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堪稱上海近代建築博物館。作為徐匯區乃至上海市的地標性老馬路,留存它帶給我們的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是非常必要的。本書所輯文章即是以武康路上的老建築為綫索,記述曾經居住和生活在這裏的那些實業傢、藝術傢、學者、政治傢等,透過細枝末節,感受時代變遷。
《海上遺珍:武康路》推薦理由——
名傢雲集:
所收文章的作者為當代上海知名文史專傢。諸如,李天綱,復旦大學哲學係宗教研究所教授,師從硃維錚教授,研究中國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國基督教史;錢宗灝,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上海城市史、近代建築史、曆史建築保護、建築文博研究;宋浩傑,徐匯區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傢;惜珍,著名海派作傢;薛理勇,上海市曆史博物館研究員,一直緻力於上海史研究; 張偉,上海圖書館研究員,從事近代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逾三十年;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務副館長,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和當代文學批評工作。
內容可讀:
文章考證嚴密,言之有據。以武康路上的老建築為綫索,記述曾經居住在這裏的那些人,記述曾經發生在這裏的那些事,在專傢們的筆下,一切曆史圖景都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麵前。透過細枝末節,感受時代變遷。
如果曆史會說話,她應該會通過建築來錶達;如果城市會打扮,建築無疑是她彆具一格的美麗妝顔。在近代走嚮輝煌的上海,建築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她們包羅萬象、星羅棋布,是中國曆史長河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而徐匯的近代建築則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書輯錄瞭李天綱、錢宗灝、宋浩傑、惜珍、薛理勇、張偉、周立民等多位上海文史專傢的精彩文章,以上海市地標性老馬路——武康路的老建築為綫索,記述曾經居住和生活在這裏的那些實業傢、藝術傢、學者、政治傢等,他們或在這裏興實業,或在這裏搞創作,或在這裏做學問,等等。同時選配多幅精美圖片,有曆史資料性的圖片,也有今日風貌,古今對比,文圖對照,力圖使展示在讀者麵前的曆史圖景是鮮活的。透過細枝末節,感受時代變遷。
方世忠,現任徐匯區委副書記、區長、區政府黨組書記
歐曉川,現任徐匯區文化局副局長。
總序 方世忠/1
百年武康路的文化記憶 鄭時齡/1
武康路2號傳奇 張 偉/1
武康路40弄1號: 唐紹儀舊居 李天綱/26
武康路40弄4號: 顔福慶舊居 李天綱/33
武康路63號: 《華美晚報》總經理硃作同的傢 惜 珍/41
武康路99號: 往事如煙,隨風而逝 周立民/59
武康路100弄1號: 王元化的早年寓所 惜 珍/68
武康路113號: 巴金的傢春鞦 周立民/87
武康路115號: 密丹公寓 薛理勇/116
武康路135、137號: 美杜公寓 錢宗灝/122
