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静波 著
图书标签:
  • 和食
  • 日本料理
  • 饮食文化
  • 文化人类学
  • 日本文化
  • 美食
  • 传统文化
  • 生活方式
  • 风俗习惯
  • 食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8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645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我们熟悉的寿司、天妇罗、刺身、乌冬面等传统日本食物最初是什么样子?“怀石料理”“会席料理”如何发展成为今日的样貌?外来饮食又对日本传统料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梳理了大量中日文献、考古成果,结合在日本的亲身经历,从日本上古时代的饮食生活讲起,论述了日本料理如何由带有浓郁东亚大陆色彩的饮食,发展至具有鲜明列岛特色的日本料理。

  除了料理本身,本书亦对与料理密切相关的调味料、饮食器皿、食摊、料理屋及料理书刊进行了论述,并对日本料理发展背后的“公家文化” “武家文化”、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中国与朝鲜半岛文化的影响等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内容是日本饮食,但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通过饮食表象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


作者简介

  徐静波,出生于上海,曾在神户大学、京都大学等日本多所大学担任教授,现为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研究领域为中日文化关系、中日文化比较。著作有《梁实秋——传统的复归》《东风从西边吹来——中华文化在日本》《近代日本文化人与上海(1923—1946)》《和食的飨宴》《观知日本》《上海の日本人社会とメディア1870—1945》(合著)等8种,译著有《白河夜船》《蹇蹇录》《日清、日俄战争》等12种,编著有《日本历史与文化研究》等11种。

目录

第一章 日本饮食文化的源流与特点
第一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与重点
第二节 日本的自然风土与食物
第三节 日本饮食文化与东亚区域的关联
第四节 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

第二章 上古时代日本人的食生活
第一节 农耕社会以前日本人的食生活
第二节 农耕文明的传来与弥生文化的展开

第二章 大陆色彩浓郁的饮食样态:奈良和平安时期
第一节 东亚大陆文化的影响与公家文化的形成
第二节 以王公贵族阶层为中心的都城居民的饮食生活
第三节 日本饮食文化独特性的初期展露

第四章 本料理的早期展开:镰仓和室町时期
第一节 武家文化的登场与镰仓时期的饮食
第二节 室町时代日本料理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海外来风:精进料理和南蛮料理

第五章 日本料理的完成期:江户时期
第一节 江户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勃兴
第二节 食摊的出现和料理屋的发展
第三节 料理书刊的兴盛
第四节 怀石料理、会席料理与高级料亭
第五节 陶瓷业的发达与餐食器皿的艺术化
第六节 都市和地方食生活的差异
第七节 酱油的诞生、砂糖生产的开始和食物种类的增加
第八节 江户时代最终完成的诸种传统日本食物

第六章 从传统走向近代:日本饮食文化的重大变革
第一节 西式饮食在明治日本的登陆
第二节 中华料理的全面传入
第三节 战争时期民众饮食生活的窘迫状况

第七章 现代日本人食生活面面观
第一节 战后极度的“粮食难”
第二节 走向“饱食”的时代:外来饮食的影响
第三节 形形色色的新料理
第四节 日本料理在海外

第八章 日本的酒文化
第一节 日本酒的源与流
第二节 清酒的林林总总
第三节 烧酎(烧酒)在现代的崛起
第四节 洋酒的传入与日本化

第九章 日本的茶文化
第一节 日本茶与中国的渊源及茶文化传来的第一阶段
第二节 茶文化传来的第二阶段及茶道成立以前的饮茶习俗
第三节 茶道的成立与演变
第四节 当今日本人的饮茶生活
注释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室町时代日本料理格局的初步形成

  镰仓幕府由源氏家族和北条家族维持了100多年,在13世纪下半期先后两次经历了蒙古人的侵袭之后,国力日衰,各地诸侯开始反叛镰仓幕府。其间足利家族的力量迅速壮大,于1333年消灭了镰仓幕府,并迫使试图重新恢复天皇实权统治的后醍醐天皇逃离京都。战功显赫的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1305—1358年)在京都内开设了室町幕府,获得了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延续了镰仓幕府的统治方式。历史上一般将1333年开始的、至1573年织田信长崛起为止的这一时代称为“室町时代”,尽管在它前期有60年左右的南北朝时期,在末期也有将近一个世纪的纷乱的战国时代。

