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

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方峰 译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克莱茵学派
  • 心理学
  • 临床心理学
  • 对象关系
  • 婴儿期
  • 早期发展
  • 防御机制
  • 案例分析
  • 心理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12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4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首次从临床与历史的视角对克莱茵学派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精神分析的理论大多来源于分析与治疗的临床工作,本书展示的正是梅兰妮·克莱茵以及她的追随者如何通过治疗个案的经验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临床理论。无论是想了解克莱茵学派精彩的历史,还是作为临床训练的教材,本书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读物。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 当代克莱茵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教授,英国精神分析协会(BPaS)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会员,英国皇家精神医学会会员,曾任英国伦敦卡塞尔(Cassel)医院临床主任。他著作颇丰,包括《克莱茵学派理论词典》《团体中发生了什么?》《比昂的来源》《躺椅上的研究》等。他的著作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另外,他还是《英国心理治疗杂志》《治疗性社区》《精神分析与历史》三本学术杂志的创办者。

译者暨丛书主编简介
杨方峰 北京理工大学航天工程学士,英国埃塞克斯(Essex)大学精神分析学硕士,师从当代克莱茵学派分析师鲍勃·欣谢尔伍德(Bob Hinshelwood)教授,曾在伦敦Tavistock临床中心学习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现为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候选人,英国巴斯(Bath)大学管理学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组织机构的心理分析与组织机构的情绪,国际组织机构心理分析协会(ISPSO)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

目录

引言 献给困惑的读者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
第一章 精神分析的背景
第二章 内摄与投射
第三章 无意识幻想

第二部分 梅兰妮·克莱茵的贡献
第四章 儿童分析的方法
第五章 内在客体
第六章 抑郁位置
第七章 偏执分裂位置
第八章 投射性认同
第九章 死本能与嫉妒
第二部分后记 全能或真实

第三部分 情感接触与“K”连接
第十章 反移情
第十一章 认识与被认识
第十二章 俄狄浦斯式认识
第十三章 被扰动
第十四章 僵局与人格组织
第十五章 改变与发展
第三部分后记 克莱茵学派技术的发展

回顾 前进与历史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二部分后记

全能或真实

在这个后记中,我应该暂缓继续新的内容,而用一种系统的方式,将目前为止提到的一系列克莱茵学派的重要基本发现聚集到一起。这些都是克莱茵1960年逝世之前的发现,全都由她本人发起。在这篇后记中,我将不再引用更多的临床材料。这些发现形成了一个系列,因为它们都涉及一种特殊的区分,可以从多种角度来看。整体上说,就是从偏执—分裂位置到抑郁位置的转变。

投射性认同:让我们先来看看比昂强调的区别(见第八章)。克莱茵将投射性认同明确地描述为一种将坏的自体部分与坏客体一起驱逐的方式,以高度的暴力性为特征,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身份感与现实感的扭曲。在连续谱的另一端,比昂描述了投射性认同如何被用来沟通,产生不那么强有力的影响。在攻击性最少的这一端,自体与客体的身份没有发生混淆(进入他人的角色,同时不忘记自己是谁)。偏执分裂位置与抑郁位置区别的第一个方面是从暴力的入侵到共情。

全能的幻想:当一个人在幻想中驱逐了自体的一些部分,他会有丧失以及耗尽的感觉,好像这些自体的部分真的已经消失不见了。这类原始幻想的影响是:个体觉得幻想真的伴随着相应的现实。内在世界的感觉也被当成了现实。如果事物被认为是有益的,那么它最好能够发生。如果当事人足够坚定地认为他不足以被称为人,自体感就会受到影响,会真实地感觉到更渺小、更空虚、更贫乏,反过来,这会导致态度、感觉及行为都建立在渺小与空虚感的基础上。弗洛伊德的名言“幻想的全能感”覆盖了这点。与此不同的是另一类幻想,它们可以保留一些意识:这“仅仅”是幻想。太强烈的幻想,能够决定身份、态度、情绪以及关系;而享受“作为一种幻想”的幻想,是想象力以及个人意义的来源。第一类幻想,被称为是“全能的”,因为它们拥有一些真实的影响,可以说是有形的。在投射性认同的例子中,好像当事人及他们心智的有形区块真实地被移走,放置在另一个物理空间中,或是另一个人内部。因为幻想的“真实”影响,全能感与有形性不再仅仅是幻想而已,它们可以被看作真实的过程。在幻想中,包含幻想引发的结果的客观特性,以及对幻想的主观体验。这是第二个区别:全能与非全能。

