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 [The Introvert and Extrovert in Love: Making It Wor]

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 [The Introvert and Extrovert in Love: Making It Wo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蒂·奥尔森·兰尼(Marti,Olsen,Laney),迈克·兰尼(Michael,L. ... 著,陈谱顺 张宇 译
图书标签:
  • 爱情
  • 性格
  • 内向者
  • 外向者
  • 亲密关系
  • 人际关系
  • 心理学
  • 沟通
  • 伴侣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50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357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Introvert and Extrovert in Love: Making It Wo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美国内向个性研究专家、畅销书作者马蒂?奥尔森?兰尼

关于性格和亲密关系的解惑书。

作者根据其20年的研究成果,以及她和丈夫40余年的幸福婚姻心得,针对亲密关系的类主要问题,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建议,并配有生动有趣的练习,还开出了一份多达44部的电影推荐列表。


作者简介

  Marti Olsen Laney为研究学者、教育学家、作者、心理临床医师和公共现场演讲者。是美国当前重要的内向个性研究专家之一,在美国与加拿大都举办过演讲与专题研讨会。她的第壹本书《The Introvert Advantage: How to Thrive in an Extrovert World》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并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

精彩书评

性格差异就像化学物质:混合之时,两者都改变了。它们要么像牛奶和巧克力一样,能够轻松地融合在一起;要么像油和水一样,看似在一起,实际上却是互相分离。更有甚者,有些物质在结合的过程中还会引发爆炸。

——卡尔·荣格


目录

目录

引言 分内向、外向的不止肚脐眼儿 / 1

第1章 “异性”相吸时:你是外向性格还是内向性格 / 12

“异性”可相吸 / 14

适应性强的性格 / 15

了解自己及伴侣 / 16

互相扶持 / 17

如何区分内外向性格 / 18

最佳状态点 / 19

新奇的步法 / 20

第2章 人人生而不同:外向型人格和内向型人格的硬接线 / 21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 23

