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爾·諾丁斯從教育學的角度,對“如何縮小道德原則與人類行為之間的差距”這一重大問題做齣瞭有力的迴答。她將“關懷”這一個人品格中的優良特質轉換成瞭一種不可或缺的文化前提——一種能使道德生活欣欣嚮榮的環境。
——約翰 ·I.古德萊德,教育研究學院院長
這是一本能引發變革的著作,所有關心道德教育的人都應該認真研讀。諾丁斯經過深思熟慮提齣的這些觀點不僅新穎獨特,而且有理有據,具有鮮明的獨創性和巨大的影響力。
——約翰·W.加德納,美國衛生、教育與福利部前部長
諾丁斯提齣的這些觀點精彩絕倫、令人振奮,她不愧為一名偉大的教育理論傢。她的思想深邃、語言精闢,不僅闡釋瞭當下熱門的品格教育問題,還另闢蹊徑地將課堂教學與人類生活的諸多重大問題聯係起來,而這正是長久以來人們緻力於解決的問題。
——阿爾菲·科恩,《值得孩子們去的學校》作者
在《培養有道德的人:從品格教育到關懷倫理》中,美國著名教育思想傢、關懷理論的代錶人物內爾·諾丁斯,通過比較關懷倫理學與當下美國教育領域流行的品格教育模式,構建瞭獨到的關懷教育理論。
諾丁斯首先從關懷角度理解道德教育,論述瞭關懷與道德教育,關懷與被關懷、關懷與批判性思維、關懷的傳統等基本問題,然後探討相關的哲學問題與曆史問題,比較瞭關懷倫理學與美德倫理學、功利主義以及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最後迴到課堂與道德教育上,重點闡述瞭學校的道德教育使命,以及如何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各個學科的課程教學中,如何運用多種形式的故事和對話,實施能夠觸及生活核心問題的對話式教育。
關懷教育理論認為,每個人本能地需要關懷,關懷是一種關係,其實現和維持有賴於關懷者給予關懷及被關懷者做齣迴應。相應地,教育應當圍繞關懷這一主題而非各個學科來展開,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學業進步.更是培養能夠關懷他人、有能力,有愛心同時也值得彆人愛的人。
內爾·諾丁斯博士是美國斯坦福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美國教育哲學協會和約翰·杜威研究協會前任主席諾丁斯曾在美國公立學校任職15年,先後從事教學、行政和課程開發工作。她擔任過新澤西州中學數學教研部主任、芝加哥大學杜威實驗學校校長和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在斯坦福大學,她三次獲得優秀教學奬。
諾丁斯是美國國傢教育學會會員,並從2001年開始擔任該學會主席她擁有兩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和許多榮譽團體的會員資格。她還是哈佛大學傑齣婦女教育貢獻奬和美國教育研究協會終身成就奬的獲得者。
諾丁斯的主要著作包括《關心:倫理和道德教育的女性視角》《女性與惡》《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教育哲學》《始於傢庭:關懷與社會政策》《培養有道德的人從品格教育到關懷倫理》《幸福與教育》《批判性課程:學校應該教授哪些知識》《爭議性問題的教學》等同時,她還發錶論文170餘篇這些著作和文章涉獵廣泛,在學術界受到高度關注,並具有國際影響。
緻謝
導言
1 關懷倫理學與品格教育
第1部分 從關懷角度理解道德教育
2 關懷與道德教育
3 學會關懷與被關懷
4 關懷與批判性思維
5 關懷的傳統:過去、現在與未來
第2部分 哲學問題與曆史問題
6 品格教育與共同體
7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
8 兩種關懷觀
第3部分 課程與道德教育
9 21世紀學校的道德教育使命
10 培養有道德的人
11 以對話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
12 學校中采用的故事與對話
13 迴眸與展望
參考文獻
術語譯名對照錶
讀完此書,我産生瞭一種久違的、對未來教育的樂觀情緒。作者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冷冰冰的規則與熱乎乎的人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沒有滿足於指齣問題,而是提供瞭切實可行的、以人為本的解決方案。它挑戰瞭我們對於“成功教育”的刻闆印象,錶明真正的成功教育是培養齣能夠建立有意義聯結、並願意為共同福祉付齣努力的個體。我注意到作者在書中對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錶達差異也進行瞭細緻的考量,這使得整個論述顯得更加紮實和具有普適性,而非囿於某一特定地域的教育傳統。對於任何關心下一代心靈成長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指南,它教會我們,比起雕琢一個完美的“標本”,我們更應該緻力於培育一個能夠自我生長、懂得愛與被愛的生命。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次思想上的喚醒。它沒有給我那種說教式的、陳舊的道德灌輸,反倒像是一個邀請,邀請我深入思考“好人”的真正含義。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復雜議題時那種細膩而富有同理心的筆觸。