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哲學大師朗西埃與影像大師貝拉·塔爾意味深長的思想碰撞
內容簡介
從《鞦天年鑒》(1984)到《都靈之馬》(2011),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的影片記錄瞭社會希望的破滅。通過迴顧匈牙利著名導演貝拉?塔爾迄今拍攝的所有重要影片,法國哲學傢雅剋?朗西埃探討瞭這位歐洲電影大師作品中的時間概念。“之後的時間”不是那些不再相信任何東西的人的憂鬱而均質的時間。“之後的時間”意味著人們對曆史及其成敗的關注比不上他們對塑造這一切的可感材質的興趣。“之後的時間”是純粹的物質事件的時間,憑此,信念會得到和維持它的生命一樣長久的度量。
作者簡介
雅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法國哲學傢、社會學傢,現為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榮譽教授,著有《電影的寓言》《電影的間距》《美感論》等。
尉光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譯有《素描的愉悅》《內在體驗》《無盡的談話》《藝術與諸眾》等。
精彩書評
在30歲的一個清晨,我跟一位導演為電影節選片,我們看瞭很多專為電影節而拍攝的電影,也看瞭不少無名之作。這時他說我們來看一下《都靈之馬》吧,不是選片,而是看一下。我並不知道貝拉·塔爾是誰,而且我也很纍,不想再看瞭,但是既然導演要看我就勉強再坐一會兒,開頭這個電影緊緊跟著一匹馬,我坐在那兒看著,心裏想,不管這導演是誰,這是zui好的視覺,那種不假思索像一隻拳頭打在牆壁上的視覺,已經發生瞭。
——導演 李霄峰
目錄
一、之後的時間
二、傢庭故事
三、雨的帝國
四、騙子,傻子,瘋子
五、封閉之環,敞開
精彩書摘
《貝拉·塔爾:之後的時間》:
貝拉·塔爾的影像從一開始就和聲音緊密相關:從早期電影的喧嘩中,浮現瞭人物的抱怨,無趣小調的歌詞開動瞭身體,而情感被置於臉上;後來,在悲慘酒館的淒涼冷漠中,一個手風琴師讓眾人的身體發狂,繼而,手風琴柔和的樂音靜靜地陪伴著他們被毀壞瞭的夢想;風雨的嘈雜帶走瞭詞語和夢想,把它們丟棄在水坑中,那裏有群狗抖落自身的雨滴,或者,讓它們飛鏇著穿過街道,夾雜落葉和石屑。電影是關於影像和聲音之時間的藝術,是一種發展運動的藝術,這種運動在一個空間裏建立瞭身體之間的關係。它不是一種無言的藝術。但它也不是關於敘述和描寫之言語的藝術。它是一種展示身體的藝術,身體通過言說的行動,通過言語對其施加影響的那一方式,在其他的身體中錶達自己。
存在著兩種有關言語的偉大藝術。一種是文學,它描述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它所想象的事物之錶象和虛構的人物的感受。另一種是修辭,它通過激發行動的動機,或提前概述行動的結果,來催促行動。它們分彆以自身的方式使用另一種藝術。修辭從文學中藉用必要的色彩,使承諾變得更為可感,使行動變得更加可信。而文學樂於從詞語的承諾和抵觸行動的現實之間的裂隙中,精心打造故事。正是在這樣的裂隙裏,富有行動精神的虛構作品找到瞭其主導的原型。在如是的虛構中,對騙人之承諾的譴責被呈現為鼓勵,即鼓勵人們為一個不同的未來而工作。如此的批判,有可能通過以自身的方式肯定未來被建構的官方劇本,而成為其同謀。但反過來,當它使這樣的現實:被修辭之虛構所否認的現實:在我們眼前變得自主的時候,它就同一切講述有待實現之目的和有待實施之手段的劇本拉開瞭一段距離。
……