灰质 / 23

大脑分层 / 26

性格分类 / 32

内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的硬接线 / 35

大脑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行为 / 48

你的大脑紧张了吗 / 51

第3章 夫妻组合:随着音乐舞动 / 52

差异至关重要 / 53

传统的“华尔兹”组合:女方内向,男方外向 / 56

探戈的游戏:外向的女性和内向的男性 / 61

跳恰恰舞步的同性伴侣 / 66

性格相同的夫妻 / 69

练习:学习新舞步——探戈,行动起来吧 / 72

第4章 学习彼此的说话之道:了解内向者与外向者的语言 / 76

关注代沟 / 77

以他人之观看世界 / 81

外向者和内向者的沟通优势 / 85

良好沟通的障碍 / 94

双语者 / 96

第5章 去还是留: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 98

传言 / 99

社会需求 / 100

社交技能 / 103

评估电池水平 / 107

检查自身内部的社会指标 / 108

合理安排社交活动 / 112

付出真爱 / 126

第6章 枕边密谈:共创亲密关系 / 127

亲密是什么 / 129

清除障碍,走向亲密 / 130

爱情催化剂 / 133

不同的人,不同的爱的表达方式 / 136

用爱暖心 / 137

爱的本质:性 / 138

引发情绪的电影和书籍 / 145

第7章 重获平衡和充电:增加电池量 / 146

压力对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影响 / 148

大脑能量获取和流失 / 152

在能量钢丝上保持平衡 / 160

第8章 不断改变自我:适应生活 / 170

适应生命中的变化 / 171

应对变化 / 173

生活的三个秘密 / 174

此刻的恩赐 / 178

伸出援手,实现蜕变 / 179

“变化—成长”循环模式 / 182

转折点 / 187

改变需要支持 / 188

扫除心理障碍 / 190

应对变化 / 190

四条准则 / 192

第9章 艰难的抉择:因碰撞而产生火花 / 193

冲突影响整个大脑 / 194

建立合作关系 / 201

感情升温的诀窍 / 208

第10章 发挥你的优势:团结起来共同面对 / 210

朝九晚五 / 212

育儿伴侣 / 218

享受运动 / 224

温暖大脑和心灵 / 227

一起玩乐 / 230

但愿你一切都好 / 231

参考文献 / 233

致谢 / 236


精彩书摘

  《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
  “异性”相吸时
  你是外向性格还是内向性格
  如果我们现在不能解决彼此的差异,至少我们可以让世界对多样性多些包容。
  :约翰·肯尼迪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内向性”(“introversion”)和“外向性”(“extroversion”)这两个术语(虽然他把后者拼成了“extraversion”),他认为了解这些性格对于我们理解人际关系至关重要(Liberty,2002)。荣格认为性格差异就像化学物质:混合之时,两者都改变了。当然,在混合的过程中,它们要么像牛奶和巧克力一样,能够轻松地融合在一起;要么就像油和水一样,看似在一起,实际上却是互相分离;更有甚者,有些物质在结合的过程中还会引发爆炸。性格相反的人可以学着欣赏彼此、改变彼此和提升彼此,当然,他们也可能会在愤怒、争斗和被拒时引发战争。在这一章中,我们会研究性格的进化过程、内外向性格的起源以及不同性格之人互相吸引的原因。
  “异性”可相吸
  为何性格截然相反的两者会互相吸引呢?进化心理学家认为原因之一是因为性格差异之人相结合可以丰富我们的基因库,若一方拥有我们所不具备的基因优势,我们能用敏锐的嗅觉找到它,与之相结合便可以增加我们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机会。其实通过“嗅觉”寻找人生伴侣的说法并非全是玩笑话,实际上,我们真的能够“嗅”出对象的免疫系统(slater,2006),如果对方的免疫系统有异于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爱就开始萌生了。如果免疫系统不同的两方结合,孕育了孩子,那么其免疫系统的结合就会增加孩子存活的机会。性格迥异的两者之所以能够结合的另一原因是因为彼此能够学习来自不同背景或拥有不同能力的双方所带来的新技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与“外人”相结合让我们得以去欣赏且学会与我们不相关的人相处,这对于我们而言是有益的,因为我们必须不断地成长,同时去扩展自我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世界。
  近25个世纪以来,哲学家和科学家不断地将人及人类的行为分门别类。从最早的时候开始,试图描述人类行为的人就注意到了两个主要的模式。其一是善于洞察、长于思考,其二是善于行动、积极活跃。显然,他们很可能有所发现,因为内向、外向性格所能提供的数据与各个方面的性格研究都有最为有说服力的相关,例如思维和感觉(Johnson,Wiebe and Gold,1999)。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这些术语是由卡尔·荣格所提出并推广的。荣格对人的性格模式很感兴趣,并试着去理解他的两位同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观点和行事方式上的巨大差异,以此来了解那些与“外人”结合之人。他观察到弗洛伊德注重适应外面的世界,他称之为“外向者”,相反,阿德勒专注于内部世界,他称之为“内向者”。荣格认为造成他们观念差异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的基本性格和取向,同时,他也认为这两种不同的性格都是有益且健康的。
  后来,阿德勒和荣格因和弗洛伊德持有不同的理论观点而分道扬镳了(几乎每个和弗洛伊德一起工作过的人后来都和他产生了分歧)。弗洛伊德对荣格很失望,因为他本来希望荣格能当他的接班人,继续完善他的理论,但是,荣格却违背了他的意愿,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在得知阿德勒和荣格都属于内向型人格之后,弗洛伊德倍感愤怒,从那之后,他就开始有意贬低内向型人格。他形容内向型人格是神经质和专注于自我的,宣称只有外向型人格才是健康的思想。不幸的是,因个人冲突而产生的对内向性格的负面看法及对外向性格的推崇至今仍广为流行。
  ……

前言/序言

分内向、外向的不止

肚脐眼儿

“我想离婚,因为我们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简·方达(电影《冷战夫妻》台词,编剧 尼尔·西蒙)

记得吗,小时候我们把肚脐眼儿叫作“凹子”或者“凸子”?凹进去的那种我们叫它“凹子”,凸出来的那种我们叫它“凸子”。人的性格(天生如此且伴人一生)就像肚脐一样,也分两种主要类型。喜欢独处的人,我们说他“内向”或者“含蓄”。活泼开朗的人,我们说他“外向”或者“开朗”(“开放”)。“内向”者从自己的内心想法与感受中获得能量,同时也享受自我反思。“外向”者从外部世界获取能量,喜欢参与外界活动,与他人互动。

