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笔者李成章长期致力于咬合与牙周炎的临床研究,深感对咬合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临床正确的干预在牙周炎治疗中的重要与必要。《咬合检查与咬合调整病例图解》集笔者与研究生团队多年临床病例,以实例介绍常见与咬合有关的主诉和临床表现,传统及现代新咬合检查方法和临床应用分析,以实例图解系列介绍早接触、各种运动干扰、食物嵌塞、过度磨耗,以及咬合平衡的调骀方法、调牙合技巧与注意事项。在此对历届参与病例诊疗和收集的研究生们表示感谢。
《口腔住院医师专科技术图解丛书:咬合检查与咬合调整病例图解》还介绍了笔者通过二维影像片判断骨下袋立体形态的方法,有助于读者借此认识制订相应手术方案与疗效评估。
《口腔住院医师专科技术图解丛书:咬合检查与咬合调整病例图解》以临床实用为目标,章节按照临床接诊诊疗程序进行编撰,每章前写有导读,每类病例后有分析、点评或小结,最后附有典型诊疗病例,希望《口腔住院医师专科技术图解丛书:咬合检查与咬合调整病例图解》能将读者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临床主诉和临床表现与咬合关联起来,能对与咬合相关的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并能对一些咬合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调聆有所帮助。也希望读者了解牙周的治疗不仅只是“刮刮”而已。对牙周医师而言,应该认真做好病因治疗,完善基础治疗后的手术治疗将会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简介
樊明文,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导。2叭3年被台湾中山医学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教学名师,“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兼任中华口腔啊医学会名誉会长、全国高等学校口腔医学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顾问、《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主编等职务。
多年来主要从事龋病、牙髓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70篇。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5项,主编专著近20部。培养博士63名,硕士90名,其中指导的两篇博士研究生论文获2005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2007年度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
葛立宏,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镇静镇痛专家组组长,北京市健康教育协会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儿童牙科学会(IAPD)理事,亚洲儿童口腔医学会(PDAA)理事,亚洲牙齿外伤学会(AADT)副会长。《国际儿童牙科杂志》(JIPD)编委,《美国牙医学会杂志》(中文版)等5本中文杂志编委。国际牙医学院院士,香港牙科学院荣誉院士。
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儿童口腔医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童口腔医学”学科带头人,全国统编教材《儿童口腔医学》第4版主编,第2版北京大学长学制教材《儿童口腔医学》主编,北京大学医学部教学名师。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2篇,主编主译著作7部、参编著作8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3项。指导培养已毕业博士27名,硕士14名。
葛林虎,现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州市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广东省保健协会口腔保健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华医院管理协会理事会理事,广东省口腔医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广东省医院协会口腔医疗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口腔医学研究》副主编,《中国现代医学杂志》、《中国内镜杂志》、《中国医学工程杂志》副主编;曾获得恩德思医学科学“心胸血管外科专业杰出成就奖”和“内镜微创名医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咬合基本知识
一、咬合概念
(一)咬合
(二)咀嚼系统各组分关系与临床意义
二、静态牙合接触特征与生物学意义
(一)正常静态验接触
(二)静态牙合接触异常类型
三、咬合异常的危害
四、咬合分类
(一)Dawson分类
(二)Dawson分类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 与咬合有关的主诉和临床表现
一、常见与咬合有关的主诉
(一)牙与咬合有关的主诉
(二)牙周与咬合有关的主诉
