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集(套装共2册)

杨嗣昌集(套装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杨嗣昌 著
图书标签:
  • 杨嗣昌
  • 清史
  • 史学
  • 地方志
  • 家族史
  • 碑刻
  • 文集
  • 金石
  • 历史人物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102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4613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湖湘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11-01
页数:144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杨嗣昌集(共2册)》底本为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旧钞本《杨文弱先生集》五十七卷,另补录未收稿一卷、《武陵竞渡略》一卷、《薛文清公年谱》一卷。 在明末社会动荡兴替之际,杨嗣昌作为崇祯时期的一位首辅大臣,既主持中枢参与朝廷决策,又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其奏疏、召对纪事、书信乃至诗词等,都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其著作为明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同时,他又是一位风格独特的山水民俗旅游文学作家,他的诗词、散文反映了湖湘地方风土民情、山水风光,是研究明末文学史以及地方文化史、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作者简介

  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明湖南武陵县碴口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杨时芳为武陵名士,重视地方文化建设,曾自资在德山孤峰岭修建石塔和八方楼;父亲杨鹤(?-1635),万历三十二年进士,诗文俱佳。杨嗣昌晚父六年,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因处乱世,杨嗣昌及其父亲杨鹤均以督兵著世。杨鹤官至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步入仕途后,杨嗣昌历任杭州府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天启三年(1623)受阉党排挤,称病辞职归里。崇祯元年(1628),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后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诸处,以知兵闻名朝野。今山海关显功祠内有杨嗣昌塑像,称赞他整饬防务、修筑山海关两翼城,抵御后金入侵有功。崇祯七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旋以其父母相继去世而回家丁忧。崇祯十年,农民起义席卷中原,他受命为兵部尚书,主持镇压起义,制定“四正六隅十面网”的围剿计划(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杨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二百八十万两。由熊文灿(?-1640)为总理五省军务,剿抚兼施。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罗汝才等农民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目录

卷之一

驳承天备监参提佃户稿
复留金花等银充辽饷稿
催点抚按稿
算调募辽兵请借拖欠金花稿
陈言兵饷疏
请立兵册清查辽饷确数稿
处置南京铸钱稿

卷之二

请帑稿
南直催饷疏
再陈兵饷疏
复战马乏料兼请帑第一稿
复袁经略战守次第疏请会议辽饷稿

卷之三

斟酌九边饷赏请帑第二稿
请帑第三稿
请帑第四稿
请帑第五稿
复袁经略疏不主调车夫稿
酌免京东加派稿
复楚抚议查盘各处司库稿
复中外条陈述加派难免稿
驳宣府补兵请用新饷稿
复议蓟门督抚增用饷稿
复议山东河北增兵用饷稿
复辽兵加饷并查新旧各兵稿

卷之四

驳通州巡抚疏
帑金发完请敕各处奏缴稿
复议通州募兵额饷稿
复户科条议考成并立册库稿
述辽饷支用全数并乞罢第一疏
闻广宁变料理关门粮饷稿
再计关饷并抚辽人稿
复登莱巡抚请帑稿
乞罢第二疏
复核山海新饷责期奏报稿
乞罢第三疏
……
卷之五
卷之六

