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新發展報告(2016)

中國創新發展報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勁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創新
  • 創新發展
  • 報告
  • 2016
  • 經濟發展
  • 科技創新
  • 産業升級
  • 中國經濟
  • 戰略研究
  • 政策建議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051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4474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傢創新藍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頁數:276
字數:25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為瞭加快實施這一戰略,貫徹落實2016年《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本書從國際、區域、産業、企業等層麵對中國的創新發展情況進行瞭深入分析,並選取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國南車、科大訊飛、大華股份、華為的創新模式作為專題案例進行研究。

作者簡介

陳勁,男,1968年生於浙江省餘姚市。管理工程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創新創業與戰略係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國傢傑齣青年基金和國傢百韆萬人纔工程獲得者。研究方嚮是科學、技術與創新管理與政策、科教發展戰略。1989年獲浙江大學化工係生産過程自動化學士學位;1994年獲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管理工程博士學位。曾任浙江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竺可楨學院常務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科教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教育部戰略研究基地)主任,“創新管理與持續競爭力研究”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常務副主任,浙江大學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第三屆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技術管理協會CAMOT的執行委員會委員,全國青聯社會科學工作者聯誼會副會長,中國係統工程學會係統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理事,浙江省人民政府經濟建設谘詢委員會委員,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約研究員,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會長。
黃海霞,陝西師範大學國際商學院講師、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製度與政策。
張赤東,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體製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為企業創新、創新係統和創新政策。
陳鈺芬,浙江工商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教授,浙江大學管理學博士。從事科技統計、開放式創新等研究。

目錄

Ⅰ 總報告
1 中國創新能力的動態演化和國際比較【陳鈺芬 侯睿婕】/001
  一 國傢創新能力的概念和內涵/002
  二 國傢創新能力指標體係/004
  三 國傢創新能力的綜閤測度和趨勢預測/005
  四 國傢創新能力的階段分析/012
  五 國傢創新能力的國際比較/018
  六 結論和啓示/023

Ⅱ 區域篇
2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的綜閤分析【陳鈺芬】/027

Ⅲ 産業篇
3 中國製造業創新能力綜閤分析【陳鈺芬 王玲芳】/047

Ⅳ 企業篇
4 中國企業創新能力綜閤分析【張赤東】/092
5 國有企業在中高創新驅動力階段波動停滯【張赤東 黃海霞】/114
6 大型企業率先進入中高創新驅動力水平【張赤東 黃海霞 羅亞非】/132
7 中國中型企業創新驅動力指數構成及變動【邸曉燕 張赤東 羅亞非】/150
8 外資企業創新驅動力指數分析【黃海霞】/167

Ⅴ 專題篇
9 區域創新發展模式:從“三螺鏇創新理論”到“北鬥七星模式”
  ——以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為例【王 濤 趙 闖 陳 勁 李紀珍】/180
10 中國南車集團的創新發展曆程【陳 勁】/202
11 科大訊飛創新模式研究【成海清 祝 瑤 黃海霞】/221
12 大華股份的創新之路:為地球裝上智慧的“眼睛”【陳 勁 鄭宗希】/229
13 華為創新模式研究【成海清 祝 瑤 黃海霞】/238

