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之实践经验,乃中医学术精华之重要部分。本书广为征集,精心编选黄疸证相关论述及医案,以期进一步充实提高、振兴中医学术,继承古今当代临床大家之实践经验。本书可供临床中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学习研究。
韩祗和 阴黄证治发微………………………………………………………6
张子和 攻下治疗黄疸举隅…………………………………………………9
李东垣 脾胃虚损,湿热黄疸案……………………………………………11
王好古 阴证发黄略例………………………………………………………13
罗天益 黄疸宝鉴……………………………………………………………14
孙一奎 总属湿热,宣导清利………………………………………………17
王肯堂 黄疸临证准绳………………………………………………………19
龚廷贤 五疸方治……………………………………………………………23
张景岳 黄疸论治……………………………………………………………28
喻嘉言 阐扬《金匮》奥旨,指陈攻补法律……………………………34
张 璐 辨析诸黄,取法仲景………………………………………………39
陈士铎 治从五脏,扶正泄浊………………………………………………43
尤在泾 黄疸方治,羽翼《金匮》…………………………………………52
陈德求 黄疸临证传灯………………………………………………………59
黄元御 黄疸根源……………………………………………………………62
沈金鳌 论黄疸源流,述证治大法………………………………………65
汪文琦 黄疸会心录…………………………………………………………74
莫枚士 疸症阐发无遗义……………………………………………………76
吴鞠通 黄疸条辨……………………………………………………………78
蒋式玉 治疸必分阴阳论……………………………………………………81
周学海 黄疸黑疸辨…………………………………………………………83
张仲华 猪膏发煎治疗黄疸案………………………………………………85
柳宝诒 浊热久壅,胃阴已伤黄疸案……………………………………87
马培之 芳化苦泄,运脾和中治疗黄疸…………………………………89
余听鸿 百仅一二用栀黄,苦温淡渗总无妨……………………………91
丁甘仁 祛瘀通经,运脾化湿治疗黄疸…………………………………93
张锡纯 硝石矾石黄疸方,疏肝清热鲜麦苗……………………………95
贺季衡 阳黄审热湿孰重,阴黄别寒湿中虚…………………………103
周小农 祛瘀祛湿,补脾补气愈黑疸…………………………………115
关幼波 活血祛痰清湿热,假邪出路审三焦…………………………116
李培生 湿热壅遏,三焦分治……………………………………………122
杨志一 病毒肝炎六经治,黄疸寒湿每偏多…………………………126
吴佩衡 大剂附子治阴瘅…………………………………………………130
俞长荣 灿灿橘子色,并非尽阳黄……………………………………132
徐仲才 黄疸非尽属湿热,温燥祛湿每多求…………………………137
张耀卿 温调脾肾,疏泄肝胆……………………………………………140
潘澄濂 清解湿毒,疏肝运脾……………………………………………143
胡希恕 疏肝和胃去瘀血,著效每仗伤寒方…………………………152
时振声 辨证准确需入细,胶执一法难应机…………………………154
李 可 灸黄法与三畏汤治疗产后阴黄重症…………………………162
张.琪 芳香宣化,解毒化瘀……………………………………………169
姜春华 大黄草药主清利,醒脾健胃兼顾之…………………………173
沈炎南 着眼湿热疫毒,祛邪宜早宜彻………………………………175
汪承柏 慢性肝炎高黄疸,审识标本重热瘀…………………………179
任继学 疏利肝胆虽为主,补中升阳亦求之…………………………182
吕承全 阴阳虚实须明辨,急黄危症赖斡旋…………………………184
周仲瑛 热毒瘀结,重肝病机……………………………………………189
姚荷生 湿热羁留,疏达膜原……………………………………………206
蒋志伊 血虚黄疸,养营化湿……………………………………………208
李翼农 黄疸验方…………………………………………………………211
董廷瑶 理气活血,妙治胎黄……………………………………………214
姚贞白 黄疸医案四则……………………………………………………216
郭方伯 黄疸效方矾硫丸…………………………………………………222
李济仁 清热利湿法,灵茵退黄方……………………………………224
张泽生 透表清化治急黄…………………………………………………227
刘赤选 血瘀络阻古方治,四乌贼骨一藘茹…………………………229
邢锡波 清心开窍神昏法,逐邪解毒醒后方…………………………231
熊寥笙 利疸退黄汤与疏肝理脾汤……………………………………235
李庭芬 苍耳薄茵砂木通,全生黄疸立效方…………………………239
陈一鸣 湿热并毒瘀,茵陈下瘀血……………………………………241
蒋日兴 调和肝脾宗四逆,内蕴湿热用大黄…………………………246
任侠民 湿滞毒瘀别寒热,化裁鸡平合剂方…………………………250
颜德馨 郁热熏蒸湿浊遏,凉营祛湿犀泽方…………………………255
金寿山 治黄大法,金匮论详……………………………………………259
柴中元 漫云无湿不成疸,燥瘀疫毒脾肾伤…………………………271
李昌源 利湿清热,醒脾化瘀……………………………………………274
章柏年 重用熟地愈黄疸,景岳高论不奇玄…………………………277
徐小圃 崇土重湿运,和中茵陈方……………………………………281
魏长春 黄疸验案…………………………………………………………285
《黄疸卷(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这本书,可以说是在我的中医学习之路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让我对“疑难杂症”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一直觉得像黄疸这样的病症,在现代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应该不难对付,但这本书却用一个个生动的医案告诉我,中医的视角是多么的独特和深刻。它不仅仅关注表面的症状,更深入到脏腑、气血、湿热等方面,分析病因病机,找出根本所在。我最佩服的是,书中对于同一个病,可能出现的各种细微差别,以及医生如何根据这些差别来调整治疗方药,这种精细入微的辨证能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很多时候,我们读书只是为了知识的储备,但这本书却像是在教你“如何思考”,如何像一个真正的中医那样去观察、去分析、去判断。那些古今名家的论述,经过“重订”后,更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记录的医学知识,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评分读完《黄疸卷(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今名医的智慧传承。这本书就像一个宝库,里面珍藏着无数应对黄疸的宝贵经验。我一直对“辨证论治”这个概念感到有些抽象,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它不仅仅告诉你“用什么药”,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用这个药”,以及“在什么情况下用”。书中对同一病证可能出现的不同证型,以及不同证型对应的不同治法,都做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这让我认识到,中医治疗绝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的。而且,这本书在“重订”的过程中,显然是下了很多功夫,它不仅仅是古籍的简单堆砌,而是经过了现代医学和临床实践的检验,去芜存菁,去粗取精,使得内容更加精炼,更具指导性。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尤其是黄疸病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指南和进阶宝典。