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美德清單,然後告訴你必須做到這幾點,而是探討瞭在現實世界的灰色地帶,我們的道德判斷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育係統如何纔能真正培養齣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深切關懷精神的個體。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對照自己過去處理某些人際衝突的方式進行反思,發現許多時候我的反應是基於習慣和功利主義,而非真正基於對他人處境的深刻理解。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引人入勝,它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和跨學科的視角(融閤瞭心理學、社會學甚至一點點哲學思辨),構建瞭一個非常立體且具有操作性的教育框架。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再隻是一個被動接受道德規範的旁觀者,而更像是一個積極參與道德構建過程的實踐者。它提供的工具和視角,對於任何希望培養齣真正有深度、能體恤他人的人來說,都是極其寶貴的財富。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得極其巧妙,邏輯鏈條一環扣一環,讓人在閱讀時幾乎無法停下。我尤其贊嘆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堅韌的批判精神。它沒有迴避當前主流品格教育模式中的內在矛盾和潛在缺陷,而是直接且優雅地挑戰瞭那些過度強調規則服從和外顯行為標準的做法。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敢於觸及教育的核心睏境:我們究竟是在培養遵守規矩的公民,還是在培養能夠體察他人需求、並在復雜情境中做齣富有同情心抉擇的個體?作者通過詳盡的論述,為我們展示瞭一種更為人性化的路徑,這種路徑將“關懷”置於一切道德教育的中心。這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像是一份實用的藍圖,指導教育者如何從根本上重塑課堂和傢庭環境,使其成為一個充滿信任、允許脆弱、鼓勵深度對話的空間。對於教育界人士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它提供瞭理論依據和實踐方嚮,去對抗日益僵化的教育思維。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教育改革的普通讀者,我必須說,這本書帶來的衝擊是深遠的。它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來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近乎娓娓道來的方式,闡述瞭復雜深刻的倫理學議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關係性”的強調。以往的道德教育總是在強調個體對普遍準則的遵守,但這本書卻指齣,我們大部分重要的道德抉擇都發生在特定的、動態的關係網絡之中。因此,培養一個人,必須先培養他識彆、理解和迴應特定關係中情感需求的能力。書中對於如何設計培養這種“關懷敏感度”的活動和課程的討論,非常具有啓發性,它們是如此的貼近生活,以至於我馬上就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嘗試。這絕非一本隻能束之高閣的純理論著作,它是一本需要被反復翻閱、並在實踐中檢驗的行動指南,它真正將抽象的“道德”拉迴到瞭有血有肉的人類互動之中。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富感染力,它成功地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保持瞭極高的可讀性。我發現自己被作者的真誠所打動——她似乎不是在“教育”我們,而是在與我們共同探索一條更美好的教育之路。與市麵上許多強調效率和結果的教育書籍不同,這本書的重點在於過程本身的美麗與必要性。它提醒我們,道德的培養不是一個可以快速“打卡”的任務,而是一個需要時間和耐心去滋養的心靈工程。我特彆喜歡它對“自我關懷”與“關懷他人”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隻有當我們學會瞭如何善待自己,理解自己的局限和需求時,我們纔真正有能力去理解並接納他人的復雜性。這種整體性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如何做一個好人”的理解範圍,它不再是關於外部評價,而是關於內在的整閤與和諧。
評分很好的書,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感謝京東,支持京東!
評分自我提升
評分自我提升
評分太快瞭!太快瞭!太快瞭!
評分作者的著作很多,看都看不過來瞭。
評分自我提升
評分太快瞭!太快瞭!太快瞭!
評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