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

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弗兰克·比弗·布拉迪 著,谢韵 译
图书标签:
  • 蝙蝠侠
  • 犯罪心理
  • 社会学
  • 独狼杀手
  • 心理分析
  • 犯罪成因
  • 哥谭市
  • 黑暗骑士
  • 超级英雄
  • 心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ISBN:9787505741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027
品牌:斯坦威(STANDWAY)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48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如果你喜欢《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本变态重口味新作。这是意大利杰出思想家弗兰克·比弗·布拉迪至今zui令人不安的作品。

★ 本书没有关注传统意义上的连环杀手,因为这类人有着密不可宣的虐待狂倾向,沉迷于他人的痛苦,享受看到人们死去。而这里的主人公全是本身就饱受精神折磨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他们借此来宣泄自己对公众关注的病态需求,并以之为逃离地狱的自杀性出口。这些凶手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主要趋势之一的极端示威者。

★一个内心极度痛苦的人,为何会选择恐怖枪杀案来寻求精神的宣泄?我们生活的家庭、学校、集体,在个体走上犯罪道路上,起了怎样的作用?科技发展与数字网络的流行,为何加重了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这是绝望的恐惧时代必读的救赎之作!当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我们应该读读这本书!


内容简介

美国《黑暗骑士》首映会枪击案的“蝙蝠侠小丑”杀手、挪威爆炸枪杀案的安德斯·布雷维克、韩国赵承熙在美国制造校园枪击案、韩国自杀风潮到日本病态自杀现象,以及近年来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一连串恐怖性自杀举措……在世界逐步数字化的时代里,当个体对生活之真实及诸乐趣渐失信心,在极具欺骗性的电脑特技仿造的“英雄人物”误导下,他会采取极端的犯罪暴行以寻求精神的解脱和痛苦的宣泄。根据作者的调查研究,这些随机杀人者全部是青年男性。那么,我们生存的机器智能时代,问题少年为何易化为校园枪杀案元凶?随机杀人犯心理为何如此阴暗?数字时代为何反而加重了现代人的孤独与痛苦?意大利思想家法兰克·贝拉迪勇于探究,结合哲学、心理分析、新闻报道,找寻当代心理问题的社会根源。经过40多年的辛苦研究,贝拉迪以反乌托邦式的讽刺帮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弗兰克.比弗.贝拉迪(Franco “Bifo” Berardi):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欧洲知名作家、理论家,意大利自主主义运动的重要核心人物。1976年创立私人电台 Radio Alice;1980年,与法国心理分析学家菲利克斯.瓜塔里密切合作。著作有《工作时的心灵:疏离到自主权》《起义:谈诗学与经济》《未来以后》等。


目录

第1章小丑

案发现场 / 001

艺术与生活 / 003

猫女之心碎 / 004

小丑与上帝 / 006

排挤 / 009

武器 / 010

耻辱的一天 / 013

假如我是蝙蝠侠 / 015

流通 / 018

半西格玛 / 020

第2章人道被高估了

艺术与死亡 / 023

佩卡-埃里克·奥维宁 / 025

自然选择者的宣言 / 027

人道主义与自然 / 031

社会文明,社会达尔文主义 / 034

YouTube上的杀手 / 036

第3章转瞬即逝的胜利

科伦拜恩事件 / 041

技术语言的不稳定性 / 044

转瞬即逝的胜利 / 047

氪石 / 049

去做就对了 / 052

北极海冰 / 054

第4章赵承熙的内心世界

赵承熙的痛苦 / 059

讲话,写作,保持沉默 / 064

我们只是睡在同一间寝室里而已 / 068

空房间 / 071

第5章何为犯罪

符号资本主义与巴洛克主义伦理学 / 076

上帝与罪行 / 081

约伯 / 084

虚无主义 / 086

绝对资本主义 / 089

第6章机器人

一位新保守主义派杀手 / 095

自我身份迷恋 / 100

法西斯主义与纳粹主义 / 101

无父的文明 / 104

基督教欧洲 / 109

得了恐怖症的网络虚拟人物 / 113

第7章记忆

身份与身份证明 / 120

身份证明的陷阱 / 125

终极自杀 / 129

第8章你们永远得不到安宁

神经剥削与崩溃 / 138

未来的奴役 / 142

布热津斯基错了 / 145

随机杀手 / 149

警方介入式自杀 / 152

第9章自杀浪潮

日本1977 / 157

蛰居族 / 161

普普坦 / 163

抓捕 / 165

流行性自杀 / 167

个体评估 / 170

意大利钢铁 / 175

孟山都公司的丰收 / 176

富士康的愤怒 / 179

僵尸 / 182

银行家们为何要自杀 / 184

第10章首尔之行

仁川机场 / 189

历史,擦除与仿真 / 191

完美重组的城市 / 195

沙漠化 / 198

Sujonomo N / 199

第11章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

不稳定的道德伦理 / 204

下一个游戏 / 209

黑暗的时代精神 / 212

不要寻求庇佑 / 217

痉挛 / 221

反乌托邦讽刺 / 229

影片目录 / 233


精彩书摘

案发现场

2012年7月20日。一位年轻男子买了一张电影票,进入影院坐于前排。影片开始播放30分钟后,他从一扇自己事先打开的紧急通道大门离开该栋建筑。他到自己的车里换上防护服,备好枪支。凌晨12点30分,他从那扇打开的门重新进入影院。这时候,他戴着防毒面具,防弹头盔,身着防弹裹腿、护喉与战术手套。

有些许观众注意到了这位戴着面具的持枪男子,但他们觉着现场有那么多为了参加放映礼而盛装打扮的蝙蝠侠狂热粉丝,这个男人也不过就是其中的一位罢了。剧院里一位携家带口的男士稍后将会对我们表示,起初,整个袭击看起来就像是电影首映礼上用来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噱头。这位男士随后还会说,这场表演“飞快地”变得“非常真实”。

电影开始20分钟左右吧,里头有一小段戏份比较激烈。然后有个燃气罐一样的东西——那时我还以为是烟花呢——从屏幕那端“飞”过来,大概落在我前头吧,跟着滚到了一边。那里的人都开始离开自己的位置,往其他地方移动。然后,从我坐着的右下方那儿——影院右下角的位置,开始出现枪口的火光。本来我还觉得这就是烟花吧。可是接着,我被射中了(指向自己的下肩部与胸口),这时我才意识到,事情比我想象的严重多了。大家都尖叫起来啦。场面非常混乱。