  室町时代虽然也是由武家把持的幕府政治,但在文化上却与镰仓时代显出很大的差异,早期武家的那种刚健质朴的精神渐趋淡薄,而更多融入了公家文化的因子。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便是室町幕府的所在地就在京都城内,周边都是往昔的宫苑和寺院,这使得它在文化上直接受到公家文化的熏染。公家文化虽然有萎靡颓唐的一面,但它毕竟是在宫廷的氛围中培育起来的,相对质朴粗鄙的早期武家文化,要显得精致和优雅得多。以地方上的武士集团为主体的室町幕府的将军们,长期置身于宫苑遍布的都城内,难免会受到日常的浸淫,潜移默化中,早期武家文化中的那种实在、质朴、清新刚健而带点粗鄙的精神渐渐有所淡化,同时又吸纳了从中国大陆传来的禅宗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武家贵族文化。其最有代表性的便是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1408年)时代的北山文化,和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436—1490年)时代的东山文化。

  足利义满是一个雄心勃勃、踌躇满志的武将,在他晚年,虽然将大将军一职让给了年幼的儿子义持,但实际仍然掌握着政权,同时还兼任了宫廷中的最高行政官职太政大臣,兼具武家和公家的双重身份。他对于奈良、平安时代以来的公家文化怀有仰慕之情,在京都的西园寺邸建造了北山山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后来通称为金阁寺的鹿苑寺,金阁的正式名称是“舍利殿”,佛教色彩浓重。足利义满当政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倭寇的猖獗,与建立不久的明朝积极开展贸易,大陆的文化和商品大量流入。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在新兴武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许多公家文化,既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又不失精致和优雅,同时从禅宗和民间文化中吸取了相当的养分,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具体的体现是,在学术上,延承了镰仓后期建立的五山文学(模仿中国南宋的灵隐寺、天童寺等五山禅林而在京都和镰仓建立的禅宗中最高的寺院等级制度,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汉文学);在绘画上,受禅宗和宋、元水墨画的影响,富有禅意的水墨画占了主流;在建筑上,具有中国宋代特色的禅宗样(又称为唐样)的寺院建筑遍布各地,广受好评。这一时期的文化,史称“北山文化”。

  足利义政虽然贵为大将军,但实际上,他身上更多的是文人气质,有点类似中国历史上的宋徽宗,自己雅好文艺,对造园、绘画、诗歌、建筑、戏剧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晚年在京都的东山山麓营建了东山山庄(银阁),后人将这一时期的文化称为“东山文化”。东山文化的主体大致与北山文化相同,基调是武家文化和公家文化的融合,但禅宗的影响更为浓郁,而且从中可以窥见当时正在兴起的庶民文化的新鲜活泼的养分。在足利义政的身边,集聚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在绘画上,出现了雪舟这样杰出的大师;在建筑上,后来成为日本传统建筑代表的书院造样式正式形成;在庭园上,禅风的幽寂情趣主导了当时乃至日后日本造园风格的主流,日本庭园所独有的枯山水就形成于这一时代。现在被视为日本传统文化代表的茶道(当时称为茶汤)、花道(当时称为立花),也从这时开始走向成熟。因此,相对于北山文化,东山文化更富有生活的气息。而且,东山文化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和蔓延到了日本各地,因而具有更大的广泛性。

  确实,15世纪前后的室町时代,是一个在整个日本文化史上也称得上是大放异彩的光辉灿烂的时代。传统的公家文化、新兴的武家文化、外来的禅宗文化,再加上充满活力的庶民文化,共同组成了这一时代的日本文化,日后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化的基石,主要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的。

