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轰动全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课程,《纽约客》《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电讯报》《Slate》《Vice》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热评。
2.表面上是一本励志书,其实是一本高级上网方法论,骨子里却是一本脑洞大开的网络生活预言。
3.作者说:正确地 “在网上浪费时间”,刷网页、滑手机、聊天、看小猫视频,都可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4.作者说:从“社交网瘾”“低头族”到写作机器人,还有“数字通灵板”,互联网的更多乐趣其实你还没发现。
5.作者身兼美国知名概念艺术家、诗人、网站编辑、网络电台主持人,曾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授予“桂冠诗人”称号,跨学科分析网络生活各种利弊,附赠101种在网上“浪费”时间的脑洞建议,个人独处不再无聊,朋友聚会避免“尬聊”。
我们平时上网多大程度上是浪费时间,多大程度是在学习、关心社会、激发创造力?我们真能彻底断网,逃离社交网络吗? 手机把都市人变成一群电子僵尸,是福是祸? 浏览记录就是我们将来的回忆录吗?文件归档属于一种现代民间艺术? 不自拍、P图、发朋友圈,我还是我吗?
美国知名概念艺术家戈德史密斯认为:上网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本书中他以跨学科角度、散文式语言进行论证,涉及大众传播学、计算机、心理学,以及电影、现代艺术和文学诗歌等领域。
肯尼思·戈德史密斯(Kenneth Goldsmith),美国概念艺术家、诗人、网站编辑、网络电台主持人,曾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授予“桂冠诗人”称号。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期间,推出了一个名为“在网上浪费时间”的课程,引起媒体的轰动。曾编著《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等图书,目前与同为艺术家的妻子及两个儿子生活在纽约。
美国概念艺术家兼诗人戈德史密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了一个名为“在网上浪费时间’”的课程,他几乎冲击了互联网本身。《纽约客》《大西洋月刊》《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CNN、英国《电讯报》,以及许多其他媒体都表达了震惊、沮丧甚至好奇心。戈德史密斯的思想以出色的颠覆性和无限的共享性,触动了媒体敏感的神经。
——美国ya马逊网站
几十年来,肯尼思·戈德史密斯一直督促我们质疑何谓结构、何谓艺术。如何不在网上浪费时间?他展示了各种各样、令人信服的上网方式,同样也雄心勃勃地证明了当代艺术与网络对我们的重大影响。
——大卫·希尔兹,美国作家
互联网使世界变得更加智能,也大大提升了我们自身的能力。从霍桑房屋的七个尖角阁,到威尔斯世界的大脑和麦克卢汉,我找到了一本互联网生活指导书。它同时也是一部ji佳的未来史。
——格伦,美国时尚作家
精通于先锋艺术和超现实的观察和表演模式,在我们所谓的“现实世界”里,戈德史密斯为我们所说数字或虚拟世界,写出了一本精彩的指南。在他的指引下,上网冲浪和概览当代科技文化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
——罗博·沃克,Significant Objects网站编辑
有趣生动地调查了人们与网络互动的方式……戈德史密斯保持着敏锐的注意力,把各种各样的有趣想法结合在一起,向普通观众解释了zui新的信息。
——《出版人周刊》
十分具有说服力的论点。我们对传统观念中斥之为“浪费时间”的行为,实际上是很花时间的。
——《柯克斯评论》
序言让我们一起“沉迷”网络吧
01社交网络是逃不开的生活方式
02手机让我们变成电子僵尸
03浏览记录是我们新的回忆录
04文件归档是新的民间艺术
05手机内存是我的私人储藏室
06我拍,故我在
07压缩格式是我们丢失的财产
08140字是文学创作的新动力
尾声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更美好
附录在网上“浪费”时间的101种方法
2014年一个周六的清晨,我在我那没多少粉丝的Twitter上发布了一门新的课程:“我的新课程——‘如何在互联网上浪费时间’,即将于下学期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开设。”并附上了课程简介:“我们在屏幕前度过了人生,而且大部分时候是在浪费时间:浏览社交网站、看小猫的视频、聊天、购物。但是,如果说点击、发信息、更新状态和四处浏览等行为,都是我们创作一部引人入胜而又感情充沛的文学作品的原始素材,那又会如何呢?我们能否利用我们的Facebook重写一部自传?我们能否通过窃取Twitter上的内容,来撰写一篇精彩的短篇小说呢?我们能不能将网络重新构建成一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诗歌?这门以我们的笔记本电脑和无线网作为唯一教材的课程,会将重点放在如何将漫无目的的上网行为巧妙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学创作。这门课会要求学生花三个小时盯着屏幕,其间他们只能通过聊天室、聊天机器人、社交网络和邮件收发软件来相互交流。为了支撑我们的实践,我们还会通过阅读一些重要的文献来探讨人类利用无聊和消遣的漫长历史。这门课规定学生必须注意力分散,进行多线程操作,并且要在网上毫无目的地肆意浏览。
