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年表读通世界史

用年表读通世界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世力 主编,武鹏,刘英奇 副主编 编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历史
  • 年表
  • 通史
  • 历史学习
  • 文化
  • 知识
  • 教育
  • 历史普及
  • 时间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58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9867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9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全书上起远古,下迄20世纪末,依时间顺序分为四大板块,十四个阅读主题,均有简明概述。

◎用年表贯穿全书,标示公元、地域、国别,以朝代兴衰、政权更替、战役、改革、文化成就和重要人物等为主要内容;中国史大事一并列出,以便对照。

◎二百余条“历史叙事”,以纪事本末的形式介绍各个时期的重要史实,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发展脉络作完整叙述。并与年表相呼应。

◎全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人物为纬,方便查询、适合阅读。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更是一本有趣的历史书。“历史年表”,简明扼要地呈现事件始末、人物生平及文化成就等;“历史叙事”,以讲故事的形式轻松述说重要史实,将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融合,以时间为经,事件、人物为纬,清晰呈现从上古到20世纪末的世界历史进程。

作者简介

  马世力,1949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历史学会理事、教育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独立撰写学术论著20余篇(部),两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世界上古史

阅读一?文明的曙光003

人类的起源?004

泥板文书上的楔形文字?005

埃及:尼罗河的馈赠?007

哈拉巴文化?008

金字塔的奇迹?010

萨尔贡一世:天下四方之王?012

汉谟拉比法典:刻在石柱上的法律?013

克里特的米诺斯文明?015

奥西里斯的传说与埃及的木乃伊?016

埃赫纳吞:孤独的宗教改革者?018

特洛伊的传说与《荷马史诗》?020

影响深远的腓尼基字母?022

“多金”的迈锡尼?023

伟大的史诗《摩诃婆罗多》?025

狼孩与罗马城:罗马建城的传说?027

忒修斯与吕库古改革:雅典和斯巴达的不同道路?029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空中花园?031