原始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示意非常年幼的婴儿使用的防御机制与神经症的防御机制有着不用的性质。他还示意说,不同之一就是这些防御运作过程中会出现较强的敌意。克莱茵的结论证实了这点:她描述了投射、分裂、认同、内摄等原始防御机制。事实上,这些防御的特征是攻击性,婴儿运用这些防御对抗早期形式的攻击冲动。所以,防御中充满了非常暴力的攻击性。克莱茵拿它们跟年长儿童及成人的神经症防御做对比—以压抑为例。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第二章),原始的防御机制拥有主观水平的幻想,同时成为心理的过程,决定了早期人格发展的基本方面,尤其是在形成身份感与自体感的过程中。它们在发展过程中被修改—例如,分裂人格(使各部分失去联系)变成了压抑,即,意识与潜意识心智之间的分裂(例如,案例分裂攻击性的男人的梦)。这种原始防御与神经症防御之间的区分是第三个方面。

自恋: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自体感的形成以及身份的统整都围绕着将一个好客体安全合理地安置在当事人内部的经验。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一生中都在进行,程度有所变化),这会需要夸大自体的好,通过持续地驱逐坏的自体部分、并入外界好的事物来达到。因此,有时在婴儿身上(或后来生命中出现压力时)会出现大量不现实地重新分配自体与他人之间好与坏的事物的状态。它们全然依赖全能的幻想,以及分裂、投射、内摄、认同等原始防御机制。这些状态被称为自恋,对自体部分的重新分配被认为是强烈的。不过,因为它们也包含了其他人的一些方面,这些人会参与价值的再分配,所以这些状态通常是不稳定的,当事人面临着崩溃的威胁。第四种区别在于:一方面是自恋的客体关系;另一方面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各自的现实,双方都是既好又坏的现实混合体。

象征:随后(第十一章)我们将看到象征符号组建的两种方式。一个象征符号可能代表了它象征的事物(它的意义),或者,它被真实地认为等同于它所要代表的事物,这是后面要讲的。第五个区别是:两种象征,这和上述全能的投射性认同与共情之间的区分有着密切的联系。

认同:成熟的过程包含了放弃全能幻想的需要,以及认清自己与他人的现实。这种为了更大程度地接受现实而做的挣扎特别出现在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中。婴儿需要进行一个跨越一种心智空间的移动—从把自己体验为一对配偶(母亲/婴儿)的一部分到目睹一对配偶(母亲/父亲)将自己排除在外。这是一种极为困难的过渡,因为涉及强烈的激情,爱与谋杀的冲动同时出现,俄狄浦斯情结在这一发展步伐上是尤为突出的。不过,这一步伐与我先前提到的全能幻想与接受现实之间的区分有关。当弗洛伊德治疗狼人(Wolf Man)的时候,他发现了他所认为的早期创伤,大约在孩子18个月大的时候,狼人目睹了父母的性交。弗洛伊德指出,狼人为何没有成功地完成这种必要的心理发展,而是心智无意识地被父母性交的场景占据着,持续地把自己认同为夫妻中的一员,是因为全能的幻想,他通过认同父母中的一方或另一方,保持一种插入父母性交的状态。这会严重妨碍他的发展。一个更有利的发展出现在弗洛伊德对这个小男孩的描述中,他开始接受自己像父亲,可以做父亲做的事,不过不是现在。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延迟满足的行为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步骤,它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我所说的发展步骤:认识到像父亲,不过不再认为自己就是父亲—相似,但是是分开的。通过像某人的方式认同某人,与通过等同于某人的方式认同某人是两种不同的认同形式,与之相对应的是两种象征。它们是分开的,早期阶段的俄狄浦斯情结与成熟形式的俄狄浦斯情结之间的差别是第六种区别。成为某人,正如精神分裂症病人会认为的那样,他是法国的国王,拥有全能的特质;像某人则拥有不同的特质,这来自于放弃全能感、认识到他人的独立性。

死本能:我们刚刚在上一章介绍过最后一种区分:嫉妒,以及作为更成熟的攻击形式的妒忌与竞争。就后者而言,对生命及好的事物的欣赏能够幸存;而就前者而言,对好的事物、美丽及生命的攻击占了主导,一切好的特质都会被移除。这是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区别。

总结:这种区分的各种不同方面可以罗列到下述表格中:

偏执—分裂 抑郁
投射性认同 驱逐 共情
幻想 全能的 现实的
防御 原始的 神经症的
客体关系 自恋的 分化的、有现实检验功能的身份
象征 象征等同 恰当的象征
认同 进入父母伴侣内部 观察这对伴侣
死本能 嫉妒 妒忌,竞争

从偏执分裂位置到抑郁位置是一个摇摆不定的步伐,任何人,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是否达到成熟期,都将不时地在两端之间摆动。通常,一生中的一个总的趋势是朝向表格的右侧的,这代表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成熟。不过,有些人在这些摆动中会受到严重的阻碍,一种停止的状态将在第三部分得到进一步说明。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会讨论近期的发展,重点会放在上述区分更细致的方面。基于第二部分的发现,临床技术也发展出一些新的方面。我们会看到克莱茵的同事与学生所带来的近期发展。

前言/序言

引言

献给困惑的读者

记得在1988年,在我反思《克莱茵学派理论辞典》(Dictionary of Kleinian Thought)一书时,我注意到,从理论的视角撰写有关克莱茵的书,是一件多么不同寻常的事,虽然我当时就在做这件事。现在这本书是关于临床的,因此可以跟词典互补。词典涉及的是克莱茵学派概念的理论讲解,是对汉娜·西格尔(Hanna Segal)出色的《梅兰妮·克莱茵著作入门》(Introduction to the work of Melanie Klein)一书的补充。西格尔的书是一则经典,过去曾有助于激发大家对克莱茵作品的理解与热情。它不是要对特定的案例或疾病进行研究,而只想说明这些概念是如何从临床实践中产生的。
尽管梅兰妮·克莱茵与她的追随者极为强调临床实践,关于临床的著作却不是精神分析的主流。相反,因为太强调理论导致精神分析的著作头重脚轻。在本书中,我的方法是采用已经发表的临床材料。临床作者们通过让我们一瞥他们的工作,试图向我们展示他们在精神分析工作中的发现。成功引用案例片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过克莱茵学派的作者尤其喜欢用详细的临床过程记录来阐释他们的概念。他们的写作用的是一种直陈的方式。本书试图回到这些概念的临床指征,提取它们就个人经验而言的意义。我有意地选择已经发表的记录,你们可以自行查阅任何一个特定的案例,去核对我的版本与我的观点。所以,本书试图通过这些被选的临床实践记录片段,为读者提供指导。它们呈现了我的倾向性,需要你们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
我并不主张把这本书用作是一种证据,证明梅兰妮·克莱茵的发现都是正确的。相反,我试图指出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是什么。它的正确性或不足之处,是读者需要自己衡量的—通过自己接受精神分析的帮助或许能够帮助你判断。我认为,你们最好先看一看克莱茵与她的追随者所呈现给我们的。你可能会偶然地瞥见其他的精神分析流派。不过我接受的是克莱茵学派的训练,没有开展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临床实践,对于其他分析师从他们的临床材料中发展出他们的概念的方法,无法做出可靠的比较。
对于第一次接触克莱茵学派作品的读者,这本书并不是很容易读,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正如沉浸在任何一种思想体系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让你变得游刃有余。在黎明出现之前,你需要拥有待在黑暗中的耐力和意愿。掌握精神分析的语言,尤其是克莱茵学派,其中的一项困难就是观察点的不同:一方面是客观的方法,好像当事人站在一旁观看;另一方面是主观的,好像当事人试图进入他们的生活、他们自己以及另一个人的体验中。因为这些观察点产生了相当不同的精神分析语言,这会造成混淆。如果有人说:“婴儿感觉他的胃部正在被一些不好的东西侵蚀,为了对抗这种经验,他会通过构建幻想来安抚自己,在幻想中,他的拇指是好的盟友,他可以将拇指摄入体内来击退这些坏的东西”,这是婴儿主观的立场,听起来与更客观的语言不同:“他通过退行到口欲的阶段、使用内摄的机制来对抗挫折。”这些语言并列出现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对于初学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混淆,必须面对并克服。在某种程度上,混淆可以通过更精确地定义我们的术语来获得澄清,不过在本书中,我采取的方法是“指明(pointing out)”和直陈的(indicative)方法。对于从未见过红色的人,你无法定义什么是红色,只有在他们没有失明的情况下,你才能真的为他们指出这一点。这就像那个古老的故事,如果你向一位盲人描述大象的样子,他将不会相信你所说的。精神分析的观点也是一样的:除非它们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否则它们将无法让人信服。