貝拉·塔爾:電影語言的深度探索與哲學追問 這部關於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的著作,並非聚焦於某一部具體作品的敘事細節,而是深入剖析其獨特的電影語言、美學風格以及貫穿其創作始終的哲學思想。它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塔爾電影世界的鑰匙,揭示這位導演如何通過其極具辨識度的影像風格,觸及人類生存境況中最深刻的睏惑與絕望,並在此過程中探尋一絲微弱的光芒。 第一章:時間,沉重的節拍 貝拉·塔爾的電影,最顯著的特徵之一便是其對時間的非綫性、扭麯與凝滯的處理。本章將著重分析塔爾如何運用長鏡頭、緩慢的運鏡、重復的場景以及極簡的敘事結構,來瓦解傳統意義上的時間流逝感。我們將探討“慢”在塔爾電影中的具體意義:它不僅僅是節奏上的舒緩,更是一種對抗現代社會加速邏輯的姿態,一種邀請觀眾進入角色內心深處,去感受和體悟事物本質的邀請。 長鏡頭的哲學: 詳細闡述塔爾標誌性的長鏡頭運用。這種鏡頭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通過其持續的、不加剪輯的凝視,迫使觀眾以一種近乎沉浸的方式,體驗畫麵的空間與時間。我們分析長鏡頭如何取消瞭敘事的跳躍,迫使觀眾在看似靜止的畫麵中,去捕捉人物細微的情緒變化,去感知環境的壓迫感。這種“等待”式的觀看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對現代生活匆忙與浮躁的批判。 空間與時間的交織: 探討塔爾電影中空間感的呈現。無論是荒涼的匈牙利平原,還是破敗的建築,這些空間並非背景,而是與人物命運緊密相連,成為承載其孤獨、絕望與壓抑情緒的載體。空間在塔爾的鏡頭下,往往呈現齣一種永恒的、令人窒息的特質,與人物短暫而掙紮的生命形成鮮明對比。 重復與儀式感: 分析塔爾電影中場景的重復和行為的儀式化。這種重復並非無意義的羅列,而是通過不斷的疊加,讓觀眾逐漸感受到某種宿命的循環,或者個體在麵對睏境時,試圖建立秩序、尋找意義的徒勞嘗試。每一個重復的動作,都可能蘊含著深層的象徵意義,等待著被觀眾細心解讀。 第二章:黑白的光影敘事 塔爾電影的黑白影像,是其美學風格的核心組成部分。本章將深入探討黑白攝影如何服務於塔爾的敘事和情感錶達,以及它所帶來的獨特視覺衝擊力。我們將分析黑白影像如何剝離錶麵的色彩乾擾,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嚮人物的情感、場景的質感以及光影的流動,從而創造齣一種更加純粹、更加觸及靈魂的觀看體驗。 光影的雕塑: 詳細分析塔爾電影中光影的運用。光不再僅僅是照明,而是成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元素,能夠塑造人物的麵孔,勾勒齣環境的輪廓,甚至營造齣壓抑、神秘或希望的氛圍。陰影的運用更是關鍵,它不僅僅是黑暗,更是人物內心世界、潛意識的隱喻,是難以言說的秘密和恐懼的所在。 構圖的力量: 探討塔爾極具力量的構圖。無論是人物在廣闊荒涼的背景下的渺小,還是人物之間近乎窒息的壓迫性構圖,都充滿瞭象徵意義。每一幀畫麵都經過精心設計,如同繪畫一般,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和哲學思考。 黑白的情感張力: 分析黑白影像如何提升情感的張力。剝離色彩,觀眾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人物的眼神、錶情和肢體語言上。黑白的對比度,也能夠更加強烈地錶現齣人物內心的掙紮和外部世界的冷酷。這種極緻的視覺風格,使得塔爾的電影能夠以一種更為直接和震撼的方式,觸及觀眾的情感深處。 第三章:生存的重量與存在的虛無 貝拉·塔爾的電影,是對人類生存睏境的深刻拷問。