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为作者近年来研究农村社会的集成之作,可以说是作者的代表作,全书约三十余万字,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书的初衷是想传承和发展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的思想和理论。尝试构建后乡土中国理论,是作者出于理论自觉意识和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为了把“后乡土中国”从一个概念术语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作者尝试着运用后乡土性框架去概括和解释当下乡村社会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性质,试图为人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后乡土中国的理论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当前乡村问题,而且还注重从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乡村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陆益龙教授,安徽枞阳人,200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社会学博士,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包括本书在内有两部学术著作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文库。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农村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户籍制度研究、水资源与社会研究等。已出版学术著作有:《转型中国的纠纷与秩序——法社会学的经验研究》(2015)、《制度、市场与中国农村发展》(2013)、《定性社会研究方法》(2011)、《农民中国-——后乡土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研究》(2010)、《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2007)、《嵌入性适应模式——韩国华侨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2006)、《流动产权的界定——水资源保护的社会理论》(2004)、《chao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2004)、《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2003)。此外,在《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学研究》、《人口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关于“时间性”的错位。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编织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乡土中国在加速的现代化列车上,是如何在不同时间维度之间剧烈拉扯的。例如,书中对比了上世纪中叶的集体化叙事与当代新乡贤运动的逻辑差异,揭示了意识形态是如何像褪色的布料一样,被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经济逻辑所取代。这种历史的断裂感,在阅读过程中如影随形。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所构建的那些“新农村”景观,在多大程度上是在重复历史的某些结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真正的创新?作者的论述极为克制,他很少使用激烈的批判性词汇,而是通过材料的并置和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到那种时间洪流的巨大冲刷力。这种“不动声色”的叙事力量,远比直白的控诉更具震撼力,它迫使读者正视,我们所珍视的“传统”,可能只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诠释和挪用的工具,而非一个永恒不变的本体。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著作。它的篇幅或许不薄,但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密度,初读时可能囫囵吞枣,二刷或三刷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布局的精妙。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文化资本”在新时代分配机制中的作用的分析。作者没有停留在讨论财富的差距,而是深入探讨了知识、话语权以及“被看见”的权利是如何成为新的社会阶层区隔的。那些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掌握政策话语的群体,如何在新秩序中占据了高地,而那些长期被“乡土”标签化的群体,他们的声音和经验如何被边缘化,甚至被彻底“格式化”。这种对知识权力分配的考察,显示了作者超越经济决定论的视野。全书行文流畅,虽然主题严肃,但语言组织上保持了一种高水平的文学性,使得这本厚重的学术成果读起来有一种意料之外的愉悦感。它成功地将复杂深奥的理论概念,转化成了具有强大解释力的社会图景,绝对是近些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极具分量的作品。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被拽入了一场关于社会变迁的深度访谈。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老练,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俯瞰视角,而是选择了一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细致入微。每一次的论证,似乎都建立在无数次与具体人物的对话之上,那种细节的真实感,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专著,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社会诊断。特别是关于“治理逻辑”在当代中国农村的渗透与重构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它揭示了权力关系是如何从传统的“人治”向更隐蔽、更制度化的“数治”和“技术治理”转化的。这种转化,表面上带来了效率的提升和秩序的规范,但其代价是什么?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抛出了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当个体被纳入一个更庞大的、基于数据的管理系统时,原有的社会资本和人情网络如何被重新编码,或者被彻底清空?这种冷静的剖析,迫使读者跳出对“发展成就”的单一赞美,去思考现代化背后潜藏的权力结构变动。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用扎实的案例为你构建起一个思维框架,让你自己去填补那些空白和矛盾,这比任何直接的结论都要有力得多。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知识储备,但一旦进入它的节奏,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的语言风格是那种极度凝练、充满学理密度的风格,句子结构复杂而严谨,每一个修饰语和从句都仿佛经过千锤百炼。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思维的耐力赛。它不像那些流行的通俗读物,用简单明了的口号来吸引眼球,而是专注于构建一个精密的分析模型。我最欣赏的是它对“现代化悖论”的处理。我们都在谈论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但这本书却像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指出在这个高速奔跑的过程中,某些根深蒂固的社会连接点正在被拉伸至断裂的边缘。它探讨了新的消费主义如何在文化上取代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如何塑造了地方精英的自我认知。这种对时代复杂性的深刻捕捉,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区域研究范畴,上升到对全球后发展国家普遍困境的哲学反思,其思想的穿透力令人叹服。
评分这本《后乡土中国》的阅读体验,实在是一次精神上的漫步。它并非那种直接告诉你“该怎么想”的著作,更像是一面精心打磨的棱镜,折射出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复杂心绪与结构性变迁。初读之下,最令人震撼的是作者对“乡土”这一概念的解构与重塑。我们习惯了将乡土视为一个固定的地理和文化实体,是淳朴、传统、某种程度上的停滞的代名词。然而,书中所描绘的“后乡土”却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充满了张力的空间。它不再是单纯的田园牧歌,而是被资本、技术、新的社会关系深度嵌入后的复合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城乡二元结构瓦解时所展现的细腻笔触。那些在城市边缘徘徊、在数字网络中寻找新连接的个体,他们的身份焦虑和文化认同的断裂,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是简单的赞美或批判,而是深入肌理的观察,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究竟是生活在“现代化”中,还是生活在一个被后乡土逻辑支配的“新常态”里。这种对宏大叙事的消解和对微观个案的关注,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人情的温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然久久地回味那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
评分很不错,推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很不错,推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还不错,看看
评分很不错,推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有意思的书,值得看一看。喜欢!
评分李明珠啦咯啦咯啦咯哦里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还是去嗯呢嗯呢
评分还不错,看看
评分书是正版,包装不错,很满意的购物体验,发票也给了,不错
评分有意思的书,值得看一看。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