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仲清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儿童心理
  • 原生家庭
  • 沟通技巧
  • 情绪管理
  • 自我成长
  • 家庭教育
  • 倾听
  • 理解
  • 共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553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46963
品牌:阳光博客(sunnbook)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9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临床心理师洪仲清柔心之作: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

  每次审视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和困惑,其实更多的是看到了更深、更真实的自己。在这本书中,台湾临床心理师洪仲清以一种柔心的方式,让我们学会更好地照顾与我们相遇的孩子,并借此使自己内在的孩子重生,和新的自己手牵手,欢喜前行。

  

  ※备受facebook 260000粉丝喜欢!金石堂、诚品、博客来三大网络书店畅销书!

  本书作者毕业于台湾大学心理研究所临床组,曾任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七年。工作之余,他仍希望通过书写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目前,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facebook粉丝页,人数已经突破260000,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网友留言、讨论。

  《我想倾听你》是洪仲清自我探索和觉察的代表作,一出版就登上了金石堂、诚品、博客来三大网络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

  

  ※心理咨询师meiya作序推荐!

  "通过这本书,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的诸多想法,你可以感受到他作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温暖和抱持,他耐心地倾听,温和地引导,支持性地陪伴,带着自己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来访者学习了解自己,学习更好地与人沟通,学习疗愈受伤的自己。"

内容简介

  父亲逼年轻人承认自己说谎,而儿子恰恰觉得这才是更大的谎言;

  孩子要价值几千元的手机,家长满脸困惑,不知道要不要买;

  考试肆虐着孩子的身心,父母竟不知道如何保护慢慢长大的孩子;

  ……

  这一幕幕发生在家庭内的故事,被临床心理师洪仲清以冷静、理性但又不乏同理心的笔触写出来,借此我们发现,倾听这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将家人之间的心拉得更近。它不言不语,不动声色,却以四两拔千斤之势去除萦绕在人心头的阴霾。所谓家人之间的关系难题,也在倾听这种方式之下,渐渐有了破冰的可能……

  

  渐渐地,我们发现,倾听不仅能解除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抗与隔阂,也可以疗愈曾经作为孩子的我们心头的不解与困惑。至此,孩子像孩子,父母像父母,各自安好,相看不厌。

作者简介

洪仲清 临床心理师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心理研究所所临床组毕业,持有临床心理师合格证书。曾任心理治疗所所长5年、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临床心理师近7年。

专长在协助自我探索与觉察、情绪教育、亲子教育咨询、人际与家庭沟通等。

  工作之余,他仍希望通过书写,和大家分享自己观察、自省的心得,以及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在人生旅途中感到困惑、痛苦、不安的朋友,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疗愈之路。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的facebook网页,目前粉丝人数已突破26万。常有来自世界不同地区的网友在此留言、讨论,学习面对情绪,学习觉察自己与原生家庭的问题,学习在沟通中倾听、在忙碌的生活中静心,以及如何宽解苦痛,跟自己和好。

  著有:《我想倾听你》《给情绪多点时间》《找一条回家的路》《跟自己和好》《让孩子有好有人缘》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001 代序 为了更好地爱人,要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 

005 自序 我们与孩子的邂逅

  

CHAPTER1 我想倾听你

010 我们之所以听

011 不忍心孩子长大

014 谢谢你当我的小孩

017 请假装我已经长大了

021 我有那么笨吗

025 到底是为谁好

027 你会为我骄傲吗

030 我太认真抱爸爸了

032 亲爱的女儿,我也需要你的肯定

035 随着孩子独立长大

039 有必要对孩子那么客气吗

042 她觉得自己不是好妈妈

045 父母不是神

048 我们可以重新开始吗

050 陪伴,是我送你的圣诞节礼物

053 回到赞美的本质

056 用语言缩减孩子的挫折感

059 有效的沟通,常同时包含说明事情与表达心情

062 "不再犯"的迷思

065 管教与关怀

067 负面标签与负面眼光

070 粉碎孩子梦想的家长

072 落井下石式的教养

074 被局限的跑道

077 霸凌是层层叠叠的困境

080 你的小孩,不只是你的小孩

  