上面的引言出自尼尔·西蒙的电影《冷战夫妻》,电影讲述的是一对新婚夫妻,他们性格和兴趣迥异。外向的简·方达想要离婚,因为她觉得自己那内向的老公(由罗伯特·雷德福扮演)实在太无趣了。在她眼中,他简直就是一个“老古董”,冬天让他在中央公园打赤脚玩耍,他死活都不愿意。然而,在电影的结尾,他们开始懂得珍惜彼此的不同,因为最重要的是,他们是爱彼此的。

为什么写这本书

处理内向、外向者之间的差异是个巨大的挑战,这两种人像是来自两个不同的世界。因此,维持这种纽带关系通常需要借助于中介。作为本书的作者,我们夫妻二人的行为方式和世界观大相径庭,很多人都会好奇我们夫妻二人性格截然相反,那又是什么造就了我们这段长达41年的婚姻的呢?对于自己另一半的奇怪举动,人们也总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会气到想把她轰出去?”“他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要如此沉默?”“为什么她不能快点儿做出决定?什么都是‘让我想想。’”“为什么他总是想出门,难道不能偶尔待在家里吗?”“为什么每个旅游景点我们都要去参观一遍呢?”总之,内向、外向者有时候完全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才决定要写本书,剖析内向、外向者之间的关系。毕竟在生活中,我们夫妻俩积累了一些维护婚姻关系的技巧,尽管有时候我们也会走一些弯路。当然,在写本书的同时,我们也开发了一些新的技巧。因为有许多内向、外向者走进婚姻,组建家庭,所以这两种性格的差异影响着很多夫妻。外向者帮助内向者打开心扉,内向者又为外向者“高明的”社交技巧所深深折服。经过40多年的相处,我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恋爱关系都充满了喜和忧。理解且欣赏彼此的差异,对于内外向组合型夫妻而言尤为重要,我们也希望本书能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

性格的差异为何如此之大

性格表现为人们一贯的行为方式,它塑造了我们的基本需求、核心价值和天赋,也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以及个人对生活状况的反应。例如,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一些人(内向型人格)会停下脚步,思考问题,另一些人(外向型人格)会先行动,再思考(Keltikangas- Jarvinen et al.,1999)。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事件的反应有所差别,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对人们的生活都有其各自的意义。关于性格对行为的影响的另一个例子是,研究表明,当交通信号灯变成黄灯时,内向的人往往会踩刹车,而外向的人则倾向于猛踩油门,加速前进(Zuckerman,2004)。

情侣之间初次见面时,性格特征显露并不明显。即便他们的性格明显不同,在热恋阶段,这些差异也会让彼此觉得耳目一新。然而,当光芒消失,差异就开始变得十分恼人,最初如华尔兹般浪漫的爱情变成了冗长且无聊的跆拳道比赛。随着生活稳定下来,相反的行为方式渐渐充斥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这些例子来源于我们夫妻二人多年的共同生活(均从个人视角出发),从中可以看到性格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无所不在。

◎制订周末计划

我(马蒂)一直都不喜欢把周末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所以现在每周末我只会参加一次社交聚会。然而,几年前,当我们的女儿还小时,周末时间往往一下子就被排满了。相反,迈克(迈克尔的昵称)总喜欢把周末安排得满满的。在之前的某个假期,迈克坐下来想邀请我参加即将到来的一系列活动。他的眼睛闪闪发亮,想到自己完美的日程表,他的内心就万分激动,脸上不禁容光焕发。“12月16日我们办公室有一场聚会,你想去吗?17日女儿要参加足球比赛,随后球队会举办假日比萨聚会;18日是麦克菲尼家的家庭招待会。”他抬起头,天真地看着我说,“我们还没回请史密斯一家呢,19日晚上邀请他们一起共进晚餐如何呢?”听到这些,我开始觉得头晕目眩,摇摇晃晃地向一把椅子走去。“这是最后一根稻草,我要崩溃了!”我费力地说出这句话,“我们需要一份社交协议,血誓。”