凌晨12点38分,持枪男子扔出了一个烟雾弹。当烟雾逐渐在影院里弥漫开来之时,他扣动了霰弹猎枪的扳机,起初是对着银幕,然后便指向观众席。他还使用了一把弹匣容弹量为100发的史密斯-韦森半自动来福枪,以及一把格洛克 22 号手枪。同一时间,旁边的放映厅也在放映着同一部电影,有些子弹穿过墙壁,伤及了隔壁观众。

他肯定得开了19枪或20枪吧。大家在两边的地上匍匐着。我们后边有个人,大概是落在了后头的,他受伤了。他说“我被击中了”。那家伙看起来跟终结者一样。他根本就没看向任何地方,只是一直开枪,开枪,开枪。有些人试图爬下楼梯,远离这片枪林弹雨。那场景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袭击开始不久后,警报很快就响了,工作人员入内帮助疏散人群。有些人在推特上发布报道或通过短信传播信息,却没有人打电话给警察报警。在这场事故中,死者数量高达12人, 更有70人受伤。凌晨12点45分,袭击者于其车旁被拘捕。他没有进行任何反抗。

这个男人有一头橙红色的头发。他像是处在昏茫的状态中,不知自己身处何境。几个小时后,采访者将会披露此人姓名:詹姆斯.霍尔姆斯。很显然,袭击者并非某较大群体或恐怖组织的一员,而是单独采取此次行动。他的一位同班同学亦会在稍后表明,霍尔姆斯曾说过好几次自己想要杀人的话。

据《每日新闻》对监狱工作者的采访,霍尔姆斯很想知道电影的结局是什么。这位枪击犯不停地对看守他的科罗拉多狱守们说,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锁在铁栏之内。但一些负责监管他的狱守则认为,他只是在假装患了失忆症。

小丑与上帝

詹姆斯.霍尔姆斯乃何许人也?那个闯入奥罗拉电影院,跳过了分隔艺术与生活之墙的年轻人究竟是谁?

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位24岁的小丑:“一团糟”“精神状态不稳定”“脱离现实”。还有人说这位年轻的杀手是受到了撒旦这恶魔的影响才有如此举动。然而根据圣地亚哥潘尼亚斯基托斯路德教堂里一位年轻牧师杰拉尔德.博吉的回忆,詹姆斯.霍尔姆斯是一个腼腆聪慧的男孩儿,努力追求着学业上的成功。牧师说,霍尔姆斯一家10年来都是圣地亚哥教堂的信众,这位枪击犯的母亲一直热心为教堂服务,为志愿活动献出了不少时间。

根据本奇.安森度卢卡在《基督邮报》上所写的文章,詹姆斯本来是个“很棒的基督徒男孩儿”,像数百万年轻的美国基督徒一样,他从权威的、无误的《圣经》中习得神圣的真理。詹姆斯亦是个“普通的基督徒男孩儿”,其日常生活的很大比重皆与当地的长老教会相关。

在一篇名为《长老会之所信》的文章中,G.艾肯.泰勒牧师写道:

长老会相信,一切事情都依凭上帝的意愿而发生,只有在上帝的意愿中,这些事情才能被充分地理解。任何违背了他之意志、有损于他之荣光的事情,皆断然不可能在任何人身上发生。他对邪恶之徒加以管控,让他们的邪恶消失殆尽。他依照自己意志的决策行为,则在那些爱他之徒的生命中,使所有事物——哪怕是最显明的罪恶——都最终化为良善,他依照自己意志,呼召他们。

暴乱发生不久后,一位基督徒辩者里克.华伦责备州立学校以“自由主义立场”教导学生进化论,甚至禁止学生在校祈祷。在一条致其粉丝与信徒的推特中,他写道:“当学生们学到自己与动物本质无异时,他们的一举一动也就跟动物相差无几。”布莱恩.费舍,美国家庭协会政府与公共政策问题分析部门的负责人,认为这场枪击案与那些“花了60年时间宣告上帝消失了”的自由主义者有直接关联。在拥有125个电台的美国家庭广播的全国性网络上播出的一档节目《焦点》中,费舍阐释道:

  美国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上帝要向世人展示,一个谨从圣训以及颁布圣训之上帝的国度是怎么样的,所以他才建立这个国家……由此来为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提供模本,让他们明白一个浸润于我主之精神、向全世界传播福音的文化是这个样子的。可是现在,你却没法儿在公立学校里祈祷了。从1963年开始,公立学校不再讲读《圣经》……到了1980年,我们连“十诫”都不读了。别忘了,第六诫便是“不可杀人”。要是他(詹姆斯.霍尔姆斯)过去每天都能在他接受的教育中学习这个,事情又会如何呢?要是十诫被不断强调:“不可杀人”呢……谁知道事情是不是就不一样了?但是我们尝试了另一种教育方式。到今天,我们已经自由主义60年了。可我们得到了什么?一场发生在奥罗拉多城的大屠杀。

  米克.哈科比,阿肯色州第四十四位州长、2008年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初选者,将科罗拉多州大屠杀归因于基督教中的“罪”这一概念,以及——本质上倒也没什么差别——一套玄妙的世俗化宗教理论:“归根究底,我们面对的不是犯罪问题或持枪问题,甚至也不是什么暴力问题。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罪’啊。”

排挤

詹姆斯.霍尔姆斯在实施他的恐怖计划几周前曾尝试在一个在线约会网站上寻求建立一些情感关系。在他的网络简介上写着这么一句话:“你愿意到监狱来拜访我吗?”由此可以看出,其时詹姆斯已然开始盘点自己被捕入狱后的日子了。他还在自我介绍的部分写下:“我想要一夜情,或者一个随意点的小妞当性伙伴。我人还不错。嗯,是那种会搞些恶作剧的‘不错’。”