CHAPTER2 不勉强自己难过

086 亲爱的陌生太太

090 你知不知道?你让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092 你这个人很固执耶

095 不勉强自己难过

098 不处理自己情绪有关系吗

101 让你的生气有去处

103 你现在高兴了吧

106 我不相信你了

108 是不是女生比较会扭曲事实

111 一天一借口,幸福远离我

115 生闷气

118 我还有什么好说

120 因为我妈也是这样

123 不是孩子的错

127 为什么你不跟我谈

130 情绪垃圾箱

133 碎碎念背景音乐

135 形式上的道歉反而让人生气

138 先理解,然后谅解

141 同理对方,才能把世界看得更清楚

142 倾听你而不带走你的问题

144 努力本身就可以是某种结果

147 有些关系,终究是要退场的

148 让彼此的角色有个圆满

150 悲喜交集过生活

154 那只是浪潮的起落

156 简单平静单纯幸福

  

CHAPTER3 爱你又能让你做自己

160 只想找一个懂我的人

162 忍不住喜欢两个人

165 气他一次,就是想他一次

167 我需要你来找到我

169 爱你又能让你做自己

172 因为爱你,所以要学习爱自己

175 他们到底喜不喜欢自己

177 你到底能负多少责任

180 成为孩子喜欢的妈妈

183 希望孩子长大想起我还会笑

186 我们所看到的别人,常常有自己在里面

191 为什么我哭哭,阿嬷觉得很好笑

194 有话好好说

196 更好的可能

198 用情而不困于情

200 把他当成陌生人

202 不对过去的自己苦苦相逼

204 原来还有人需要我

207 关系中的灾难四骑士

209 关于"家会伤人"这件事

212 "我当初就是想不开"

215 在关系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217 用正向情绪修养自己

  

CHAPTER4 你必须原谅自己

222 我不值得我想要的爱

225 你必须原谅自己

228 原来我让自己变得很贫穷

232 爱不等于喜欢

235 建筑在别人身上的梦想

238 心回到自己身上

241 与过去的自己和好

245 让感觉自己跟上来

249 在黑暗中,我们带不走黑暗

252 原谅自己的唯一方法,是疼惜自己

254 练习找到自己的感觉

257 为什么要照顾好自己

259 当她醒来的时候

262 谅解的最先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266 讲别人难受,实际上是自己难受

269 负面思考达人

272 你做得很好啦,但是……

275 填不满的洞

277 不听话就是不孝顺吗

280 老人爱逞强

283 独处时找得到家吗

精彩书摘

为了更好地爱人,要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

1

  一女友空窗多年,终于交了一个各方面都令人满意的男朋友,但在相处中,她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提分手。

  有时候她说分手是表达自己不高兴的情绪,比如男友因加班约会迟到了半小时,再比如走在街上,男友多看了两眼迎面走来的女郎。有时候她说分手是希望男朋友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情人节男友没有送自己某个礼物她就提分手,补送后就不提分手了。有时候她喊着闹着说分手只是想看看男友是否在乎自己,重视自己,

  她想看到对方因为她提分手而紧张不安的样子,以此确定自己是被爱的。

  她把"分手"当成满足自己的愿望或者是考验男友情感的工具。殊不知这种方式很伤害男友的情感,也很破坏两个人的关系。

  他们的恋情持续了半年,男生便提出了分手,态度很坚决,因为女友总说分手,他感觉女友并不是真心喜欢自己,他们的关系特别不稳定,这令他感到心累和难受。

  女友挽回无果,很伤心很后悔,怪自己不懂得说话,不懂得相处之道。

  其实,她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告诉男友自己渴望被他重视和在乎。

  

2

  一位来访者告诉我,她从小就特别不喜欢和妈妈相处,努力学习就是为了离开家。后来借着高考的机会,考到了离家很远的外省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就留下来工作。

  从上大学开始,她一直与妈妈保持着地理上遥远的距离,连打电话的频率都控制在一两周一次,每次几分钟。母女关系比较疏离。

  即便如此,每次只要和妈妈说话,她就感觉心里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呢?她认真想这个问题。

  因为妈妈与她说话时,总是对她进行各种负面的评判和打击。比如一接电话,妈妈常常第一句话就是,你个没良心的,多久没打电话回来了。发她看自己旅游时拍的照片,说她穿的裙子太短,看起来不是好女孩。告诉她自己要参加行业会议,上台做演讲,她的话还没有讲完,妈妈在那一头就急着评判她,说她声音难听,胆子小,演讲肯定不行,气得她直接挂电话。

  她还告诉我一件小事。

  某一天,她在便利店买冰激凌,遇到一家三口。

  六七岁的女孩,请求身旁的妈妈帮自己买冰激凌吃。妈妈说:我给你钱,你自己去买。女孩摇头,要妈妈帮忙买。妈妈接着说:买个冰激凌都不敢,一点用都没有。女孩有点委屈地低头抿嘴,这时沉默的爸爸也开腔了:冰激凌自己不会买就不要吃了。胆子这么小,这点用都没有,你说你长大了能干什么事情啊!

