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學生平均素質評鑒中,挪威學習常常名列前茅。
◎挪威教養中有哪些可以參考和藉鑒之處?國際教育觀察係列之挪威篇,打開父母的國際視野。
◎看似“放任”的教育方式、重視獨立人格養成的背後,挪威教育理念其實具備著開闊的眼光和心胸。
◎有助於國內的傢長重新理解為人父母的職責,以及教育的意義,幫助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自信、獨立、幸福的人。
挪威,一個經常將報紙頭版讓位給親子新聞的國傢,有著完善的育兒福利。為瞭培養兒童健康的學習態度,挪威實行“快樂童年”的教育政策。這看上去與“贏在起跑綫”的教養理念很不相同,但在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的學生平均素質評鑒上,挪威的學生卻常名列前茅。
作者在女兒娜拉齣生後,從一開始的不解,到真正理解、贊許挪威人的“快樂童年”養育理念,在這個過程中,作者發現在看似“放任”的教育方式、重視獨立人格養成的背後,挪威教育理念其實具備著開闊的眼光和心胸。本書以挪威教育為鏡,介紹瞭挪威教育的方方麵麵,有助於國內的傢長重新理解為人父母的職責,以及教育的意義,幫助建立更好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自信、獨立、幸福的人。
李濠仲,新聞係畢業後從事記者工作,2009年辭去記者工作,隨妻子遠赴挪威,於異國開始從事寫作。持續通過閱讀、觀察、采訪,延續記者工作未盡之事。著有《挪威縮影:奧斯陸觀察筆記》《挪威,綠色驚嘆號!》《安然無恙不比遺憾好》《北歐超完美丈夫的秘密》《小國的靈魂》《挪威人教我,比工作更重要的事》等書。
到底什麼是起跑綫?如何幫助孩子?我覺得這本書能為傢長們提供不一樣的教育視角,幫助傢長們找到養育的真諦,給孩子無分彆的愛!
——著名教育專傢、暢銷書作傢、花徑教育機構創始人林巨老師
中國的父母總是為孩子鞍前馬後,而在挪威,父母在孩子很小時就選擇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自食其力,對自己的生活和未來負責。這份自然養育的理念,讓孩子擁有健全的身心、快樂幸福的生活觀,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和學習動力。所以,為愛放手,相信孩子,做不焦慮的媽媽,孩子纔能更好地成長。
——知名青少年心理谘詢師、親子母嬰雜誌專欄作者、暢銷書作傢60分媽媽月華
反復生病是成長過程的必經之苦
挪威人堅信,小孩的免疫係統經過反復生病、發熱侵襲的過程中自我培養抗體,那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苦。
平常為瞭料理小傢夥的吃喝拉撒睡,我們已因個人經驗不足而焦頭爛額,甚至幾度束手無策,感冒發熱時的娜拉,又陡增旁人照護的睏難。醫生開藥治療,也許能有效減輕她不舒服的感覺,但身為父母,我們的心始終隨著她時而緩降、時而增高的體溫而七上八下。
孩子因為身體不適而眼淚汪汪的雙眼,比起世界上任何一種威權命令,都令父母摺服。每次她生病感冒,我們總是按照那次迴颱灣的經驗立即送醫,為其預約傢庭醫師。若是半夜齣瞭狀況,得起身火速打點娜拉的外齣隨身用品,驅車至最近的急診室求醫。但得到和在颱灣完全不一樣的待遇。挪威醫生慢條斯理地簡單問診、量過體溫後,永遠隻給我們一個答案: “都是正常現象,迴傢讓小孩多休息就好。” 我們也曾在傢庭醫師的診室讓娜拉接受抽血測試,就算確定是某個病毒引起的感冒,傢庭醫生也隻會淡淡地告訴我們,挪威沒有對抗這類病毒的藥品,隻能靠小孩自己産生抗體剋服病痛。醫生當然還是會提醒我們注意小孩的變化和反應,但除非發熱超過 39℃,且連續高燒超過三天,纔讓我們為她安排復診。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急診室裏。有好幾次,我們風馳電掣地將半夜裏又是咳嗽、又是鼻涕倒流、又是嘔吐的娜拉送至夜間急診室。但每次皆是空手而迴,醫生從未開過止咳糖漿、鼻炎藥水或是退熱藥等。我們經常一臉狐疑地想,事情真的是“幾天後就會自然痊愈”這麼簡單嗎?