  应仁元年的1467年,因内部的权力继承争斗,京都发生内乱,战乱持续了十年,连绵的战火烧毁了半个京都城。之后,室町幕府的统治形同虚设,庄园制崩溃瓦解,原先的守护大名纷纷倒台,各地武装势力崛起,日本进入了一个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1568年,武将织田信长率兵进入京都,于1576年在京都西面、琵琶湖东部的安土建城,不久因遭部将的刺杀而自刎,丰臣秀吉乘机赢得了领袖地位,在京都的伏见桃山建城。文化史上将16世纪后半期称为“安土桃山时代”,虽然战火频仍,文化上却颇多绚烂的建树,稍稍有点类似中国的战国时代。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室町时代开始不久,周边的东亚国家发生了朝代的更迭,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1392年朝鲜王朝代替了原来的高丽王朝。此时正是足利义满执掌政权的时期,应明朝和朝鲜方面的强烈要求,他对猖獗的倭寇进行了一定的抑制,并由此开始了与明朝的交往,1401年首次向明朝派遣使者,建文帝认可足利义满为日本国国王,日本重新纳入了中原王朝的册封体制之下,和明展开贸易往来。自1432年至1466年,日本驶往中国的贸易船共23艘,输出品主要是硫黄、铜和刀剑,输入品则以生丝为主。当时日本的主要海外贸易港是大阪南面的堺。室町幕府一方面从贸易税收中获得了不少利益,另一方面也由此接触到了大陆的先进文化。

  在这样的文化脉络和时代背景之下,日本饮食文化会呈现出怎样的样态呢?可以认为,室町时代是日本料理的格局初步形成的时期。

  关于“日本料理”一词,迄今也没有十分权威的定义,因为今日许多被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如寿司、天妇罗等,并非日本的原产物。现今人们一般比较接受的说法是,传统日本料理是近代以前所完成的形态,具体来说,它发展、展开于日本的镰仓、室町时代,而最终完成于江户时代。事实上,在奈良、平安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比较具有日本特点的饮食样式,这些饮食中自然已经具有了若干日本列岛独有的色彩,但来自中国大陆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另一方面,这些饮食主要产生于宫廷中的飨宴,而飨宴的格式脱胎于祭祀神灵的“神馔”,这种神馔的供奉,用的主要是由中国传来的台盘(有脚的低矮长桌)和汤匙乃至唐果子。另外,当时宫廷内的食物,虽有专职的人员负责烹制,但从文献的记录来看,实在是非常粗陋,几乎没有滋味,进食者需要蘸用配在一边的盐或醋。飨宴的举行,也仅限于京城里的宫廷,不仅与一般民众无缘,而且与地方上的豪族、新兴的武家社会也没有什么关联。因此,律令制的中央集权统治解体后,特别是公家社会萎缩之后,台盘、汤匙、唐果子差不多也消失了踪影,并没有成为日本人日常饮食的组成部分。镰仓时代的武家,崇尚俭朴实在,在饮食上并无重大的建树。但是,创造了北山文化和东

  山文化的室町时代,在前述的文化脉络和时代背景之下,在饮食上开始初步形成了日本料理的格局。

  日本料理格局初步形成的标志之一是“本膳料理”的出现。自北山文化时期(15世纪初)开始,在武家社会的上层阶级中,宴饮酬酢也开始成了重要的生活内容。初时大抵依据原先奈良、平安时代留存下来的“式三献”的样式,至东山文化时期(15世纪下半期),格式渐趋复杂,形成了格式完整的本膳料理。这样的宴饮经常出现在上层武士于自己的宅邸中招待主君的场合,整场宴饮由酒礼、飨膳、酒宴三部分组成,通过这样的宴请,正式确立彼此的主从关系。本膳料理指的是其中的“飨膳”部分。此处的“膳”,在日语中解释为盛放饭菜的食盘或食案,最初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初唐时的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说:“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中说:“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这里的案,显然是食案。室町时代的膳大多是一种有脚的方形或长方形漆器食案,脚有猫足或蝶足等式样,至江户时代末期逐渐改为无足的食盘,一直延续至今。另有一说是室町时代的食膳皆为白木所制,分为四方、三方、供应膳等几种,四方为四角上有孔,三方为三个角上有孔,供应膳则无孔。至江户末期则成了有高足的漆器,食器也都改为漆器。日语中有“铭铭膳”一词,“铭铭”就是各自的意思,因此本膳料理是每人一份的分食制进餐方式。