  女孩立在那里,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了出来。

  看到此番情景,想到自己和妈妈的沟通状态,我的这位来访者在心底发誓,以后自己做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好好说话,学会尊重和鼓励孩子。

  

3

  在临床心理师洪仲清的这本书中,你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我写的这几个生活中的事例。

  书中写了很多人的故事,有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间的矛盾冲突,也有夫妻或者情侣间难以沟通和理解的问题,也有一些睿智的来访者同他分享的人生感悟。通过这本书,他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生活及工作中的诸多想法,你可以感受到他作为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温暖和抱持,他耐心地倾听,温和地引导,支持性地陪伴,带着自己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帮助来访者学习了解自己,学习更好地与人沟通,学习疗愈受伤的自己。


  如果要我概括这本书的核心,那就是"关系"二字,它教会读者学会面对和处理亲子与人我关系中难解的课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独自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是处在众多的关系中,尤其是与最亲密的家人的关系好坏对我们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那如何拥有一个好的亲密关系?学会更好地沟通,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好好地倾听别人讲话,学会好好地说话。

  你可以透过这本书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学到很多好好说话的方法,如不要说反话,不要轻易评判人,也不要给人随便贴标签,怎么赞美和鼓励一个人,破坏关系的四种说话方式是什么,即便孩子做错了,与其责骂不如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这些都是在"术"的层面上学会好好说话,若想要在"道"的层面上也学会好好说话,作者也给出了方向,即认识我们自己,反思我们的成长经历,觉察和训练我们的情绪和思维模式,疗愈和修炼自己的内在,尊重和接纳我们自己和家人。

  有一位朋友说,有孩子后她获得了很多的个人成长,懂得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她说,爱一个人会让我们突破自己,改变自己,变为更好的自己。

是的,爱一个人就是学会好好地听,好好地说,让自己变得更好。

前言/序言

我们与孩子的邂逅

  一位朋友跟我分享她家的故事,我也讲了另一个故事。

  A的妈妈从小常被骂、被批评,所以A一心想着赚钱,想赶快离家,想有个成功的人生,让骂她的人闭嘴。她没钱没背景,所以非常节省,锱铢必较。慢慢存下一笔钱,从投资小套房入手,想靠炒房赚大钱。

  她希望孩子知道社会的残酷,所以骂得更凶、批评得更厉害。孩子怕她,所以她的处罚,不只处罚到孩子的不良行为,也处罚了亲子关系,更处罚了孩子的自尊自信。

  于是,出现了一种循环,孩子平常不太跟她说话,在心里筑起一道墙。出大事了,她才会知道,然后更是又骂又批评,孩子更是什么事都藏得紧。她总是担心,孩子背地里不知道又犯了什么错,她常捕风捉影,放大孩子的缺点,孩子的鬼鬼祟祟都像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再出现一次危机。

  B的妈妈这个人从小常被骂、被批评,所以她选择就读教育。她没当老师,但是她学到了一段话"教育无他,爱与榜样而已",这是她教养孩子的中心思想。

  她跟孩子相处,是想要跟孩子一起享受人生的美好。美好不在于金钱,在于彼此真心相待。所以她常看到孩子的好,鼓励孩子,营造机会让孩子累积成功经验,跟孩子一起庆祝彼此的成长。

  于是,出现了一种循环,她把孩子带得有自信,不是只有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能继续保持与成长。遇到困难的事情,孩子也愿意试试看,因为不管成功失败,努力就会得到肯定,这肯定会让孩子愿意继续。孩子越来越了解自己的能力,自信更坚定。

  我请这位朋友将我讲的故事作参考,重新把自己家的故事再看一次,想想自己的父母与亲人,想想自己的孩子,还有我们自己的人生。我们跟孩子的相遇,是一种应当担负的责任,还是一种创造与重生?