精神分析的思想并不是简单地包含在一种线性的论证中:前提推出结论。它是一种特殊的思考方式,起初可能会令人感到困惑。获得精神分析真相的方法,最初可能会比较难以令人信服。争议和论证,虽然很激烈,却几乎无法带来理论的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学术训练有所不同。因此,理解的获得不像开灯一样迅速,它发展得非常缓慢—常常慢得让人恼火,只有事后的觉悟才会让你注意到:那些你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使用的东西,开始变得熟悉和可以接受。
为了理解书中的材料,你需要退回到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经验。为了进入这些经验,你可能会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入口:拥有孩子;日常社交活动的复杂性与奇怪行为;你自己的内省与主观性—有时候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都不得不面对一些非理性的关系。一些读者可能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其他相关工作的职业经验,他们会受到人类非理性的、孩子般的特性的挑战。最后,你也可能会经历你自己的精神分析或心理治疗。
我们将要介绍的观点与经验,常常是远离意识的。不幸的是,精神分析作品并没有它们本该有的那么白话和清晰易懂。精神分析师的文字功底也不在选拔的条件中。这可能会成为问题,也确实是梅兰妮·克莱茵本人的问题。她对病人的描述常常是非常生动的,不过她的写作风格实则令人不快,有时候让人感觉极其疏远。克莱茵是写给精神分析师看的。她并没有讲清楚临床工作中细微的直觉与推理。常常理所当然地认为,其他精神分析师将会遵照她对术语的使用,接受某些象征符号的意义,不需要费力的解释。但是,就初学者而言,她的案例分析是相当凝缩和粗糙的,结论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就突然出现了,好像省略了中间的步骤,这会让不熟悉精神分析工作方式的人处在挣扎中。因此,我的意图是尝试选择并详细说明那些在我看来模糊不清的步骤。
另外,即使是面对受过训练的精神分析师,克莱茵也会用说教的方式介绍最困难、或许也是最深奥的概念。因此,有些人认为她的观点太粗暴,或者是轻视其他的看法。令人难过的是,人们常常选择放弃,认为在进入他们自己的精神分析之前,或者是在受训成为分析师之前,他们将无法理解她。当然,毫无疑问这是对的,亲身体验精神分析将会大大增加受益于这本书的可能性—当然,生活本身也可以。
因为人们经常听说克莱茵的作品是令人困惑的,我们可能会得出结论:我们不该在本书中用她的材料来达成讲解的目的。不过,我认为,忽视她的作品会让我们与极度敏感、细致的临床观察失之交臂。她的案例描写通常是非常清晰的,尽管偶尔会有倾向性。因此,我选择了很多她的案例—事实上,我选择的案例有三分之一属于克莱茵。我尝试选择能够尽可能多地呈现证据的临床会谈。不过,在这方面连贯性并不总是有价值的。相反,有时候回到更散漫的解释(没有预先精确的临床证据),才能够得出结论。虽然克莱茵学派成员之间的争论并不多,诉诸理论上的争议还是显著的,我选择的多数案例都经历过临床上的试验。我希望能够更加缜密。我想要呈现的一些会谈是包含过程记录的范例,病人对于分析师的诠释能够给出确认的回应。尽管受到选择上的限制,但一些材料在这方面是相当值得效仿的,我在评论中也试着对此作出强调。总的来说,我使用的材料给出了精神分析工作思想的细节感,同时包含了局限性和一丝不苟的观察成就。
无论临床报告的一般标准是什么,我们都会保留进入深度无意识的人类材料的问题。一个奇怪的讽刺是:这是关于人类的,关于我们的。作为被研究的对象,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些。但是,进入材料通常会体验到阻碍,它似乎是疏远的,与任何已知的想法无关—你会觉得你不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当事人,它们对你来说是晦涩的。我想,你需要开始与自己的挣扎,而不是与这本书的。不过,在这里要重点了解的是:人类心智的很多方面是通过探索严重受损病人的心智才发现的,尤其是精神病患者。这就很像在宇宙的另一端探索有关行星的知识,并最终返还给我们一些有关我们自身的事物。面对严重的精神困扰总是富有挑战性的,但是努力克服密切接触过程中的担心,会打开一种新的理解,即,克莱茵指出的更广阔的视野。
对于所有的这些困难,我只能说:“继续前进”。
我以熟知这些观点并以此开展临床实践的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撰写这本书。我将努力回到作为新手刚刚进入这个新世界的那一刻。在收集完我希望包含的材料之后,我决定让那些接近这一时刻的人先行阅读草稿:即那些我认为“知识空白(qualified by innocence)”的人。我试着提醒大家注意进入这个知识体系会面临的困难,我希望你们感到迷惑的同时,能够被热情率领。作为克莱茵学派的精神分析师,这本书毫无疑问将展现我的热情与承诺。我希望它们有一定的感染力,不过也不能让它代替你自己的判断。最终,你需要自己决定,这本书是否部分地或完全地或一点儿也不让你信服。首次接触这些的你,应该把你的天真无知变成一种有效的工具,去质疑我所写的材料。对于很多其他的读者,可能一开始就带着对克莱茵学派观点的特殊承诺或抗拒。无论是哪一种,我都只希望邀请你通过使用这本书来重新检验那些你本来的坚定信念。