  首先正面向客人呈上一个膳,也称为“本膳”,膳的右前方是酱汤(日语称为“味噌汁”),左前方是米饭,右上方是脍,左上方是称为“坪”的煮蔬菜,中间是称为“香物”的酱菜。根据客人的尊贵高低,还会呈上“二之膳”“三之膳”“与(四)之膳”“五之膳”,一直至“七之膳”,摆放的方式是“二之膳”在本膳的右侧,“三之膳”在左侧,“与之膳”在本膳的右上方,“五之膳”的左上方。根据膳数的不同,菜单上的菜肴也相应递增,分别为一汤三菜、二汤五菜、二汤七菜、三汤十一菜等。下面是《永禄四年三好亭御成记》中的一份本膳料理的“献立”(食单),摘录如下,并做些译解:

  本膳

  御汤渍(一种泡饭,这里既当作米饭,又代替了酱汤)

  盐引(腌制的鲑鱼或鳟鱼)烧物(烤鱼等)

  和杂(在鱼肉上拌上木鱼花并用酒和醋浸的菜肴)

  香物(酱菜)鱼糕

  二之膳

  章鱼海参鲷鱼汤

  田螺

  鬣子(一种鲻鱼鱼子的腌制食品,在日本被认为是下酒的上品)虾集汁(汤)

  三之膳

  鹄鸟(应该是山鸡)鲤鱼

  四之膳

  酒浸(用酒和盐浸制的鱼肉)鲍鱼(一种将鱼干浸软后烧煮的食物)鲸鱼

  五之膳

  鲊(一种将鱼腌制后与米饭拌和发酵后制成的食物,早期的寿司)鹌鹑鲬

  六之膳

  海鳗赤贝海鹞鱼

  七之膳

  熊引(一种体长达一米的海鱼)野鸭鲫鱼

  御果子

  魔芋麸胡桃板栗

  薯蓣海苔昆布串柿饼


前言/序言

  自序

  这是在八年前出版的旧著基础上进行修订补充后形成的一部谈论日本饮食文化的书。旧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已经售罄。此次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垂爱,再出一个新版本,乘此机会,对若干错讹进行了改正,在内容和数据上都有不小的补充和更新,并增加了若干图片,以求读者有一些直观的感受,然而整体依然是颇为粗糙。

  我完全不是饮食文化的研究家。以我所受的专业教育背景而言,我的能力不足以撰写这样一部著作。我只是在本科时读过一点日文,在研究生期间研读过一些中国文学,我的主业是研究近代日本知识人或文化人与中国的关系,以前并没有饮食方面的专业知识。我撰写此书最初的缘起,大概有两个。一个是1991年初到日本时,惊诧于日本饮食与中国饮食的巨大差异。与中国文化具有密切关联的日本饮食,为何会呈现出如此的面貌?我开始对此产生兴趣。1998年在长野大学任教时,我除了亲身地体验和观察外,也开始阅读有关日本饮食的文献,并对此加以思考,其结果的一部分是我于2000年发表在《日本学刊》上的一篇题为《从近代食文化的流变看日本文化的多元性和折中性》的论文。此后,我又继续加以关注并收集、阅读相关的资料。另一个缘起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日本的料理和食物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并且赢得了年轻人的喜爱,坊间和媒体也因此出现了不少有关日本饮食的介绍,但以我的实际体验和粗浅的研究,觉得这类介绍往往是管窥蠡测式的一知半解,或是道听途说类的以讹传讹,多少给受众造成了某种误导。于是在2006年时,我产生了一个念头,想自己撰写一部这方面的书,一方面希望给中国读者以一个比较完整的日本饮食文化的实像,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日本饮食的叙述,揭示出一些日本文化,尤其是感性文化的基本性格,使得我们对自己的邻邦日本和日本人(包括日本与中国的关联)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说起来,这两个都不算太高的要求,但对我而言,其实是很大的野心了,事实上,限于我的能力,这本小书也未必能胜任这样的重任,至今仍让我觉得有些惴惴不安。