  我想邀请这位朋友一起欣赏一首诗,那是席慕蓉的《邂逅》:

  你把忧伤画在眼角

  我将流浪抹上额角

  你用思念添几缕白发

  我让岁月雕刻我憔悴的手

  然后在街角我们擦身而过

  漠然地不再相识

  啊

  亲爱的朋友

  请别错怪那韶光改人容颜

  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化妆师

  《我想倾听你》这本书,在谈我们的孩子,也在谈我们曾经扮演过的孩子的角色。读着读着,两者之间的界线也许越来越模糊,但是祝福各位朋友,我们的内在也因此越来越清楚。



不忍心孩子长大


  亲爱的朋友:

  孩子又伤害自己了,你辛苦了!你说,看着孩子的伤痕,你比她更心痛,又不敢表现出来,怕增加她的压力。你说,你这一辈子从来没这么痛过。

  台湾的教育制度还是以成绩为主,成绩不好,又不会交朋友,没培养特殊才艺的人,真的不太有生存空间。所以,孩子是学校里永远的弱势,偶尔受不了了,大吼大叫地回应,彰显一下自己的存在,却把自己逼到更角落的地方。

  我能理解,像她那种似乎永远在阴霾遮蔽下的心,那种愁,像离开这个世界,才是最好的解脱一样。制度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也不一定要对孩子友善,孩子自己,这么长久的挣扎,也像是失去改变的勇气了。

  我是认识你们二人,才知道,这世界上有这么努力的父母。才知道,这些年,你们已经锻炼了异常强大的心灵,准备好来护卫这个唯一的女儿,只怕她自己先放弃了。

  你说,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已经有一些迹象了,常默默一个人玩,非常敏感。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一波接一波的考试,来评判一个人的价值;那个时候,同学都是天使,虽然不知道怎么接近她,但也不会排斥她。你说,你真希望孩子的年纪停留在那个时候,不忍心孩子长大。

  听了你的描述,我也不忍。孩子不想跟我谈,她觉得我没办法改变什么,这我承认,短期内,在她还没信任我之前,我改变不了什么。

  不过,光是听你们的描述,我真的感觉,现阶段你们给我的,比我给你们的多。我很惭愧目前能帮你们的不多,只能当你们的啦啦队,分享我对辅导的一些想法。

  爸爸把下班时间都投入在孩子的兴趣上,跟她混在一起,当她的朋友。让她那些本来会胡思乱想的空档都尽可能地有了真心的陪伴。

  我说,解决情绪问题有两个方向:减少负面情绪,以及增加正面情绪。很多事无解,或者暂时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她从学校累积的压力就是会大到她几乎溃堤。但是,增加正面的情绪,让她在家庭里过得充实有意义,这是你们一直没忘记的事。

  "想让孩子活得像个人!"这是你的说法,我非常同意。

  然后,你学会感恩,感恩孩子给你的考卷,让你也知道怎么从根本上一题一题答考卷。你说,感恩是你面对困难的武器,这我非常认同。都这么痛苦了,还没办法从里面学到东西,就太亏了。

  你说,婆婆都怪你,怪得理所当然。逻辑很简单,你是妈妈,孩子这样,就是你的错,好像你做什么都不对,都被挑毛病。

  我说,当家长的,可以停止责怪自己,也可以放过自己,你就哭了。你说,你都知道,但就是忍不住怪自己,最后怪到自己的基因,让孩子生出来,受这样的苦。

  原来,当家长,不用对孩子的每件事承担。你说,这样你肩头就轻松很多了。

  人遇到困顿,不见得要悲情以对,也不必强作欢喜,好像正面思考就能克服一切。我们只是知道,起起落落,就是无常人生的常态,承担自己能承担的就好。心头被压得沉重,又能走到哪个预定的远方呢?

  我的讲法,你可能一下子不能接受,我希望你慢慢想想,除了女儿之外,你还有怎样的人生?你跟她爸爸,有属于你们两人的时间吗?会不会你的女儿,其实对你们歉疚很久了,她也想你们过得快乐?

