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因为时间有限,时代不会等你,长期处于“舒适区”会让你的生活危机四伏。)

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因为时间有限,时代不会等你,长期处于“舒适区”会让你的生活危机四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闫晓雨 著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时间管理
  • 个人成长
  • 行动力
  • 舒适区
  • 危机意识
  • 改变
  • 励志
  • 效率
  • 人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42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745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74
字数:1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若你不知如何择业,切莫copy前人的生活经验,而是要提高自己的执行力去勇猛实战;若你面对梦想与爱情踟蹰不决,不要试图在别人的故事里索取答案,而是要大胆听从内心的声音往前走。
若你,和我一样,只是个普通人。
就必须叫醒那个装睡的自己,还给TA,一个鲜活的灵魂。
《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是一本能给你勇气的暖心励志书,也是一本会令人反思自我的成长收集录。作者以90后新奇的视角,写给每一个正处在迷茫时期的年轻人,不煽情,不矫情,朋友圈10W+的人心颤抖,碎片化阅读里的珍贵共鸣。

作者简介

闫晓雨,90后“内心体验式”作者,一个写出上百篇阅读量10万+文章的女生,“我有笔,你有故事吗?”此外,她还是简书网推荐作者,中国风景区摄影记者,《中国周刊》、《企业家日报》、中国日报网特约撰稿人。2016年出版经典励志作品《你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目录

第一章 在被动的人生里,要掌握主动权

在被动的人生里,要掌握主动权?002
千万不要把仪式感当成救心丸?007
年轻人,你的玻璃心不值钱?012
一个人要有自娱的精神,也要有自愈的能力?017
自卑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什么样子?025
心态好,才是治愈迷茫的解药?030
优秀的人都自带过滤功能?037
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042


第二章 把每天的工作都当成一次全新的创业

050?希望你安稳,但不仅仅是朝九晚五?
056?你可以不是独一无二,但不能千篇一律
062?先有危机感,才有存在感?
066?把每天的工作,都当成一次全新的创业?
071?优秀的人有目标,平庸的人只有愿望?
079?没有无趣的工作,只有无趣的工作模式?
086?你要足够有诚意,才能打动上帝?


第三章 你不必拥有大成就,但一定要有小确幸

喜欢就上,不喜欢就撤?094
别把梦想演成一场苦情戏?101
你不必拥有大成就,但一定要有小确幸?105
人人心里都有一档深夜电台?110
每一个号啕大哭的深夜,都有张倔强的脸?116
从现在起,莫再过白条人生?121
相爱时用力厮杀,单身时隐市看花?126
停止抱怨,是通向理想生活的第一个台阶?130


第四章 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轻易批判

138?保持好奇心,但不要轻易批判
143?不要随便蔑视任何一种成功?
151?女孩的心思你别猜?
158?你以为的彼岸,不过只是艘船?
167?真正的善,从不吝啬于对方是谁?
171?我们无须成为最好的自己?
174?和三观不同的人交朋友?
179?别成为掏遍钱包,找不到才华的人?


第五章 嫁多好的人,都不如嫁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喜欢是什么感觉?就像得了失心疯?186
愿所有的选择都不将就?191
董小姐与北京东五环?198
不是我们在选择友情,而是友情在选择我们?204
每个女孩都需要一瓶青岛啤酒?208
你要晚点嫁,我现在穷?212
嫁多好的人,都不如嫁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217


第六章?爱情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根基

224?你那么爱她,房本为什么不加她的名字
231?你是爱我,还是要跟我讲道理?
238?爱情不需要理由,但需要根基?
244?浪漫不奢侈,爱才奢侈?
249?这世上从来没有爱情是水到渠成?
254?和前任做朋友,是爱情最好的结局?
263?谈恋爱嘛,哪有不分手的?
269?在暴躁的世界里,请温柔相爱?

