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林伦伦教授六秩传薪集》主要分为履道、传灯、奉觞三编。这三编的命名不仅反映了各章的内容,也展现了伦兄治学为人的高远境界。履道编记载林伦伦的生平和主要著作目录,从中可以一窥其丰硕研究成果。林伦伦的两位高足也分别回忆了从师的经历,反映出林伦伦在研究、教学和指导学生方面的特点。在他们的描述中,老师治学时钻研刻苦、一丝不苟,让人深感钦佩,对待学生,则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关心学生成长,积极培养后进,令人赞赏。
传灯编收入了九篇林伦伦所撰的序和文章,反映了他在治学研究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从这些生动活泼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如何受到老师的影响,在学术的道路上成长、成熟、自成一家。这些心得的分享对年轻学子大有裨益,值得参考借鉴。
奉觞编篇幅大,收集了活跃在各研究领域的林门弟子近四十篇精彩论文。
作者简介
陈景熙,男,广东澄海人,汕头大学文学硕士,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博士后,曾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泰国法政大学东亚研究所访学。现任华侨大学华侨华人文献中心主任、海外华人宗教研究中心副主任。《华侨华人文献学刊》常务副主编,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潮学网站长,泰国德教会紫真阁荣誉顾问。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
序二
履道编
林伦伦教授履历
林伦伦教授主要著作目录(1986—2016)
乐为乡音著文章——小记潮汕方言与文化学者林伦伦教授
师从林伦伦教授的记忆
传灯编
书院三朝毓文化,澄中百载播芳菲——写在澄海中学百年校庆之际
《黄际遇先生纪念文集》序言
乐为乡音著文章——澄海籍方言学家记略
乐为乡亲著文章
登临恨不高千仞——记潮籍著名语言学家黄家教教授
《李新魁音韵学论集》评介
李新魁教授对汉语方言研究的贡献
李新魁师轶事
在高华年先生门下读书的那些事儿
奉觞编·语言学卷
粤东闽语声调的地理类型学研究
外砂话声调与澄海话、汕头话的比较研究
基于音系学优选论——饶平话连读变调研究
阳声韵中的一个音变圈——潮州话“鼻尾韵)鼻化韵)鼻音韵)鼻尾韵”的演变
丰顺汤南“半山客”话与潮州话的语音接触与变异
广东海丰“占米话”之语音、词汇比较研究
汕头方言词汇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有序异质”理论在汉语方言词汇研究中的价值
极性程度义“掉渣”的功能、搭配与成因
辽西方言特征词说略
广州话与普通话三字格重叠变式形容词比较研究一
沭阳方言的构词特征
安徽含山话完成体标记“着”及起始体标记“了”的比较研究
广东揭阳闽语的小称“儿”缀
翁著《潮汕方言》中的民俗文化
《潮汕方言历时研究》读后——兼谈韩愈对潮汕方言发展的影响
粤菜命名说略
广东潮安县李工坑村畲民语言生活调查
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语言现状与保护对策
饶平县蛋家人语言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现代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说略
广东省城乡居民口语夹用英语单词情况调查研究
中文媒体中的英语词语借用现象及其成因
影响广东媒体新词的动态语境变量分析
微博语言特点说略
论对外汉语口语句典的编写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模式评介
非洲留学生汉语学习观念的社会语言学调查
对话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奉觞编·文学卷
以禅通艺,道通为一——饶宗颐书学成就与其诗文琴画之关系
从民俗看潮汕文化的多元因素
潮汕民间文学多模态传承体系的构建及其传播路径
影片《当幸福来敲门》所诠释的幸福法则