7月5日在网站注册后,霍尔姆斯曾尝试联系三个不同的女人,但都被拒绝了。其中一个说,她觉得霍尔姆斯大概仅仅是想聊天吧……跟性没关系。

神经心理学家多米尼克.卡隆表示,霍尔姆斯在与他人进行情感互动上有困难。除此之外他还设想,或许是因为过去受到欺凌与排挤的经历,霍尔姆斯才会将自己认作小丑。

星期四晚上,在做好了侵袭的准备后,霍尔姆斯从自家出发,驾车5英里来到位于市区一家大型购物中心内的世纪16号多屏影院。在那儿,他购买了最新蝙蝠侠电影《黑暗骑士崛起》的午夜场电影票,他和其他兴奋的影迷一道入座观众席,只是后来又从紧急出口离开,去了停车场。当全副武装地重返影院的那一刻,他便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全部怒火,一射而出。

假如我是蝙蝠侠

詹姆斯.霍尔姆斯,这位自命为小丑的男子在他狭窄的牢房中追问:“电影是大团圆结局么?”答案毋庸置疑。在好莱坞电影的虚拟帝国中,结局总被确保是皆大欢喜的。

我想要尽可能快地看到这部实则平庸的电影。《黑暗骑士崛起》中暗藏着关于纳粹的比喻。在一支象征着圣战战士与抗议全球化之徒的游击队伍的帮助下,影片里那位毫无幽默感可言的大反派贝恩对哥潭市人民发动了法西斯式的恐怖袭击。影片传达的此一信息乃是扭曲的,并且在根本意义上带有某种族歧视的意味。

我对1989年由蒂姆.伯顿执导的蝙蝠侠电影尚且记忆犹新。彼时,DC漫画中的超级英雄在银幕上是一位患偏执狂的精神病患者,而他的死对头则是个被精神分裂症纠缠的心理变态,亦即由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小丑。

蒂姆.伯顿在讲到自己于1989年拍摄的电影时解说道:“整部电影、整个故事完全就是关于俩怪胎的决斗。这是一场发生在精神状态有问题的人之间的斗争。”他还补充说:

小丑这个角色非常了不得,因为他可以说是拥有着完整的自由。任何一个因行为举措与社会习俗格格不入而被当作怪胎、被排斥到社会边缘的人都因此而拥有为所欲为的自由,这就是自由的阴暗面。从某个有点可怕的角度看,患有精神病正是我们能够拥有的最大自由,你可以因此而摆脱社会法律的控制。

蒂姆.伯顿的那份机智与犀利在诺兰木讷的作品中了无踪迹。安德鲁.克拉万在关于《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的影评中写道,诺兰的三部曲“是一支献给乔治.W�辈际驳墓拇导嵋阌氲赖掠缕�的赞歌,此人在恐怖主义与战争漫布的时代中尽情宣扬这些美德”安德鲁.克拉万:《布什和蝙蝠侠之共同点》,华尔街日报,2008 年 7 月 25 日。。然而,三部曲中最新的这部与布什政府意识形态谋和程度之高,已然超过了影院银幕所能承受的范围。詹姆斯.霍尔姆斯对现实与电影的无力区分就像是卡尔.罗夫态度的映射,而后者乃是整场布什圣战中美国政治想象力的操控者。当记者罗恩.萨斯坎德为其同行审慎追求显明事实的权利做辩护时,这位调控共和党竞选战略的巫师回应道:

世界早就不像过去那样运作了。如今,我们乃一帝国,我们用自己的行动来创造特定的事实。当你们——如你所言,审慎地——追求这些事实的时候,我们又会有新的行动,创作其他的事实,你们则接着进一步地追求它们,情况就是如此。我们是历史的主角……而你,你们这群人,只不过是被剩下来的家伙,专门研究我们都做了什么罢了。此段引文的原始出处并未声明其为罗夫所作。参见罗恩.萨斯坎德:《信仰,事实以及乔治.W�辈际驳淖芡橙纹凇罚�纽约时报杂志,2004 年10 月 17 日。不过,此前一直秘而不宣的布什这位助手的身份在马克.丹纳的文章《战争年代的语言:论修辞,真相与权力》中被公布,载于《奥威尔不知道的那些事儿:宣传运动与美国政治新面孔》,安德拉什.赞托总编,纽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7 页。

这是精神疾病的症状么?是的,它的确是,可却并非只出现在了卡尔.罗夫一人身上。

在符号资本主义的社会中,资本保值是通过永不停息的信息流动实现的,而从现实向仿真物的升华则是它的核心特征。在这样的世界里,现实已经彻底被仿真物替代。

今时今日,所谓抽象物已不复是地图、复本、镜像或者抽象概念。仿真物已不仅仅是现实国土的一部分,也不是仅具有指代作用的存在或实体。新一代的仿真物是没有底本的现实模型:它们是超现实。现实国土不再优先于虚拟地图,国土已不存在。自此以后,是虚拟地图优先于现实国土——拟像在先——地图孕育国土。事到如今,如果我们要重新讲述那则寓言意指前文引述的博尔赫斯所作之寓言:帝国的绘图员绘制了一幅能够覆盖全部国土的详尽地图,但在帝国败落后,地图磨损毁坏,在目睹了一个帝国的荣耀后回归土壤,如同一种最后与真实之物融合的副本。故事的结局便将会是国土的碎片在地图上渐渐腐化。荒漠之中残痕斑驳的是国土,而非地图。荒漠之下不是帝国,而是我们自己的现实。让.鲍德里亚:《精选集》,第 166 页。

流通

  面具,幽灵,仿真物。符号的模拟价值已荡然无存。

  让.鲍德里亚以在经济和语言区域中符号之模拟价值的终结这一假设为前提,提出了通用的仿真物符号学。

  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趋势便是抽象化,而价值的去物质化过程则是抽象化过程的一部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就是基于抽象劳动之概念的:他将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与参数。换言之,从资本保值的角度看,工作活动的具体效益其实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不是生产活动的具体成果,而是抽象的劳作时间。

  在市场中,商品的价值并非取决于其实用性,而是仅关乎它们的可交换性。与此相似地,就语言而言,字词章句的真正价值由其表现力所决定,亦即辞章在实际活动中的语用效率。人们在沟通时首要考虑的是获取信息的效率,而非对真相的掌握程度。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尤为强烈地感受到指导人们进行社会交流的方法论不是诠释学,而是语用学:各式各样的信息漫布在无处不在的公共讲演与影像中,人类一道用幻象构筑起了所谓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仿真物扮演着最核心的角色。