精彩书摘

在被动的人生里,要掌握主动权


三月的江南还是微凉,我披着毛衫漫无目的地游荡在金陵城附近,青砖黛瓦尽头,终归是凡人殊途同归的细碎生活。朋友问我,为什么千里迢迢大费周章出走至此,除了对未知的新鲜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这个问题问得我哑口无言,尽管我不愿承认,但真实缘由的确还得要追溯到自己在北京的日常状态。
上班两年,最初的热情和豪迈,逐渐被工作本身的局限压缩成疾。
尽管平时会寻找各种趣味方式去调节压力,可绷在心头的那根弦,从未有一刻松懈。正如我此刻,白日游山玩水对镜贴花黄,夜里手忙脚乱挑灯赶稿,飞机落地的瞬间,手机微信里滴滴答答的任务派送也随即下达,瞧,这大环境的节奏,压根不会跟着你的小行程走。当然,这可能并不只是我一个人所遇到的问题,身边很多朋友都有类似感觉。我们从清白炽热的一腔孤勇中走来,却很快迷失在主观和客观的灰色地带。
艾菲小姐是我闺密中看起来最潇洒的那个,工作时认真理性,私底下任性随意,对于任何需要结果的事务都极具把控力。没有人相信,这种看似天衣无缝的人生会出什么差池。可就在昨天,她突然打电话和我说:“在新公司干了不到仨月,承诺的工资和福利最后却被老板以各种名义扣掉,谈什么理想,都觉得太可笑。”
听到这里我感同身受。
2013年的时候,我在国内某知名教育杂志社实习,单位很大,光是吃饭的食堂就占了近三层楼。去工作的头天,我特意起了个大早,翻出衣柜里那件买了很久一直没舍得穿的职业装,飞奔到办公室,以谦卑后辈的角色把办公室打扫干净。九点钟,社长进到办公室里,看着整洁明亮的屋子忍不住挂上笑脸,对我喜赞,还说了类似实习结束后即可转正的措辞。
当时的我并未想太多,内心里除了想对自己这份作为起点的工作负责之外,唯一奢求的,就是拥有份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至于所谓的福利和前途,压根不在一个初出茅庐小姑娘的思考范围。
接下来的日子,我很拼,在济南出差带着200个人的教师团,办职业技能大赛,穿梭在各大高校里观摩走访。夜里窝在酒店里整理现场采访实录和写新闻稿,漫长而嘈杂的录音里,混合着全国各地的方言,难以分辨,我一边支着脑袋愁丝满怀一边忍不住乐出了声。同屋住着的女孩,是我们当时杂志社里的另外一个资深编辑,听到我的笑声,她翻翻身子,那张木制大床便发出吱呀吱呀的恼人声。我轻声说完抱歉,继续低头插着耳机听录音,直到天亮,终于把所有东西都制作成品。
女孩在八点钟醒来,问我写完没有。
我把存好的U盘递给她,才想起来,我们两个人的分工是,我带活动,她写稿。
回到北京之后,差不多刚好是一个月实习期满,快要发工资的日子。因为是平生的第一份工作,尽管是实习,却也算脚踏实地为之努力过的彩色履历。可万万没想到,就在我满心欢喜的期待中,却差点被现实迎面而来的一泼冷水给激傻。发工资那天,我收到银行的提示信息时正在吃饭,屏幕上“800元人民币”的字眼令我目瞪口呆。不谈那些虚无缥缈的口头福利,当初来实习,我们谈的明明是2500块的整月工资,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变成800块?
我捏着手机,蹲坐在饭馆的角落里很久,最终决定去找社长理论。
要想让别人尊重你,首先你得学会自己尊重自己。
这世上,如果连你都不替自己考虑,还能指望谁为你说话。平日里的辛苦和不公平都可以理解为好事多磨,但涉及本质问题时,还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有效判断。领导不是敌人,可领导也不是皇上,凭什么事事你都得毕恭毕敬的同意。求职的求,不是单方面有求于人的求,而是双方各抒己见对这份工作的合理要求,无论资历深浅,在工作当中大家都得以平等的姿态去进行交易。
接着,我昂首挺胸地走到了社长办公室,通过一番交涉,最终替自己拿回了本该拿的工资。尽管代价是我失去了这份工作,然而并不后悔。从这件事上,我得出几个结论(其实换成经验更为合适):1.白纸黑字,胜过一切甜言蜜语。2.做好你的本职工作就是满分,无须依靠其他加分。3.各司其职,是工作的首要定义,拒绝帮别人的忙,就是帮大家的忙。
工作和谈恋爱一样,若非以坦诚开始,又怎能以和睦收尾。谁年轻时没爱过几个人渣,没错过几个心动者,永远不惧怕失去的人才能遇见新得到。
艾菲听完我这段“职场黑历史”,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你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啊。
我愣了愣,想来,还蛮佩服那个时候的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
后来毕业真正踏入职场,一路走来都有贵人相助,顺当无误。但就在今年开春我又遭遇到了很多不太好的事情,工作、生活、写作,都被搅得一团糟,若是拿讲故事的口吻写出来,未免显得太狗血。令我纠结的是,比起三年前,我现在的价值观已经被迫融入太多干扰因素,很难再干脆利落地去和烦心事直接做个了断。
但就在今夜,朋友问我为什么来江南的时候。
我回答道:“因为有很多想不通的事情,想换个地方好好想想。”
“那你想通了吗?”
“没有想通,可我现在突然觉得,没必要想清楚了。”
不如意是人生的常态。
被甩、被劈腿、被开、被坑钱、被老板骂、被朋友家人误解、被路人白眼、被网友吐槽、被小偷摸走证件、被无良商家骗去消费,再或者被迫去做很多并非出自本心的事情,这些都很正常,也没什么大不了。因为你还年轻,还健康,还有反击和斡旋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要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里,学会如何在你被动的人生里取得主动权。
一切被动感都是纸老虎,戳破它,就够了。