论《史记》中所描写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格因子
奉觞编·历史学卷
从八二风灾看地方应急救助运作——以澄海县为例
揭阳民国时期海外华人捐助活动探析——以现存的题捐碑刻文献为中心
奉觞编·宗教学卷
海外华人宗教的文化适应——以泰国德教白云师尊造像演变为案例
近代汕头基督教会女校研究——以淑德女校为例
奉觞编·管理学卷
会展产业链盈利模式分析
基于SWOT分析模型的广东省职业技术院校教师信息素质调查研究
跋
精彩书摘
《林伦伦教授六秩传薪集》:
潮汕民间文学是指潮汕民系口头创作、口头流传,以潮汕方言为载体并不断修改、加工的流传于潮汕地区民间的文学作品,主要有潮州歌册、潮语歌谣、潮汕民间传说、故事、谜语、熟语等。其中潮州歌册作为说唱艺术成为第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民间传说中的《陈三五娘》则为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潮语歌谣又称潮汕方言歌谣或潮州歌谣,属于民间口传文学,2015年成为第六批广东省省级“非遗”项目。可以说,潮汕民间文学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和较高的文化价值,陆续成为国家…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
与其他“非遗”项目不同,民系方言文学是以方占为载体,其濒危的主要原因除了生存社会环境巨大变化之外,还有语言环境的致命打击。共处同一语言文字社会,一种语言的推广必然导致其他语言(方言)的萎缩乃至消亡。共同语的普及,势必缩小方言的使用范围和交际等功能。以前潮汕孩子最先学会的是自己民系的童谣,现在孩子们进入幼儿园更多的是学习普通话儿歌,方言文学几乎被遗忘,陷入了生存危机,处于濒危状态。
……
前言/序言
林伦伦学长为高华年先生人室高弟,高先生尝师从罗莘田、李方桂二先生,诸公为学界泰斗,天下所共知也。语苑耆宿黄畴夫(家教)李星桥(新魁)二教授,皆我澄邑翘楚,学长亦尝从之游,深造有得。师贤而后有佳弟子,此之谓也。陈君景熙为学长之高弟,来书云,林门诸弟子拭爵涤晷,欲颂师寿,冀彰潜德而报师恩,或理董旧作,或另铸新篇,裒为一册,命日传薪集。书成,欲付剞劂,属序于余,余不自量,欣然允之。
学长少时学名少光,乳名伦伦(亦作轮轮),下乡后反以乳名行。学长自幼颖异,遭逢变乱之日,年未弱冠而别离乡井,赴雷州务农。越四年,入读中山大学中文系。尝于汕头大学执教十九载,播芳传芬,有口皆碑。复返穗垣,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越六年,秉铎潮州,主政韩山师范学院。
宋人刘彝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长深赏此语,勤读躬行,初欲颜其庐日行读斋,余谓毋宁作读行斋,一则缩略合乎刘氏语序,二则治学贵在戛戛独造,读行音谐独行也,学长然之,且恳请浊斋陈永正先生(陈永正)为之书榜。学长早年访里俗,咨遗岢,遡流讨源,远挹周秦汉晋,搜旧籍,证本真,凡八百余事,一字一词一声一韵一调,深思博辨,参互质证,探赜钩玄,撰成《潮汕话方言词考释》初稿数十万字,经星桥先生审阅修订,学长历时数月,手自誊钞,溽暑挥汗,一笔不苟,精美独绝,影印问世,学界奖誉交至焉。
学长懃恳孜砣,每缒幽凿险,以今为古,因俚俗而证雅正,或博考潮风潮事,或钩稽流行语秘密语,述作累累。复纂字典词书,闳纤毕赅,体备法精,遂风行于海内外。尤擅撰短文,近譬曲喻,机锋迭出,化艰深为浅显;又乐为乡邦著文章,耽此不疲,妇孺咸知。学长容姿俊朗,风标特举。凡登坛宣讲,高致隽语,舌若翻澜;燕居茗叙,抵掌谈谑,一座倾倒。
并世士人,才与学兼具者众,而学长绩于学且富于才,其治学矜严有如高先生,睿智善谑有如黄先生,博洽秀拔有如李先生,诚超凡轶群者也。六十年华,优游仕与学之间,敷教化育,惠流遐迩。虽政务倥偬,而治学有恒,方言学音韵学文化学潮学饶学均有造诣。且读且行且述且作积三十余年,得专书三十余种,论文百数十通,无虑数百万字,家藏户诵,名重当世。学长于书法茶道摄影烹饪靡不擅长,游历欧美澳日辄以光影纪之,有书行世云。
返潮数载,学长德业辉耀梓里。尝语余云,从政任教治学虽薄有声名,实无足重者,双亲年逾八旬,今得以晨昏省侍,最为乐事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学长孝心殷殷,推己及人,以此治事,何往不胜?何事不遂?