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 简介 在人类心灵深邃而复杂的探索之旅中,精神分析理论始终是照亮前路的重要灯塔。自弗洛伊德的开创性工作以来,精神分析不断演进,涌现出众多分支与流派,其中,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 Klein)及其学派的贡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在临床实践和理论发展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书《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正是以此为主题,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了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方方面面。 历史的溯源与发展:思想的传承与革新 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回顾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克莱茵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到她早年在奥地利、匈牙利的精神分析实践,再到她移居英国后与当时主流精神分析学派(如安娜·弗洛伊德)的学术辩论,本书将详细展现克莱茵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她所面临的挑战与突破。 我们将深入探讨克莱茵如何在前人(尤其是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将精神分析的视野从成人世界拓展到婴儿期,提出了“客体关系”的核心概念。她对婴儿内在世界的细腻观察,特别是对婴儿早期幻想、防御机制(如偏执-分裂性位势和抑郁性位势)以及俄狄浦斯情结的独特理解,是如何挑战了当时的传统认知,并引发了精神分析界广泛而深刻的讨论。 本书还将追溯克莱茵学派的传承与发展。在克莱茵之后,她的重要追随者,如汉密尔顿·保罗(Hanna Segal)、罗伯特·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威廉·拜昂(Wilfred Bion)、阿莱格拉·布洛奇(Elizabeth Bott Spillius)等,如何继承并发展了克莱茵的理论,将克莱茵的洞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他们提出的“抱持性环境”(holding environment)、“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的临床运用、思维的形成、创伤的治疗等概念,都丰富了克莱茵学派的理论宝库,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精细的工具。 本书会细致地梳理克莱茵学派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分析其理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与演变,以及其与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对话与融合。通过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读者将能清晰地理解克莱茵学派并非静止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临床经验的积累以及与其他思想的碰撞而不断革新的活态理论。 临床理论的深度剖析:理解心灵深处的运作机制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深入剖析克莱茵学派的核心临床理论。克莱茵学派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婴儿期早期经验的重视,认为这些早期经验深刻地塑造了个体的心理结构和人格特质。 客体关系理论: 这是克莱茵理论的基石。本书将详细阐释“客体”并非仅仅是外部人物,更是个体内心形成的、具有情感色彩的内在心理表征。我们会深入探讨爱、恨、占有、排斥等早期情感如何围绕这些内在客体而建构,以及这些客体关系如何构成个体人格的基础。我们将区分“好客体”与“坏客体”,以及这些客体如何被投射、内摄,最终内化为超我的一部分。 偏执-分裂性位势(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 这是本书将着重解释的早期心理状态。我们将探讨婴儿如何通过“分裂”(splitting)的防御机制,将令人痛苦的情感和糟糕的客体投射到外部,以保护自身免受伤害,同时将理想化的好客体保留在内在。这一过程如何导致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充满敌意和恐惧,以及如何影响个体早期与母亲(或其他照料者)的关系。 抑郁性位势(Depressive Position): 这是从偏执-分裂性位势发展而来的更成熟的心理状态。本书将深入分析,当婴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并非完全与客体分离,且同一客体同时拥有好与坏的特质时,会产生的内疚、悲伤和对客体损失的恐惧。我们将探讨个体如何在此阶段尝试修复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并发展出共情、爱和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一过程对于个体形成整合性人格至关重要。 防御机制: 除了分裂,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克莱茵学派提出的其他重要防御机制,如“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反向投射”(counter-projection)、“否认”(denial)、“理想化”(idealization)和“贬低”(devaluation)等。我们将分析这些防御机制在临床中的具体表现,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情感体验以及人际关系。特别地,我们将详细阐述“投射性认同”作为一种动态过程,它不仅是投射,还涉及被投射方对被投射内容的“认同”,从而在治疗关系中制造一种特殊的互动模式。 早期幻想与象征: 克莱茵学派高度重视婴儿的内在幻想世界,认为这些幻想是理解婴儿心理活动的钥匙。本书将探讨婴儿如何通过幻想来处理输入的信息、满足欲望以及应对威胁。我们将分析婴儿如何将身体部位、外部客体以及更抽象的概念进行象征性的组合,形成复杂的内在表征。 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发展: 克莱茵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解与弗洛伊德有所不同,她认为其萌芽可能出现在比弗洛伊德所提出的更早的阶段,尤其是在抑郁性位势中,婴儿对母亲(最初的客体)产生的爱恨交织以及对父亲(象征性的客体)的嫉妒和恐惧。