◎参加聚会

有一次,我(迈克)在伯班克华纳兄弟的西边露天片场举办一场以“牛仔”为主题的聚会,以便吸引很多有潜力的动画师来这家公司的动画片部门工作。聚会上,每个人都拿着水枪,沿着尘土飞扬的“街道”大摇大摆地走着,俨然一幅加里·库珀在电影《正午》中准备参加一场枪战戏时的场景。晚上九点钟左右聚会开始了,我给马蒂打电话,让她一起来:“这场聚会太棒了,快来吧!”马蒂说:“看来你玩得挺开心的。”想象一群吵闹的陌生人拿着水枪互相喷射的画面,马蒂一下子就失了兴致,穿着法兰绒睡衣,躺在温暖的床上看一本悬疑小说对她来说更具吸引力。大约十点的时候,我又给马蒂打了一次电话,说服她来参加聚会,因为我实在不想让她错过这场盛宴。然而,我并不知道,对马蒂而言,此时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惬意。

◎购物

一座简·奥斯汀时代的古老庄园隐建于英格兰湖区国家公园起伏的青山之间,我(马蒂)和迈克如悠游自在的小虫般,惬意地旅居于此。在庄园一家温馨的店铺闲逛时,我看上了一套古董银茶勺,收置于一个铺着蓝色天鹅绒的盒子里。迈克说:“买下来吧。”我答道:“嗯,让我再考虑一下吧。”第二天早上准备离开时,我终于下定决心把茶勺买下来,但是,一到店门口,只见门口一条蓝丝带上悬挂着一张告示:“今日店休。”我非常失望,接下来的十年我可能都会对这套茶勺魂牵梦绕。迈克觉得很恼怒:“为什么不在第一眼看到它时就把它买下来呢?”

◎度假

当我们酒店的门砰的一声关上时,迈克的假期就开始了。我(马蒂)把浴缸的水放满,洒上浴盐,叫上酒店服务,看了看天色,然后买了一部室内电影。我在冰凉的床单上翻来翻去,然后把头靠向干净的枕头。我深呼一口气,放松全身——告诉自己现在就是在度假。而此时迈克已经按耐不住自己了。首先,他会对酒店进行一番“侦查”,而后带着一大堆“情报”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回来,详尽地跟我描述酒店的特点,然后再次出发去探索酒店周围的街区。当他再次回到酒店,想跟我说说对当地社区的印象,告诉我第二天的安排时,我很可能早已进入梦乡了。

◎惊喜派对

我(迈克)喜欢举办惊喜派对,在为马蒂安排第二个惊喜派对时,我故意告诉她我们会在洛杉矶的一家餐馆为她庆生。当我们驾车在山间蜿蜒盘旋,向着城市的灯光驶去时,马蒂的肚子开始咕咕叫了,她已经饿着肚子有一段时间了,就等着在生日晚宴上大快朵颐。车子开了半个小时,在快到餐厅的时候,我说:“哦,我的天啊!我忘了带钱包了!”而当时马蒂也只带了唇彩和面巾纸,所以我们只好打道回府了。马蒂给家里打了个电话,问保姆是否看到了我的钱包(每个人准备回家时都会这样做)。我没能早点检查是否带了钱包,这让饥肠辘辘的马蒂十分气愤和沮丧。到家后,我把车停在自家的车道旁,跳下车,对马蒂说:“进来吧。”马蒂回答道:“不,帮我做件事儿,只要一分钟,我在车上等你。去帮我拿一些饼干过来。”我很快跑回来了,但是没带饼干,而是走近车窗对马蒂说:“你还是进来一下吧,厨房好像漏水了。”她急忙下车,走到前门,一打开门,“生日快乐”的祝福声便呼啸而来,冲击着她的耳膜,她吓了一大跳,肾上腺素快速分泌。过了一会儿,她才回过神来,意识到这是一场惊喜派对。虽然后来她玩得很开心,但是也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缓过来。那天晚上,在所有客人都离开后,我告诉马蒂这是我举办过的最好的惊喜派对。然而,马蒂严肃地看着我,回应道:“如果你不想离婚的话,就不要再给我这种‘惊喜’了!”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办过惊喜派对了。