致仕居穗,他日学长课徒晴窗之下,弦歌不辍,且笔耕不倦,新作泉涌,可逆睹也。学长先余一年入康乐园,相知垂四十载,且有同邑同校同窗同道之谊。元宵甫过,余适有事至增城,客寓仙村,夜色似水,眺望窗外,群山若睡,月光如银,武也不文,奋兹秃笔,略缀芜词,以祈语学潮学饶学之福,为学长遐龄上寿之祷,并应景熙君之命云尔。
《林伦伦教授六秩传薪集》:一场思想与学术的盛宴 这套集子,宛如一座精心雕琢的知识宝库,汇聚了林伦伦教授六十载春秋的学术智慧与人生感悟。它不仅是对一位杰出教育家、思想家、学者的致敬,更是对知识传承、学术繁荣的一次深刻回响。翻开这部巨著,我们仿佛走进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感受着薪火相传的温度与力量。 一、 溯源与时代的回响:林教授的学术轨迹 《林伦伦教授六秩传薪集》的每一篇作品,都深深烙印着林教授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格。从早期对经典理论的精辟解读,到在中坚时期对新兴学科的敏锐洞察,再到晚年对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前沿问题的深刻反思,林教授的学术生涯,犹如一条不断延展、愈发辽阔的河流,映照着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这部文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某个理论的反复推敲,对某个学说的细致辨析,对某个思想流派的宏观把握。他并非满足于对前人智慧的简单继承,而是致力于在已有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思考与创新。他的研究,常常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剖析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为我们提供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视角。 例如,在某个领域,林教授可能深入研究了某种理论的起源、发展及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变奏。他会考证文献,比对学者的观点,试图勾勒出该理论的完整图景。他不会止步于此,而是会进一步探讨该理论在当下现实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提出具有前瞻性的改进意见。这种循证而上的治学态度,使得他的论述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紧密联系着时代发展的需求。 又如,在另一篇文章中,他可能关注到一个社会现象,并试图从哲学或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他会追溯历史的根源,分析其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工具来阐释其内在机制。他的分析总是鞭辟入里,能够揭示出一些普通人难以察觉的规律,引发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 《传薪集》中的这些学术探索,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的知识体系。它们共同展现了林教授在多学科领域内的广博视野和精深造诣,也体现了他将不同学科的智慧融会贯通的能力。 二、 薪火相传的温度:教育与育人的情怀 “传薪”二字,点明了这部文集的核心精神。林教授深知,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其如何被传递、被发扬。他不仅是一位在学术上卓有成就的学者,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这部文集,也是他与无数学生思想碰撞、灵魂交流的真实写照。 文集中,我们或许能读到林教授对教育理念的深刻阐述。他可能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勇于质疑,不畏权威。他或许会分享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引导他们走上学术研究的道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为人师者的责任感,更是对下一代人才培养的殷切期盼。 他可能详细论述了自己对某个专业领域的教学方法论。他会剖析不同教学模式的优劣,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创新的教学思路。他或许会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他可能还会谈及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引导他们保持对知识的敬畏之心和对真理的永恒追求。 《传薪集》中,也许还包含着林教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观察与感悟。他可能记录了与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时的火花四溅,也可能表达了对学生取得进步时的欣慰与鼓励。这些文字,虽然朴实无华,却饱含着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和爱护,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师长,是如何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人生经验,一点一滴地传递给年轻一代。 此外,文集还可能收录了林教授在学术会议、讲座中的演讲稿,或者接受采访时的谈话记录。这些形式多样的文本,都生动地反映了他在不同场合下,如何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以更加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方式传播出去。它们共同构成了林教授“传薪”事业的生动注脚,展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情。 三、 思想的深度与广度:跨越学科的对话 《林伦伦教授六秩传薪集》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林教授的学术视野,并非局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而是能够跨越学科的界限,进行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这使得他的研究,能够从更宏观、更深刻的层面,去审视和理解世界。 他可能在探讨一个历史问题时,借鉴了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在分析一个经济现象时,引入了哲学思辨的视角;在研究一个文学作品时,也不乏对其中蕴含的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他的论述更加丰富立体,也更能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例如,在讨论某个文化现象时,林教授可能会追溯其历史渊源,分析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探究其在个体心理中的投射,并结合其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来加以论述。他不会简单地将文化视为孤立的表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心理的场域中去理解。 又或者,当他审视某个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时,他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其可能引发的伦理困境、社会结构变化,甚至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追问。这种跨界的能力,让他的研究具有了极强的思想冲击力,能够引发读者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传薪集》中的这些作品,就像一座座思想的灯塔,照亮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新路径。它们引导我们跳出思维的定势,用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去认识周遭的一切。林教授通过他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更加辩证的思维方式。 四、 人生智慧的沉淀:对生命的关照与反思 除了学术研究与教育理念,这部文集也蕴含着林教授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对生命的深刻关照。在漫长的学术探索与教育实践中,他积累了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体悟。 或许,文集中会有对人生价值的追问,对幸福的理解,对苦难的体认。他可能会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这些感悟,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因此显得尤为真切动人。 他可能探讨了在变化莫测的时代浪潮中,个体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守。他或许会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在追求学术真理的同时,如何保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人性的关怀,能够给予读者深刻的启迪与力量。 《传薪集》的最后一章,或许是对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展望,对青年学者的寄语,亦或是对社会进步的期盼。这些篇章,饱含着一位长者对后辈的关怀,对社会未来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祝愿。 结语:一座精神的丰碑 《林伦伦教授六秩传薪集》不仅仅是一套学术著作,它更是一部关于思想传承、教育精神、人生智慧的史诗。它凝聚了林伦伦教授六十年的心血与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这部文集,如同与一位智者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我们得以窥见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感受到他诲人不倦的育人情怀,领略到他深邃的思想洞察,汲取到他宝贵的人生智慧。它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知识的边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这套集子,必将成为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的一座精神丰碑,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在知识的道路上,传承薪火,勇攀高峰。它是一份沉甸甸的馈赠,更是对未来的一份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