  女儿心里的阴霾,不是家里的阴霾,也可以不用占据你和她爸爸心里的全部。你心里真正有了阳光,家里有了阳光,说不定正足以让女儿知道,跟长长的人生来比,学校生活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人生还有其他的盼望,阴霾总有散开的时候。

  再次跟你说声辛苦了,这段等待日子好转的过程,真是太难熬了。从整个家改变起,是你无力改变女儿困境的情况下,还可以努力的方向。

  

  

谢谢你当我的小孩

  

  最近在跟家长们演练,该如何面对孩子超出家庭预算的物质要求。孩子大了,尤其是到了青春期,经常的口头禅是"谁谁谁的家里都有",或者"同学的父母都会让他们买,就我不行!"

  尤其孩子要求的价格高的手机,一部就差不多是一个上班族一个月的薪水,对于一个还没有赚钱能力的学生来说,实在不合理,而且很有可能衍生后续失窃毁损的种种问题。要沟通这种事,就是试着温和而坚定地,重申父母的想法,坦诚地讨论家庭收支还有父母的顾虑。

  有一位家长提出:"那可以对孩子说,"那你去当别人家的小孩啊"这句话吗?"

  这是一句很常见的话,只是我尽可能不这么说。这话在某些状况下,之所以可以让孩子闭嘴,是伤到他们的情感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可能是,"不满意你可以离开啊""我不稀罕有你这个孩子"……有些比较敏感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更可能觉得这句话是对他个人的否定。

  所以,如果我们没这样的意思,就别这样说。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种话很容易会有这样的效果。

  我会说:"你觉得当我们家小孩,有点委屈吗?我们家没那么有钱,但也不会饿死,收入普通,跟一般家庭差不多。如果要满足你,就是要牺牲我们其他人,这对大家不公平。"

  也许,就事论事,只讨论客观事实,没办法很快让孩子闭嘴,比较花时间。但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跟孩子互动的机会,让我们能借此说明自己的价值观,这其实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重要过程。把心情与事情都讨论了,双方都有清楚的共识,情绪性字眼就不必说了。因为情绪性字眼常引来更多的情绪,比这句话更难听的字眼都可能说出口。

  如果事情暂告一个段落,我会说:"谢谢你当我的小孩,让你觉得这么委屈,还是没有离开这个家,不管你有没有其他选择。"

  我常觉得,尊重是互相的。这道理实在不需要我多说,大部分人都可以理解,我们不尊重孩子,不尊重亲子之间的关系,通常孩子就是有样学样。

  只要相互不尊重,关系的基础薄弱,将来更难沟通,因为中间卡了很多负面情绪。

  就好像听到"那你去当别人家的小孩啊"这句话之后,有孩子如此回应:"你以为我不想吗?"明明是挚爱的双方,讲起话来就在比谁更不在意这段关系,实在让旁观者的我痛心。

  不管是哪种关系,每次冲突之后,双方就会默默地在心底评量维持这段关系的必要性。如果我们真的对关系还在意,那就如实地表达我们的心意。

与其为了自己的面子保持暧昧模糊,让对方有会错意的空间,不如坦承内在真实的感受,除了会让自己内在比较轻松之外,不管结果如何,也可以少一点遗憾。

  有些家长会说,在气头上,怎么可能说出这么冷静的话?所以,平常就要多练习啊!像是很多情绪管理的功夫,是平常就要进行的,等情绪满了才开始想要管理它,就没那么容易了。

  

  

亲爱的女儿,我也需要你的肯定

  亲爱的女儿:

  我知道你很讨厌我,但我也知道你也很爱我。你希望我给你肯定,我都看在眼里。只是,我不轻易称赞你,你要知道,我妈妈就是这样对我,我相信她是为我好。

  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们这一代的讲法变了,变成爱要说出口,这跟我们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以前为了生活,很忙很累,哪有时间跟孩子们讲这些?

  我知道,有些话再不说,也许就算等到我上天堂,我还是说不出口。所以,我想先写下这封信,希望有机会你能看到。

  我不是不爱你,我也不是真心不想听你讲话。而是我每次听,就觉得伤心,又觉得生气。我有时候会气你,为什么不会好好照顾自己?为什么要给自己找麻烦,听我的话去做事就好了呀?

  你说过,我跟你沟通不畅。坦白说,我不觉得这很重要,我只要能看着你,知道你过得好就好。在我们那一代,物质生活能满足就很好了,哪里还能照顾到心理上的需要?