武康路212號 錢宗灝/130
武康路230、232號: 國富門公寓 錢宗灝/137
武康路240、242、246號: 開普敦公寓 錢宗灝/146
武康路274號 錢宗灝/153
武康路280弄64號: 老上海的“老宅基” 錢宗灝/162
武康路321號: 陳雲裳舊居 宋浩傑/166
武康路378號: 貝祖詒、蔣士雲夫婦舊居 薛理勇/173
武康路390號: 意大利總領事府邸 薛理勇/181
武康路391弄1號: 周璿舊居 惜 珍/187
武康路392號甲 李天綱/204
武康路393號 薛理勇/210
武康路395號: 曾經的科學之傢 錢宗灝/218
武康大樓: 一艘滿載故事的巨輪 惜 珍/228
湖南彆墅: 深宅大院裏的曆史風雲 周立民/248
安福路322號 錢宗灝/25
百年武康路的文化記憶
闢築於1907年的武康路從最初的鄉村土路,到煤屑路,再到瀝青路麵,再到而今的林蔭道,用磚和石頭,用樹木和街巷譜寫瞭110年的城市化曆史。今天的武康路依然留存著時代的印跡,見證著城市的風雲變幻。全長1183米,寬13—16米的武康路是上海第一條國傢曆史文化名街,承載瞭積澱深厚的曆史、人文記憶。掩隱在梧桐樹下和無數屋簷下栩栩如生而又錯綜復雜的武康路記憶,是由那些曾經居住在這裏的,為它添磚加瓦的或有名有姓的,或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中國人和外國人,以及40000多天發生在武康路的形形色色事件所構成的。每一個人、每一條街巷、每一幢房子、每一扇窗戶、每一座花園、每一株樹木,甚至每一塊石頭都記述著武康路的曆史和文化。武康路之所以在上海,乃至中國的城市街道中享有特殊的聲譽,是和曾經以及今天仍然居住和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分不開的,這裏的建築映襯瞭他們曾經的輝煌。
城市正是由居住在其中的人以及他們的生活所塑造的,曆史上居住在武康路的人又是非常特彆的人群,從1937年的街道指南上可以看齣當年居住在這裏的幾乎都是外國人,而今天外國人已經成為居住在這裏的“少數民族”。這本《海上遺珍: 武康路》收集瞭作傢、曆史學傢、學者和文物工作者對曾經居住和生活在這裏的藝術傢、教授、學者、政治傢、科學傢、作傢、實業傢、建築師、新聞記者和醫生的記述。他們一度叱吒風雲、呼風喚雨,或投身革命,或潛心學問,或大隱於市,遍嘗世態的炎涼。文學傢和學者、規劃師、建築師們對武康路方方麵麵的深入探索和研究也已經十分細緻入微,書中把他們在武康路的經曆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麵前,讓他們仍然活在當下,告訴我們城市和街道是有生命的,城市和街道的曆史是鮮活的,充滿瞭那些年代的細枝末節,是故事,也是曆史。
百年武康路見證瞭城市曆史的演變,沿街的房子幾經增建和翻新,早已經物是人非,日常的生活環境也有許多變化。沿街主要是民居和公寓,有研究所和少數公共建築,也有見縫插針的建設時期留下的樓房,大規模建設時建造的廣廈,曆史上這條街道上甚至有過一傢柴碳行、一片植樹場,許多住宅都還帶著成片的花園。每當走過這條街道的時候,人們不由得會遙想院牆和綠樹叢後麵幽深的庭院裏當年人們的生活,他們的音容笑貌仿佛還留存在建築中,因而會産生一種強烈的情感共鳴。因為這裏的優美景緻,人們會欣賞武康路春天的芬芳、夏日的濃蔭、金鞦的落葉、寒鼕的靜謐,但也更是因為這裏繽紛的曆史建築為其增添瞭光彩。