  其实,读过本书之后,读者也许可以感觉到,就如在本书的第一章中所说,我的兴趣所在,是研究日本人和日本的文化。本书所论述的内容,当然是日本的饮食,但重点不在饮食本身,而是透过饮食的表象来探讨其内在的文化意蕴以及饮食文化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关联性。说到文化或者是民族文化,范围自然极为广泛,论者间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它一定是某一民族之所以能成立的基本前提。我个人比较赞赏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的解释:“任何文化或文明的主要因素都是语言和宗教。”语言是一个民族内用于交流和表述的基本媒介,其发音、句式结构和词汇自然包含了该民族独特的文化因子,但不是本书要讨论的主要对象。亨廷顿这里所说的宗教,我的理解是未必是仅仅由信仰和仪式构成的狭义的宗教,而是基于民族宗教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即该民族全体所认同的基本伦理和对事物(物象)是非美丑的判断基准,其范畴应该还包含了审美意识,因此审美意识无疑也是广义宗教的重要内涵之一。价值观和审美意识构成了某一族群或民族的精神内核,当然,这种精神内核的最终形成都有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一旦基本形成,就将长期成为该民族的最基本的文化标志(当然它也会随着与外界的交流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我的理解是,饮食文化,尤其是日本的饮食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感性的文化,因此它会更多地与审美意识相关联。事实上,通过本书的写作,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相比,日本人的感觉文化或感性文化尤为发达,即基于日本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日本独特的风土所形成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具体在饮食这一分野,不仅在味觉上,而且在视觉、嗅觉、触觉甚至是听觉上也都表现出强烈而纤细的诉求,而这一切,又与其他相关的文化领域具有内在的密切关联性和一致性。

  这部书的撰写方式,基本上算一部学术著作,叙述也有比较严谨的文献依据,也稍稍有些理论的分析和论述。同时,我也加入了一些自己在日本的实际体验和思考,以期叙述增加一些实感性。这部论述日本饮食文化的著作,贯穿了我多年来的两个观点,第一是近代以前日本文化与东亚大陆(中国)和半岛(朝鲜)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性,没有两千多年前大陆文明的输入,就没有日后日本列岛的文明;第二是日本民族在接受和汲取大陆和半岛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或者说在东亚大陆文化的培育和催化下,逐渐形成了成熟的、优秀的、具有鲜明列岛特色的日本文化。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一方面较多地运用了已有的日本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在本书的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都有注明;另一方面则注重从中国的历史文献和考古成果中来探寻日本饮食文化的源流,因此,各位读者也可以感到,本书的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考也是很明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容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偏颇的国家主义立场。