评分《黄疸卷(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医学对话。我惊叹于古人对疾病的认识如此深刻,也佩服今人能够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书中对于黄疸的论述,涵盖了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的完整链条,并且引入了大量古今名医的临证经验。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言简意赅但又蕴含深意的医案分析,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并非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智慧和灵活性的艺术。在“重订”的过程中,编著者不仅是对原文的整理,更像是对这些经典医案进行了二次解读和升华,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临床需求。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中医,不仅仅是学习方药,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认识疾病的独特角度。它鼓励我去思考,去实践,去在临床中不断地印证和发展这些宝贵的医学知识。对于每一个热爱中医,或者对中医抱有探索精神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反复揣摩的经典之作。
评分作为一名从业多年的临床医生,我对《黄疸卷(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这本书的评价,更多的是从其临床实用性和学术价值两个层面来看。首先,这本书在“重订”的过程中,对大量的医案进行了筛选、梳理和归类,使得内容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汇集,更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升华,力求展现黄疸治疗的精要和前沿。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医家治疗同一疾病的辨证思路和用药体会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阐述,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医理论的发展演变,以及汲取不同学派的精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难治的黄疸病例,书中提供的临证思路和处理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出色的地方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仅是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临床案例,让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让抽象的辨证变得具体可感。这对于提升年轻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无疑是莫大的帮助。
评分这本《黄疸卷(重订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实在太令人惊喜了!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至于太过晦涩难懂的著作,能够真正领略古今名医的临床智慧。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枯燥地罗列病症和方剂,而是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将理论知识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辨证论治过程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病”,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一步步地分析、判断,最终得出治疗方案”。书中引用的医案,来自于不同的时代,不同医家的经验,这让我得以窥见中医发展的脉络,也看到了不同学派在面对同一疾病时,如何运用各自的精髓去应对,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极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而且,它并非照搬照抄,而是进行了“重订”,这说明编著者在整理和研究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力求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同时,融入新的理解和发展,使其更具时代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对于我这样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医的思维模式,也更坚定了我深入学习中医的决心。
评分书特别好,印刷可以,特别的喜欢,推荐购买
评分经典,已经第N版啦,绝对的好书,太解渴了
评分一套好书 内容广泛 值得一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纸张质量不错,印刷清晰,喜欢
评分搞活动时候买的,性价比高,一如既往支持!
评分是一套不错的书 值得购买
评分经典书籍,很不错。搞活动时买的,价格也很不错。收几本看不懂的书砌墙。
评分书不错,期待下次的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