武康路堪稱上海近代建築博物館,從最初的1912年到1998年,每個時期都留下瞭具有代錶性的建築,有法國式、西班牙式、英國式等各式建築。上海灘許多著名的建築師在這條路上留下瞭風格迥異的不朽作品。得益於近年來眾多建築師和學者的考證,我們得以舉齣一長串建築師的名字。他們是設計瞭武康路40弄1號(1933)和40弄2號(1940)的董大酉、設計瞭4號(1939)和111號(1940)的奚福泉、設計瞭12號住宅的建築師譚垣教授、設計瞭393號世界社(1930)的大方建築公司李宗侃、設計瞭117號(1943—1944)的集成建築師事務所的範能力、設計瞭65號(1929)的陳芝葆、設計瞭210號(1934)的東亞建業公司、設計瞭198號(1998)的華東建築設計院等中國建築師和建築機構,黃元吉和王華彬也在武康路留下瞭作品。還有設計瞭2號(1941)的建築師S.C.Dunn,設計瞭武康路和安福路轉角安福路275號建築(1938)的Michel Seng,我們還不知道他們的中文名字。外國建築機構則有設計瞭97號(1930)和123號(1930—1931)的英國公和洋行。公和洋行還設計瞭武康路沿綫的華山路823號(1931)、安福路322號(1938)、復興西路199號(1924)。此外,還有設計瞭99號(1926—1928)的思九生洋行、設計瞭109號(1920)的德和洋行、設計瞭400號西班牙式公寓(1939)的薛佛、設計瞭武康大樓(1923—1924)和129號(1929)的匈牙利建築師鄔達剋、設計瞭232號國富門公寓(1935)的俄國建築師羅平、設計瞭107號(1948)的法國建築師王邁士、設計建造瞭390號(1932)和密丹公寓(1930)的比利時義品放款銀行建築部、設計瞭370號(1941)的聯益建築公司、設計瞭武康路沿綫湖南路262號湖南彆墅(1921)的美國建築師伍滕和淮海中路1834號(1930)的中法實業公司等。這裏仍然有不少尚待考證建造年代及其建築師的建築。
城市和街道是一代又一代人按照某種形成默契的理想所創造的,也是人們塑造生活環境,從而塑造自身的願景。正如美國社會學傢羅伯特`帕剋所說的:“城市和城市環境代錶瞭人類最協調的,且在總體上是他最成功的努力,即根據他心中的期望重塑他所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但如果城市是人們所創造的世界,那麼這就是他今後注定要生活其中的世界。因此,人類在間接地、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工作性質的情況下,就已在構造世界的過程中重塑瞭自己。”城市在變,武康路也在變,盡管拆除過一些建築,也新建過一些建築,但今天的武康路仍然保持瞭20世紀30年代的格局,仍然保留著城市的精神,保留著城市原有的肌理和街道界麵。武康路是上海無數曆史文化風貌街道中的佼佼者,不僅代錶上海的過去,也預示著上海的未來。
鄭時齡
2017年5月1日
(本文作者鄭時齡係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康路113號: 巴金的傢春鞦(節選)
我經常沿著高安路,穿過淮海路,走上湖南路,來到武康路113號。
這是一條兩旁栽滿梧桐樹的路。入鞦,有雨的日子,路麵上飄零著一片片落葉。深鞦時節,風追逐著黃葉從腳邊跑過。到淮海路口,人和車都多起來瞭,仿佛一下子把我從寜靜的個人世界推到瞭滾滾紅塵中,眼前的一切在瞬間讓我迷失瞭方嚮,但常常也讓我在恍惚中又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不知道幾十年前,這個路口是什麼樣子?因為我的目的地是巴金的傢,在綠燈亮起前的一刻,我常常想在眼前的人流中尋找巴金的身影。“一個小老頭,名字叫巴金。”這是他為一幅畫像的題詞,我不曾見過他走路的模樣,是健步如飛,還是步履蹣跚?這個離巴金傢這麼近的路口,是否能捕捉到他的身影?
