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据处理:生活经历研究》旨在为定量和定性研究者提供如何使用二手的档案数据来进行生命历程研究的指南。
书中,作者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研究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本书的主要特点有:
-本书首要作者是生命历程研究领域的大家,曾利用档案数据写就《大萧条的孩子们》一书。
-作者从方法论角度探讨了如何将研究问题和档案数据相契合,生动地再现了研究中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对类似的研究具有启发性。
-大量篇幅介绍具体实例,极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档案数据处理:生活经历研究》系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之一种。本书由格伦?H.埃尔德、伊莉莎?K.帕瓦尔科、伊丽莎白?C.柯里普三位亲身参与特曼纵贯研究的学者现身说法,以特曼档案为例,抽丝剥茧地向读者教授如何利用一个并非为特定研究而进行的纵贯调查,通过对其数据进行重构、修改研究问题的方式,达到研究问题与数据的契合,从而进行自己的纵贯研究。
虽然本书写于1992年,当时能够使用的较好的研究工具还只是电脑磁带(computer tape),似乎与现在的定量研究存在不小的时代落差,当时难以化约的数据难题现在在高级计算机和强大的数据库系统下都已经不成问题。但这却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优秀之处,因为无论研究工具如何演化,如何先进,研究问题的总是学者,其研究方法是一以贯之的。本书对如何设计问题,如何重构数据,如何修改问题、完善问题,如何进行分析等给出了细致的教导,相信对于现代的读者也一定颇有益处。
Glen H. Elder, Jr.是北卡来罗那大学教堂山分校的Howard W. Odum杰出社会学教授和心理学研究教授。在那里,他指导了生命历程研究的社会变迁项目,并在这一领域从事教学工作。他从1960年代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开始使用纵贯性档案数据,虽然中间曾转换工作到康奈尔大学和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但直到现在他一直从事该领域的研究。
Eliza K. Pavalko是印第安纳大学的社会学助理教授,她的主要研究兴趣是健康、老龄化和工作。她正在使用Terman档案对中年和晚年的工作模式如何影响男性的寿命进行研究。
Elizabeth C. Clipp是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医学研究助理教授和临床护理助理教授,同时也是杜汉老兵管理医学中心(Durham Veterans Administration Medical Center)的老年医学研究、教育和临床中心的护理研究员。她当前的研究涉及老龄化过程中的健康模式和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20世纪60年代,一批主要的纵贯研究开始开展调查,例如密歇根收入动态追踪调查(Michigan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天才工程(Project Talent)和全国纵贯调查(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s)。以第一项调查为例,密歇根追踪调查包括了6000多户家庭。这项研究得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仅对极少数人来说,贫困才是一种持续状况(即持续一年以上)。这一发现打破了流行的说法,而只有纵贯研究才可能有这样的发现。自1968年开始,该研究致力于对同样的家庭进行回访。但是,即使像密歇根追踪调查这样弥足珍贵的调查,它也不是为研究生命历程(life course)或研究重大历史事件对生命历程的影响而设计的。因此,如果研究者想要用这些数据来进行生活经历研究,那么就不得不对这些数据进行重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只能去找其他档案数据了。
这就是埃尔德(Elder)教授和他的同事在“对旧数据提出新问题”时所做的事情。他们对在其他纵贯研究中为别的目的而搜集的原始资料进行考察,把这些资料进行重构,产生适合于分析个人生活的观测数据。在阐述这一方法时,他们借用了知名的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研究。该调查自1921年开始,对一个由天才青少年所构成的样本(857名男孩和671名女孩)进行了10年的追踪调查。从那时开始,后来又搜集了12轮访谈数据,最近一次是在1991年。除访谈之外,特曼研究中的档案数据还提供了大量的补充信息,包括新闻故事、配偶和父母的访谈以及信件。本书作者描述了他们为重构这些档案所做的每一步:评估现存的资料、决定如何编码、修改研究问题、评估编码主题、编写编码本、对个案进行编码、评价信度和效度、进行数据分析。在建构新的健康编码(第3章)、职业模式(第4章)和测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5章)中,他们对上述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集中关注特曼研究很有用,因为它能显示本方法的长处。当然,这一方法也能同样适用于其他纵贯数据。如果读者脑海中想不起来这样的数据,他/她或许可以从作者所提及的几个档案数据来源中获得一些帮助。而且,正如作者在附录中所提到的,现在大约有200个纵贯数据集可以被使用,它们被存放在亨利·A.莫瑞(Henry A. Murray)研究中心的国家资料库里。因此本书所展现的丰富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其他诸多研究主题。
迈克尔·S.刘易斯-贝克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流畅感,完全没有传统文献阅读中常有的那种滞涩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设置悬念和引导读者的好奇心。例如,在探讨某一特定时期社会变迁对个体生活轨迹的影响时,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先描绘了几个具有代表性人物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的细节描摹得极其细腻真实,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着那个年代的空气和情绪。随着故事的深入,线索逐渐清晰,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日常琐事,最终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洪流,揭示了宏大叙事下那些微小而重要的个体挣扎与抉择。这种“由微观渗透至宏观”的写作手法,让复杂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汲取到深刻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矛盾冲突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既不美化,也不过度批判,只是冷静而深情地记录,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