  符号被用来交换符号,真实事物不复流通。

  在《象征之交换与死亡》中,鲍德里亚说到了“符号的解放”。他认为,符号从行使指涉功能这一义务中被解放出来是后现代性之下的一个普遍趋势,而这种趋势不仅在文学与艺术区域中有所呈现,也出现在了政治经济中。

  由此观之,如今,金钱与其说是价值的指标,倒不如说是“流通”的一环。

  流通(mobilixiation),原意为“动员”,意指当祖国参与战争时所进行的军队集合以及对社会群体进行发动以一同反抗敌人。到了19世纪,由于征兵条例的立定以及现代交通体系的发明,战争变为人口流通的一个主要原因。晚期资本主义将军兵流通的模式引入经济区域:工作、生产与交换都发生在战场之中,在这里,唯一的规则就是竞争。

  我们不得不将自己摇摇欲坠的人生整个儿地投入到这至关重要的竞争中。人类的集体能量全被拿来实现那唯一的目标:为了生存,与自己的同类拼个你死我活。

  类似于这样的流通叫人疯狂,并最终导致恐慌——恐慌之后,则是无尽的抑郁。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都已弃械为奴。社会群体被迫承受无孔不入的债务,贫困与剥削由此诞生。债务就像是一把指向社会自治的枪,金钱变成用以勒索人们的工具。由于公共教育体系早已被盲目的新自由主义者们摧毁,私立学校的学费又高得离谱,意图修学的年轻人便被迫向银行借贷。而为了偿还债务,这些孩子在离开大学后只好接受各种各样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尝尽受勒索的滋味。钱币本该只是衡量物品价值的标尺,至此却成为奴役人类的工具。债务成为了某种莫可名状的诅咒。于非实体化的债务中,金钱、语言和罪彼此纠缠在一起。债即是罪。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金钱消解了一切事物的区别,并最终都化作罪责。

  

半西格玛

  奥罗拉大屠杀发生数日后,我在博客“半西格玛”上阅读了一些相关评论:

  说来,世上像霍尔姆斯的人实在数不胜数。我读大学的时候常玩WOW(魔兽世界),由此知道了不少我所在公会里的人的故事。他们中有好些跟霍尔姆斯情况挺像的,这些人将魔兽世界当作自己发泄的地方。

  无数如霍尔姆斯一般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没什么存在感的“食草动物”,干着糟透了的活儿,住在糟透了的公寓里,每天吃着糟透了的食物。可一旦有了互联网作为基地,世界就是他们的了。对这些人来说,电子游戏、色情片还有廉价的软毒品就是良药。在现实生活中没地位?在游戏里有啊。在现实生活是个小丑?在游戏里就成了犯罪团伙的头头,唆使别人去干坏事儿。有一档节目叫《公会》,讲得就是这群人的生活都是什么样的,不过有点儿可悲的是,这节目被拍成了喜剧来娱乐观众。

  这么说听起来可能会有些荒唐,但我觉得,比起那些只知道将生命消耗在魔兽世界里的人,霍尔姆斯决意干这样一件事(不明智的,无意义的,给他人造成不幸的),那么至少他对自己的人生更上心些。

  “征服者”在一条评论中写道:“我认识一个老想结束自己生命的家伙,这人一直没下手的唯一原因就是他还在期待即将上映的大片儿、漫画书和电子游戏。我可没开玩笑。”


前言/序言

关于本书的四则说明

1

2012年7月,在听闻于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城一家影院举办的最新蝙蝠侠电影放映式上发生的大型枪击案后,我决定动手写作本书。长期以来,厌恶感与一种怪诞的魅力交织在一起,引领着我如饥似渴地去了解大型凶杀案凶手的相关信息,此类案件的数量如今似乎正在激增,在美国尤甚。可直至读到詹姆斯.霍尔姆斯及奥罗拉屠杀案的新闻后,我才终于打定主意以此为主题进行写作。促使我采取行动的并非这出暴行,亦非在美国一个人不论精神错乱与否,皆可购置带有致命威胁的武器这一荒谬现实,这些对我们来说怕是习以为常了,最为触动我的乃是凶手举措中那打破景观与真实生命(或者说,真实死亡)之隔离的隐喻性意味。我猜,詹姆斯.霍尔姆斯该是从未读过居伊.德波居伊.德波:20世纪知识分子革命者,其理论服务于民主、人民和政治权力。德波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先锋革命运动及情境主义国际的领袖,其代表作乃控诉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主义的经典《景观社会》。的著作,通常来说,人们是在没有阅读相关文章的情况下采取行动的。然而霍尔姆斯的姿态带有一种境遇主义气息,于这气息中,整个20世纪的先锋思想再度聚集,漠然重演。达达主义艺术家们有言:“废弃艺术、废弃日常、废弃艺术与日常之隔离。”在我看来,霍尔姆斯的举动正是意欲消除观众与影片的隔离,他想要置身影片之中。

因此,我开始情不自禁地去了解蝙蝠侠电影放映式上的惨案。我的关注点也促使我搜集其他射杀民众的男性凶手的信息——白人、黑人、老人、青年、富翁、贫者,他们统统是男性,没有一位女性,个中因由暂未可知——并对此前的大型凶杀案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我逐渐意识到,相较于经济学家与政客们文明的疯狂,这种可怕的疯狂反而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此刻的世界。透过特殊的视角——犯罪与自杀,我看到了资本主义之苦痛,也看到了社会文明之支离。

当下,资本主义现实正赤裸裸地上演着。它糟透了。

2

本书的主题并不限于犯罪与自杀,还有虚无主义国度的建立,弥漫于现代文化中的自杀倾向,以及关于恐慌、侵略和相应暴行之现象学研究。以上即为我分析大型凶杀案的角度。而我尤其关注的是杀人行为中那些耐人寻味的隐喻及其自杀维度。