◎差异的好处

正如你所看到的,或许你从自己的经验中也有所感受:内外向者之间的差异很容易由利转弊。一夜之间,那些曾经吸引彼此的品质变成了愤怒的来源。突然之间,对方的行为让人不知所以、倍觉沮丧。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关系开始变得紧张了。

在采访一对对夫妻的时候,我们发现内向的一方总是认为外向的一方太过烦人、吵闹和苛求。另一方面,外向的一方则认为内向的一方太过迟缓、克制和神秘。不过,好的一方面在于相反的性格也带来了优势互补,它可以平衡并强化这个关系。例如,大多数内向的人往往都很珍视自己温馨的家庭,他们喜欢待在家里,和家里人或者让他们觉得放松的人在一起享受安静的时光,他们更关注内心世界,喜欢独处。相反,外向的人喜爱社交活动,他们喜欢刺激的环境,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外界活动,他们更关注外部世界,富于行动。尽管这些差异会滋生冲突,但它们同时也为关系的平衡和发展提供了潜能。如果双方能欣赏彼此的差异,就能让彼此的生命更加完整。外向的人会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丰富了,而内向的人也会发现自己能不断地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和经验。

科学如何解释性格

写本书时,我们参考了当前的多项科学研究,阅读了不少读者(马蒂之前所写的那些关于“内向”的书的读者)的反馈,采访了很多内外向组合型夫妻,同时也从我们自身的相关经历中汲取了经验。

我们收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众多科学领域的权威研究,例如性格学、神经科学和人际关系研究,并且综合了这些研究,以更全面地刻画内向、外向性格中的生理特性。同时,科技为我们深入研究大脑和身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现在,我们可以“打开”大脑的“盖子”,一探究竟。就像我们观察手表的内部是如何运转的一样,我们也可以看看是什么造就了内向、外向性格的差异。

科学家们能通过各种渠道研究大脑。首先,他们会观察脑部扫描X光片,亮处表示电流活动较强,那是大脑对应部分的区域正在燃烧能量。科学家认为这些活跃的大脑区域与特定的功能和行为是相关的。其次,科学家会研究脑损伤病人,把受损的大脑区域同丧失或者受损的功能一一对应。再次,他们还会研究动物大脑,因为我们大脑的基本结构与老鼠、狗、猴子和猩猩相同(Dugatkin,2004)。最后,科学家会研究一些已有的实验,比如明尼苏达州、丹麦和其他一些地方的双胞胎研究中心所做的一些研究,它们把同卵双胞胎分开抚养,以此来观察“先天”和“后天”这两种争议不断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告诉我们,尽管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但当同卵双胞胎日后见面时,人们会发现,他们仍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已经各自成人,双胞胎还是会发现他们喜欢用同一款瑞典产的牙膏,同样喜欢看超人漫画书,会觉得同一个笑话有趣,同样会买很多个雪佛兰模型来收藏。但是这些并不表示同卵双胞胎是完全一样的,同样,虽然性格相似的人(内向或者外向的人)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绝不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怎么读这本书

首先,每个人的阅读方法都有其可取之处。当你在阅读本书时,要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相似点和不同点保持好奇。在当今这个时代,抽出点时间来读书并非易事。你可以试着每周阅读一章,也可以先浏览一下本书的目录,选择那些你感兴趣的话题,然后把相关章节先过目一遍;或者,做饭时定时15分钟,利用这段时间读几页书,享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时,还要有创造性思维,也要保持幽默的视角。同时,你也可以邀请你的伴侣和你一起阅读。

外向的一方可能不如内向的一方那么在意这本书的内容。大多数外向的人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足之处,也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因为他们代表了西方社会的主流规范,外向的人数也比内向的人数多出两倍(Myers and Myers,1995)。因此,外向的人可能不大乐意读这本书。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那么看看你能否和自己的伴侣讨论为什么他不愿意看这本书(开车或散步的时候谈论这个话题会比面对面讨论让外向伴侣觉得更自在)。如果你的外向伴侣只想阅读一小部分也没关系,不必因此而责备他。如果你的外向伴侣总感觉自己因你们存在差异而被责怪,你可以让他稍微浏览一下第2章的内容,其实很多人读完这一章以后会觉得“硬接线”的概念非常有趣。了解我们的风格差异是以生物和化学为基础的,这会立竿见影地帮助我们减少责备、消解愧疚。