本书将对此进行详细的阐释。 经典案例的深度解析:理论的实践验证与启示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临床实践的有效性。本书将精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克莱茵学派临床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的解析,旨在展示克莱茵学派理论如何应用于理解和治疗复杂的心理障碍。 这些案例将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问题,可能包括: 儿童和青少年的案例: 例如,一些表现出严重行为问题、情绪障碍、社交困难的儿童,通过克莱茵式的分析,如何理解他们早期的客体关系困扰、投射性认同的使用以及如何帮助他们度过抑郁性位势的挑战。 成人精神病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案例: 对于这些患者,他们往往呈现出严重的早期防御机制的固着,如分裂、投射性认同的过度使用。本书将分析分析师如何在这种极具挑战性的治疗关系中,运用克莱茵的理论来理解患者的痛苦,并逐步帮助他们建立更稳定的内在客体关系。 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问题的案例: 即使是看似“普通”的心理问题,其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深刻的早期客体关系创伤。本书将展示克莱茵学派如何层层剥茧,揭示患者抑郁或焦虑情绪背后的内在动力。 在每个案例解析中,本书将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治疗师的角色与工作: 如何理解和运用“反移情”来回应患者的投射,如何为患者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如何识别和处理患者的“移情”和“反移情”中的关键冲突。 治疗过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分析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经历的哪些“顿悟”时刻,哪些“修复”性时刻,以及这些转折点是如何与克莱茵理论中的概念(如位势的转换、防御机制的改变)相呼应的。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明确指出在案例中,哪些克莱茵学派的理论概念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了分析师的临床决策和干预。 治疗的局限性与可能性: 也会审慎地探讨克莱茵学派在特定情况下的局限性,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理解。 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本书旨在让读者看到克莱茵学派理论并非枯燥的学术概念,而是能够切实应用于理解和疗愈人类心灵创伤的有力工具。案例的呈现将力求细腻、真实,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临床现场,感受理论的力量和人性的复杂。 结论:克莱茵学派的深远影响与当代意义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是对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进行一个总结性的梳理。我们将回顾克莱茵学派在整个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其他理论流派(如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依恋理论等)所产生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我们会探讨,即便在当代,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和心理健康挑战,克莱茵学派的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对于理解我们时代中普遍存在的疏离感、焦虑、暴力倾向,以及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的沟通障碍,都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社交媒体等新的环境因素影响下,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和客体关系的建立,如何受到新的挑战,以及克莱茵学派的理论如何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新的现象。 本书旨在成为一本集历史回顾、理论深耕、实践印证于一体的克莱茵学派精神分析的入门与进阶之作。它不仅适合精神分析的专业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也适合对人类心灵奥秘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走进梅兰妮·克莱茵及其学派的独特思想世界,领略他们对理解人格发展、心理冲突以及心理治疗的革命性贡献,并从中获得对自身和他人心灵更深层次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在我书架上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专业性,更因为它所承载的深度思考。我一直觉得,克莱因的理论就像一把手术刀,能够精准地剖析人内心最深处的原始冲动和防御机制,尤其是在处理那些似乎难以言喻的情感困扰时,她的视角显得尤为珍贵。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投射性认同”的阐述,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理解人际互动模式,甚至是许多心理障碍根源的关键。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活生生的动态过程,在分析师与来访者的互动中,在人际关系中,都在不断上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个概念讲得更透彻,让我能够理解它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识别和处理它。同时,书中关于“婴儿期焦虑”的论述,也让我非常感兴趣。那种原始的、对生命和存在的恐惧,如何塑造了我们早期的内心世界,进而影响我们一生,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又极其重要的课题。