居鲁士大帝:波斯帝国的奠基者?033

佛陀释迦牟尼?034


阅读二?地中海文明的兴起037

希波战争: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冲突?038

雅典的民主政治:从梭伦到伯里克利?039

雄伟的帕特农神庙?041

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的“世界大战”?043

亚历山大东征?044

三位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046

罗马共和国平民与贵族的斗争?048

双面的阿育王?050

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052

角斗士大起义:斯巴达克斯的故事?053

“无冕之王”凯撒?055

耶稣的传说?057

罗马第一位元首:屋大维`奥古斯都?059

罗马建筑的永恒经典:斗兽场与万神殿?061

罗马帝国“五贤帝的黄金时代”?063

“三世纪大危机”?065

君士坦丁与君士坦丁堡?066

日耳曼人的入侵与西罗马的灭亡?069


世界中古史

阅读三?中古史的开端073

克洛维和法兰克王国?074

尼卡起义:血溅赛车场?075

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廷的奇迹?077

流芳千古的《罗马民法大全》?079

圣德太子的推古改革?081

克尔白:麦加朝圣?083

穆罕默德和壕沟之战?084

大化改新?086

丕平献土:教皇国的出现?088

查理大帝?090

凡尔登条约:三分天下?092

基辅罗斯的“索贡巡行”?093

神秘的玛雅文明?095

《源氏物语》:世界上最古老的长篇小说?097

“医者之父”阿维森纳?098

诺曼征服:黑斯廷之战?100

卡诺莎觐见:皇帝与教皇?103


阅读四?黎明的前夜107

琅城自治:欧洲城市的兴起?108

武士的形成?109

源平合战和镰仓幕府的形成?110

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113

儿童十字军:一场圣战??114

“失地王”约翰与《自由大宪章》?116

巴黎大学?118

托马斯`阿奎那与经院哲学?120

封君与封臣?122

但丁:中世纪最后的诗人?124

“钱袋”伊凡大公?125

恐怖的黑死病?127

阿维农之囚?128

“苍狼的后裔”帖木儿?130

圣女贞德?131

《天方夜谭》:阿拉伯文学的明珠?133

1453年的悲歌:君士坦丁堡陷落?134


世界近代史

阅读五?开拓进取的欧洲人139

地理大发现?140

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41

莫卧儿王朝的建立?143

莫尔与《乌托邦》?145

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146

“雷帝”伊凡四世?148

尼德兰革命:“海上马车夫”的出场?150

胡格诺战争与《南特敕令》?152


阅读六?早期殖民扩张中的欧洲与世界155

英国东印度公司?156

日本从战国走向统一: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与德川家康?157

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159

弗朗西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160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162

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者牛顿?164

光荣革命?165

彼得大帝:带领俄国走上强国之路的沙皇?167

七年战争与“日不落帝国”的建立?169


阅读七?启蒙时代171

苏格兰启蒙运动?172

詹姆斯`瓦特与蒸汽时代?174

莱克星顿的枪声?175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先驱?177

攻占巴士底狱与《人权宣言》?178

热月政变:“革命恐怖”的终结?180

司法独立的先声:马伯里诉麦迪逊案?182


阅读八?对人类解放道路的探求185

威廉`洪堡与普鲁士教育改革?186

拿破仑:毁誉参半的天才?187

拉丁美洲的独立?189

普希金:俄国最伟大的诗人?191

马克思与《共产党宣言》?193

印度民族大起义?195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196

林肯:解放黑奴的总统?198

明治维新?200


阅读九?进步与危机的时代203

“铁血宰相”俾斯麦?204

巴黎公社与《国际歌》的诞生?206

意大利的统一?208

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209

瓜分非洲的狂潮?211

“扒粪运动”?212

巴斯德:战胜病菌的科学家?214

日俄战争:攻陷旅顺与对马海战?216

易卜生:现代戏剧之父?217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219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220


世界现代史

阅读十?走向衰落的欧洲225

萨拉热窝事件?226

巴拿马运河?228

毒气战与1925年日内瓦议定书?229

“阿芙乐尔”号的炮声?231

凡尔赛:“分赃会议”?232

华盛顿会议?233

凯末尔:现代土耳其之父?235

大萧条?237


阅读十一?法西斯势力的崛起与世界大战239

从流浪汉到总理?240

强权蹂躏下的科学:李森科事件?241

墨索里尼入侵埃塞俄比亚?243

日本二二六兵变?244

慕尼黑阴谋?246

“白色方案”?248

奥斯维辛集中营?249

“海狮计划”?251

“巴巴罗萨计划”的破产?252

偷袭珍珠港:“虎虎虎”?254


阅读十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257

血战斯大林格勒?258

诺曼底登陆:著名的“D日”?259

刺杀希特勒?260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的会晤?262

联合国成立?264

原子弹的硝烟?266


阅读十三?两极对峙下的世界局势269

冷战:铁幕降临?270

圣雄甘地?271

以色列的建国和中东战争?273

朝鲜战争?275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276

越南的泥潭?278

古巴导弹危机?279


阅读十四?从对峙走向缓和283

我有一个梦想:美国民权运动?284

航天英雄加加林与阿姆斯特朗?285

慕尼黑惨案?287

苏联入侵阿富汗?289

切尔诺贝利惨案?290

南非的种族和解之路?292

海湾战争:冷战后的硝烟?294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296

前言/序言

  历史学是一门学问。它有什么用?是人们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答案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从最为世俗的实用角度出发,认为历史学一点用也没有,它不能帮人发财,不能助人为官,更不能把人送上各种神圣的祭坛,而且还有极大的风险,历史上因作史而丧命者绝非罕见;另一种是从人类文明角度出发,认为历史学具有大大超出“用”这一浅表层面的“本”能,即“立人”与“立国”之功能,“大用若无”。笔者持后一种观点。

  简而言之,历史学可以用经过浓缩的文明精华和惨痛的野蛮记录,大大缩短“动物人”向“社会人”的进化时间,提高社会的自净功能,改善国家与人为恶的形象。历史学要完成这三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在完成文化(或学术)使命的同时,从象牙塔中走向大众。这是一次历史学本我的复归。“年表”本是治史的一种手段,读史的一种工具,但现在也可以用来编写史书,成为编史的一种体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意。

  为什么要用“年表”这种体例来编史呢?