  本书采用的图片中,有几张借用了陈祖恩教授拍摄的作品,在此表示感谢。

  徐静波

  2017年2月26日于复旦大学望得见燕园的研究室



《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 简介 这并非一本讲述具体食谱或烹饪技巧的书。它旨在深入探索“和食”——这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本饮食文化,如何深刻地映照并塑造着日本民族的身份认同、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乃至审美情趣。本书将打开一扇窗,让读者得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日本文化的独特脉络。 内容概述: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层层剖析“和食”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第一部分:历史的沉淀与演变——和食的根基 神道精神的滋养: 追溯和食与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的深层联系。了解日本民族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如何体现在对食材的尊重,以及“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和“ごちそうさま”(谢谢款待)背后蕴含的对神明、自然和付出者的感恩。 佛教的清净之风: 探讨佛教传入日本后,对饮食结构带来的重要影响,特别是“精进料理”的兴起。分析其食材选择、烹饪方式以及禅意美学,如何成为和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及其对素食主义和健康饮食的贡献。 地域的多样性与融合: 日本四面环海,地形复杂,不同地区孕育了各具特色的食材和烹饪方式。本书将考察北海道的海产、东北的山野风味、关东的浓郁口感、关西的精致清淡,以及九州的热情辛辣,揭示这些地域性特征如何最终汇聚成一体,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和食图景。 历史变革中的和食: 从古代的稻米为主,到明治维新后西方食材和烹饪技法的引入,再到现代社会对便捷与健康的双重追求,和食并非一成不变。本书将梳理这些历史性的转折点,以及它们如何驱动和食不断创新与发展。 第二部分:哲学的思考与美学的呈现——和食的灵魂 “旬”的哲学: 深入解析“旬”——时令食材的概念。理解日本人如何通过品尝不同季节最美味的食材,来感受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的韵律。这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 “旨味”(Umami)的探寻: 除了酸甜苦辣咸,日本料理界对“旨味”的发现和运用,是其独特之处。本书将探讨“旨味”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发酵、昆布、鲣鱼干等天然食材,在不依赖重油重盐的情况下,创造出丰富而深邃的味觉体验。 “侘寂”(Wabi-sabi)与器皿之美: 和食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本书将着重分析日本美学中的“侘寂”精神,如何在食器、摆盘、空间布置中体现出对自然、不完美和瞬间之美的追求。一张朴素的陶碗,如何承载比金玉更加珍贵的意境。 “一期一会”的精神: 探讨“一期一会”——一生仅有一次的相遇,如何在待客之道和用餐体验中得到极致的体现。从用餐前的精心准备,到用餐过程中的细致服务,再到用餐后的回味,都传递着对每一次相遇的珍视。 第三部分:社会的映射与文化的传承——和食的生命力 家庭的纽带与仪式: 日本家庭中的用餐场景,往往是亲情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本书将审视家常菜在维系家庭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特定节日(如正月、盂兰盆节)中,具有仪式意义的料理如何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价值观。 社区的连接与公共空间: 从传统的居酒屋、荞麦面店,到现代的百货公司食肆和主题餐厅,和食在不同社会空间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析这些场所如何成为社区居民交流、放松和体验日本文化的重要载体。 全球化浪潮下的和食: 寿司、拉面等和食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引发了关于文化挪用、本地化与原汁原味等问题的讨论。本书将探讨和食如何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其独特性,并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理解和喜爱。 和食作为文化外交: 随着日本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食已成为重要的文化输出品。本书将分析和食在促进国家形象、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本书的价值: 《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一次充满感官体验和智慧启发的探索之旅。它将帮助读者: 超越食物本身: 理解和食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哲学、一种艺术,是如何渗透在日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深入理解日本文化: 从饮食这一独特的切入点,洞察日本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取向。 重塑对饮食的认知: 学习如何以更深刻、更尊重的心态去品味食物,去体会食物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与情感。 获得跨文化理解的钥匙: 掌握理解日本文化及其他异域文化的有效方法,提升在全球化时代下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本书适合所有对日本文化、饮食文化、哲学美学以及跨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它将为您带来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让您在品味和食的魅力之余,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理解文化本身。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读了《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角度都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将“和食”描绘成了一种日本文化“另一种形态”的存在,这让我非常着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和食”与日本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时所展现的深度。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的摆盘和味道,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润滑剂,一种情感表达的载体。书中关于“款待”精神在“和食”中的体现,让我印象深刻。那种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客人准备的细致周到,不仅仅体现在食物本身,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我读到关于旅馆提供的早晚餐描写,那种对客人需求的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食物来回应,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温暖和尊重。作者还探讨了“和食”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以及它如何吸收外来文化,又如何在本土化中保持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传承性,让我对“和食”有了更深的敬意。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和食”的表面,更让我深入探究了它背后所蕴含的社会学、人类学意义。它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让我开始思考食物与我们生活、与我们社会之间的更深层联系。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之前,我对于“和食”的理解还停留在寿司、拉面这些我们熟知的日料上。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和食”描绘成了一幅幅流动的画卷,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一期一会”精神在“和食”中的体现。每一次的用餐,都像是生命中独一无二的时刻,值得我们全心全意地去体会和珍惜。作者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下“和食”的呈现,展现了日本人对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极致追求。无论是春日里鲜嫩欲滴的竹笋,还是秋日里饱满香甜的栗子,都被赋予了生命般的灵性。更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食物本身的描述,而是将“和食”与日本的传统节日、宗教仪式,甚至历史演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宏观的视角,让“和食”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我读到关于寺庙斋食的部分,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平和之美;也读到关于祭典宴席的描写,体会到了一种热闹喜庆的欢腾氛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让我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听到餐具碰撞的声音,甚至感受到用餐者内心的喜悦。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和食”是一种生活艺术,它融合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传统的传承、对美学的追求,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日本饮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如何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仪式感和美学,有了新的启发。