本章將聚焦於塔爾電影中普遍存在的主題:孤獨、絕望、失落、疏離以及對意義的追尋。我們將分析塔爾如何通過塑造邊緣化的、在社會夾縫中生存的人物,來展現個體在現代社會中的無力感與被拋棄感。 邊緣人物的肖像: 詳細描繪塔爾電影中那些被社會遺忘、被生活壓垮的人物形象。他們並非擁有宏大的敘事,而是掙紮在日常的泥沼中,他們的對話充滿瞭疲憊和無望,他們的生活仿佛一場永無止境的苦役。通過這些人物,塔爾將個體生存的普遍睏境赤裸裸地呈現在觀眾麵前。 失落與疏離: 探討塔爾電影中彌漫的失落感和疏離感。這種失落並非單一的失去,而是個體與他人、與社會、甚至與自身之間的隔閡。人物之間的交流往往是睏難的,充滿瞭誤解和沉默,這種疏離感構成瞭現代人普遍的生存體驗。 對意義的追尋與幻滅: 分析塔爾電影中人物對意義的探尋,以及這種探尋常常導嚮的幻滅。盡管生活充滿瞭艱難和痛苦,但人物依然會時不時地流露齣對某種超越性的、能夠賦予生命以價值的事物的渴望。然而,這種渴望常常在殘酷的現實麵前破滅,留下更深的絕望。 存在主義的哲學底色: 從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解讀塔爾電影中的主題。我們將聯係薩特、加繆等哲學傢的思想,探討塔爾電影如何映照齣存在的荒謬、自由的沉重以及個體在虛無麵前的掙紮。 第四章:希望,微弱的脈動 盡管貝拉·塔爾的電影充滿瞭黑暗與沉重,但其電影並非全然的虛無。本章將嘗試在塔爾電影的絕望之中,挖掘齣那一絲微弱的希望之光。我們將分析希望如何在最絕望的環境中悄然滋生,如何通過人物之間微小的善意、對生命本身的堅持,或者對某種可能性短暫的瞥見而顯現。 微小的善意: 探討塔爾電影中那些短暫而珍貴的善意瞬間。可能是陌生人之間短暫的援手,可能是孤獨者之間一絲不易察覺的理解,這些微小的光芒,在黑暗的世界中顯得尤為耀眼,證明瞭人性中依然存在溫暖的可能。 對生命本身的堅持: 分析人物在麵對巨大痛苦時,依然選擇繼續活下去的姿態。這種堅持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肯定,即使這種肯定充滿瞭悲壯。個體對生存的本能渴望,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未曾完全熄滅。 對超越的渴望: 即使是對意義的追尋常常幻滅,但人物內心深處對超越現實、擺脫睏境的渴望,依然是推動他們前行的動力。這種渴望,即使最終落空,也為人物的生命注入瞭一種悲壯的美感,並暗示著人類精神的韌性。 “之後的時間”的意味: 結閤書名,探討“之後的時間”所蘊含的哲學意味。它既可以是過去創傷的延續,也可以是未來未知的不確定性。然而,在塔爾的語境下,“之後的時間”也可能指嚮一種超越,一種在絕望中尋找新生的可能,一種在沉重之中依然能夠感受到的生命脈動。 結論:影像的詩篇與靈魂的叩問 本書的結尾,將迴歸到貝拉·塔爾作為一位電影詩人的身份。我們將總結其電影語言的獨特性,強調其作品並非簡單的故事講述,而是通過影像和聲音,構成瞭一首首關於生命、關於存在、關於人類靈魂的深沉詩篇。貝拉·塔爾的電影,以其不妥協的藝術追求,挑戰著觀眾的觀看習慣,也叩問著我們內心最深處的存在睏惑,促使我們在迷茫與黑暗中,重新審視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這部著作,是對貝拉·塔爾電影宇宙的一次全麵而深入的解讀,它邀請讀者一同潛入其獨特的光影世界,感受其影像的震撼,並與導演一同進行一場關於生存與存在的哲學對話。它不是關於“什麼”的故事,而是關於“如何”感知,關於“為何”存在,關於在最深的黑暗中,依然能夠看見哪怕一絲光明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