  “编年”和“纪传”是编史的两种常用体例,各有长短。“复原”和“评价”是治史的两项主要任务,各有所难。“编年”和“纪传”这两种体例的最大长处就是能把作者对历史的“复原”与“评价”任务合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了解历史发展的概貌和作者对历史的臧否。但这种结合的长处,也正是以这种体例作史与读史方法中的短板,即以剪裁历史素材和重组历史片段为主要手段的“复原”作品,注定要与历史“真实”具有不同程度的脱离,从而产生复原过程中的“失真”,而不同程度的复原“失真”又会导致评价的某种“偏颇”与“失信”。近年来,撰史者为了规避这种弊端,努力在“复原”过程中尽量减少对以时间为中轴的历史片断的剪裁,同时尽可能地把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评价权还给读者,于是“年表史”出现了。

  为了更好地体现年表史的长处,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尝试了多种体例,最后采用了四层次撰写体系:第一层次是按世界史学界通例,把远古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历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代,即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具体分期不在这里赘述。每个历史时代前均有关于这一历史时代主要特征、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概述,以利于读者把握历史的阶段性与规律性;第二层次是以时间为经线,把各个历史时代中有典型意义的时期划分为不同的“阅读时段”,全书统一编排“阅读时段”序号,共划分为十四个“阅读时段”,每一“阅读时段”前也有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重大事件、重要文献典籍和制度等内容的简要描述;第三层次是本书的重点—年表。年表对相应事件、人物、现象和典籍等的选择,以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和历史衔接作用为标准,以使读者能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基本脉络;第四层次是以事件、人物、典籍、现象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结点”。它们不同于历史名词的地方在于,更加突出历史的整体性、关联性、规律性和内在的逻辑性,从而尽可能完整和真实地再现历史过程的网状结构。希望它们能对读者全面理解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形成厚重的历史意识有所助益。

  由于以这种方式写作的史著还不多,尤其是年表世界史的编写在我国还是一个尝试,我们面临着许多具体问题。但在李洪超编辑的推动和鼓励下,我们还是开始了这一艰难的编写和探索过程。我们深知这一尝试的难度,加之我们能力有限,本书不可避免地存在错漏和悖谬之处,恳请读者和同仁们批评指正。