前言/序言


《杨嗣昌集》(套装共2册)简介 一、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中的明末士大夫 《杨嗣昌集》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明末。这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内忧外患接踵而至。 从内部来看,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政治腐败,官僚体系运转失灵。天灾频仍,黄河泛滥、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得民生凋敝,社会不安。与此同时,各种起义和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对明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从外部来看,北方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崛起,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辽东战事成为明朝最棘手的军事问题,消耗了巨额的国力,也暴露了明朝军队的虚弱。 正是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时代,涌现出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或忧心忡忡,或积极进取,或隐忍观望,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贡献力量,也试图寻找出路。杨嗣昌便是其中一位备受瞩目的人物。他的仕途轨迹,他的政治思想,他的治国方略,都深深地烙印着那个时代的特点,也折射出那个时代士大夫的群体特征——既有报国图强的理想,也难免受到时代局限和个人能力的制约。 二、 杨嗣昌其人:一个矛盾的政治家 杨嗣昌(1582年—1641年),字文侯,号潜谷,湖北嘉鱼人。他是明末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 在杨嗣昌短暂而又充满波折的仕途生涯中,他以其“勤勉”、“干练”和“急功近利”的特点而闻名。他深受皇帝的信任,一度成为了朝廷的核心人物,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够扭转辽东战事的颓势,平息内部的叛乱。 然而,杨嗣昌的政治生涯也充满了争议。他的许多决策,尤其是军事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往往也埋下了隐患。例如,他力主“剿抚并用”,希望通过强硬手段压制起义,同时又给予一定的招安政策,但这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如预期,有时甚至加剧了矛盾。他对后金的战略,也曾有过一些激进的设想,但受制于国内的财政和军事实力,很多都未能实现。 杨嗣昌身上体现出明末士大夫典型的两难处境:一方面,他们对国家民族怀有深厚的责任感,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挽救危局;另一方面,他们又身处一个权力斗争复杂、信息传递不畅、决策环境恶劣的政治体制之中,往往难以施展抱负,甚至会因为一些不当的决策而招致非议。 杨嗣昌的个人命运,也与明朝的灭亡紧密相连。在李自成起义军势如破竹之际,他作为朝廷的主战派之一,承担了重要的军事指挥责任。然而,最终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他兵败身死,为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画上了沉重的句号。 三、 《杨嗣昌集》的内涵:洞察明末政治与军事的宝贵史料 《杨嗣昌集》作为一套两册的文集,汇集了杨嗣昌在不同时期撰写的重要奏疏、文书、书信、诗文等。这些文献并非仅仅是个人作品的简单汇编,更是研究明末政治、军事、社会状况的宝贵史料。 第一册: 奏疏与陈情: 这一部分通常收录了杨嗣昌在担任不同官职期间,向皇帝呈递的奏章。这些奏章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朝政的方方面面,包括: 军事策略的提出与论证: 详细阐述他对辽东战事、平息各地农民起义的具体战略构想。例如,他可能会分析敌情,提出“分兵进剿”、“招抚安插”等具体措施,并论证其可行性。这些奏章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明末朝廷在军事上的困境,以及杨嗣昌试图采取的应对之道。 财政经济的建议: 在国家财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杨嗣昌的奏疏中必然会涉及到如何增加财政收入、如何节约开支等问题。他可能会提出整顿税收、开垦荒地、发展商业等建议,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经济的严峻形势。 官员任免与吏治整顿: 作为朝廷重臣,他对官员的选拔、任用以及如何惩治贪腐有着自己的看法。他的奏疏中可能包含对某些官员的评价、对吏治腐败的批评,以及如何加强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社会民生的关注: 尽管政治和军事是他关注的重点,但优秀的士大夫不会忽视民生疾苦。他的奏疏中也可能涉及对灾荒的赈济、对百姓的安抚等内容,体现了他的另一面。 公文与批示: 这部分可能收录了他作为官员在处理具体事务时撰写的公文,以及他对下级公文的批示。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日常政务中的工作方式、思维逻辑,以及他对具体问题的处理态度。例如,他对某个案件的处理意见,对某个政策执行情况的指示等。 书信往来: 书信是了解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杨嗣昌的书信可能涉及与同僚、下属、甚至是一些文人名士的交流。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可以窥探到他在工作之余的生活状态,他与他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他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这些私人化的交流,有时能比官方文书更生动地展现一个人的真实想法。 第二册: 诗文创作: 诗文是士大夫抒发情怀、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杨嗣昌的诗文创作,虽然可能不像专业诗人那样以艺术性为最高追求,但却能真实地反映他内心的情感波动和对时局的感悟。 抒发报国之志: 在国难当头的年代,他的诗文中很可能充斥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对民族危机的沉痛。 描绘时代景象: 他的诗文也可能描绘出明末社会的真实景象,如战争的残酷、百姓的疾苦、官场的腐败等。这些文学作品,以其感性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维度的历史认知。 寄托个人情怀: 在仕途的起伏中,他也可能抒发个人的失意、愤懑、孤独,或是对亲朋好友的思念。 语录与杂记(可能): 如果文集包含这部分内容,那么它将更加生动地展现杨嗣昌的个人风格和思想深度。语录可以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典言论,杂记则可能是他对某些事件的随笔记录或思考。这些零散的片段,如同散落在时光中的珍珠,串联起来,能够更全面地呈现一个立体的杨嗣昌。 年谱或传记片段(可能): 有时,文集会附带作者的年谱或与作者相关的传记资料,这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其生平事迹的清晰脉络,帮助理解其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经历。 四、 《杨嗣昌集》的价值:多维度解读明末历史 《杨嗣昌集》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1. 政治史研究的珍贵史料: 作为明末一位身居高位的政治家,杨嗣昌的言论和行动直接关系到明朝的重大决策。通过他的奏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明朝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以及杨嗣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对军事战略的阐述,对于研究明末的军事形势、战术思想以及战争的走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经济史与社会史的观察窗口: 奏疏中关于财政、税收、民生等内容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明末经济状况和民生疾苦的直接材料。他对官员腐败、社会秩序的看法,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提供了线索。 3. 思想史的印证: 文集中的诗文创作,能够直观地展现杨嗣昌的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他所处的时代所形成的普遍思潮。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明末士大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他们在动荡时期所经历的精神挣扎。 4. 文学史的补充: 尽管杨嗣昌可能不是以文学家著称,但他的诗文作为那个时代的产物,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们不仅是情感的抒发,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容,为明末文学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视角。 5. 人物研究的深度: 这套文集是研究杨嗣昌本人最直接、最权威的材料。通过阅读他的作品,读者可以跳出简单的评价,去理解他的决策动机,分析他的思想演变,从而对这位历史人物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杨嗣昌集》(套装共2册)不仅仅是个人作品的集合,更是一扇通往明末复杂历史现场的窗口。它以其丰富的史料价值、多维度的解读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那个动荡年代、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机会。通过阅读这套文集,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一个王朝的衰落轨迹,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拼搏、挣扎的个体身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古代文学和史学的兴趣,一直以来都聚焦于那些承上启下、影响深远的文集。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的思想体系如何构建,尤其是在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学说和实践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我手里已经有一些关于晚明思想家的选本,但总感觉零散不成体系。我更希望能够系统地梳理一位重要人物的全部著作,通过他不同时期的文章、诗词、尺牍,来追踪其思想演变的脉络,这比碎片化的阅读更能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我深信,研究一位大家,就是研究一段复杂历史的切片。我希望能从这些文字中,挖掘出一些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思想火花,或者至少能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忠君”与“忧民”这两个概念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张力。阅读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深入挖掘和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评分