我对传统意义上的连环杀手毫无兴趣,这些精神病患者有着秘不可宣的虐待狂倾向,沉迷于他人的痛苦,享受看到人们死去。我关心的乃是本身就饱受折磨并走上了犯罪道路的人,他们借此来宣泄自己对公众关注的病态需求,并以之为逃离地狱的自杀性出口。我写过关于赵承熙赵承熙: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作案者,枪杀32人,并饮弹自尽。、埃里克.哈里斯、迪伦.克莱伯德埃里克.哈里斯与迪伦.克莱伯德:美国科罗拉多州杰佛逊郡科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作案者,此二人配备枪械和爆炸物进入校园,枪杀12名学生和1名教师,造成其他24人受伤,并随即自杀身亡。还有佩卡-埃里克.奥维宁佩卡-埃里克.奥维宁:芬兰南部图苏拉镇约凯拉中学校园枪击案作案者,枪杀9人,致使11人受伤。行凶后开枪自杀,抢救无效身亡。的文章,他们杀害无辜的人以博取全世界的关注,又随即结束自己的生命。我也写了关于詹姆斯.霍尔姆斯的文章,他采取了象征性而非实质意义的自杀行为。

我以此特定的通过谋杀他者来实现的自杀为写作主题,因为这些凶手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主要趋势之一的极端示威者。

3

在《荧屏上的卑琐者》一书中,黑特.史德耶尔如是回忆大卫.鲍威于1977年发行的专辑《英雄》:在新自由主义革命盛行、世界逐步数字化的时代里,他歌颂一类全新的英雄。英雄已死——万岁,英雄!只是鲍威的英雄不再是主体,而是客体:一样事物,一个意象,一种光芒万丈的崇拜物——在其残骸上复活的乃浸透人欲的商品。看看1977年《英雄》的MV,你就知道我为何这样说:MV同时从三个视角剪辑鲍威独自歌唱的模样,用图层技术使这三重影像交叠出现。由此,鲍威扮演的英雄不仅被克隆,而且成为了一种可重现、衍生乃至被复制的意象,这首歌被驾轻就熟地用作各式广告的配乐,鲍威那迷人、无忧、超性别的形象则被打包为一产品式的崇拜物。这个英雄不再是一位做出丰功伟绩的传奇之士,甚至也算不上偶像,他只是一个被赋予了超人类美感的闪闪发光的产品:这是一种意象,且仅仅是一种意象。这位英雄的永生并不体现在能从种种残酷考验中存活下来,而在于其可被复印、回收乃至再造的能力。他的样式与外形尽可以被破坏或改变,但其内核则始终完好无损。这东西之所以永生,正是因其有限,而非不朽。1977年,庞克乐队“扼杀者”直截了当地向人们宣告那显明的时代事实:英雄主义已然终结,托洛茨基、列宁、莎士比亚皆已死去。这一年,当左翼分子涌向红军派成员安德里亚斯.巴德、古德兰.恩斯林与让.卡尔.雷普的葬礼时,“扼杀者”在其专辑封面上送上巨大的红色康乃馨花圈,并宣告:世无英雄。永不复有。

在古典主义传统中,有别于悲剧与抒情诗,英雄乃是史诗想象之产物。他依凭自己坚定的意志与过人的勇气,征服自然,塑造历史。他修筑城邦,抵抗混沌邪恶的力量。这样的英雄形象直至文艺复兴时期依旧存在,马基雅维利的君主即可被视作现代政治视域中的英雄:建立民族国家,兴建产业基础设施,为统一大业奠定基石。

随着现代性的终结,当世俗事件的复杂性与高发生频率强胜于意志之力时,史诗中的英雄们及其诸事迹也消弭了。一旦混沌再行于世,取代史诗英雄现身的则是批量制造出的仿真机器。史诗话语失去了自己的位置,替之上位的是符号主义与广泛传播幻觉的机器。此类仿真物游戏通常以同一性样态出现,诸如现代流行的摇滚、庞克、电脑文化等亚文化。这里潜藏着后现代形式的悲剧起源:人们正踏在将幻觉当作真相的门槛上,将同一性当作真实的原乡。 随之而来的是讽刺的极端匮乏,面对当下已成定局的去区域化,世人通过一系列的谋杀、自杀、狂迷表现、侵略性举动乃至战争来表达自己对于原乡的渴望。

我以为,唯有通过讽刺以及对于置身英雄游戏中心之仿真物的清醒理解,亚文化中的仿真英雄才可能得以存活。

4

1977年,人类历史迎来了一个转折点,英雄们纷纷死去,或者换个更好的说法,他们消失了。英雄不是为仇敌所杀,而是改换了自己的存在形式:他们消融了,化作幽灵。自此,人类由极具欺骗性的电磁物仿制出的英雄误导着,对生活之真实及诸乐趣渐失信心,转而开始了对那可无限增殖之意象的唯一信仰。正是在1977年,英雄们从现实生活与生动历史中淡出,移居至视觉模仿与神经模仿的世界。这一年乃是个分水岭:世界从人类进化的时代,跨入了去进化或曰去文明的时代。

那些在现代世纪中,由劳动与社会团结创造出的东西,在经济侵略性发展的去现实感进程中一一崩塌。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间矛盾重重的联盟——这联盟为世人留下了公共教育体系、卫生保健、交通运输、社会福利以作为现代社会的物质遗产——终究牺牲在资本市场中无形之手的宗教教条之下。

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里,后资产阶级以金融黑洞的形式呈现出一片荒芜样态。这个全新的空间逐步吞噬并毁坏着此前两百年间人类的辛勤劳作与集体智慧,将社会文明由具化的实在转变为种种抽象之物:数字图标,运算法则,数学暴力以及金钱堆积成的虚无。仿制品那极富诱惑性的力量将物质实体转化作可消解的意象,使可视化艺术屈从于群发垃圾邮件,让语言文字成为虚伪的广告体制的奴仆。当这一进程趋向终结时,真实生活便消融于金融累积的黑洞中,无迹可寻。

当下亟须被探讨的问题乃是,人类之主体性与感性,人类之想象、创造和发明的能力还所剩几何?人类是否还能够从那个黑洞中逃离出来,团结互助、尽己之力地创造崭新的生活形式?我们看到,从机器中习得的语言比从父母那儿获知的还多的这一代孩童,其贫瘠的感性能力使得他们疏于团结、缺乏同情、难能自理。源源不断无休无止的碎片化意象的重组取代了历史,无理性的投机活动的随机重组取代了政治意识与政治策略。我实在不知道,黑洞之外是否还有希望,明日之后是否仍存未来。