  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余琛瑱和郝玉琴。

                                          马世力  

                                         2016年10月于天津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类图书的详细简介,严格遵循您的要求,不包含《用年表读通世界史》的内容,力求展现出详实的叙述和自然的文笔,字数在1500字左右: --- 史诗的脉络:一部全球文明的深度巡礼 导言:时间之河的截面与永恒的追问 历史并非线性、均匀流淌的河流,它更像是一张由无数支流、洋流和暗礁交织而成的复杂水域图谱。我们常常被淹没在浩瀚的史料和纷繁的事件中,难以把握其内在的结构与宏大的走向。《史诗的脉络:一部全球文明的深度巡礼》正试图提供这样一幅清晰的航海图——它不局限于单一地域的荣光与衰败,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人类文明的共同舞台,探究不同文明形态如何相互碰撞、融合与演化,最终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全球格局。 本书的核心目标,是超越传统史学中“西方中心论”或“单一民族史观”的局限,构建一个真正具有全球视野的历史叙事。我们相信,理解历史,必须理解“同时性”与“关联性”——在同一个时间点上,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正经历着何种变革,而遥远的中国王朝又在酝酿着怎样的社会结构调整。这种并置和对比,是理解历史复杂性的关键。 --- 第一部:文明的黎明与根基的奠定(约公元前 40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从游猎采集社会向定居文明过渡的决定性阶段。我们细致剖析了“大河文明”的兴起,不仅是尼罗河畔的法老时代,也包括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苏美尔与阿卡德的城市国家。重点探讨了早期文字系统的发明(如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如何成为社会组织和知识传承的基石,以及青铜冶炼技术如何重塑了军事和农业的生产力。 跨越欧亚大陆的视野: 与此同时,本书将笔锋转向了东方的初步成型。我们审视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在城市规划与卫生系统上的超前性,并深入分析了早期雅利安人迁徙对南亚社会结构(如种姓制度的萌芽)的深远影响。在中国,黄河文明在夏商时期的权力集中与神权政治的结合,展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独特路径。 思想的初现: 这一时期,人类开始进行系统性的哲学与宗教思考。我们描绘了《奥义书》中对“梵我”关系的探讨,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中体现的社会契约的雏形,以及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在治理多元文化帝国时所展现出的宽容与制度创新。这些思想火花,构成了后续数千年人类精神文明的底层架构。 --- 第二部:古典帝国的崛起与东西方的对话(约公元前 500 年 - 公元 500 年) 古典时代是帝国模式成熟的时期。本部分侧重于大型、持久性帝国的构建及其对周边世界的影响。 地中海的霸权: 我们详细描绘了希腊城邦的政治实验——民主的诞生、苏格拉底式的理性精神的兴起,以及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如何将希腊文化播撒至中亚,催生了希腊化文明的独特融合。随后,罗马共和国的扩张与帝国体制的建立,展现了法律、工程学和军事组织在维系超大规模多民族国家方面的典范作用。 亚洲的王朝循环: 在东方,秦汉帝国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大一统”观念的最终确立,以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固化。我们探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不仅仅是贸易通道,更是文化、疾病与技术传播的复杂网络。同时,贵霜帝国在印度河流域对佛教的接纳与推广,使其成为跨越地域的全球性宗教的先决条件。 宗教的轴心时代: 这是人类精神史上的关键时期。本书着重分析了基督教、佛教和道家思想在这一时期如何形成其核心教义,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追随者。古典时代的终结,并非简单的衰亡,而是技术、人口压力与边疆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构性转型。 --- 第三部:中世纪的重塑与全球性的交汇(约公元 500 年 - 公元 1500 年) 中世纪并非一个“黑暗时代”,而是世界各大文明板块在继承古典遗产的同时,进行深度重塑和资源整合的关键时期。 伊斯兰世界的勃兴: 我们深入研究了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迅速扩张所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从阿拉伯帝国对科学、数学(代数、零的概念)和医学的继承与发展,到其在东西方贸易网络中的核心枢纽地位,伊斯兰文明在这一时期扮演了连接古典世界与新兴欧洲的关键桥梁。 东方的鼎盛: 唐宋时期的中国在技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和经济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化水平与人均财富一度领先全球。在同时期,拜占庭帝国维持了东罗马的文明火种,而新近兴起的斯拉夫文明则开始接受东正教的影响。 欧洲的缓慢觉醒: 在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天主教会的统一化作用,以及查理曼大帝的短暂统一尝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奠定了社会和制度基础。我们同时考察了玛雅文明在美洲的独立发展,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对拜占庭和近东地缘政治的最终决定性影响。 --- 第四部:转型的时代与全球体系的构建(约公元 1500 年 - 公元 1900 年)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人类社会如何突破地域限制,开始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全球体系,其动力源于技术飞跃、经济结构转变和思想革命。 地理大发现与“哥伦布交换”: 重点分析了欧洲航海技术的发展如何连接了美洲、非洲和欧亚大陆。这不仅仅是贸易线路的开辟,更是物种、疾病和人类群体的剧烈交换,对全球生态和人口结构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绝对主义与启蒙: 欧洲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与新的科学方法论(伽利略、牛顿)的结合,催生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理性审视。启蒙运动的思想(洛克、卢梭)直接为后来的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工业革命的浪潮: 我们详细分析了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出现如何彻底改变了生产关系、社会阶层结构和全球财富的分配。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得某些地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力量,也为后续的殖民扩张埋下了伏笔。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殖民主义的经济逻辑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相互建构。 --- 结语:通往现代世界的螺旋上升 最后的章节将历史的目光聚焦到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探讨了民族主义的兴起、帝国主义竞争的白热化,以及所有这些历史张力最终如何汇聚成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成熟的框架,使读者能够将具体的历史事件置于宏大的文明演化曲线中进行理解,从而洞察我们今日世界的复杂性和多重性。 《史诗的脉络》力求让读者认识到,历史不是一系列孤立的插曲,而是一个相互依赖、持续反馈的全球性过程。通过跨越时空和地域的对比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对“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视角——“时间感”的重塑。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时间点,而是通过对比和并置,展示了不同地区在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比如,当东方某个帝国正处于鼎盛时期时,西方可能正经历着黑暗时代的探索,这种强烈的反差感,让人深刻体会到历史发展的非同步性和多样性。这种并列的叙事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历史绝不是单一线性的发展,而是无数条河流在不同河道中蜿蜒前行。作者在选择和取舍史料时,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被纳入时间轴的事件,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共同构成了那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对于渴望建立全局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把极好的钥匙。