当我过了几个小时重新去查看这条状态的时候,它已经被疯狂传播开了,随之而来的是如下评论:“等等,我想我已经能在这个领域读博了。”“这门课我肯定能得A。”在我的推送里,我收到了一份Vice杂志的采访邀请,于是第二天接受了他们的采访。此后不久,我又在收件箱中看到一封来自《华盛顿邮报》的邮件,他们也邀请我接受采访,我也去了。在那之后,我每天都会收到无数的采访邀请,其中不乏一些主流电视节目,但我都一一拒绝了。当作为消息源头的我不再提供新的材料时,媒体们便开始炒冷饭,最终结果便是媒体报道媒体。
……
在网上浪费时间是指什么呢?很难说。我没想到竟然无法简单对它下定义。当我漫无目的地在网上点击时,是不是因为没有把这段时间花在工作上而浪费掉了呢?可我已经对着这个屏幕工作了好几个小时,而且说实话,我确实需要休息一下,不去想工作的事情,开一会儿小差。但是,与我们对“在网上浪费时间”的一般认识不同的是,我并没有去看小猫的视频。好吧,也许我看了几段,但我真的对自己遇见的话题很感兴趣:总统、摇滚明星以及那艘军舰。当然,我可以不点开它们,但是我最终点开看,是因为我真的感兴趣。我没点开看的东西,同样也有很多。如果你听信了网络专家的话,会觉得我们整整三个小时看的都是“标题党”文章,也就是那些靠哗众取宠的标题哄你点进去的网页,这与我们在周六早上一坐下来就连看三个小时卡通片其实如出一辙。但事实上,大多数人上网的时候并不会在同一件事情上花三个小时。相反,我们在这段时间里会干很多事情,其中一些无关紧要,另一些则意义重大。我们坐在电脑前花的时间,是一段混杂的时间,它反映的是我们的渴望,这与两眼呆滞地坐在电视机前被灌输一些我们其实并不感兴趣的东西恰恰相反。因为电视给我们的选择少之又少。自然而然地,我们就成了“沙发土豆”,而且我们许多人都切实地感到自己在浪费时间,就像我们的父母所斥骂的那样,要“烂”在电视机前了。
这几天,我在网上读到的一些文章说“现代人不再阅读了”,其中颇具讽刺意味。当人们听说我在写诗的时候,往往会承认他们现在什么都不读了。前几天,我在一家银行开户,那位银行职员听说了我现在干的事情后,叹了一口气,承认他最近确实阅读比以前少了。我问他有没有Facebook账号,他说有。我又问他有没有Twitter账号,他说也有。我问他是否收发电子邮件,他说是的,每天都会收发很多封。我告诉他,那事实上他每天都在阅读和写作大量的内容。我们读的和写的东西,比过去30多年里还要多,只是我们读写的方式与过去不同了—我们是在略读、剖析、一扫而过、标记、转发、群发着语言,这些做法现在还未被认可为文学,但是随着一大批作者开始使用来自网络的原材料构建起他们的作品,这种新的读写内容成为文学的一部分是迟早的事。我经常读到一种说法:在电子屏幕时代,我们已经失去了全神贯注的能力,变得很容易分心,无法聚精会神。但是环顾四周,我看见的却是人们的眼睛一刻也离不开他们的电子设备,我从来没见过比这更集中精力、聚精会神、全情投入的状态了。
我发现,那些说我们注意力不再集中的人,往往也是最担心电子设备成瘾的人,这实在是很讽刺。同样讽刺的是,我发现读到的大多数关于人们沉迷上网的文章,本身就来自网络,它们零散地分布在各种网站、博客、Twitter和Facebook主页上。在此类博客里,我读到了互联网如何让我们变得不善交际,以及我们如何失去了与人交流的能力。但是每当我看见人们使用电子设备时,都会发现他们在互相沟通:发信息、聊语音、在线聊天。所以我难免感到困惑,这怎么就算“不善交际”了?一段被割裂成许多短句和表情包的对话,仍属于同一段对话。看看那些正在你来我往、热火朝天地用短信聊天的人,他们脸上充满了普通人类的情绪表达——期待、大笑、感动。批评者声称,仅仅是拥有电子产品这一行为本身,就阻碍了我们的交流,而治疗技术成瘾的最佳解药,则是回归最传统的、面对面的谈话方式。这些人说:“我们需要重新发挥起对话的作用。对于数字时代冷漠的人际关系来说,这就是所谓的‘倾诉疗法’。”但是这种看法似乎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智能手机在本质上依然是一种电话,它们都是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双向沟通的工具,且这种对话充满了情绪丰富的语音韵律与温存。难道,在电话发明140余年之后的今天,人们在电话里的对话仍被看作一种缺乏“亲密感”的交流吗?并且由于以技术作为媒介依然被轻视吗?
我承认,在翻开《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这本书之前,我内心是有些许抵触的。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能够驾驭网络的人,不至于沉迷其中。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准的解剖,揭示了我们在互联网世界中,是如何被动的“被定义”和“被塑造”的。作者并没有用宏大的叙事来描绘互联网的罪恶,而是聚焦于个体经验,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让我们看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网络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因和技术陷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算法”的描述,它不仅仅是将算法视为一个冰冷的技术词汇,而是将其比作一个无所不能的“数字牧羊人”,它知道我们的喜好,我们的恐惧,我们的欲望,然后用最精准的方式,将我们引向它想要的方向。这种描述,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同时也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要“挣脱”的冲动。书中的某些段落,让我看到了互联网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模糊了我们对“真实”和“虚假”的界限,让我们沉浸在由数据构建的“回声室”中,而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如何戒网”的手册,而是一本让你“如何觉醒”的启迪之书。它让我开始质疑,我真正的时间,我真正的人生,究竟是在哪里?