(三)神经肌肉与咬合有关的主诉
(四)关节与咬合有关的主诉
二、与咬合有关的临床表现
(一)咬合与肌自
(二)咬合与牙——牙磨耗
(三)咬合与牙——牙颈部非龋性缺损
(四)咬合与牙——牙折裂
(五)咬合与牙——牙敏感牙疼痛
(六)咬合与牙——缺牙移位
(七)咬合与牙——牙列破坏
(八)咬合与牙——牙修复不良
(九)咬合与牙(周)——牙松动
(十)咬合与牙(周)——牙散开与牙间隙增大
(十一)咬合与牙龈——牙龈红肿、退缩与缘突
(十二)与咬合有关的牙龈红肿对治疗的反应
(十三)咬合与牙周膜、牙槽骨
(十四)咬合与肌肉疼痛
第三章 临床骀检查分析
一、常规检查
(一)常规检查——口外
(二)常规检查——牙合型
(三)常规检查——牙和牙列
(四)常规检查——牙龈
(五)常规检查——咬合接触
(六)常规检查——咬合负荷过重、牙合创伤症候群组合表现
(七)辅助材料——咬合纸
(八)辅助材料——咬合蜡片
二、影像学检查
(一)根尖片
(二)骨下袋的判断
(三)全口牙位曲面体层X线片
(四)CT
三、模型、面弓、(虚拟)牙合架
四、数字化咬合力分析系统
五、咬合系统分析仪
第四章 调牙合治疗
一、咬合干预的目标
二、咬合干预的对策
三、咬合干预常用方法的选择
四、调铪前的考虑
五、调验方法
(一)消除正中关系干扰
(二)消除运动干扰——牙合干扰的选磨
(三)食物嵌塞的选磨
(四)磨损牙的选磨
(五)咬合平衡的选磨
六、调牙合技巧与注意事项
第五章 临床病例解析
病例一 牙合创伤诊断病例
病例二 切牙调牙合病例
病例三 尖牙和前磨牙调牙合病例
病例四 磨牙调牙合病例(咀嚼肌疼痛诊疗病例)
病例五 牙周炎诊疗病例
一、初诊
二、SRP后牙周各项指标疗效评估
三、咬合系统分析仪指导下的咬肌协调
四、复诊评估
五、数字化咬合力分析系统指导下调牙合
六、口内照评估
七、分析
病例六 调牙合效果病例
病例七 调牙合长期效果病例
病例八 中性区失衡诊疗病例
前言/序言
咬合状态与咬合疾病是困扰口腔医师的临床问题。患者对自己天生的咬合状态和后天渐进性的咬合变化所带来的不适无所知晓,常常经过干预治疗后才体会到舒适感。咀嚼系统内的各组分都具有一定的代偿范围,但每个人的代偿程度不一,因此,有的人咬合状态很差却没有明显症状,有的人微小改变就会出现不适,甚或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些表现各异、难寻规律的现象大大增加了临床对咬合认知的难度。
(牙合)创伤一直是牙周医师关注的问题,咬合状态是每颗牙和牙周的小生境,处理好小生境,可以使牙周治疗事半功倍。医者以追求治未病为目标,对咬合问题的早发现、早期合理的干预,还可减少其他咬合疾病发生。
笔者长期致力于咬合与牙周炎的临床研究,深感对咬合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临床正确的干预在牙周炎治疗中的重要与必要。本书集笔者与研究生团队多年临床病例,以实例介绍常见与咬合有关的主诉和临床表现,传统及现代最新咬合检查方法和临床应用分析,以实例图解系列介绍早接触、各种运动干扰、食物嵌塞、过度磨耗,以及咬合平衡的调(牙合)方法、调(牙合)技巧与注意事项。在此对历届参与病例诊疗和收集的研究生们表示感谢。
本书还介绍了笔者通过二维影像片判断骨下袋立体形态的方法,有助于读者借此认识制订相应手术方案与疗效评估。
本书以临床实用为目标,章节按照临床接诊诊疗程序进行编撰,每章前写有导读,每类病例后有分析、点评或小结,最后附有典型诊疗病例,希望本书能将读者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临床主诉和临床表现与咬合关联起来,能对与咬合相关的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并能对一些咬合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调(牙合)有所帮助。也希望读者了解牙周的治疗不仅只是“刮刮”而已。对牙周医师而言,应该认真做好病因治疗,完善基础治疗后的手术治疗将会获得更好的远期疗效。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或存在有失偏颇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指正,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李成章
2017年1月
口腔修复的基石:咬合力学在诊断与治疗中的核心作用 咬合,作为口腔修复领域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概念之一,直接关系到修复体的使用寿命、咀嚼功能的恢复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健康。每一次精密的牙齿修复,从简单的充填到复杂的种植、全口重建,都离不开对咬合关系的精准理解与调控。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咬合力学在口腔修复诊断与治疗中的关键地位,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套系统、详实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法。 一、 咬合力学的理论基石 理解咬合,首先要构建坚实的理论框架。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阐述咬合力学的基本原理: 牙齿的解剖与生理结构: 深入解析牙齿、牙周组织、颌骨、关节等与咬合相关的解剖学细节,理解其功能性特点。这包括牙冠形态、牙根形态、牙槽骨结构、关节盘的生理结构及运动方式等。 三度空间中的咬合运动: 详细阐述下颌在生理状态下的运动轨迹,包括展合、侧方运动、前伸运动等,以及这些运动与上、下颌牙齿接触关系的变化。我们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下颌运动的三维动态,并解释其产生的力学机制。 