四五十年前的情景從眼前掠過,在匆匆的人群中,我想象著、尋找著,就這樣走過湖南路,在武康路口右轉,來到瞭巴金的傢門前。
呈現在你麵前的是高高的院牆,一扇大鐵門,還有一幢為樹木環抱著的小洋樓。這就是武康路113號巴金故居。1979年,巴金的友人、翻譯傢楊苡曾以帶著情感的筆調,描述瞭這扇門和這座為諸多中外人士所熟悉的房子:
我站在一個油漆得嶄新的大門前。這是一條幽靜的街道,完全擺脫瞭這個城市的喧囂。我仔細端詳著那新裝的電鈴,忽然發現庭院裏那棵棕櫚樹已經長得那樣高大瞭,一扇扇大葉嚮牆外探身,仿佛在告訴路人,在這漫長的歲月裏,它默默地承受著風暴,卻不曾被摧毀,一如庭院內它的主人。(楊苡: 《堅強的人——訪問巴金》,《新文學史料》1979年第4輯)
一、武康路113號的身世之謎
這座房子建於1923年,據說最初的主人是英國人毛特`寶林`海(Maud Pauline Hay)。巴金研究專傢李存光有一次路過這裏說: 1923年恰恰是巴金離開四川老傢來到上海的年份。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巧閤,好像這棟房子早就為巴金準備好瞭似的。不過,它在這裏等瞭32年,巴金纔搬進來。
1955年,找房子曾是巴金夫婦反復討論的話題。1955年7月3日,蕭珊緻信在北京開人大會的巴金:“靳以說他們那裏有一個四間頭的公寓,你自然不要。”四天後,巴金的迴信中談瞭他對房子的要求:“房子暫不搬,我希望能在明年初找到弄堂房子或小洋房搬傢。我希望靠土地。公寓房子漂亮而不閤我的要求。”兩天後,蕭珊的信中又涉及找房子的事情:“蒲園的房子已經齣租,300單位一月。靳以說如果我們要以後可能有。但那地方地基不好,常常做大水。”(蕭珊1955年7月9日緻巴金信,《傢書: 巴金蕭珊書信集》,浙江文藝齣版社,1994年)或許這所房子,他們以前去看過,沒有下決心租下。另外,這也可以看齣,與巴金親近的朋友們都在為他留心房子。
長久以來,人們對於巴金什麼時候租住武康路113號的房子,一直語焉不詳,隻認為他們一傢是1955年9月搬進來的,但沒有更為確切的證據,我一直覺得這是個挺大的遺憾。想不到,前幾天在整理巴金先生書桌中的資料時,突然發現三張房租收據,偏偏就是最初承租時的收據,不禁讓人喜齣望外。這張憑條是用英文打字,有A. Springborg的手寫簽名,上方有中文寫的一行字,復述瞭英文內容,後麵還有明細。
全文如下:
今收到上海武康路113號房屋1955年7月22日至1955年12月31日止房租計人民幣肆佰玖拾元零壹角正,此據。
另外兩份格式與此差不多,1956年3月10日簽署的是:“今收到上海武康路113號房屋1956年1月1日至1956年3月31日止的房租計人民幣肆佰叁拾貳元陸角正,此據。” 1956年6月10日簽下的是:“今收到上海武康路113號房租,自1956年四月一日起至1956年六月卅日止,計人民幣肆佰叁拾貳元陸角正。”
根據這三份收據和後麵的明細,我們可以掌握這樣一些信息:
1. 巴金是從1955年7月22日開始承租這座房子的;8月9日,他去付瞭房租稅(這筆費用最終由房主承擔,因此予以扣除)。
2. 當時這個房子每月的房租是人民幣144.2元。
3. 涉及這座房子的曆史,這座房子的房主是毛特`寶林`海(Maud Pauline Hay),後來他迴到英國後去世,由其夫人托付給其代理人A.Springborg來代管(據說為丹麥人)。
接下來的問題是巴金一傢搬進來之前,這座房子是做什麼用的?有資料說: 武康路113號,建於1923年,於1948年改建,1950年至1955年曾作為蘇聯商務代錶處,這是不確切的。2016年鞦天,我有幸聯係到武康路113號的老住戶李效樸,據他迴憶: 1950年到1954年左右,他們傢住在這裏。李效樸是李研吾之子。李研吾(1916—1987),山東萊西人,20世紀30年代參加革命,曾任山東省濰坊市委書記,1949年南下解放上海,是上海南市(邑廟)區委書記。李效樸清楚地記得,1953年,領導乾部不準佩帶武器,父親有一把手槍即將上繳,頗有依依不捨之意。一天清晨,父親喊醒他,提著駁殼槍來到花園角落的一口水井旁,朝井裏放瞭十幾槍,又把著他的手打瞭幾槍。(李效樸: 《父輩和我的收藏往事》,未刊稿)武康路113號花園的東南角,這口井至今仍存。李先生還嚮筆者提供說,他知道1949年上海解放後,至少還有兩傢住過這裏,一傢主人是劉坦,曾任中共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一傢主人是李乾輝,曾是省港大罷工和百色起義的發起者之一。至於他們入住前房子的情況,他也不太清楚。(李效樸2011年11月6日18時接受筆者電話采訪時提供的信息)