是在屏幕的微光中,还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故事感,沉静的蓝色调,搭配着一个抽象的、仿佛在互联网信息流中挣扎又寻找出口的图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在网络世界里“冲浪”高手,但内心里却总有个声音在质疑,我到底在追逐些什么?是真正的知识,还是转瞬即逝的碎片化信息?打开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看到关于“如何不上网”的直接指令,而是被作者娓娓道来的网络世界的变迁史所吸引。从最初的BBS论坛,到如今的算法推荐,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被描述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屏幕前。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流露出对技术发展的抵触,而是以一种近乎历史学家的严谨,分析了技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我们是如何被“设计”去花费更多时间的。我开始反思,那些我以为是自主选择的网络行为,有多少是被平台巧妙地引导和诱惑的结果?那些耗费我无数个小时的“信息茧房”,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书中的某些章节,让我对“注意力经济”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才明白,原来我的时间,早已成为了一种宝贵的商品,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被兜售。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我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用户,而是开始以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审视这个我每天沉浸其中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为什么”的书,引导我深入思考,我与网络的关系,以及我真正想要从网络中获得什么。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投入阅读,而是将它放在床头,每天睡前翻几页。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籍,应该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而不是一味地灌输道理。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给我任何关于“时间管理”的技巧,也没有罗列“戒网瘾”的药方,而是用一种极为平缓、温和的笔触,带我进入了一个关于“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辨。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我们在网络世界中是如何一点点迷失自我的。那些刷不完的短视频,看不尽的八卦新闻,以及永无止境的社交互动,都像是无数个闪烁的诱饵,将我们的意识牢牢地困在其中。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描述了“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是如何被互联网放大,以及这种心理如何驱使我们不断地刷新、点赞、评论,生怕错过任何一点“重要的”信息。而事实上,我们错过的,恰恰是真实的生活本身。它让我意识到,许多时候,我们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并非是在“获取”什么,而是在“逃避”什么——逃避现实的压力,逃避内心的空虚,甚至逃避与自己独处的勇气。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网络习惯,那些我曾经习以为常的行为,在作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的无意义和荒诞。它不是一本告诉你“该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思考”的书,引导你拨开网络世界的迷雾,重新找回那个真实的自己。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信息洪流中“遨游”的人来说,《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盏及时出现的灯塔,指引着我在茫茫的网络海洋中,重新找到航向。我一直以为我是在主动地“选择”我的网络内容,主动地“消费”我的娱乐时间,但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让我看到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批判互联网,而是以一种更为深刻的视角,探讨了技术发展如何一步步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拖延症”与“网络沉迷”之间关系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许多时候,我们沉浸在网络世界,并非是出于真正的兴趣,而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联想到了“心流”的概念,作者对比了我们在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时所获得的深度满足感,与在网络上漫无目的地滑动屏幕时所感受到的空虚和疲惫。这种对比,让我猛然醒悟,我过去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有多少是真正的“享受”,又有多少是无谓的“消磨”。它没有给我任何“治愈”的特效药,而是以一种温柔而深刻的方式,引导我自我反思,让我自己去发现,我真正想要的生活,以及如何才能实现它。