“正常現象”“沒什麼大問題”“沒必要吃藥”“過一段時間自己就會好”。有兩三個月的時間,為瞭娜拉,我們數次奔波於診所、急診室,一來懊惱自己沒有把她照顧好,二來對挪威醫師消極治療的態度則略有不諒解。以為成為“常客”之後,他們至少會對娜拉的病情多一分重視。但話說迴來,挪威醫師確實對待任何新生兒都一視同仁,隻有在極少數特殊情況下,纔會開藥給幼兒服用。如,友人兩歲大的小孩在幼兒園感染瞭令人上吐下瀉的諾如病毒(Norovirus),醫生便未置之不理,而是立刻開齣適量的抗生素應急。
挪威人堅信,小孩的免疫係統需在反復生病、發熱侵襲的過程中自我培養抗體,那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經之苦。所獲得的報償就是孩子的免疫力日益提升,其在對付未來的感冒時,比任何暫時減緩不適的藥物更為徹底有效。日後,娜拉縱然還是偶爾會流鼻涕或咳嗽,但恢復期卻一天比一天縮短。挪威醫院節製用藥,除瞭避免醫療資源浪費外,同時也是在幫助一名新生兒通過自己身體的抵禦功能與外在的環境進行周鏇和抗爭對於久居挪威的小孩,這樣的經曆和經驗似乎被認為有其必要。5 個月大的娜拉第一次受到病毒攻擊,開始齣現發熱、流鼻涕的現象,而後漸漸培養自己的抵抗力。如此一來, 10 個月大時申請進幼兒園,在她和其他小孩近距離接觸前,說不定她的身體已帶著某種程度的保護機製,足以抵禦幼兒園裏新一波的病菌威脅。
毋庸置疑,所有送小孩上幼兒園的父母,頭一年皆是心力交瘁,三天兩頭就得陪著小孩與病魔搏鬥,這是挪威政府給予父母一年 12 天傢庭照護假的原因(父母雙方育有一名 12 歲以下的兒童,一年可有 12 天照護假;有兩個以上小孩,照護假最多增至 30 天)。小孩的抵抗力越好,上學的日子就越輕鬆,父母也不必動輒就請假在傢照料病童。挪威醫師當時堅持不開藥給娜拉服用,其實有其長遠的思慮。
經常夜奔急診室的情況,在她 9 個多月大時也告停瞭。娜拉其實未必如此體弱多病,又或者是我們太習慣生病就該吃藥打針的邏輯,直到拜挪威經驗所賜,受當地醫療觀念影響,而被迫改變瞭固有的觀念。讓挪威醫師為你的小孩寫下處方箋,就算是拿著槍抵住他的頭,對方也不太願意照辦。的確,明明多喝開水、多休息就可恢復元氣的生理機製,又何須讓過多的化學藥品介入,平白減損瞭小小人類的自我復原本能。
此外,衛生中心的護士在得知我們這對精神緊張的父母經常替娜拉掛號急診時,考慮到我們的身心狀況,善意地提醒我們:育兒雜務在所難免,如果疲憊到難以樣樣兼顧,那就由它去吧。言下之意,養兒育女畢竟沒有標準答案,但首要的工作是,父母先要妥善照顧好自己。
……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非常獨特的節奏感,它不像有些育兒書籍那樣急切地想要提供“快速解決方案”,而是更傾嚮於引導讀者進行深層次的自我對話。我記得最清楚的是關於“情緒接納”的那一章,作者用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父母自身的未被療愈的“童年陰影”是如何投射到孩子身上的。這種坦誠和深刻,讓我忍不住停下來,反復閱讀瞭幾個小節。她沒有指責,隻是溫柔地提醒我們,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往往是我們對待自己內心那個受傷小孩的方式。這種“內觀”的過程是痛苦的,但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讀完那部分後,我明顯感覺到自己對待孩子突發情緒時的反應變得更加平和瞭。我不再急於“解決”問題,而是先蹲下來,試著去命名和接納孩子正在經曆的情緒。這種處理方式的改變,帶來的傢庭氛圍的改善是立竿見影的,傢裏那種無形的“緊張感”似乎減輕瞭不少。此外,書中對“自然”的運用,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是提倡帶孩子去戶外,而是將大自然視為一種重要的“第三位教育者”。書中反復強調,自然環境的隨機性、不確定性,恰恰是培養孩子韌性和創造力的最佳土壤。這種宏大的視野,讓我對未來的親子時光充滿瞭新的期待和規劃。
評分這本書的整體基調是溫暖而充滿希望的,它給予瞭身處焦慮時代的父母們巨大的喘息空間。它沒有販賣焦慮,反而像一劑清涼的甘露,澆滅瞭那些“彆人傢的孩子”帶來的無名之火。我最大的收獲在於,它徹底重塑瞭我對“成功”的定義。在這裏,成功不再是分數和名校,而是孩子能否在麵對挫摺時,依然能夠感受到被愛、能夠自我修復。書中關於“不完美”的接納,是貫穿始終的主綫。作者似乎在不斷提醒我們:你的孩子不需要是完美的,你也不需要是完美的父母。當我們允許自己和孩子都有犯錯的空間時,真正的學習和成長纔得以發生。閱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是孤軍奮戰的“戰術指揮官”,而是變成瞭一棵願意和孩子一起紮根、一起麵對風雨的“大樹”。那種沉穩的力量感,是我在其他任何一本育兒書中都未曾體驗過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治愈瞭父母的心,而心對瞭,方嚮自然就不會錯。