前言/序言

趁年轻,不要停


愿你既有好奇心,也有执行力。
我的第一本书《你可以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出版后,在社交媒体上陆续收到很多陌生网友的来信。他们职业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域分布也不尽相同,所提及的问题,却是这个时代里大部分人都会遇到的困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怎么办?我才20多岁,为什么对生活已经心灰意冷?当爱情与梦想冲突,我该如何取舍?家乡温软绵长的白月光与北上广不断收紧的行囊,哪个才是命运的指向?
和他们一样。许多个深夜,我也曾反反复复问自己,究竟还要经历多少次的迂回辗转,才能抵达理想人生。
如今的我和前几年的我比起来,最大的不同大概在于,从“不愿向这世界投降”的心理状态逐渐转变成“我愿与这世界并肩作战”。不同阶段的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总是有所区别,现代人看古人的“天圆地方”之说觉得愚昧,那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人类看如今的我们呢?人类的存在与否都是另外一个议题了。所以趁年轻,使劲折腾吧。
年轻人永远是有希望的。当然,我眼里的“年轻”并非单指某个年龄段,对事物充满敏感度、不愿打着时间旗号混日子的,都能拖进年轻范畴。
有人说,90后生在了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有才华,总有拳脚可施。
有人说,90后生在了最坏的时代,除了扑面而来的轰隆房价和虚无缥缈的理想主义,似乎并没有太多优势。
但在我看来,这些标签其实和90后本身并没有关系。无论什么时代,一代一代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心理状态是没有大波动的,变的是社会环境,不变的是本源人性。打个比方,70后小时候下河捉泥鳅,80后迷古惑仔,90后也不是所有人一出生就有iPad,什么火星文、二次元,都是阶段化产物。 本质上,大家不都是在做什么年龄阶段该做的事情吗?有所区别的是,那些既有好奇心,又有执行力,能够自由选择想走什么路的人,总是让人觉得更酷一点。
我从小就资质平平,没有什么所谓的特长,做人不够机灵,做事不够细心。这些年,最大的骄傲就是始终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听故事、写故事,穿梭在无限奇妙的遐想之中,云朵和月亮都是文字微醺的过路人。
只有一颗心、一个身体、一个灵魂,我只能去走这固定的一段人生,但是通过写故事,却让我拥有了无数段淋漓尽致的人生。
更早一些的时候,我生活在北方不知名的小镇里,大家不会谈什么同理心,每个人都是按照别人的经验去履行人生义务,上学、考公务员、结婚生子,谈论梦想是件隐约很羞耻的事情。“那个整日埋头瞎写着了疯魔的女生”是别人眼里的怪孩子,连我妈都曾经扔过我的书籍、日记本,如今想来,我并不怨她,你无法奢求别人在没有看到成果之前就理解你,这符合大众的倒推逻辑。
我从来都是那种不安于现状的该死性格,无法压抑自己的天性。
平庸的青春,能有一种粗暴的快乐,何其有幸。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学一毕业,我就不顾家人反对跑到了北京;做记者的时候去采访各路大神,连夜做的案头功课比高考都充分;碰上一拍即合的前辈说要创业,就热火朝天干起来;被现实碰了一鼻子灰之后,我游困于坏情绪编织的网中,好不容易,走出迷雾,期间身边人无数次对我说“如果你安分守己点,或许就可以不这么累”,这种道理我何尝不懂。
可是难道要因为害怕受伤就拒绝开始,恐惧走弯路而选择原地踏步吗?我做不到,假设某天做到了,也就不是我了。
生存与生活从来都不是对立面,而更像是同一个水平线上的渐进层,可以并存,可以融合,可以排列先后顺序,但不能对二者进行彻底切割。
穷不是出卖理想的借口,懒不是随波逐流的理由,不要再拿所谓的现实去压抑自我,你觉得自己现阶段无法完全投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先从做个兼职开始。你认为自己目前缺乏足够的经验,就一点点去靠近,实战,不要把所有的愿景都只停留在口头上。若是此刻你的爱好无法供养生活,那就曲线救国,总有一条路能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努力,是为了与真正的自我不期而遇。
电影《金色梦乡》里说:“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是豁出去的决心。”——每当在公众号后台收到类似“想写作,但感觉自己没有那个条件”的消息时,我的脑海都会闪过这句话。你不去做,怎么知道做不到呢?
写作大概是这世界上最便宜的事情了,只要你愿意,拿出笔,就能写。
25岁的海明威只是给报社投稿赚取生活费的穷酸作家。巴黎时常有坏天气,西风踩着人的肩膀,梧桐树叶泡在雨里,他就夹着自己单薄的笔记本和丰盈的创作激情跑去丁香园咖啡厅,写一整天。“整个巴黎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本笔记本和这支铅笔。”如此微妙的境界,恰恰道出每个写作者的心声。
你不放弃梦想,梦想也不会放弃你。平凡如我,还能误打误撞过上想要的人生,那么,你也一定可以。
这世界很残酷,但我们不能认输。