海德格尔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 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与主要代表,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等。这位预言了未来之毁灭的哲学家最歆慕的诗人荷尔德林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德国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先驱,代表作有《自由颂歌》《人类颂歌》等。曾言:存危之境,亦必生出拯救。现下,社会想象力已然僵化乃至屈从于重组团体的虚幻意象,然则当务之急便是重新规划这片荒原。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够向前发掘出一种新形式的活动,在不借助艺术、政治活动与心理治疗的情况下重新激发感性,最终达到使人类再度认识自身的目的。



《黑夜独行:都市凶案的幽暗剖析》 简介 在这座钢筋水泥铸就的丛林深处,夜幕降临,并非总是带来宁静。有时,它潜藏着最令人心悸的黑暗,孕育着最不可思议的罪恶。当理智的堤坝崩塌,当人性的藩篱瓦解,一场场“独狼式凶杀”便如同蛰伏的猛兽,在寂静的街巷、孤寂的居所,以令人震惊的方式爆发。本书《黑夜独行:都市凶案的幽暗剖析》并非是一部虚构的犯罪小说,也不是对某个具体案件的流水账式记述,而是一次深入骨髓的社会学与心理学探险,旨在拨开笼罩在这些令人不安事件上的迷雾,揭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心理动机与深刻的社会成因。 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似高度互联的时代,信息触手可及,沟通方式多样,然而,个体在其中却可能感受到的疏离感愈发强烈。在宏大叙事的洪流中,个体往往被裹挟,被淹没,甚至被遗忘。“独狼式凶杀”的出现,恰恰是这种个体困境在极端情况下的爆发。这些人往往不与任何组织挂钩,不为任何明确的集体目标服务,他们的行动似乎源自一种难以言喻的内在驱动,指向一种孤独而绝望的宣泄。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审视,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滋养了这种“独狼”的崛起? 心理深渊的探索 在心理层面,本书将深入挖掘构成“独狼式凶杀”个体心灵世界的核心要素。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可能促使一个人走向极端行为的个体心理轨迹。这包括但不限于: 人格特质与障碍: 某些人格特质,如极端的内向、社交回避、偏执,甚至反社会人格障碍,是否会在特定环境下扭曲,演变成攻击性的表现?本书将详细分析这些潜在的性格裂痕,以及它们如何成为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我们会审视那些长期被压抑的怨恨、被忽视的痛苦,以及在内心深处滋生的扭曲认知,这些如何一步步侵蚀个体的正常判断能力。 精神创伤与心理创伤: 童年时期遭受的虐待、长期的社会排斥、情感上的孤立,或是其他形式的心理创伤,是否会在个体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本书将探讨这些深刻的个人经历,如何在成年后以一种病态的方式爆发,成为个体采取极端暴力行为的导火索。我们将关注那些被忽视的、无声的痛苦,它们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使其走向极端。 认知扭曲与妄想: 现实与幻想的界限模糊,是否存在一种思维模式,让个体将世界视为一个充满敌意的战场,将自己置于受害者或复仇者的角色?本书将剖析那些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灾难性认知扭曲的心理机制,以及妄想症等精神疾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们将探讨个体如何构建一套自洽但脱离现实的逻辑,合理化其暴力行为。 孤独感与社会孤立: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形单影只的现象普遍存在。极端严重的孤独感和缺乏社会支持,是否会滋生绝望和愤怒?本书将深入分析孤独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侵蚀,以及当这种孤独感达到临界点时,可能引发的破坏性后果。我们将关注那些被社会边缘化、被群体抛弃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挣扎与崩塌。 模仿效应与媒体影响: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报道方式,尤其是对极端事件的呈现,是否会在某些易受影响的个体身上产生模仿效应?本书将审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可能存在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如何解读和引导公众对这类事件的认知,以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社会肌理的剖析 除了个体心理的深层剖析,本书还将目光聚焦于孕育“独狼式凶杀”的社会土壤。我们生活的大环境,其内在的结构性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社会不平等与结构性压力: 贫富差距的扩大、阶层固化的加剧,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公,是否会加剧社会的紧张和个体间的对立?本书将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在激发个体不满和怨恨中的作用,以及这些结构性问题如何成为个体走向极端的潜在推力。我们将审视那些在社会变革中被落下、被牺牲的群体,他们的处境与感受。 社会疏离与群体认同的缺失: 现代社会原子化的趋势,是否导致了群体认同的薄弱,使得个体更加容易感到孤立无援?本书将分析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疏离,以及缺乏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所带来的潜在危险。我们将探讨当个体无法从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时,他们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与空间隔离: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是否在无形中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本书将审视城市空间的设计、社区的解体以及邻里关系的淡漠,如何在物理和社会层面制造出“孤岛”,为“独狼式凶杀”的发生提供温床。我们将关注城市化进程中被忽视的个体,他们在拥挤的城市中如何感受到的孤寂。 文化变迁与价值失落: 传统价值观的衰落、社会规范的动摇,以及意义感的缺失,是否会让一些个体感到迷失和无所适从?本书将探讨在快速的文化变迁中,个体可能面临的价值真空,以及当个体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方向时,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 公共政策与社会支持体系的不足: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滞后、社会福利的缺位,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足,是否让一些本可被干预的个体滑向深渊?本书将反思现有的公共政策在应对个体心理困境和社会边缘化问题上的不足,并探讨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 “独狼”行为的警示与反思 《黑夜独行:都市凶案的幽暗剖析》并非旨在制造恐慌,而是希望通过对“独狼式凶杀”现象的深入剖析,引发公众的警觉和社会的深刻反思。理解这些事件的成因,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其发生。本书将提供一种审慎的视角,带领读者跳出“猎奇”和“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去理解隐藏在极端行为背后的复杂人性与社会病灶。 这本书将是一次求真务实的旅程,它不回避现实的残酷,却也始终怀揣着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关怀。它试图揭示的,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我们时代某些深刻的、令人不安的侧影。通过理解“独狼”的心灵独白与社会根源,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看见那些潜伏在城市角落里的危险,并更积极地去构建一个更包容、更支持、更温暖的社会,让那些可能走向黑夜的灵魂,在光明中找到方向。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关心我们社会未来、关注个体命运的读者的书。它将促使我们审视自身,审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并思考,在下一个不眠之夜,我们如何才能驱散潜藏的阴影,守护这座城市的安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给我带来的思考,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我曾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虚构联想的书,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只不过,镜子中的影像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甚至可以说是“英雄式”的孤独感。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独狼”行为的动机,并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我一直觉得,那些所谓的“独狼式”犯罪,往往并非全然孤立的爆发,而是长期以来个体与社会互动失调、心理压力累积的最终体现。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那些选择以极端方式表达自己不满或绝望的个体,他们的内心世界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让一个人从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逐渐走向极端,并且选择独自行动?作者在书中对“蝙蝠侠”这一角色的引用,我理解为一种隐喻,并非强调蝙蝠侠的正义感,而是其“不依赖体制”、“独立行动”的特质。这是否暗示了,某些“独狼”行为的根源,可能在于个体对现有社会结构或规范的疏离感,以及一种试图独自“纠正”或“反抗”的强烈冲动?书中的论证过程,我注意到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现象,而是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例如,是否存在某些人格特质,使得个体更容易走向孤立和极端?社会因素,如家庭关系、教育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甚至是媒体的影响,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不简单地将“独狼”定性为“疯子”或“恶魔”,而是尝试去理解,在某些特定的社会和心理条件下,个体是如何走向这一步的。这种理解的尝试,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它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社会问题,并从中吸取教训。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社会边缘游走、不被主流群体所接纳的个体,以及他们可能采取的极端行为感到着迷。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索的绝佳机会。《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这个书名,乍一听似乎有些天马行空,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我理解作者是将“蝙蝠侠”这个象征着独立、强大、但又注定孤独的英雄形象,作为一种参照,来审视那些同样独立、同样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格格不入,最终走向极端行为的个体。“独狼式凶杀”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是“凶杀”的罪恶,另一方面却是“独狼”的孤立与无奈。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能够孕育出这样的“独狼”?是普遍存在的疏离感?是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还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某种难以言说的创伤?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心理成因的分析。那些在暗中策划、独自行动的凶手,他们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是否存在某种思维模式上的偏差,或者是一些普遍的社会压力,在他们身上被扭曲地放大,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作者是否能通过对“蝙蝠侠”式的独立精神的解读,来揭示这些“独狼”行为背后,或许并非全然的邪恶,而是某种扭曲的、个体化的“正义感”或“反抗意识”?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不仅在于揭示犯罪现象,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犯罪者的可能性。它挑战了我们简单地将这些个体妖魔化的倾向,而是试图去探寻他们行为的根源,去理解他们所处的困境。这种理解,对于预防未来的悲剧,或许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评分