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让我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被运用的,分析师又是如何与来访者一起,共同面对和处理这些最原始的恐惧与冲突。这本书,我相信会是一次关于理解人类最深层情感和最原始驱动力的精彩探险。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以及对于克莱因学派那复杂理论的清晰梳理。我一直认为,克莱因的思想,如同一泓深不见底的泉水,既蕴含着原始的生命力,也隐藏着深刻的洞察。这本书的标题“万千心理·临床克莱茵”本身就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副标题“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更是让我看到了它所能提供的全面视角。我尤其期待书中对“婴儿期焦虑”的阐述,以及克莱因是如何通过“分裂”和“投射性认同”等防御机制来应对这种焦虑的。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是理解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以及成年后各种心理困扰的基石。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此外,关于“经典案例”的引入,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渴望通过阅读真实的或经过艺术加工的案例,来感受克莱因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以及分析师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帮助来访者穿越内心的黑暗,走向光明。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心灵奥秘的精彩旅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张力,它就像一本邀请函,邀请我进入克莱因那广阔而深邃的心理世界。我是一名对精神分析充满好奇心的业余爱好者,在阅读了许多理论介绍后,总觉得克莱因的思想体系以其对婴儿早期内心世界的直接探索,以及对潜意识最原始驱力的关注,而显得尤为独特和具有挑战性。我期待本书能够清晰地梳理克莱因学派的发展脉络,理解她如何在精神分析的版图上,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其次,“临床理论”部分,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如何细致地阐释“分裂”、“投射性认同”以及“内射”等核心概念。在我看来,这些概念是理解个体如何处理内部客体关系,以及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关键。我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概念的临床意义,以及它们在分析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最后,“经典案例”的引入,无疑能让理论变得更加鲜活。我渴望通过阅读真实的或经过艺术加工的案例,来感受克莱因理论的解释力和实践价值,理解一个克莱因式的分析是如何进行的,分析师又是如何运用其精妙的技巧,引导来访者走出内心的迷雾。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邀请函,邀请我踏上一段探索人类内心最隐秘角落的旅程。我是一名业余的精神分析爱好者,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对于克莱因的理论,总感觉隔着一层纱,尽管我能理解一些表面的概念,但其深层含义和临床实践的精妙之处,始终让我觉得难以完全把握。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种需求。我最期待的是它对“克莱因学派的历史”部分的阐述,了解这个理论体系是如何在二战的动荡年代中孕育、发展,以及与弗洛伊德学派的张力与融合。这不仅是理论的演进,更是思想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展现。其次,“临床理论”部分,我迫切希望看到它如何细致地解读克莱因关于婴儿期焦虑、防御机制(如分裂、投射性认同、内射、修补)的论述。这些概念对于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至关重要,也直接影响到成年后的情感模式和人际关系。最后,我相信“经典案例”部分将是本书的灵魂所在。理论的枯燥可以通过鲜活的案例来化解,通过阅读真实或经过艺术加工的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克莱因理论的解释力和实践价值,理解治疗师是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克莱因学派的理解,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能够真正领会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克莱因学派“历史”的梳理,了解一个理论体系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孕育、成长、并与其他学派产生互动,这对于理解其思想的独特性和时代意义至关重要。克莱因对婴儿早期内心世界的探索,那种对原始焦虑和攻击性驱力的直接触碰,总是让我感到既好奇又敬畏。我迫切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读“分裂”与“投射性认同”等核心概念,这些在我看来是理解克莱因理论的基石,也是她区别于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重要标志。特别是“投射性认同”,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阐释,更是一种在临床实践中极其重要的动力,我希望能够通过本书获得更清晰的理解,了解它如何在分析师与来访者之间运作,以及如何被有效地处理。此外,关于“抑郁性焦虑”和“修补性努力”的论述,也让我充满期待。它们触及了人类情感体验中最深刻的层面,也直接影响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情感反应。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生动、引人入胜的经典案例,将这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可感的临床实践,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克莱因学派的临床智慧和治疗力量。

