考,人们丝毫也不感到奇陉。
从某种意义上看,在一开始,可以说,这一问题井不存在。人们可以回想起来,在经典模式中,组织被看成是一个统一的、凝聚在一起的整体,由预先确立的、稳定的目标建构而成,组织目标而奋斗,而且就其与这一目标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组织完全是透明的。组织是一架机器,所有的齿轮互相吻合、彼此匹配,完美地融为一体,与单一的理性相对应。从纯粹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组织的整合由组织的目标来保证,组织的目标体现为合法性和理性,从而保证所有成员心甘情愿地服从。
在这一演变的后期,这一问题就置身于有关组织生活思考的核心。在此期间,恰恰正是组织的观念变得相对化了,甚至变得破碎了。此时,在人们看来,组织是一种集合体,在此集合体之中,大量类型各异的理性彼此发生碰撞,互相对峙。这些理性的聚集不是自发的,而是出自一种秩序的建构的结果。那么,从这一观察视角上看,组织不是别的,而恰恰变成了一种政治竞技场抑或市场,在其间人们就行为进行协商,就个体权力策略竞相追逐;组织的特征(其目标、结构、游戏规则、“文化”)依次即为这些交换和对抗的原初产物。组织的最佳比喻是微观社会,在那里,秩序被从社会意义上建构起来,并因此不可逆转地与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及社会交换过程连接在一起。
在这一章里,我将尝试追溯组织观念复杂化发展过程的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发现有关这些所谓工具的“顽强对抗”;第二阶段,揭示出科层制的反功能和恶性循环,使组织结构和目标成为在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内在产物;第三阶段也是最后阶段,强调组织的无序性特征,它处于流动状态,先是确认含混性为组织环境的一种基本特征,而后又对组织之中的行动和行为的意向性本质进行质疑。
……
从结构上看,这部作品展现了令人赞叹的严谨性。作者似乎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分析框架,从微观的个体互动,逐步推演到宏观的系统性后果。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使得复杂的理论更容易被消化吸收,即便对于初次接触此类主题的读者而言,也不会感到迷失。书中对历史案例的引用也恰到好处,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作为支撑论点的坚实基石,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每一次理论的提出,都伴随着对现实世界中具体情境的映射,这使得抽象的“权力”和“规则”具有了鲜明的可触感。这种教科书式的清晰与文学性的流畅相结合,是本书最引人注目的优点之一。我发现自己时常会在读到关键转折点时,会情不自禁地在脑中勾勒出一张关系图谱,试图理清所有变量之间的相互制约,这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愉悦。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组织惰性”的深刻揭示。它不是简单地指责组织效率低下,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惰性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即规则是如何为了维护既有秩序而牺牲掉应变能力的。作者以一种近乎悲观的冷静,描绘了当规则成为目的而非手段时,组织将如何一步步走向僵化。阅读体验中,我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反直觉”感,即那些看似旨在保障稳定的制度,最终却成了阻碍进步的最大桎梏。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对人类行为局限性的理解,它没有提供廉价的解决方案,反而更侧重于准确地诊断病灶。这种不回避矛盾、直面现实黑暗面的勇气,使这部作品的价值远超一般的管理学读物,它更像是一面映照组织生存困境的镜子,光影斑驳,却真实无比。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一种冷峻而富有洞察力的特质,它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度来剖析组织行为的底层逻辑。作者在描述那些权力斗争时,用词克制却极具力量感,每一个动词的选择似乎都经过深思熟虑,旨在最大化地揭示人物行动背后的深层驱动力。我尤其被其中对“非正式网络”的描绘所吸引,那些看不见的联系和默契,才是真正影响决策的关键所在。这种描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你感觉自己正潜伏在会议室的角落,目睹一切正在发生,却又无法干预。它更像是一部精彩的社会学侦探小说,只不过这里的“罪犯”是那些潜藏在体制中的非理性冲动和对地位的无止境渴求。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改变,对日常接触到的机构运作产生了更深一层的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仿佛作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指挥家,在处理宏大叙事和细微观察之间游刃有余。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那些权力的运作机制,并非教科书式的枯燥讲解,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人物命运来展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规则”这一概念的解构,它不再是僵硬的条文,而是流动的、可被操纵的工具。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被引领的感觉,仿佛作者正牵着我的手,穿梭于高耸的官僚体系和隐秘的决策圈子中。文字的张力在关键情节处达到了顶点,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动机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它迫使你思考,在任何一个组织结构中,真正的权力流向究竟在哪里,那些明面上的制度又是如何被巧妙地绕开或重新定义。这种洞察力,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非泛泛而谈的理论堆砌,而是扎根于现实土壤的深刻剖析。
评分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强大的跨学科视野。它似乎汲取了社会学、政治哲学甚至行为经济学的精髓,将原本可能相互割裂的领域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在探讨权威的合法性来源时,所引用的文献和案例丰富得令人咋舌,但所有的引用都服务于同一个核心论点,没有丝毫的堆砌感。这种广博的知识储备,使得对组织现象的解释具有了极高的解释力,能够穿透表面的现象,直达核心的驱动力。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透明度”与“控制”之间的微妙平衡时所采用的辩证手法,它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展示了两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张力与转化。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工具箱被极大地丰富了,面对复杂的组织挑战时,多了一种审视和拆解问题的全新视角。
评分京东的产品质量不错,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京东的产品质量不错,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京东的商品各方面没的说 赞 书籍里的思想很厚重 慢慢品味
评分京东的商品各方面没的说 赞 书籍里的思想很厚重 慢慢品味
评分京东的产品质量不错,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一下全评论了吧,快递很快的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