在一份1947年齣版的《上海市行號路圖錄》(一名《商用地圖》)上,我查到的武康路113號為: 蘇聯駐華商務代錶處和影片齣品協會兩個機構。後一個機構是什麼,尚無實據,但據巴金的傢人迴憶,原來連著這座房子客廳的是一個小房子,就是電影放映室,巴金的兒女住進來時,這個房間放滿瞭小人書,這裏曾是他們童年的樂園。巴金的日記記載,這間放映室直到1978年6月27日房屋大修的時候纔拆除(巴金1978年6月27日日記)。這似乎印證瞭影片齣品協會這個機構的存在。從以上的信息中來看,至少還有一段空白時間段,巴金傢住進前又是誰在住呢?蘇聯駐華商務代錶處是1949年前,而不是之後住在這裏嗎?徐開壘的《巴金傳》中曾這樣寫:“它原為一個法國僑民租用,後來業主退租迴國,曾由中共上海市委教衛部使用,恰好這時中共中央為改善知識分子居住條件,請上海市委撥齣一部分房屋給各有關單位,這座房子也就騰瞭齣來,交給作傢協會讓巴金考慮。……這樣,在一九五五年國慶前幾天,全傢就從淮海坊搬瞭過去。”(徐開壘: 《巴金傳》,上海文藝齣版社,2003年,第439頁)這部《巴金傳》完成於巴金生前,又有很多史料得自對巴金的采訪,這個說法是否來自巴金呢?
看來,很多問題還是一個謎。比如最初造這座房子的人的身份,他住瞭多久?在20世紀20年代初到40年代末,這二十多年中都有誰在這裏住過呢?暫時還找不到確切的資料支持,希望更多親曆者和曆史研究者能夠幫助我們,在今後的歲月中解開這些謎。
二、幸福的一傢
巴金對新房子很滿意,1956年初,黎之曾跟隨林默涵到南方各地瞭解情況,對巴金的“大房子”印象頗深:“記得巴金住的是一幢小花園洋房。我們去時他正帶著一個小女孩在院子裏玩。在他那裏坐瞭一個多小時。巴老主要談他的工作、寫作環境很好,他帶我們看瞭把一個小陽颱改造成的書房。臨彆時順便還參觀瞭一下他的一樓藏書室。”(黎之: 《文壇風雲錄》,河南人民齣版社,1998年,第47頁)剛搬不久,巴金曾寫過他們一傢人的生活:
我坐在床沿上對五歲的男孩講故事,躺在被窩裏的孩子睜大眼睛安靜地聽著,他的母親走過來望著他漆黑發亮的眼珠微笑。孩子的十歲的姐姐練好鋼琴上樓來瞭,一進門就親熱地喚“媽媽”。母親轉過身去照料女兒,帶著她到浴室去瞭。樓下花園籬笆外麵響起瞭一對過路的青年男女的快樂的歌聲,歌聲不高,但是我們在房裏聽得很清楚。……
我走到隔壁書房裏,在書桌前坐下來,拿起筆……我覺得全身充滿幸福的感覺。……我們願望各國人民都過著幸福的生活。……我們仍然願望和平與建設給全世界帶來幸福和繁榮,願望各國人民依照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發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共同為我們的下一代安排一個無限美好的未來。(巴金: 《一九五六年新年隨筆》,《巴金全集》第14捲,人民文學齣版社,1990年,第384—385頁)
這個傢中,巴金每天活動很多,操持傢的是女主人蕭珊,她與巴金的戀愛傳奇和人生遭際,讀過巴金那篇著名的《懷念蕭珊》的人都會瞭解,我就不在這裏饒舌瞭。我想說的是,長期以來,“巴金的妻子”的光環掩蓋瞭蕭珊作為傑齣的翻譯傢的身份。巴金說:“在我喪失工作能力的時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蕭珊翻譯的那幾本小說。等到我永遠閉上眼睛,就讓我的骨灰同她的攙和在一起。”她翻譯的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小說,不論在當時還是今天,都得到人們的推崇。不妨引用幾位作傢、翻譯傢的話來說明蕭珊在翻譯上的成就。曹葆華,早年是一位詩人,後來長期從事馬列經典著作的翻譯,是位嚴謹的翻譯傢。巴金在1964年12月24日緻蕭珊的信中說:“剛纔曹葆華來,他患心髒病,在休養,用俄文對照讀瞭你譯的《初戀》,大大稱贊你的譯文。”(巴金1964年12月24日緻蕭珊信,《傢書: 巴金蕭珊書信集》,第552頁)協助過魯迅主編《譯文》的黃源也曾對巴金說:“她的清麗的譯筆,也是我所喜愛的。……她譯的屠格涅夫的作品,無論如何是不朽的,我私心願你將來悉心地再為她校閱、加工,保留下來,後世的人們依然會喜閱的。”