评分

在阅读《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之前,我对日本料理的印象,大多来源于媒体上的宣传,总觉得它精致、昂贵,并且带有一些距离感。然而,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接地气又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让我重新审视了“和食”的真正内涵。作者并没有回避“和食”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其精髓,如何让更多人理解其深层意义。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受用。书中关于“家庭和食”的描写,更是让我感动。它不仅仅是餐桌上的菜肴,更是家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是代代相传的记忆。我读到书中描绘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母亲亲手制作的温暖料理的场景,仿佛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影子,感受到了那种淳朴而深厚的情感联结。作者在探讨“和食”的社会功能时,也展现了其超越食物本身的价值。比如,它如何促进社区的交流,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深层次的分析,让我对“和食”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让我觉得“和食”离我并不遥远,它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是一种可以去体会、去学习、去实践的生活方式。我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意。

评分

《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本书,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我对于“吃”的认知。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食物就是填饱肚子,顶多再追求一下口味。但作者以一种极其艺术化的笔触,将“和食”描绘成了一种集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综合性体验,让我看到了食物的无限可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季节性”和“地方性”的强调。日本人对食物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口腹之欲,更是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不同季节的食材,以及它们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和食”的体系中。我读到关于春季赏樱季的点心,以及秋季收获祭的料理,那种对时令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感悟,让我觉得“和食”真的具有一种诗意的美。同时,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和食”的器皿美学。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陶瓷、漆器,在“和食”的语境下,却被赋予了生命,成为了食物的延伸,甚至是故事的载体。我从书中看到了日本人如何通过对器皿的选择,来烘托食物的质感,营造用餐的氛围,传递文化的内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和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评分

《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关于味觉和心灵的旅行。我一直认为,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更承载着文化、历史和情感。而这本书,恰恰将“和食”的这一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用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描绘了“和食”的每一个面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余味”的描述。那种不是短暂的刺激,而是回味无穷的醇厚滋味,正是“和食”追求的境界。作者通过对不同食材的特性、烹饪的火候、调味的轻重等细节的刻画,展现了日本人对食物的极致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食物本身,也渗透到“和食”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例如器皿的选择、用餐的环境,甚至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我读到书中关于茶道与“和食”结合的部分,更是觉得一种禅意油然而生。那种在宁静中品味食物,在细微处感受美学的体验,让我深感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和食”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美学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它教会我如何去感知食物,如何去体会用餐的乐趣,如何将这种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之中。

评分

近期有幸拜读了《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一直对东亚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餐饮文化方面,总觉得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这本书,则让我看到了“和食”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和食”的菜谱,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解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侘寂”美学在“和食”中的体现。那种不完美中的极致之美,那种朴素、自然、宁静的氛围,在“和食”的器皿、摆盘、甚至是食材的选择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我读到关于粗陶器皿的描写,以及如何通过不对称的摆盘来营造一种自然的意境,让我觉得“和食”不仅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同时,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和食”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和食”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它不仅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内在平和的生活态度。这本书让我对日本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待食物的态度,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注入更多的仪式感和对美的追求。