保持灵活的阅读方式。也许你们俩想在某个周末一起看完这本书,或者想单独阅读,然后再进行讨论。你们还可以轮流大声地读给对方听(我们夫妻俩最喜欢的方式),然后停下来聊一聊你们感兴趣的部分。或者你们可以待在同一个房间,一起安静地看这本书。

对读者的期许

内向还是外向,这本身都不是问题。但这两种不同性格的人凑成一对,生活中就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我们希望这本书会帮助你们消除前路的障碍。当你们彼此都了解了自己大脑的构造与身体的“硬接线”时,未来的道路就会少些愧疚与自责,多些包容与接纳。欣赏彼此的特质会让恋爱之路更加畅通无阻。当然,一些磕磕绊绊也会让事情得到新的发展,帮助你们的恋爱关系走向成熟。不要担心差异会破坏你们的恋爱关系,实际上,它们还会为恋爱生活增添乐趣。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我们将揭开内外向者塑造完满与甜蜜的恋爱关系的秘诀。我们也希望你们对这种差异心存感恩,请相信它们会为促进你们的关系提供更多的可能。



超越性格的界限,寻觅灵魂的契合:一本关于爱与理解的深度探索 爱,如同宇宙中最古老也最年轻的谜题,总是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解读、去实践。在这浩瀚的感情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看似简单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当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相遇,他们该如何 navigate 彼此的差异,构建一段坚固而充满活力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正是要深入探讨这一永恒主题。它不是简单地列举一些表面的相处技巧,而是带领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剖析不同性格特质在亲密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将这些特质转化为滋养爱情的养分,而非阻碍。 我们的旅程始于对“内向”与“外向”这两个概念的重新审视。长久以来,这两个词汇被简化,甚至带有了刻板印象。很多人认为内向者便是沉默寡言、社交恐惧,而外向者则是活泼好动、渴望关注。然而,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拨开迷雾,理解内向与外向并非简单的行为模式,而是一种根本的能量获取与处理方式。内向者在独处中获得能量,通过深度思考与内省来理解世界;外向者则在与外界互动中汲取力量,通过广泛的社交与体验来感受生活。这种根本性的差异,如同两股不同方向的溪流,却能汇聚成一汪深邃的湖泊,共同滋养着爱情的土壤。 理解了这两种核心的性格特质,我们便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在亲密关系中,这些差异将如何具体地体现出来。例如,在社交场合,外向者可能渴望成为焦点,享受与众人互动的乐趣,而内向者则可能更倾向于在角落静静观察,或与少数知心人进行深入的交流。这并非意味着一方更“好”或更“差”,而是他们各自的能量补充方式不同。外向者在派对后可能依然精力充沛,而内向者则需要一段时间的独处来恢复。认识到这一点,外向者便能理解内向伴侣在社交活动后的“充电”需求,而内向者也更能体会到外向伴侣对社交互动的渴望。 更进一步,这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性格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在关系中的沟通方式。内向者可能更倾向于在脑海中反复咀嚼,直到形成清晰的思路再表达;而外向者可能更习惯于在表达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想法随着语言的流淌而逐渐成形。这种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内向者可能被视为犹豫不决或缺乏想法,而外向者则可能被认为鲁莽或不经思考。然而,当我们理解了这些沟通模式背后的性格驱动力,我们就能学会耐心倾听,给予对方充分的表达空间,并寻找更有效的沟通桥梁,比如通过文字、共同的活动,或者设定专门的“深度对话”时间。 本书的核心在于,它并非鼓励人们去改变自己的性格,而是倡导一种“接纳与欣赏”的态度。爱,不应该建立在抹杀差异的基础之上,而应该是在尊重与理解的前提下,将差异视为丰富关系的可能性。对于内向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视角,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深沉思考、敏锐观察以及对深度连接的渴望,是多么珍贵的品质,能够为关系带来稳定与深刻。而对于外向者,则会看到他们的热情、活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是如何为关系注入生机与色彩。 