评分

我必须称赞一下本书在视觉信息传达上的巧妙处理(尽管我谈论的是内容,但其结构本身带来的直观感受值得提及)。它成功地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阅读它,就像是激活了大脑中沉睡的“历史坐标系”。过去那些模糊不清的年代概念,现在变得清晰可见,相互之间的距离和联系也一目了然。它帮助我修正了许多根深蒂固的“时间错位感”,比如将古老文明的辉煌时期与近代早期的一些事件进行了准确的对标。这种基于时间线的结构,有效地对抗了我们大脑中固有的“线性时间偏见”,让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共同进程与区域特色。它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思维工具,让历史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成为一种空间感和时间感的构建活动。

评分

这本书在概念的梳理和历史事件的逻辑关联性上做得尤为精妙。它不仅仅是时间戳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清晰地揭示了“为什么”和“如何发生”。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将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政治决策、技术革新与社会变迁,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某些篇章中,作者对特定历史转折点的分析,那种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它引导读者去思考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事实陈述。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脉络感到困惑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本书简直是搭建知识体系的绝佳蓝图。它将原本散落在脑海中的碎片化历史知识,通过清晰的框架结构进行了系统化的整合,使得知识的提取和应用变得高效而顺畅。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像传统史书那样堆砌繁琐的年代和事件,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脉络编织成一张清晰可见的图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历史的演进,那些原本零散的王朝更迭、战争冲突、文化思潮的涌动,都因为有了这个时间轴的框架而变得井然有序。作者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避免了学术性的枯燥。尤其是一些对不同文明交汇点的描绘,那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人对人类历史的复杂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的信息密度很大,但由于其独特的组织方式,读起来却毫不费力,反而激发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种结构上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世界史变得亲切可感。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而精准,少有煽情的辞藻,多的是对历史事实的冷静梳理和有力呈现。它给予读者足够的空间去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强加某种固定的历史解读。这种尊重读者的叙事态度,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交流和冲突时所展现的平衡感,没有明显的偏袒或美化,而是力求呈现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部作品不仅仅是历史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份有力的参考工具。每当我对某个历史时期感到迷茫时,翻开相应的时间段,就能迅速找到定位点,这对于自我学习和知识回顾来说,是极其方便和高效的。

评分

收到很久忘了评价,好书,多读读。

评分

学习国学历史

评分

因为台湾学者写的中国史很好,才买的本书,想当然认为本书也不错,哪知大陆学者写的世界史,差!差!差!

评分

给孩子买的,她说挺好的,对学习世界史有帮助

评分

很好

评分

物美价廉,实用实惠。值得收藏。

评分

学习国学历史

评分

。。。。。。。。。。。。。

评分

京东购物就是好,性价比高下次还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