  其实,我觉得我还算是不错的妈妈,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你眼里,我就这么不好?!所以我也很不高兴,觉得你们现在对妈妈的要求提高很多,我敢说,很多我这个年纪的妈妈也都做不到!

  跟孩子做朋友?那只有很闲的人才可以吧!

  不过,你知道吗,我也很需要你的肯定!你大概以为,只有当子女的需要被肯定,对吧?

  你有来了解我吗?你知道我以前嫁到这个家,婆婆说什么我都不敢吭声,要照顾她,还要被她嫌,还要装作我都没有委屈,这样才不会惹人闲话!我自己的苦水都往肚子里面吞,为什么你以为你的苦水,我就有办法都接受?你以为我是神吗?!

  很多事情,你都不听我的话,我真的很不高兴,难道我会害你吗?是家人才会跟你讲难听话,外面的人都只会客套而已,结果你竟然相信外人,不相信我?

  你说我跟社会脱节,我要跟你说,人性都一样啦!我也认识很多人,时代再怎么变,人很难变。我只是没读多少书,讲不出大道理而已。

  你是我女儿,我当然会照顾你,而且已经把你养大了。可是,你好像都不知道,你也要照顾我,你也要对我好,你也要给我安全感,让我知道以后我可以依靠你。

  说实在话,将来我生病,我都不确定你会不会常回来照顾我?你有你的家庭,也有不少开销,说不定,你将来直接把我送到养老院,你觉得我会心甘情愿吗?

  亲人好像不该算那么清楚,可是,我要告诉你,如果最后我会在养老院过到死,你觉得凭什么我要对你这么好?

  你有没有想过,你觉得我不是好妈妈,你就是好女儿吗?我讲的话都不听,然后又希望我听你的难过,你会不会觉得有一点矛盾?

  我这辈子,就这样度过了。我常常很失望,但我也只能这样。你们现在可以追求很多事,我在那个年代,就只能乖乖待在家里,被人家嫌,还不能吭声!现在你也要嫌我,我只能说对不起,我也不能多说什么,多说一点又被讲成"碎碎念"。