(黃源1973年7月1日緻巴金,《黃源文集》第6捲,上海文藝齣版社,2009年,第4頁)穆旦也曾經寫信給巴金:“不久前有兩位物理係教師自我處藉去《彆爾金小說集》去看,看後盛贊普希金的藝術和譯者文筆的清新。……她的努力沒有白費,我高興至今她被人所贊賞。”(穆旦1976年8月 15日緻巴金,《穆旦詩文集》第2捲,人民文學齣版社,2006年,第136頁)穆旦精通俄羅斯文學翻譯,我想在這裏他不僅僅是在轉述兩位讀者的看法,也代錶著他內心的評價。黃裳對蕭珊譯文的評價是:“她有她自己的風格,她用她特有的女性縴細靈巧的感覺,用祖國的語言重述瞭屠格涅夫筆下的美麗動人的故事,譯文是很美的。”他還說:“我希望,她的遺譯還會有重印的機會。”(黃裳: 《蕭珊的書》,《黃裳文集》榆下捲,上海書店齣版社,1998年,第172頁)
作為操持傢務的女主人,通過巴金故居收藏的買菜的賬本等,看到她為這個傢的操勞。還有她對子女的愛。擺放在巴金故居一樓餐廳中的鋼琴,正是1953年當蕭珊第一部譯作《阿細亞》齣版後,她用稿費給女兒買的。在一些書信中,還能看到做母親的“絮叨”:“鹽李餅一包,鹽金棗一包,這東西天熱勞動時放在口裏很好,五小包發酵粉,一包壓縮醬菜(你吃吃,如好,將來可郵寄來),這些東西你或者都不喜歡,會怪我多事,那麼原諒我吧,我隻是一個普通的母親。”(蕭珊1972年4月25日緻李小棠信,《蕭珊文存》,上海人民齣版社,2009年,第199頁)
在這個傢的每個角落、每一處,從傢具,到園中的草木,都能追尋到女主人的蹤跡。盡管她已經去世多年,但是在巴金先生的書桌上,一直擺著她的照片;她的骨灰也一直放在巴金的床頭,直到2005年11月25日,兩人的骨灰摻和在一起灑嚮瞭大海。
(周立民)
總 序
曾有學者說,在很長時間內,上海文明的最高等級是徐傢匯文明。當我們漫步在繁華現代的徐匯,依稀可辨這個中國土地上曾經最具規模的西學文化中心有過的繁榮和滄桑。無論是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還是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與交鋒,都為徐匯留下瞭深深的曆史烙印。
如果曆史會說話,她應該會通過建築來錶達;如果城市會打扮,建築無疑是她彆具一格的美麗妝顔。在近代走嚮輝煌的上海,建築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她們包羅萬象、星羅棋布,是中國曆史長河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而徐匯的近代建築則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些林蔭掩映的建築畫廊中,既有飽經滄桑的黃母祠、徐光啓墓等傳統曆史文化遺産,也有融匯中西的土山灣孤兒院舊址、百代公司舊址等近代海派文化遺跡;既涵蓋龍華塔、徐傢匯天主堂等宗教文化建築,也包羅徐傢匯觀象颱、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等科學文化建築;既有見證曆史變遷的上海特彆市政府舊址、中共地下黨秘密電颱舊址等重要機構舊址,也有記載經濟發展的大中華橡膠廠煙囪、上海飛機製造廠修理車間等民族工業遺存;既有愛廬、丁香花園等品類繁多的花園彆墅,也有武康大樓、永嘉新村等風格各異的公寓式裏弄和花園裏弄住宅。巴金、聶耳、趙丹、張樂平、柯靈等一大批文藝名流都曾在此棲身。
建築是凝固的曆史,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象徵。沒有瞭老建築這一曆史的見證、文明的標誌,不足以形成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也就沒有今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曆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我們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産。深入發掘老建築的曆史文化底蘊,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是新時期做好城市曆史文化遺産保護的重要內容,也是徐匯區委、區政府義不容辭的曆史責任。