初次翻阅此书,我便被其书名所吸引,它大胆地将一个广为人知的流行文化符号——蝙蝠侠,与一个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独狼式凶杀,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跨界融合,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也预示着作者可能带来一种全新的、非传统的分析视角。我一直以来都对个体行为的极端化,尤其是那种脱离群体、独自实施的暴力行为,深感好奇。这些“独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样的内在驱动力,驱使他们走向如此极端的一步?而“蝙蝠侠”这个角色的引入,在我看来,并非鼓励读者模仿其行为,而是借用其“独立”、“不被理解”、“独自承担”的特质,来比喻那些在社会夹缝中生存,最终选择以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个体。这本书让我开始深入思考,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际关系日益疏远的背景下,个体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是否也随之增加?那些无法融入主流、难以获得认同的个体,是否更容易走向孤立,并最终产生“独狼式”的行为模式?我非常期待书中对社会成因的剖析,作者是否会探讨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霸凌的长期影响、社会不公的压迫感,甚至是网络世界的极端思想传播,是如何一步步将个体推向深渊?同时,我对书中关于心理成因的论述也充满了期待。那些“独狼”的内心世界,是否充满了被压抑的愤怒、深刻的孤独感,或是对社会某种扭曲的“复仇”心理?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解读犯罪,它更像是在尝试理解人性深处的隐秘角落,去探索那些不被看见的、导致极端行为的复杂原因。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包含虚拟与现实的层面,去审视那些令人心痛的社会悲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次吸引我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略带神秘的吸引力。“假如我是蝙蝠侠”,这个开头的设问,瞬间将读者拉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仿佛在邀请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从未深入探究的现象。而“独狼式凶杀”这个词组,则立即将这份想象力导向了一个严肃且令人不安的现实。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特别是那些极端的、非群体性的暴力行为,抱有浓厚的兴趣。我曾阅读过一些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书籍,但它们往往侧重于群体犯罪或有明显动机的个案,而“独狼式凶杀”——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孤立、自主、且往往难以预料的特征——却显得尤为独特和值得深入剖析。我想象这本书会从蝙蝠侠这个虚构角色的“独行侠”特质出发,是不是能够提供一个非同寻常的切入点,去理解那些不合群、不结盟,却又能在某个时刻爆发惊人暴力的个体?这种跨越虚构与现实的连接,无疑增加了本书的阅读趣味性和理论深度。我期待作者能够在这个看似有些跳跃的框架下,构建出严谨的分析,将虚拟世界的逻辑与真实社会中的个体悲剧联系起来,找出隐藏在“独狼”行为模式背后的心理驱动力,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可能扮演的角色。一个好的作者,应该能够巧妙地运用一个大家熟知的文化符号,来解读一个令人费解的社会现象,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预示着这样一种可能。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将如何展开他的论述,是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的层面,还是会深入到具体的心理学理论和案例研究,以扎实的证据来支撑他的观点。