书中还会探讨,当内向与外向的特质在关系中产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智慧地化解。比如,当内向者感到被过度社交所消耗,需要独处空间时,外向者可能感到被拒绝或不受重视。这时,理解性的对话就变得至关重要。外向者需要明白,内向者的独处并非对他们的否定,而是自我疗愈的方式;而内向者也需要向外向者保证,他们的需要独处并不意味着情感上的疏远,并且可以尝试在独处后主动与伴侣分享感受。书中会提供具体的策略,例如共同制定社交活动的计划,预留双方都能接受的独处时间,以及学习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同时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这本书还将触及更深层次的议题,例如在冲突解决、决策制定、情感表达以及共同成长等方面,内向与外向的特质会带来怎样的独特视角和挑战。例如,在面对重大决策时,内向者可能倾向于收集大量信息并进行深思熟虑,而外向者可能更倾向于快速行动并从实践中学习。理解这些不同的决策风格,能够帮助双方找到平衡点,既能确保决策的审慎,又能保持前进的动力。 在情感表达上,内向者可能通过行动、默默的支持来表达爱意,而外向者则可能更习惯于通过言语、拥抱和亲密的互动来传递情感。这本书将帮助读者识别并欣赏伴侣独特的“爱的语言”,学会用对方能够理解和接收的方式去爱。它会鼓励我们跳出自己习惯的表达模式,去学习和运用伴侣的“爱的语言”,从而让爱意更有效地传递,滋养彼此的心灵。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会强调,理解内向与外向的差异,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挑战,更是为了建立一种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亲密关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只有当双方都具备了深刻的理解、包容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爱情才能穿越时间的洪流,保持其原有的光彩。它会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将性格的差异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催化剂,如何在彼此的差异中发现新的可能性,如何共同创造一个既能满足个体需求,又能促进双方情感联结的和谐空间。 这本书将是一次关于爱的深度对话,一场关于理解的深刻探索。它将帮助我们认识到,无论我们是安静内敛的思考者,还是热情奔放的行动派,爱,终究是关于两个人能否跨越性格的边界,用最真诚的心去靠近,用最包容的理解去接纳,最终寻觅到灵魂深处的契合。它将激励我们相信,即使性格迥异,也能在爱的花园里,共同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改变”伴侣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学会“看见”伴侣,并因此而更深地爱上对方的书。它将引领你走向一个更广阔的爱的视野,在那里,差异不再是障碍,而是通往更深层联结的桥梁,是构建更坚固、更持久、更幸福亲密关系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并非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用充满智慧和同情心的话语,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指导。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并没有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法则,而是鼓励读者根据自己和伴侣的具体情况,去探索、去实践、去调整。它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沟通技巧,比如如何用“我”开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何用建设性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以及如何在冲突发生时,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些技巧,看似简单,却在我的实际生活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我尝试用书中的方法和伴侣沟通一些敏感话题时,我发现原本可能引发争执的对话,变得更加平和,也更能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回应。