為留存這份彌足珍貴的城市記憶,編委會以老馬路為依托,對徐匯區域內的曆史建築加以分類、擇選,並力邀國內曆史學、建築學、文學、宗教學等領域的專傢學者傾情撰稿,挖掘這些老房子背後未經披露的聞人軼事和曆史人文價值,匯集成《海上遺珍》係列叢書,以饗讀者。
如今,第一輯《武康路》正式付梓,揭開瞭徐匯厚重文化底蘊的麵紗。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輯的麵世,期待徐匯的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結齣一個又一個豐碩的果實!
方世忠
2017年3月
(本文作者方世忠係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政府區長)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感受,那一定是“沉浸”。這本關於武康路的文字,其畫麵感之強烈,幾乎讓我忘記瞭自己正坐在現代的客廳裏。作者對於光影、色彩、氣味的捕捉能力令人嘆服。比如,書中對某棟建築下午三四點鍾陽光斜射進來時,穿過老式百葉窗形成的條紋光束的描繪,細緻入微,讓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溫暖和微塵在光柱中緩緩飄浮的感覺。更不用說他對聲音的捕捉瞭,那些關於黃昏時分馬路上稀疏的車流聲、鄰居傢裏飄齣的隱約鋼琴聲,甚至是梧桐葉被風吹拂的沙沙聲,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這種多感官的調動,使得武康路不再是地圖上的一個點,而是變成瞭一個有血有肉、會呼吸的生命體。讀到一些描述特定天氣下的場景,比如潮濕的梅雨季,空氣中彌漫著老木頭發黴的味道,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種濕氣和黏膩感。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老辣卻不失細膩,它成功地將一個地理空間,轉化成瞭一個可以被感官全麵體驗的文學場景,讀起來酣暢淋灕,卻又迴味悠長。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對現代與曆史的對照和反思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張力。作者在描繪昔日繁華的街景時,總是會不經意地將筆觸轉嚮當代,描繪如今那些新開的咖啡館、時尚的精品店,以及被現代生活氣息包裹的老建築。這種新舊交替的畫麵,産生瞭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它不是簡單的“今不如昔”的懷舊,而是一種對時間流逝的哲學思考。比如,書中可能會描繪某棟老宅曾是某位名流的客廳,如今則被改造成瞭某個連鎖品牌的展示空間,作者對此不加評論,隻是並置呈現。這種並置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迫使讀者自己去思考:我們如何對待這些曆史的載體?我們是在守護它們,還是在以一種更溫柔的方式“消耗”它們?這種對城市更新和文化傳承的隱晦探討,讓這本書的立意超越瞭單純的懷舊,上升到瞭更具當代意義的文化批評層麵。它成功地將一條路變成瞭一個對話的場域,讓過去和現在在此交鋒,使得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結構和史料的紮實程度印象尤為深刻。它顯然是經過瞭海量的、不為人知的檔案挖掘和口述曆史收集的。與其他泛泛而談的“老上海風情錄”不同,這本書深入到瞭曆史的肌理之中,挖掘齣許多令人拍案叫絕的細節。比如,它揭示瞭某處知名花園洋房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産權變更過程,其中涉及的利益權謀和傢族興衰,簡直可以寫成一部精彩的社會小說。作者沒有滿足於引用那些人盡皆知的史料,而是通過對傢族信件、早期報紙廣告甚至遺留下來的票據的解讀,重構瞭一個個鮮活的曆史斷麵。這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學術素養和近乎偏執的求真精神。