咬合力的产生与传导: 探讨咀嚼肌的生理活动如何转化为咬合力,以及这些力如何在牙齿、牙周组织、颌骨和关节之间进行有效传导与分散。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咬合力(如垂直力、水平力)及其对口腔组织的影响。 静态与动态咬合的相互关系: 区分静态咬合(如尖窝关系、切导、工作侧、非工作侧)和动态咬合(咀嚼、吞咽等时的牙齿接触),强调两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性是维持口腔健康的关键。 二、 咬合检查的科学方法 精准的诊断是成功治疗的前提。本书将详尽介绍科学、系统的咬合检查方法,帮助临床医生准确评估患者的咬合状态: 主诉与病史采集: 引导医生如何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关于咬合不适的反馈,如咀嚼疼痛、食物嵌塞、牙齿松动、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等,从而初步判断咬合问题的可能方向。 颌位记录与分析: 掌握各种颌位记录技术,包括颌间关系的记录(如颌间硅胶记录、蜡堤记录),以及这些记录在分析患者中心颌位、侧方颌位、前伸颌位时的应用。 咬合接触点的评估: 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咬合纸、咬合蜡等工具,精确记录静态和动态时的牙齿接触点,并学会对这些接触点进行分类和分析。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辨别早接触、干扰点以及这些点对咬合力的不良影响。 牙齿磨损与牙周状况的关联: 分析牙齿异常磨损与咬合力过大、咬合紊乱之间的关系,以及咬合不良如何加剧牙周组织的破坏。 颞下颌关节的功能评估: 介绍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临床检查的方法,包括触诊、听诊,以及对关节运动弹性的评估,从而判断关节是否存在与咬合相关的病变。 咬合分析仪的应用: 探讨咬合分析仪等现代化诊断工具在定量评估咬合力、咬合轨迹等方面的作用,辅助医生做出更精确的诊断。 三、 咬合调整的临床实践 基于准确的诊断,才能进行有效的咬合调整。本书将深入阐述各种咬合调整的技术与策略: 咬合调整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明确何时需要进行咬合调整,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应谨慎或避免进行咬合调整。 精确修整牙齿的原则与技巧: 详细讲解如何根据咬合分析结果,对牙齿的尖、窝、斜面进行精确修整,以消除早接触、干扰点,建立和谐的静态与动态咬合关系。我们将强调“少即是多”的原则,避免过度修整。 调合的顺序与步骤: 提供一套系统化的咬合调整流程,包括优先调整的区域、修整的顺序以及每一步的注意事项。 不同修复体(充填体、嵌体、冠、桥、种植体、义齿)的咬合调整: 针对不同类型的修复体,分别阐述其在咬合调整过程中的特殊考虑因素和操作要点。例如,新修复体与天然牙的咬合调整,或不同修复体之间的咬合协调。 咬合调整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的治疗: 探讨如何通过咬合调整来缓解或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的症状,包括建立平衡的牙弓、恢复正常的下颌导引导等。 咬合板的设计与应用: 介绍不同类型咬合板(如稳定型咬合板、前移型咬合板)的设计原理、制作流程以及在咬合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在解决夜磨牙、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时。 咬合调整后的复查与维护: 强调咬合调整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定期的复查与评估,并指导医生如何教育患者进行自我维护,以巩固治疗效果。 四、 咬合力学在口腔修复中的综合应用 咬合力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贯穿于口腔修复的整个过程。本书将展示咬合力学在以下方面的综合应用: 预防性咬合管理: 从儿童早期矫治到成人牙齿排列的整齐,都应考虑咬合的健康发展,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咬合问题。 颌面部生长发育与咬合: 探讨咬合力学在颌面部生长发育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早期干预影响颌骨的生长模式。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中的咬合考量: 在正颌手术、肿瘤切除等复杂手术中,如何精确定位与重建咬合,恢复患者的咀嚼功能与面部美观。 美学修复中的咬合设计: 强调美学修复不仅仅是牙齿形态的完美,更需要建立与邻牙、颌位的和谐咬合关系,以确保修复体的长期稳定与美观。 咬合与全身健康: 简要探讨咬合紊乱可能对全身健康产生的潜在影响,如睡眠呼吸暂停、颈肩部疼痛等。 结语 本书旨在成为口腔临床医生在咬合领域的一本实用参考书。通过系统讲解咬合力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的检查方法以及有效的调整技术,我们期望帮助广大口腔医生提升咬合诊断与治疗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长效的口腔修复服务,最终实现患者咀嚼功能的全面恢复与口腔健康的长期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