评分

《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还让我对“冲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曾经认为,冲突是亲密关系走向破裂的信号,总是试图逃避它,避免它。然而,这本书让我明白,健康的冲突,恰恰是关系深化的契机。内向者和外向者在处理冲突时,可能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外向者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而内向者可能更倾向于退缩和思考。理解这些差异,并找到一种能够尊重双方差异的冲突解决模式,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提供了许多关于如何识别冲突模式,如何有效倾听,如何避免情绪化的反应,以及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尊重和理解的策略。这让我不再害怕冲突,反而开始将其视为一次增进彼此理解和信任的机会。

评分

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在亲密关系中常常感到迷茫和不安的内向者来说,《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睿智的朋友,一位耐心的导师,它用温暖而坚定的笔触,引导我一步步地探索自我,理解伴侣,并最终学会如何在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力量。我开始相信,内向者和外向者之间的爱情,并非是一种挑战,而是一种机遇,一种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成长、互相成就的独特旅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能,让我对接下来的亲密关系,充满了信心。

评分

翻开《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我首先被它引人入胜的开篇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陷入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贴近生活的场景描绘,瞬间将我拉入了情境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我所认识的许多朋友,在恋爱、婚姻中,因为性格差异而产生的种种微妙而真实的互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对话,那些在聚会后独自一人整理思绪的时刻,那些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被掏空的感觉,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放大,让我不禁拍案叫绝。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空洞的理论都更能触动人心。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解释我内心世界的框架,而这本书显然正在构建这样的一个框架。它让我意识到,我的“内向”并非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不同于“外向”的特质,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这种认知上的转变,对于我建立更健康的自我认同,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深入剖析了内向者和外向者在“爱”的语言上的差异。我们常常认为,爱就是浓烈的表达,就是不断的付出,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爱也有很多种形式,而内向者和外向者,可能在表达和接收爱的方式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偏好。我不再强求自己去模仿外向者那样热烈地表达爱,而是开始学会用我自己的方式去传递我对伴侣的关怀和在意,并且也学会了去欣赏伴侣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来表达爱。这种对“爱”的多样性的理解,极大地减轻了我在关系中的焦虑感,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爱,也更坦然地去接受爱。我开始意识到,我的安静陪伴,我的默默支持,我的深度倾听,也都是一种深刻的爱,只不过它们不像外放者的表白那样轰轰烈烈,却同样能够滋养和巩固一段关系。

评分

总而言之,《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是一本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在乎亲密关系,特别是那些面临内向者与外向者之间互动挑战的人们。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实用的指导以及充满同情心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更有效地沟通,更健康地维护关系。这本书让我摆脱了许多过去的困扰和误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积极、更自信的态度去面对爱情。它就像一本关于“爱”的地图,指引着我在这条充满未知但也无比美好的旅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与我爱的人,一起创造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亲密关系里,常常因为自己“内向”的特质而感到困惑和挣扎的读者,偶然间翻阅到《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我内心涌起了一股莫名的期待。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直指我长期以来寻求解答的痛点。在快节奏、强调社交和外放的世界里,内向者常常被误解为孤僻、冷漠,甚至是不合群。而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误解带来的隔阂,有时会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了真正的理解和连接。我渴望找到一种方式,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自己,更有效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能更深入地洞察伴侣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当伴侣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外向者”时。这本书,至少在它的书名中,承诺了我能够获得这样的洞见,让我相信,性格的差异并非是亲密关系的鸿沟,而是可以被理解、被弥合、甚至被转化成独特魅力的契机。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让我不再是那个在情感的洪流中,因为不擅长“表达”和“回应”而感到焦虑不安的自我,而是能够找到属于内向者在爱中的自信与力量。

评分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探讨内向者与外向者在亲密关系中的互动模式时,并没有采取简单化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相反,它强调的是一个光谱,一个连续的谱系,每个人都在其中占据着自己的位置,并且在这个位置上,拥有着截然不同的需求和表达方式。这种 nuanced 的视角,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内向者”,而是能够开始审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背后的深层原因。当我读到关于能量消耗和恢复的部分时,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在社交活动后我需要独自充电的行为,并不是我“不够热情”或“不合群”,而是我身体和心理的一种自然需求。这本书帮助我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负罪感,也让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去和伴侣沟通我的这种需求,而不再是默默忍受,然后暗自神伤。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理解“界限”这个概念,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向者往往更需要清晰的个人空间和独处时间来恢复精力,而外向者则可能更渴望与他人的连接和互动。如何在满足各自需求的同时,不伤害到对方,不让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是许多关系中的难题。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建议,教我如何温和但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界限,如何理解伴侣在设定界限时的潜在需求,以及如何在设定的界限内,找到更多的共同点和连接方式。我不再是那个因为害怕拒绝而牺牲自己需求的人,而是能够更有智慧地去管理自己的能量,也更有勇气去维护自己的空间,这让我感觉在关系中更加自在和安全。

评分

阅读《爱的性格:内向者与外向者的亲密之道》,让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它帮助我打破了“性格决定命运”的宿命论。我之前常常觉得,因为我是内向者,所以在某些社交场合,在某些需要“主动出击”的时刻,我就注定会处于劣势。然而,这本书告诉我,性格只是我们认识世界和与世界互动的一种方式,它并不是我们能力的上限,也不是我们活出精彩人生的障碍。通过理解内向者和外向者的不同特质,我们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模式,并且在关系中,学会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实现一种平衡与和谐。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弱点”,并尝试将它们转化为独特的视角和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