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觀點有些地方是挑戰傳統觀念的,甚至可以說,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反成功學”的。它不追求孩子在某個年齡掌握多少技能,不強調早慧,而是將焦點完全放在瞭建立一個安全、有彈性的內在自我上。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慢下來的哲學。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為瞭“贏在起跑綫”而忽略瞭孩子漫長人生中最重要的資産——內心的富足和對世界的好奇心。書中關於“無聊”的討論,簡直是為我這種害怕孩子無聊的現代父母敲響瞭警鍾。作者將“無聊”提升到瞭創造力的溫床的高度,這太有啓發性瞭。她鼓勵父母剋製住隨時遞上手機或玩具的衝動,讓孩子自己去跟無聊搏鬥,最終從中誕生齣新的想法和遊戲。這種對“留白時間”的尊重,讓我開始有意識地減少對孩子日程的安排。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腦海中勾勒齣一些場景,想象如果按照書中的理念去實踐,我的孩子會展現齣怎樣不同的狀態。這種代入感很強,仿佛作者不是在寫書,而是在與我進行一場深入的、私密的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北歐特有的那種樸素的詩意,文字的密度適中,讀起來既有深度又不覺晦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引用具體案例時所展現齣的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她不是泛泛而談,而是會具體描述某個孩子在某個情境下的眼神、肢體語言,以及父母是如何笨拙地嘗試應對,最終又如何通過調整自己的心態而實現突破的。這種“真實感”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其中有一段關於“衝突處理”的描寫,讓我感到無比親切。作者描述瞭兩個孩子因為玩具發生爭執,父母介入時最容易犯的錯誤——馬上評判對錯,或者強迫道歉。然後,她提供瞭一種替代方案:先幫助雙方描述對方的感受,然後再一起尋找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這個過程非常耗時,但它訓練的不是服從,而是共情能力和談判技巧,這纔是孩子未來立足於社會的真正能力。這本書給我提供瞭一套完整的思維工具箱,讓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套固定的流程,而是一種根據現場情況不斷調整的藝術。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又充滿力量,那種寜靜的藍綠色調,讓人一拿到手裏就感覺心裏沉甸甸的,仿佛承載著某種古老的智慧。我特彆喜歡它排版上的留白,那種恰到好處的呼吸感,讓閱讀過程不再是信息轟炸,而更像是一次與作者在靜謐的山林中漫步。作者在開篇就提齣瞭一些非常顛覆性的觀點,挑戰瞭我過去對“好父母”的刻闆印象。比如,她對“規則”的定義,不是僵硬的限製,而是一種基於信任和尊重的框架,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在傢庭中扮演的角色。我記得有一段講到,孩子在探索世界時,傢長應該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安全的基地”,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嚮導”。這種視角上的轉變,對我來說衝擊很大,因為它意味著我需要放下控製欲,真正去相信孩子內在的成長力量。讀下去,我發現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流暢,沒有太多學術術語的堆砌,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生活場景,將復雜的教育理念潤物細無聲地滲透進來。比如,她描述孩子在雨天光著腳踩水坑的場景,那種自由和快樂是任何昂貴的玩具都無法比擬的。這種對生命本真的迴歸,是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觸動之一。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養育”或許就是為孩子創造一個可以盡情“做自己”的空間,而不是將他塑造成我們期望的模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