评分我很少会主动去购买和阅读这类探讨“网络行为”的书籍,总觉得与我这种“网络原住民”没什么关系。然而,《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独特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网络的关系。它没有给我任何强制性的指令,没有给我任何“成功学”的鸡汤,而是用一种近乎文学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在网络世界中的种种“不经意”的行为。作者巧妙地将宏观的网络技术发展与微观的个人心理活动相结合,让我看到了那些看似随机的网络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技术逻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信息过载”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之所以不断地刷新,并非是真正渴望获取信息,而是一种对“错失”的恐惧。这种恐惧,如同一种无形的枷锁,将我们牢牢地束缚在屏幕前。更让我惊讶的是,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哲学思想,来佐证他对网络时代人类困境的理解。这让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互联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的书,一本关于我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清醒和独立的思想的书。它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上网?是为了学习?娱乐?还是仅仅为了逃避现实?这种由内而发的反思,比任何强制性的戒网建议都要来得深刻和持久。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对网络运用自如的人,直到我读了《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在网络世界里的“自由”,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精心设计的“幻象”。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互联网,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我们在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碎片化信息”对我们思维能力的影响的讨论,它让我看到了,那些我们每天接收的、看似有用但缺乏深度连接的信息,是如何一点点地削弱我们的专注力,让我们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联想到了“禅修”的概念,它提醒我,真正的宁静和专注,来自于内心的沉淀,而不是向外寻求短暂的刺激。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它让我看到了自己在网络世界里的种种“不自知”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所隐藏的隐患。它不是一本提供“解决方案”的书,而是一本引导“自我觉察”的书。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上网?是为了获取知识?建立联系?还是仅仅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这种由内而外的反思,比任何外部的约束都来得更有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对网络生活感到迷茫的时期。我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新闻网站和各种APP上,但总感觉自己一无所获,反而身心俱疲。这本书的标题直接击中了我的痛点,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与其他同类书籍不同的是,《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并没有给我任何强制性的“戒网”指令,而是以一种极为平缓、却又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带我深入地剖析了我们在互联网世界中的种种“不经意”的行为。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注意力经济”是如何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榨取的,以及“推荐算法”是如何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我之所以不断地刷新,并非是真正渴望获取信息,而是出于一种对“错过”的恐惧。这种恐惧,让我无法安宁,也让我无法专注于当下。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不要上网”,而是通过深刻的剖析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你自己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网上“虚度人生”,以及这种“虚度”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管理,更是一种关于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并非是它提供了多少“不去网上浪费时间”的具体方法,而是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时间”以及“人生”这两个概念。