评分我个人对书中关于“记忆的物质载体”这一章节的论述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并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文字记录上,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忽略的、充满“物质气味”的档案:泛黄的票根、磨损的工具、甚至是某件旧衣物的边角料。他成功地论证了,这些非文本性的物件同样承载着浓缩的信息量,它们以一种更原始、更具情感冲击力的方式,诉说着过去的生活图景。阅读这部分时,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自己家中那些被封存的旧物,突然间,那些物品仿佛都拥有了可以开口说话的能力。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如何科学地“读取”这些物质档案的分析框架,不仅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也给所有热衷于家族史或地方志研究的人士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高深的理论研究,成功地“平民化”了,让普通人也能从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经验连接的切入点,激发了人们对身边“微小历史”的珍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排版和略显粗粝的纸张质感,仿佛瞬间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需要细致梳理和解读过往的时代。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阅读之后发现,作者在文字的处理上极具匠心。他并没有采取那种生硬地罗列事实或堆砌理论的方式,而是巧妙地将那些看似零散的“档案”——那些口述历史、私人信件甚至是一些被遗忘的物件——编织成了一张富有生命力的叙事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些尘封的记忆被重新激活时的那种震撼感。尤其是在描述如何从一堆杂乱无章的记录中捕捉到个体命运的转折点时,作者展现出的洞察力,让人不禁感叹,真正的研究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对人性深处的体察与共情。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那些沉睡在文字背后的故事,以一种鲜活、立体的方式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历史研究”这个概念的理解边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冲击在于它对“真实性”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整理和呈现既有的记录,更深入地挖掘了“记录本身”的局限性和选择性。作者敏锐地指出了,每一个档案的形成,都伴随着某种程度的筛选、遗忘乃至有意无意的重构。书中关于如何交叉比对不同来源的资料,如何去辨识记录者主观立场对信息扭曲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侦探小说。作者用极为严谨的逻辑,拆解了那些被我们惯性接受的“既定事实”,展示了历史真相往往是多棱镜折射下的复杂影像。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迫使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阅读其他历史读物时可能存在的盲区。它教会我,在面对任何声称“客观”的叙述时,都应该保持一份审慎的好奇心,去追问“谁在记录?”和“记录被如何使用?”。这种方法论的深度,远超一般纪实作品的范畴,更像是一部高级研究方法的教科书,只是它披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
评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但它带来的回味和思考却是绵长而深远的。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一劳永逸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系列开放性的问题,促使读者持续地进行“再加工”。我感觉自己像是一名跟随作者在时间隧道中穿梭的见证者,亲眼目睹了社会结构如何塑造个体命运,以及个体如何以其微弱但坚韧的力量,在时代洪流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作者的文笔成熟老练,情感饱满而不煽情,知识储备深厚而不卖弄,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读完后,我迫不及待地去查阅了一些作者引用的原始资料,发现这本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也做得极其详尽扎实,体现了作者极高的学术操守。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在人类学和历史交叉领域内的一部力作,它不仅是对既有研究范式的挑战,更像是为未来如何进行更具人文关怀的“档案研究”设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评分作者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研究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评分作者首先探讨了如何在档案数据和研究问题之间建立合适的契合关系。其次,细致地讲解了如何利用二手档案数据进行再次研究的步骤,尤其是重编码。第三,作者从自身的研究经历出发,以特曼数据为例,通过对三个具体研究问题的分析,详述了在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问题,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评分这书真好,很有帮助,喜欢!
评分好书,值得阅读,值得收藏的一套书。
评分一些列的书中的一本的。
评分数据分析的书!
评分便宜实惠,非常好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