评分

这本书仿佛一座灯塔,照亮了我对人类内心深处复杂情感的探索之路。作为一名对精神分析充满热情的读者,我一直对克莱因学派的理论体系感到着迷,尤其是在接触了弗洛伊德和荣格之后,总觉得克莱因的思想有着一种更为原始、更为直接的穿透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阐释克莱因关于“婴儿期原始位置”的观点,以及“偏执-分裂性位置”和“抑郁性位置”的转换过程。在我看来,这些概念对于理解个体情感发展的早期轨迹,以及成年后各种心理模式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希望本书能够以清晰的语言,配合生动的案例,将这些理论展现出来,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其中的奥秘。特别是“投射性认同”这一概念,它不仅是克莱因理论的核心,也是理解人际关系中许多微妙互动模式的关键。我渴望能够从书中获得更深刻的洞察,理解它在临床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分析师如何与之工作。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克莱因思想核心的学术之旅,一次对人类心灵最原始动力的深度解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专业的味道,深邃的蓝色背景,简洁的白色字体,仿佛在邀请我进入一个充满深度和思考的内心世界。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感受到它厚重的分量,这不仅仅是纸张的堆叠,更是承载着克莱因学派精深思想的重量。我一直对精神分析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接触了弗洛伊德、拉康等之后,总觉得克莱因的思想体系有着独特而迷人的视角,它直击潜意识最深层、最原始的部分,那种对婴儿早期内心世界的探索,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极致的吸引。这本书的副标题“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让我看到了它内容的全面性,我期待它能为我构建起一个清晰的克莱因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历史的视角理解其理论的形成与演变,然后深入探讨那些构成克莱因学派基石的临床理论,最后通过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我尤其好奇,它会如何阐释“分裂与投射性认同”等核心概念,这些概念在我看来是理解婴儿早期防御机制的关键,也是克莱因学派区别于其他流派的重要标志。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引发我内心的共鸣,让我对人性、对儿童心理的发展有更深刻的洞察,甚至能反思自身的一些心理模式。

评分

每当我感到自己在理解某些复杂人际关系或自身情绪困扰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克莱因的名字。她的理论,尤其是在处理“俄狄浦斯情结”之前,对婴儿早期心理发展和原始攻击性、破坏性驱力的探索,为理解人类心理的早期奠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究的渴望。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克莱因关于“分裂”和“投射性认同”这两个核心概念。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区分,更是理解个体如何处理内部客体关系,以及如何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关键。特别是“投射性认同”,它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微妙且强大的心理动力,如何将其在临床中清晰地呈现并加以解释,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解释和具体的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的运作机制。此外,关于“移情”和“反移情”在克莱因治疗中的特殊性,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毕竟,在处理如此原始和深层的心理内容时,分析师自身的心理状态和反应,无疑是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克莱因学派的独特魅力和临床价值。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涌现出无数关于内心深处的探索和对人类复杂情感的解析。作为一名心理学专业学生,我对精神分析,尤其是克莱因学派的理论体系,一直抱有极大的好奇和敬意。克莱因的思想,以其对婴儿早期心理世界的深刻洞察,对潜意识冲突和防御机制的精妙阐释,常常让我感到既震撼又着迷。这本书的副标题“历史、临床理论与经典案例”则精准地概括了我对一本优秀的精神分析著作所期望的内容。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克莱因学派的发展脉络,理解其理论是如何在精神分析的宏大图景中占据独特地位的。同时,对于“临床理论”的深入剖析,是我最期待的部分。我渴望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好客体”与“坏客体”的内化,以及在处理抑郁性焦虑时,个体所经历的修补性努力。而“经典案例”的引入,无疑是检验理论的最佳途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通过生动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感的临床实践,让我能够看到一个真正的克莱因式分析是如何进行的,治疗师又是如何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引导来访者穿越内心的迷雾。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深入克莱因思想核心的学术之旅,一次对人类心灵奥秘的哲学思辨。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精神上的分量。我是一名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在阅读了弗洛伊德的一些经典著作后,总觉得克莱因的思想体系有着一种独特的、更为原始的冲击力。她对婴儿早期内心世界的探索,对潜意识最深层冲突的挖掘,常常让我感到既震撼又着迷。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克莱因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发展,以及“好客体”和“坏客体”在婴儿内心世界中的形成和内化过程。这些概念在我看来是理解个体情感模式和人际关系模式形成的关键。此外,对于“投射性认同”这一核心概念,我渴望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种防御机制,更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不断被复制和强化的动态过程,理解它的运作机制,对于理解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困境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生动、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将这些抽象的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克莱因理论的临床价值和解释力。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关于理解人类最早期情感体验和心理防御的深刻旅程。

评分

不错。。。。。。。。。。。。。。。。。

评分

非常喜欢非常满意非常高兴

评分

非常赞的一本精神分析指导书。

评分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评分

不错。。。。。。。。。。。。。。。。。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Profesia del condor y el aguila

评分

还挺好的。。

评分

非常赞的一本精神分析指导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