评分

《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本书,简直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的一抹亮色。我一直对亚洲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这种兴趣都停留在表面,比如动漫、日剧或者一些流行的生活方式。这本书则从一个非常独特且深刻的角度,让我重新认识了日本。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和食”的菜品,而是将其上升到了“文化形态”的高度,这让我耳目一新。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和食”的美学原则时所使用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和想象力。那种“留白”的艺术,在器皿的选择、食物的摆放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既不会显得空洞,也不会显得繁复,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雅致的氛围。书中关于“五味五色五法”的阐述,更是让我看到了“和食”背后严谨的逻辑和精巧的设计。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身体的滋养,对感官的调和。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季节感”的强调。日本人对季节的敏感度,以及如何将这种季节的韵律融入到饮食中,真的让我叹为观止。读到书中描绘的初夏时节,品尝着刚刚冒头的嫩芽,那种清新爽口的滋味,仿佛就在我的舌尖上绽放。这种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感悟,是“和食”能够拥有如此独特魅力的重要原因。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待食物的态度,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自然的尊重。

评分

拜读《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本书,让我对日本饮食文化的理解,从“是什么”上升到了“为什么”。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介绍“和食”的种类和特点,而是深入探究了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原则以及社会功能。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和谐”理念的阐述。“和食”中的“和”,不仅仅是指食材的搭配,更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心与境之间的和谐统一。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和食”如何在色彩、形状、质地、味道上追求平衡与协调,如何在用餐环境、器皿选择上营造宁静与雅致的氛围。我读到关于“残缺之美”在“和食”中的体现,那种不刻意追求完美,反而更能展现出一种自然、质朴、富有生命力的美感,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作者还探讨了“和食”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重要桥梁,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魅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和食”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美的深刻感悟。它教会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追求一种更加和谐、更加有仪式感的生活方式。

评分

这次能有机会拜读《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我感到非常荣幸。虽然我并非专业的日本文化研究者,但对东方美学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日本文化的新窗口。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开篇部分对“和食”这个概念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关于食物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哲学思考的体现。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乃至听觉都融入了对“和食”的描述中,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精致的和风庭院,感受着季节的变换,品味着食物的芬芳。书中对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法、摆盘的艺术,乃至用餐的环境和器皿,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旬”的概念,作者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日本人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在最恰当的时节品尝最鲜美的食材。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时令的尊重,在我看来,是“和食”之所以能够超越单纯的食物,上升到一种文化形态的根源所在。同时,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和食”背后蕴含的“侘寂”美学,那种不完美中的极致之美,在每一次精致的摆盘和看似朴实的器皿中得以体现。阅读过程中,我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家中准备餐点时的情景,虽然无法达到“和食”的精妙,但也能从中汲取一些灵感,尝试用更具仪式感的方式来对待每一餐,让生活多一份禅意和情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美食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感知生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指南,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

《和食:日本文化的另一种形态》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次关于“吃”的全新启蒙。我一直认为,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性格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而这本书,则将“和食”的这种独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以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描绘了“和食”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精进料理”的探讨。那种摒弃一切繁复,回归食材本味,追求身心平衡的饮食理念,让我深感触动。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修行,一种对生命的尊重。作者还深入挖掘了“和食”与日本的传统节日、仪式之间的关联。在那些特殊的日子里,“和食”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祭祀的供品,更是家庭团聚、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我读到关于新年期间家庭制作年糕和食用杂煮的描写,那种充满仪式感和温暖的氛围,让我觉得“和食”真的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和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它融合了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传承、对生命的珍视,以及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腻体察。它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滋养。

评分

全面了解日本饮食起源极其发展的历史以及和海外的影响,很值得一读

评分

朋友力荐,刚刚入手。书刊前文插图很有意境。希望有所收获?

评分

很好的一本厚书,推荐购买。

评分

很不错的产品,希望能用多年

评分

正版书,内容不错,物流快,性价比可以,总体比较满意

评分

書很漂亮。內容深入淺出地從方方面面講述了日本料理文化, 值得收藏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好!!!!!!!

评分

朋友力荐,刚刚入手。书刊前文插图很有意境。希望有所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