作者用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我们在互联网世界中是如何一点点地“消耗”自己的生命的。我读到书中关于“注意力经济”的分析时,感到一阵寒意。我这才意识到,我每天在屏幕前花费的无数个小时,并非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被精心设计过的商业模式所驱动。那些推送、点赞、评论,都如同一个个精密的诱饵,将我的注意力牢牢地吸附在屏幕上,而我的时间,也随之悄无声息地流逝。书中的一些章节,让我联想到了古老的哲学命题,关于“存在”与“虚无”,关于“真实”与“虚拟”。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是在用互联网“充实”我的生活,还是在用互联网“填补”我的空虚?这种深刻的反思,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些生活习惯。那些我曾经认为理所当然的网络行为,在作者的笔下,显得如此的脆弱和无意义。它不是一本告诉你“该做什么”的书,而是让你“去感受”和“去思考”的书,引导你主动去探索,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才能摆脱互联网的“羁绊”,去过一种更具深度和意义的人生。
评分说实话,我曾经对这类“自我提升”的书籍抱有很大的怀疑,总觉得它们过于说教,缺乏实用性。但《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互联网妖魔化,而是深刻地探讨了互联网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是如何在不经意间成为吞噬我们时间与精力的“黑洞”。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细腻地描绘了我们在信息爆炸时代所面临的困境,例如,那些精心设计的“推荐算法”,是如何通过精准地捕捉我们的兴趣点,将我们引入一个又一个信息茧房;又比如,社交媒体上无休止的“点赞”与“评论”文化,是如何让我们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从而不断地将精力投入到虚拟的互动中。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心流”状态的描述,他对比了我们在专注于某项任务时所体验到的深度满足感,与在网络上漫无目的地滑动屏幕时所感受到的空虚和疲惫,这种对比让我豁然开朗。我开始意识到,我过去花费在网络上的那些时间,很多时候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成就感,反而是一种无休止的消耗。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它没有直接告诉你“不要上网”,而是通过深刻的剖析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你自己去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在网上“虚度人生”,以及这种“虚度”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关于时间管理,更是一种关于生活态度和人生选择的深刻反思。
评分说实话,在阅读《如何不在网上虚度人生》之前,我曾对这类探讨“数字生活”的书籍抱有刻板印象,觉得它们会充斥着技术术语和枯燥的理论。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为温和且富有感染力的笔触,将复杂的网络现象解读得深入浅出。它没有给我任何关于“如何戒断”的压迫感,而是通过对我们日常网络行为的细腻描绘,让我们自己去体会其中的“虚度”之处。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社交货币”的分析所打动,它让我看到了,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追求的点赞、评论和分享,很多时候并非出于真实的分享欲,而是为了换取一种虚拟的社会认可,一种“社交货币”。这种对个体心理动机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自己在网络上的许多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的某些章节,还引入了历史上的思想家对“时间”的看法,将现代的网络困境置于更广阔的哲学视野下进行审视。这让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互联网,更是一本关于“人生”的思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充实”,并非来自于网络世界的喧嚣,而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对现实生活的投入。它是一本能够让你读完之后,会不自觉地放慢节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方式的书。
评分包装完好~速度快~
评分很好的书 在书店翻过 感觉很好 京东送货快 优惠多 好评
评分不错的书,物流很快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特价满减加用券,很实惠啊,给力。
评分朋友推荐的,确实不错,活动买划算。
评分很好的书 在书店翻过 感觉很好 京东送货快 优惠多 好评
评分京东的书保护的要比其他的电商好得多 客服给力 售后灵活 快递迅速 最近又打折 很好 这本书很潮 今日开始看
评分很好的书,读后引人思考人生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