《破茧:唤醒内在潜能,拥抱无限可能》 引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时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我们常常被日常琐碎淹没,在安逸的“舒适区”里寻求慰藉,却浑然不觉危机正悄然逼近。潜藏在我们体内的巨大能量,如同沉睡的雄狮,等待着被唤醒,去冲破束缚,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本书正是为那些渴望突破现状、实现人生蜕变的人而作,它将引领你踏上一段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发掘内在的无限潜能,让你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塑造未来。 第一章:舒适区的囚笼——你正在失去的,远比你想象的更多 我们都曾在舒适区里享受过片刻的宁静,那里熟悉、安全,无需付出过多的努力。然而,过度依赖舒适区,就像一只温水煮的青蛙,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点点蚕食着生命的活力。 舒适区的陷阱: 惯性思维的惰性: 长期重复熟悉的事物,大脑会变得迟钝,缺乏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风险规避的恐惧: 害怕失败、害怕未知,让我们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成长机会,也失去了体验生活多样性的可能。 自我设限的围墙: 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胜任更具挑战性的任务,从而主动放弃了尝试。 感知迟钝的麻木: 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对外界的信号和内在的需求变得迟钝,难以察觉潜在的危机。 舒适区危机: 职业发展停滞: 固守原地,技能无法更新,在快速变化的职场中被淘汰。 人际关系疏远: 缺乏主动沟通和拓展,社交圈子狭窄,情感连接减弱。 身心健康亮红灯: 缺乏运动和新鲜刺激,可能导致生活方式疾病和精神上的倦怠。 人生意义的迷失: 缺乏挑战和目标,生活变得单调乏味,产生空虚感。 第二章:觉醒的号角——倾听内心的渴望,点燃改变的火种 每一次想要突破的冲动,每一次对现状的不甘,都是你内心深处渴望改变的呼唤。这本书将帮助你重新连接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发掘那些被压抑的梦想。 识别你沉睡的“自己”: 内心的声音: 留意那些让你感到兴奋、好奇或不安的想法,它们往往是改变的起点。 被遗忘的爱好: 回忆那些曾经让你充满热情的活动,它们可能隐藏着你真正的才能和兴趣。 未竟的梦想: 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让你心潮澎湃的梦想,它们或许是你人生旅途中被搁置的指引。 对现状的“不”: 明确让你感到不满和痛苦的根源,这是激发改变的强大动力。 点燃改变的火种: 强大的动机: 找到让你愿意付出努力去改变的深层原因,它将是你克服困难的源泉。 清晰的目标: 将模糊的愿望转化为具体、可衡量的目标,为你的行动指明方向。 积极的自我对话: 用鼓励和肯定的语言取代自我怀疑,建立自信心。 小步快跑的策略: 将大的目标分解成小的、可实现的步骤,每一步的成功都会积累信心。 第三章:打破藩篱——迈出舒适区的勇敢一步 觉醒并非仅仅是意识的改变,更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撑。迈出第一步,即使微小,也意味着你已经开始重塑自己的人生。 克服恐惧,拥抱不确定: 理解恐惧的本质: 认识到恐惧是对未知的一种自然反应,而不是你能力不足的证明。 挑战负面思维: 用理性分析和积极想象来对抗恐惧,逐步削弱它的影响力。 接受不完美: 允许自己犯错,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止步不前。 寻找支持: 与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导师分享你的担忧,他们的鼓励和建议会让你更有力量。 行动的艺术: 小小的尝试: 从一些风险较低、容易实现的尝试开始,逐步建立成功的经验。 学习新技能: 积极参加培训、阅读书籍、观摩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为迎接挑战做好准备。 拓展社交圈: 主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听取不同的观点,开阔视野。 冒险精神的培养: 鼓励自己尝试一些超出常规的活动,体验新奇和刺激。 复盘与调整: 每次行动后,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策略,让你的行动更加有效。 第四章:潜能释放——唤醒你内在的无限力量 你的内在蕴藏着比你想象中更为巨大的潜能,它们等待着被发掘和释放,成为你实现人生目标的最强助力。 发掘你的独特天赋: 性格优势的识别: 通过MBTI、DISC等工具,或者进行深入的自我观察,找出自己天生的优势。 过往经历的提炼: 回顾你人生中成功的经验,分析你在其中展现出的特质和能力。 他人的反馈: 倾听那些信任你的人对你的评价,他们可能看到了你自己都未曾注意到的闪光点。 反复练习的领域: 那些你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钻研并乐在其中的事情,往往是你天赋所在。 激活学习与成长的引擎: 终身学习的意识: 拥抱知识的更新迭代,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 深度学习的方法: 掌握高效的学习技巧,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而非浅尝辄止。 刻意练习的实践: 针对性地提升技能,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拥抱错误作为学习的阶梯: 视失败为成长的养分,从中汲取教训,不断迭代进步。 