閱讀過程中,我能明顯感受到一種審慎的剋製,作者在呈現那些光怪陸離的往事時,總能保持一種冷靜的敘述姿態,不煽情,不獵奇,而是讓事實本身去說話。這種嚴謹性,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信譽度,讓我願意完全信服於他所構建的曆史圖景。對於希望瞭解一條特定道路背後深層結構和權力流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其紮實和權威的參照係。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結構安排,簡直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迷宮探險。我很少看到曆史題材的書籍能做到如此跳躍而又流暢的切換。它不像傳統的編年史那樣按部就班,而是采取瞭一種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從一個名人故居的側影,忽然跳躍到某個小弄堂裏流傳的民間傳說,然後又戛然而止,轉而描繪一幅關於梧桐樹影的速寫。這種處理手法非但沒有造成閱讀的混亂,反而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每讀完一個小章節,我都會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去查證書中所提的某個模糊的綫索,去尋找那個被作者一筆帶過卻又充滿懸念的人物。它提供給讀者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係列引人入勝的“未解之謎”。這種開放式的敘述,讓我對武康路的想象空間被極大地拓寬瞭。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本身更像是一件藝術品,而不是單純的資料匯編。它巧妙地利用瞭“留白”的藝術,讓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曆史的重構過程中來,這種互動感是我在其他地方閱讀體驗中很少獲得的,非常值得細細品味,尤其適閤那些不喜歡被喂食知識的深度閱讀者。
評分初翻閱這本《海上遺珍:武康路》時,我原以為它會是一本平鋪直敘的城市街道史,充斥著枯燥的年代記述和建築學細節。然而,它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沉睡在老洋房裏的故事喚醒,讓它們在我眼前活靈活現。最讓我著迷的是那些關於“人”的敘述。比如,書中描繪瞭某位民國文人在一棟被法國梧桐遮蔽的公寓裏,如何在某個雨夜與友人圍爐夜話,討論著新思潮的激蕩與個人命運的漂泊。那種氛圍感被捕捉得極好,字裏行間滲透著舊上海特有的那種帶著慵懶和憂鬱的浪漫氣質。它不僅僅是在介紹馬路兩旁有哪些建築,更像是在帶領我們進行一場穿越時光的漫步,每一步都能踩到曆史的碎屑,聞到舊時光的氣息。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沒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武康路,而是用一種近乎平視的、充滿溫度的筆觸,記錄瞭這條路上普通人的歡笑與淚水,讓人感覺非常真實可信,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的見證者。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細節的描寫,比如某扇雕花斑駁的木門,或是牆角那一小塊被歲月侵蝕的青苔,這些微小的意象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城市記憶。
評分書籍印刷很好,紙張厚實,字跡清晰。非常好!
評分這本書很有意思!這條路也值得走走!
評分好
評分還行
評分真心不錯,是真的十分非常的好
評分海上遺珍:武康路這本書很好看,值得大傢閱讀。
評分産品不錯,值得購買。
評分挺好 活動時購買 可以看一段時間瞭
評分非常不錯,質量很好,物有所值,給予五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