评分

初见《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这本书,我便被其书名所带来的冲击感所吸引。它以一种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虚构人物,与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实社会问题并置,这本身就预示着作者将提供一种非同寻常的解读。我一直对那些不愿融入集体、选择独自行动并实施极端暴力行为的个体,充满了好奇。他们为何如此孤立?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让他们能够策划并执行如此骇人听闻的罪行?而“蝙蝠侠”这个角色的引入,在我看来,并非鼓励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借用其“独行侠”的特质,来象征性地探讨那些在社会夹缝中生存,最终选择以极端方式表达自我的个体。这本书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它可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独狼式凶杀”背后的心理动因。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个体是否存在某种长期以来被压抑的情感,比如愤怒、孤独、或者对社会的不满?是否存在某种认知上的偏差,让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与常人不同,并最终走向极端?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社会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在当今社会,个体之间的联系是否变得越来越脆弱?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以及媒体的过度渲染,是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独狼”的形成?这本书的意义,我认为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揭示犯罪现象,更是在尝试理解那些被社会忽视的个体,去探寻他们行为的深层根源,从而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次映入眼帘时,便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领域的大门。《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这个标题就充满了探索的张力和戏剧性。我一直对人类行为的复杂性,特别是那些脱离群体、独自行动的极端行为,抱有浓厚的兴趣。那些所谓的“独狼”,他们的内心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孤独?作者将“蝙蝠侠”这一标志性的“独行侠”形象引入,在我看来,并非鼓励读者模仿其行径,而是借用其“独立”、“不依附”的特质,来作为理解“独狼式凶杀”的一个独特切入点。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流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与现实社会中令人不安的现象相结合,从而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蝙蝠侠身上所代表的某种“孤独的使命感”或“自我封闭”的特质,与“独狼式凶杀”背后的心理动因联系起来的。书中对心理成因的分析,我期望它能够深入到个体经历的创伤、情感的缺失、以及长期以来对社会的不信任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们从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逐渐走向极端,并选择独自行动?而社会层面,作者是否会探讨,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人际关系日益疏离的背景下,个体所面临的压力是否也在增加?家庭教育的失位、社会支持网络的薄弱、以及信息爆炸时代极端思想的传播,是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独狼”的形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寻常的视角,去审视那些隐藏在社会阴影中的个体悲剧,并尝试去理解他们行为的根源。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乍一听,颇具玩味,也隐含着一种探索的野心。《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将一个备受瞩目的虚构英雄,与一个令人忧虑的现实社会问题并置,这种结合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也让我对作者的论述角度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那些独立行动、不依赖于任何组织或团体的个体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他们为何选择孤独地行动?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让他们能够策划并实施如此极端的行为,而又似乎与周遭的世界格格不入?我理解,作者并非在鼓吹模仿蝙蝠侠的行事方式,而是借用其“独行侠”的特质,来象征性地探讨那些在社会光谱的边缘,不愿或无法与群体深度连接,最终走向极端选择的个体。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对那些“被看见”的社会问题背后,那些“未被看见”的个体经历和心理轨迹的一次深入挖掘。我非常期待书中关于心理成因的详细阐述。那些“独狼”的内心,是否充满了被压抑的愤怒、深深的孤独感,亦或是对社会某种规则或不公的极端解读?他们是否存在某种特殊的思维模式,使得他们能够忽视生命的价值,并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同时,我更关注的是社会层面的成因。作者是否会探讨,在当今社会,个体之间的疏离感是否日益加剧?家庭教育的失范、教育体系的单一、以及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是否都在无形中,为“独狼”的滋生提供了土壤?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越虚构与现实的对话,尝试用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方式,来解析那些令人困惑的社会现象,并引导读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评分

《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巧思的“邀请函”,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将我们带入对“独狼式凶杀”这一复杂现象的探究之中。我一直对那些不合群、不随波逐流,却又能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惊人能量的个体,充满了好奇。而“独狼式凶杀”恰恰是这种特质在极端情况下的体现。蝙蝠侠这个角色的引入,我理解为一种象征性的比喻,并非鼓励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借用其“独立”、“不依赖他人”、“独自行动”的特质,来类比那些在社会中选择独自承担、独自行动,并最终走向极端的个体。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对犯罪行为的简单化认知。我期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独狼”个体独特的心理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们选择与社会主流疏离,并最终走向暴力?是否存在某些人格特质,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或者更能承受长期的孤独和压抑?同时,我也对书中关于社会成因的探讨寄予厚望。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否变得越来越脆弱?家庭、学校、社区等传统社会支持系统是否正在失灵?媒体的过度渲染,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单一标准,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那些无法融入的个体的绝望感?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让我们能够跳出对罪犯的道德审判,而去尝试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这种理解,或许比简单的谴责,更能帮助我们找到预防和干预的途径。

评分

《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隐喻。它并非要鼓吹模仿蝙蝠侠的个人英雄主义,而是借用这个角色在流行文化中代表的“孤立”、“自主”、“不受束缚”的特质,来切入对“独狼式凶杀”这一现象的探讨。我一直认为,社会中的许多极端事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个体在长期社会互动中,经历一系列心理变化,并与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一个我们熟知且充满想象力的虚构角色,作为理解现实中复杂、令人费解的社会问题的工具。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蝙蝠侠的“独行侠”身份,与“独狼式凶杀”的个体心理和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的。是不是说,那些选择独自行动的凶手,内心深处可能也存在一种对社会的不信任感,或者是一种试图独自“解决”问题的执念?书中对心理成因的分析,我期望它能深入到个体的情感创伤、认知偏差、以及长期的社会隔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人选择走向这条不归路?而社会因素,例如家庭的缺位、教育的失败、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或者甚至是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又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催化剂角色?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主流的、但却极具洞察力的理解路径。它鼓励我们去思考,那些看似“非人”的行为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与我们相似的、但被极端放大的情感和困境。这种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也可能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社会中的极端现象,提供新的思路。

评分

《假如我是蝙蝠侠:独狼式凶杀的心理及社会成因》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个性的“声明”,它不仅直接点明了探讨的主题,更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暗示了作者独特的分析视角。我一直对那些不融入集体,却能在某个时刻以极端方式表达自我的个体,充满了探究的兴趣。“独狼式凶杀”,这个词组本身就充满了矛盾与张力,既有行为的暴力性,又有个体行动的孤立性。作者将“蝙蝠侠”这一角色引入,在我看来,并非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提供一个理解“独狼”行为的隐喻框架。蝙蝠侠所代表的“独立”、“不被理解”、“独自承担”的特质,或许与那些“独狼”个体在某些方面的内心世界存在着某种共鸣。这本书最让我期待的,是其中关于心理成因的深度剖析。那些选择独自行动的凶手,他们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挣扎?是否存在某种扭曲的信念,或者是一些被压抑已久的情感,驱使他们走向了极端?作者是否能够通过对“蝙蝠侠”式独立精神的解读,来揭示“独狼”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对社会规范的反叛,或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极端追求?此外,我也同样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个体所面临的压力是否在增加?家庭教育的缺位、社会认同感的缺失、以及信息时代极端思想的传播,是否都在为“独狼”的滋生提供温床?这本书以其独特的书名,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人性复杂性和社会现实严峻性的窗口,其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跳出刻板印象的思考方式,去探寻那些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根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