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 本着“以人文本、健康di一”的原则, 以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为主体, 详细介绍了普通高校大学生应了解的体育项目和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战术, 以及各项目的主要规则, 重点体育项目实践的教学。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体育与健康的教学体系,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将体育的德育、智育、美育及心理品质教育突出化了
王文军,副高职称,常年从事体育教学,在全国中文体育核心期刊《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科技》等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张淼,讲师职称,硕士学位。任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主任
第一章体育与健康
第一节体育与健康的概述
第二节体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
第二章体育锻炼的科学基础
第一节体育锻炼的生理和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体育锻炼与合理营养
第三节体育锻炼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体育锻炼的方法
第三节提高身体素质的方法
第四节发展心肺系统的有氧锻炼
方法
第四章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措施
第一节运动损伤的分类
第二节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
预防
第三节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及应急
处置
第四节运动中常见的生理反应、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及其
防治
第五章田径
第一节田径运动概述
第二节田径运动发展概况
第三节跑
第四节跳跃
第五节投掷
第六节田径比赛场地介绍
第七节田径运动比赛的基本
规则
第六章乒乓球
第一节乒乓球的基本技术
第二节乒乓球的基本战术
第三节乒乓球竞赛规则和重要
赛事
第七章篮球运动
第一节篮球的基本技术
第二节篮球的基本战术
第三节篮球比赛规则
第八章足球运动
第一节足球的基本技术
第二节足球运动的基本战术
第三节足球比赛规则
第九章羽毛球
第一节羽毛球的基本技术
第二节羽毛球的基本战术
第三节羽毛球球比赛规则
第十章排球
第一节排球的基本技术
第二节排球的基本战术
第三节排球比赛规则
第十一章网球运动
第一节网球运动的基本技术
第二节网球的基本战术
第三节网球的规则、场地以及相关
赛事
第十二章游泳
第一节蛙泳
第二节仰泳
第三节自由泳(爬泳)
第四节各项泳式比赛规定
第五节水上救生
第十三章武术
第一节武术的基本功
第二节初级长拳
第三节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
第四节散打基本技术
第十四章健美操
第一节健美操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健美操的基本动作
第三节健美操三级测试套路
第四节健美操四级测试套路
第五节健美操的音乐与编排
第十五章现代健身运动
第一节瑜伽
第二节形体训练
第十六章定向运动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定向运动地图的识别
第三节定向运动的基本技能
第十七章野外体育活动
第一节野外体育活动概述
第二节野外体育活动项目
介绍
第十八章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锻炼方法
第一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述
第二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与锻炼方法
第三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
第十九章第九套广播体操
附录田径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
参考文献
作为一名非常注重实践体验的学习者,我对体育教材的期望是它能提供尽可能多样化、可操作性强的活动指导。毕竟,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即学即用的技能,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论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表现略显保守,它覆盖的基础性运动项目,如田径、球类,讲解得中规中矩,图文并茂,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编排的。但对于新兴的、在年轻人中越来越受欢迎的运动形式,比如跑酷的基础安全入门、现代舞蹈的基本节奏感训练,或是针对职场人压力释放的呼吸法与轻量级瑜伽体式,几乎没有涉及。这使得教材在内容的新颖度和对学生兴趣的吸引力上大打折扣。我们渴望的不仅是强健的体魄,更是通过运动获得的心理愉悦和社交体验,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完成任务式”的体育要求,而非“享受过程”的健康理念渗透。
评分翻阅到关于健康管理和心理调适的部分时,我发现内容结构略显陈旧,像是从上个世纪末期的健康手册里直接搬运过来的。比如,关于营养学的章节,主要还是在强调“五谷杂粮”和“多吃蔬菜”,对于现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速食依赖、奶茶成瘾等具体饮食问题,缺乏针对性的饮食结构纠偏方案。更别提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辨别网络上流传的各种“伪科学”健身法了。我期待教材能提供一些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独立评估一个健身App或一个网红教练的科学性。目前的论述,给人的感觉是权威性的灌输,而不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建立个人化的健康档案和风险评估体系。这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健康意识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在“高职高专”这个特定定位上的适配性不足。教材的语言风格虽然流畅,但时不时出现的学术化表述,对于刚从职业教育体系过渡过来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门槛。此外,对于如何将体育运动与未来职业发展挂钩,书中几乎没有着墨。例如,对于未来可能从事体力劳动或需要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专业学生,如何通过特定的体育锻炼来预防职业病,或者如何将团队运动中的沟通技巧迁移到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去,这些具体的联系点是缺失的。一本真正优秀的规划教材,理应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桥梁,而不仅仅是一本应付考核的理论集合。它需要更接地气,更具前瞻性地回应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要求。
评分从教学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写似乎更倾向于传统的“教师授课—学生吸收”模式,对于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关注度明显不足。例如,它提到了“通过运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但教材本身提供的活动设计和讨论话题,大多是开放式的,缺乏具体的引导工具。如果能增加一些小组项目设计的模板,或者提供一些可以利用手机App进行数据记录和相互PK的活动方案,效果可能会好很多。我们现在生活在高度数字化的环境中,体育教育不应该脱离这个现实。我试着想象一位忙碌的体育老师如何使用这本书来组织一次生动有趣的课程,坦白说,他们需要做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才能将这些文字转化为富有活力的课堂实践,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评分这本教材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现代感的,封面配色沉稳又不失活力,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也用了心思。不过,当我翻开内页,打算看看这“十三五”规划的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时,心里不免泛起一丝疑惑。我原本期待能看到一些紧跟时代步伐的、关于大数据分析在体质监测中的应用,或者至少是结合当前全民健身热潮的具体实践案例。然而,内容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传统体育理论的翻新版。关于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讲解得倒是扎实,无可厚非,毕竟这是基础。但对于如何将这些理论有效地转化成适应不同专业背景大学生日常的运动方案,尤其是针对那些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动力的工科或文科学生,书中的指导显得有些泛泛而谈,缺乏那种“手把手”的实操性指导。比如,它提到了“科学规划作息”,但对于如何在紧张的课业压力下挤出有效运动时间,缺少更贴近高职高专学生实际生活场景的探讨和建议,这一点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