做人很难,做你妈妈更难。下辈子,换你做我妈妈,我来做女儿,这样可以吗?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 一、 跨越时光的情感回响:理解孩子,也看见过去的自己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我们时常忙于奔波,却忽略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呼唤。我们努力扮演着父亲、母亲、职场精英、社会栋梁,却很少有机会停下来,去倾听那个曾经也拥有过纯粹好奇、敏感易伤、热烈梦想的“孩子”。《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并非一本传统的育儿指南,也不是一本畅销的人生哲理书。它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探索,一次横跨代际的心灵对话,旨在邀请每一位读者,卸下成年世界的沉重盔甲,重新拾起被遗忘的视角,去真正理解我们身边的孩子,同时也去温柔地拥抱那个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自己。 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倾听”。然而,这里的倾听,绝非简单的言语接收。它是一种全方位的感知,一种超越逻辑的理解,一种带着温度的共情。它需要我们放下评判,抛开预设,以一颗柔软而开放的心,去捕捉孩子眼神中一闪而过的忧伤,去体会他们肢体语言传递的焦虑,去感受他们言语中那些含蓄而深刻的渴望。同时,这种倾听也延伸向我们内在的自我,当我们尝试去理解一个正在哭闹的孩子时,我们能否也回想起自己孩提时代,那个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崩溃大哭的瞬间?那些曾经的委屈、不解、喜悦、憧憬,是否还在我们成年后的身体里,以某种隐晦的方式回响?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场景。这些场景,可能发生在家庭的餐桌旁,可能发生在放学的路上,可能发生在一次突如其来的争执中,也可能发生在无数个看似平淡的日常瞬间。在这些场景里,孩子们的行为,不再是被简单贴上“不听话”、“任性”、“调皮”等标签的负面表现,而是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一个孩子对规则的抗拒,或许是对自主权的渴望;一个孩子莫名的恐惧,或许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试探;一个孩子滔滔不绝的分享,或许是对被看见、被认可的迫切需求。 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是这本书另一条 equally important 的情感线索。作者深谙,成年人的世界,往往背负着过往的经历,那些童年未曾被满足的需求,那些曾经受过的伤害,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与下一代的互动。当我们对孩子的某个行为感到特别不耐烦时,也许正是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童年某种体验的投射。当我们渴望孩子拥有某种特质时,也许正是我们弥补自身童年遗憾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自我反思,读者将被引导着去清理童年的“情绪垃圾”,去与曾经不被理解的自己和解,从而以更成熟、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养育的挑战。 二、 穿越迷雾的育儿智慧:重塑连接,而非控制 《我想倾听你》之所以与众不同,还在于它提供的育儿智慧,并非一套僵化的“方法论”,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一种关系的重塑。在充斥着各种“成功育儿秘籍”的当下,本书提倡的,是一种更为人本、更为温和、也更为有效的方式——建立深度的情感连接。 书中并没有急于提供“如何让孩子乖乖听话”的技巧,而是首先强调了“看见”的重要性。看见孩子的独特性,看见他们的内在世界,看见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当我们真正看见并理解一个孩子时,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这种看见,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我们拥有耐心和同理心。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示范了如何在一系列看似棘手的亲子互动中,剥离表象,直达核心,找到问题的真正根源。 例如,当孩子因为不愿意睡觉而哭闹不止时,我们可能习惯性地认为他们在“无理取闹”,然后祭出奖励或惩罚。然而,本书会引导我们去倾听孩子哭闹背后的声音:是害怕黑暗?是想要更多的陪伴?是白天玩得太累需要一个缓冲?还是仅仅在测试界限?作者会用充满智慧的文字,揭示不同解读下的不同应对方式,以及它们对孩子成长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影响。那些看似微小的日常瞬间,却隐藏着塑造孩子安全感、自信心和独立人格的关键。 更深层次地,《我想倾听你》倡导的是一种“与孩子共舞”的育儿理念,而非“对孩子进行控制”。控制,往往建立在权力关系之上,旨在让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愿行事,但这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并埋下叛逆的种子。而连接,则是建立在尊重、理解和爱的基础之上,它意味着我们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并与他们一起探索世界,共同成长。 这种连接的建立,需要父母投入真诚的时间和精力。它可能体现在一次全心投入的游戏,一次深入的对话,一次共同的阅读,一次简单的拥抱。这些看似“无用”的时光,却是构建亲子关系最坚实的基石。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许多具体的实践方法,比如如何运用“积极倾听”来化解冲突,如何通过“肯定性语言”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如何设定“有弹性的界限”来引导孩子学习规则。这些方法都基于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亲子互动本质的洞察。 三、 疗愈自我:在陪伴孩子中,找回失落的童真 《我想倾听你》最令人惊喜的,或许是它所带来的自我疗愈力量。很多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惊奇地发现,在理解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仿佛也获得了一次童年的“补课”。那些曾经被忽略、被压抑的情感,那些童年未竟的心愿,在与孩子互动的点滴中,被温柔地唤醒、被重新审视、被得以安放。 书中穿插了许多作者自身的经历和感悟,这些真实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当我们读到作者分享自己与孩子在某个时刻的困惑、挣扎,以及最终找到突破口时的喜悦时,我们仿佛也走过了同样的旅程。这些经历,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人情味的分享,它让我们明白,育儿的道路并非完美无瑕,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对于那些在自己童年时期,经历过不够理解、不够支持,甚至是不当对待的读者而言,《我想倾听你》更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它提供了一个安全而温暖的空间,让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过往,接纳那些曾经的创伤,并从中汲取力量。作者鼓励我们,不要让过去的阴影继续影响我们与孩子的关系,而是要利用这个机会,去疗愈自己,去打破代际传递的负面模式。 当我们在倾听孩子的声音时,我们也在学习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当我们尝试去理解孩子的行为逻辑时,我们也在反思自己成年世界的行为模式。当我们用耐心和爱去回应孩子的需求时,我们也在重新滋养那个曾经渴望被爱的自己。这种双向的互动,让养育孩子的过程,变成了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超越。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是一本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不提供捷径,但它指引方向;它不贩卖焦虑,但它引发思考;它不鼓吹完美,但它传递希望。它邀请我们,放下成年人的傲慢与疲惫,以一颗柔软的心,去看见每一个孩子,也去温柔地拥抱每一个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自己。在这场跨越时光的情感之旅中,我们或许能够找回那份失落的童真,建立更深厚的情感连接,并最终成为那个更完整、更懂得爱的自己。这是一份献给所有父母,以及所有内心深处依然住着孩子的人的珍贵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颠覆性的阅读体验。它没有提供僵化的育儿法则,也没有灌输大道理,而是以一种极其人性化、充满智慧的方式,引导我去思考。我一直以为,成为一个好的父母,就是要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最好的教育资源。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最好”,或许就藏在那一份耐心、那一份陪伴、那一份无条件的爱之中。作者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述了“倾听”的力量。那种力量,能够化解孩子内心的不安,能够建立深厚的亲子关系,甚至能够影响孩子一生的人格发展。当我读到关于“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的部分时,我更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我们成年人的许多行为模式,都源于童年时未被满足的需求,源于那些曾经在成长道路上留下的伤痕。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父母的,它更像是写给每一个曾经是孩子,也正在经历成长的人。它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沟通,更学会了如何与自己和解。