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倾向于“慢读”和“精读”,尤其对于这种经典文集,我不会追求速度,而是侧重于对语言风格和情感脉络的细致品味。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个人情感色彩的书信部分,比如那些与同僚、亲友之间的往来,往往比那些刻意雕琢的骈文更能展现人物的真性情和对时局的真实感受。读信札,就像是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次私密的对话。我希望能够在这些私密性极强的文字中,捕捉到明末那种特有的“悲凉”与“激昂”交织的情绪。这种情绪的共鸣,是我阅读历史人物文集最大的驱动力。一套好的文集,应该能够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呼吸、心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感染和熏陶,让人在历史的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一份安宁或是不安。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非常注重注释的详尽程度和校勘的严谨性。毕竟,古代文献,尤其是涉及军事、制度、典故的篇章,如果没有扎实的注释作为支撑,读起来会非常费力,甚至可能产生误解。我希望这套书的整理者是真正下过苦功的学者,不仅能解释清楚生僻字词,更重要的是能对关键的历史事件、人物关系进行精准的定位和背景补充。如果能附带一些相关的史料对比,那就更完美了。我经常在阅读古代奏议时遇到一些需要查阅大量外部资料才能理解的细节,如果这套书本身就能提供足够的“脚手架”,那么阅读的连贯性和深度就能大大提升。对于这种严肃的学术性汇编,其内在的学理价值,远比华丽的辞藻来得重要,我期待的是一个可靠、扎实的知识载体。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能抓住我的眼球。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非常舒适,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致,让人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我最近迷上了阅读历史人物的奏折和信函集,觉得那是最能还原一个时代真实面貌的材料。我之前读过一些唐宋的文集,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希望能找到一些明末清初那段动荡时期学者的心路历程。我特别期待能在这套书中找到关于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社会变迁的细腻描摹,希望能从中窥见士大夫阶层在国难当头时的挣扎与抉择。光是看着这一套书摆在书架上的样子,就仿佛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沉浸其中,去领略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才情了。装帧上的用心,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极大的仪式感。

评分

这套书如果能包含作者不同阶段的作品,那就非常符合我的学术兴趣了。我通常会将文集视为一个人的“思想履历表”。我很想看看,在作者早年怀抱抱负时期的文字,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到后来经历官场的黑暗、目睹国运的衰微时,他的笔锋是如何从锐利转为沉郁的。这种转变的痕迹,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平淡的叙述之中,需要我们用十二分的细心去捕捉。我关注的不仅是他说了什么“大道理”,更关注他是“如何”说出来的,他的措辞、用典、甚至是句式的变化,都可能暗示着其内心信念的微妙偏移。一套完整的“集”,意味着我们拥有了审视一个人完整精神世界的工具,这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远非单篇选本所能比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