创造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的心态: 愿意接受新事物,不受限于固有的思维模式。 跨界思维的训练: 尝试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联系起来,产生创新的想法。 解决问题的系统化: 学习如何分析问题、拆解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评估其有效性。 勇于尝试与迭代: 不怕失败,勇敢地将想法付诸实践,并根据反馈不断优化。 第五章:人生重塑——成为你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当你成功唤醒了沉睡的自己,并学会了如何持续释放内在潜能,你便拥有了重塑人生的能力,成为自己生活真正的设计师。 规划你的未来蓝图: 愿景的清晰化: 描绘出你理想中的生活状态,包括事业、家庭、个人成长等方面。 战略的制定: 设定中长期目标,并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 资源整合: 认识并有效利用你拥有的内外部资源,包括时间、金钱、人脉、知识等。 灵活的应对机制: 预见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前准备应对方案,保持对变化的适应力。 打造持续成长的生态系统: 建立学习社群: 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学习、交流、互相激励,加速个人成长。 寻求导师与榜样: 找到在你追求的领域有经验的人,学习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保持身心平衡: 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为持续成长提供动力。 定期反思与调整: 养成定期回顾自己目标和计划的习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保方向正确。 活出精彩,不负韶华: 享受过程: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学会欣赏沿途的风景,感受成长的喜悦。 贡献价值: 将你的潜能和才华用于创造和分享,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持续的探索: 人生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保持好奇心,不断挑战新的可能。 结语: 唤醒沉睡的自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场持续的旅程。每一次的尝试,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对生命最美的投资。时间不会因为你的犹豫而停止,时代也不会因为你的等待而放慢脚步。现在,就请你迈出这一步,去唤醒那个强大的你,去拥抱属于你的无限可能。你的生活,由你做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股迫切感,读起来就让人心头一震。“你必须叫醒那个沉睡的自己”,这句话像一声惊雷,瞬间击碎了我长久以来惯性的安逸。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麻木,觉得一切都刚刚好,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努力。然而,这本书提醒了我,这种“刚刚好”的舒适区,恰恰是滋生危险的温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而我却可能因为沉溺于过去的熟悉感,而错失了前行的机会,甚至被时代远远甩在身后。想到这里,我开始反思自己那些被搁置的梦想,那些犹豫不决的尝试,那些被“以后再说”搪塞过去的冲动。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却坚定的老朋友,握着我的手,告诉我“现在”才是唯一的答案,而“沉睡”则是我最大的敌人。它不是那种空洞的励志鸡汤,而是充满了对现实深刻的洞察,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读者真实困境的理解和呼唤。我能感受到作者的那份急切,那种希望所有人都能摆脱惰性、拥抱改变的真诚愿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如同一个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我那颗早就应该警醒的头脑上。“叫醒沉睡的自己”,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像是一种刻不容缓的命令。我一直以来都以为自己很“满足”,很“平和”,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猛然发现,那所谓的“满足”和“平和”,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我不敢去面对更广阔的世界,不敢去挑战更强大的自己。时代瞬息万变,就像一股汹涌的河流,而我却可能像一块被遗忘在河边的石头,任凭时间流逝,自己却纹丝不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风险。书中所提到的“舒适区”,我曾一度认为那是我的避风港,是让我感到安全的地方。然而,这本书却如同一个预警者,告诉我,这个看似温暖的港湾,实际上却隐藏着致命的危险,它会磨灭我的斗志,让我丧失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这种认知上的冲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选择,那些看似“稳妥”的决定,是否真的为我铺设了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评分