评分

读完《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之后,我感觉内心被一种久违的宁静所包围,又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怀旧。这本书的文字,就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淌过心田,没有激烈的浪潮,却有着蚀骨的力量。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细腻,仿佛能捕捉到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眼神,每一个无声的叹息。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孩子情绪的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我常常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多久没有真正“看见”过我的孩子了?有多少次,我因为忙碌、因为疲惫,而草草地敷衍了他们的倾诉?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接纳。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一部分,更是让我深思。原来,我们在扮演父母角色的时候,也在不自觉地重复着我们童年时被对待的方式,或者,在试图弥补曾经的遗憾。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许多角落,有些明亮,有些阴影,但都值得被温柔地注视。

评分

坦白说,《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心生暖意的作品之一。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籍那样,充斥着各种“你应该”和“你不应该”,而是用一种更加柔软、更加包容的姿态,邀请我们一同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作者的文字充满了温度,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知心朋友聊天。她没有将孩子描绘成完美的、需要被雕琢的璞玉,而是展现了他们真实、脆弱、充满好奇和探索欲的一面。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她将“倾听”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更是情感上的连接。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个概念更是点睛之笔。它提醒我,作为成年人,我们身上依然有着未泯的童真,也有着童年时未曾解决的困惑。这本书教会我,如何用一颗更成熟、更包容的心去接纳自己,也接纳孩子。它让我看到了,原来温柔的力量,才是最持久、最深刻的。

评分

终于找到一本真正触动我的书!《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觉得充满了温暖和共鸣。我一直觉得,在为人父母的道路上,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如何“教育”孩子,如何让他们变得“优秀”,却常常忽略了倾听。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的恐惧,倾听他们小小的、不被大人理解的喜悦。这本书似乎就是为这样的我而来的。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看看作者是如何引导我们去感受,去理解,去连接。我期待着书中能有那些真实的故事,那些细腻的观察,那些让我们恍然大悟的瞬间。不仅仅是关于孩子,它也提到了“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让我感到更加好奇。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孩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童年的纯真、困惑和梦想,有多少已经被遗忘?这本书是否能唤醒我内心深处那个曾经的孩子?我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力量,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也重新审视自己与过去的连接。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自我成长和情感疗愈的书。

评分

《我想倾听你:关于孩子,以及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被动阅读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你去主动回应,去实践的书。作者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亲子关系中那些最本质、最深刻的议题。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叛逆?为什么有些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内向?或许,问题的根源,就藏在那些被忽视的倾听,那些被压抑的情感之中。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是否真正地给予了我的孩子足够多的“倾听”?我是否真正地理解了他们内心的需求?而“曾经扮演过孩子角色的我们”这一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原来,我们成年人的许多行为,都是童年经历的投射。当我们能够理解童年时那个脆弱的自己,或许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和接纳现在的孩子。这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方法,一种思考的方式,让我能够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育儿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

培养孩子要从倾听开始,和孩子一起成长

评分

99元选十本非常好,只是那个速度比蜗牛还蜗牛。无语了

评分

买来慢慢看,物流很快

评分

75820662285758206622859宗自信庸人自扰之破曲终人未散先下手为强一直

评分

东西不错,送货及时,搞活动价格优惠,值得购买

评分

书看了,很受益,自己还要多加学习

评分

不错

评分

活动很给力,用券相当实惠,正品质量有保障。

评分

内容丰富。对教育子女很有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