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就是那个“沉睡的自己”的典型代表。生活就像一潭平静的湖水,每天都波澜不惊,我也习以为常,甚至享受着这份宁静。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平静表面下暗流涌动的危机。它并没有给我一份详尽的行动指南,但它给了我最本质的提醒——“叫醒”。这是一种内在的呼唤,一种对潜能的唤醒,一种对生命的重新定义。我总以为时间充裕,可以慢慢来,可以等“合适的时机”,但这本书却用“时间有限,时代不会等你”这句话,击碎了我所有的借口。它让我意识到,我所认为的“舒适区”,其实是一个精心包装的陷阱,它让我变得迟钝,让我丧失了锐气,让我与时代的发展渐行渐远。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已经准备好,去迎接那个更加广阔、更加充满挑战的世界。

评分

我常常觉得,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很多人在中途就因为疲惫、因为看到了远处的终点遥不可及,就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下来,找了个阴凉处坐着,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而这本书,它就像那个在赛道旁大声呼喊你名字的朋友,用一种近乎咆哮的方式,告诉你:“别停下!赛道还在延伸,终点就在不远处,而你,还有更多的潜能等待释放!”它让我意识到,那种“停下来喘口气”的心态,其实是一种自我设限,是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任。时间,这本书反复强调的“时间有限”,这句话太有力量了。我们总以为时间是无穷无尽的,可以挥霍,可以浪费,但实际上,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可逆的。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舒适区”,就如同被一张无形的网牢牢困住,看起来安全,实则失去了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可能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感受,是一种被唤醒的紧迫感,一种想要立刻行动起来,去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它不是冰冷的说教,而是带着温度的提醒,让我看到,安逸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而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不适和挑战。

评分

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常常会陷入一种“我可以,但我不想”的微妙心理。那种感觉就像你知道自己应该去学习一门新技能,或者应该去尝试一个一直想做却没敢做的事情,但总有一万个理由说服自己“现在时机不对”、“我还没准备好”、“我太累了”。而这本书,就像一面锐利的镜子,毫不留情地照出了我内心的这种“自我麻痹”。它毫不避讳地指出,长期停留在“舒适区”是一种“生活危机”。这个词语让我不寒而栗,因为它让我联想到了失去、衰败,甚至是被遗忘。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那些被我以“安稳”为名义而放弃的激情,那些被我以“稳定”为借口而压抑的梦想,原来都在悄悄地吞噬我的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安稳,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学习和进步的能力。它没有提供具体的“做什么”,但它给了我一个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让我有动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做什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