前言/序言

前言 建設科技創新強國
陳 勁

黨的十八大提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閤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傢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中央在新的發展階段確立的立足全局、麵嚮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的國傢重大發展戰略。為瞭加快實施這一戰略,貫徹落實2016年《國傢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本書從國際、區域、産業、企業等層麵對中國的創新發展情況進行瞭深入分析,並選取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中國南車、科大訊飛、大華股份、華為的創新模式作為專題案例進行研究。
一 戰略堅定、製度創新,中國邁入科技創新強國陣列
2016年,黨中央提齣瞭建設科技創新強國的偉大戰略,這是我國近年來重大的國傢戰略之一。從微觀粒子世界和大科學工程領域基礎研究工作的持續展開,到量子通信、載人航天、商用飛機、港珠澳跨海大橋等大型工程的成功實現或即將竣工,以及商業翹楚阿裏巴巴、騰訊在基於互聯網的平颱經濟和社交經濟中的突齣成就,2016年,中國創新事業創造瞭一個個耀眼的奇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正展示齣強大活力,中國正從創新大國邁嚮創新強國。根據本課題組的研究,中國創新指數的增長速度在2008年之後明顯加快,若將這種趨勢往後推,可預估未來30年我國的創新能力將大幅提升,我國有望成為創新型國傢。本課題組還分析瞭“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追趕指數”,該指數在2000~2007年的“加速階段”明顯提升,在2008~2013年的“穩步發展階段”先小幅波動後穩步增長,至2013年達0.460,說明我國正在不斷追趕科技強國的腳步,創新能力已經取得瞭長足進步,逐漸拉近瞭與美國的距離。這說明,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的驅動下,中國2016年的科技創新工作取得瞭卓越的成就。展望2049年,在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之際,中國將成為名列世界前三的科技創新國傢。“百年科技創新強國夢”,應是指導今後一段時間我國科技、經濟工作以及社會發展工作的最核心戰略。
二 體係分散、區域創新不均衡、核心技術缺乏、産業研發不足,製約中國的創新發展
本課題組的研究錶明,製約我國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國傢創新係統建設不完整,科技係統在創新驅動發展中起到瞭主導作用,經濟、金融、貿易和教育體係在促進創新驅動發展方麵仍不夠主動積極。隻有科技、經濟、金融、貿易、教育協調發展,並構成國傢創新係統的核心部分,纔能提高創新資源的使用效率,並解決創新成果經濟轉化率低下的問題,推動我國科技創新進入由量的增長嚮質的提升的躍升期,實現經濟發展穩中求進、生態質量逐年上升、社會狀況持續改善的目標。
區域發展不均衡,是製約我國創新發展的第二大因素。本課題組的研究錶明,北京市憑藉獨特的政治優勢、人力資本優勢,創新能力遠領先於其他省份。上海、廣東、浙江、江蘇、天津5個省份經濟發達,資源較豐富,創新能力強。重慶、河南、四川、湖南、陝西、湖北、安徽、山東、福建和遼寜10個省份的創新能力一般,還需要加大創新投入,改善創新環境。雲南、貴州、廣西、黑龍江、新疆、寜夏、甘肅、青海、內濛古、吉林、山西、江西和河北13個省份的創新能力較弱,其經濟發展落後,需要更加重視創新活動,增加創新投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産業核心技術缺乏,仍然睏擾著創新驅動發展。在我國,儀器儀錶製造業,醫藥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的創新能力持續領先,錶明我國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達到新的高度。而農副食品加工業,傢具製造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等民生類産業的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因此提升民生類産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是今後工作的重點。
我國製造業各産業R&D;經費投入強度在2013~2015年整體錶現為持續上升,但上升速度緩慢,R&D;經費投入強度總體較低。2015年,除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儀器儀錶製造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高於2%之外,其餘的均低於2%;R&D;經費投入強度高於1%的産業還有醫藥製造業,化學縴維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汽車製造業,電器機械和器材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餘18個産業的R&D;經費投入強度均低於1%。這錶明我國各産業總體的創新能力仍然較低。今後應加大研發經費投入,增加研發人員數量,為促進産業核心技術的研發奠定基礎。
三 戰略轉型、創新體係提升,引領中國邁嚮科技創新強國
展望未來,我國的工作重點應是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成為科技創新強國,戰略轉型是關鍵。科技創新戰略必須從跟隨上升到引領,從引進集成上升到自主原創。中國的科技創新必須立足戰略轉型,立足核心能力的完整建立,立足核心技術的充分占有。從自主研發到自主創新,從自主創新到自主可控,中國科技創新的主題詞是引領,引領詳指指引未來,詳指中國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領袖。
其中,自主可控將彰顯重要意義。在自主創新過程中,我國仍會運用全球科技資源,但在自主可控的過程中,我國要研發齣更多的改變世界的産品和服務體係,並形成國際標準和國際專利。其中,實現國傢“重産業”領域(如芯片、軟件、醫藥、儀器設備、基礎材料、種業等)的關鍵核心技術可控,是實現引領創新的重要標誌。
國傢創新係統的完善,是建設科技創新強國的核心。在科技體係內部,應加強基礎研究、核心技術開發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和創新三者的聯動,進一步促進基礎研究、工程科技和産業創新的有效鏈接。為此,一方麵應繼續促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官産學研金協同創新機製,另一方麵應建設若乾國傢重大創新基地,維持國傢實驗室、國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的聯動。在國傢科技計劃管理體係中,須加強基礎研究基金、重大研發基金和技術創新引導基金的有效配閤。
單純突齣科技工作,對於創新型國傢建設而言還不夠。經濟、金融、貿易、教育與科技的整閤,纔是未來國傢創新係統發展的關鍵。科技工作隻有充分融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並且得到智力資本(主要來自教育部門的配閤)、金融資本和國際資本的大力支持,纔能發揮更大的效能。2017年,更大範圍的國傢創新係統建設應逐步開展起來。
加強區域範圍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也是國傢創新係統建設的關鍵。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水平與影響,對全國科技創新工作具有重大引領意義,全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多有期待。京滬之後的深圳和杭州,也將成為中國科技創新的活躍城市。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移民城市深圳,將具有更強的創新能力;G20峰會之後的杭州,憑藉生態文明和“兩山文化”以及民營企業傢強有力的持續創新能力,將誕生更多像阿裏巴巴這樣的創新型企業,直逼現有的科教強市。
各地區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時,要注意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彌補弱勢、發揮優勢。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創新資源和創新文化不同,因此需要結閤實際來製定各地區的創新戰略。在當前階段,工業企業仍然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本地創新發展的最重要力量,政府要鼓勵工業企業加強R&D;經費投入,為工業企業實施開放式創新搭建平颱。各區域要進一步加強對教育、研發的重視和投入,使之為本地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基礎和創新動力。東部地區應加大研發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原創性技術創新能力,發展高技術産業,努力改善産業的國際分工地位。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在加強研發投入的同時,應注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推動區域創新體係建設,政府要著重為企業的創新營造良好環境,促進産學研的閤作,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提高區域創新能力。
國傢創新係統的建設者,還包括企業。對於大型和特大型企業,包括央企而言,建設國傢級技術創新中心,是今後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若乾關鍵産業中建設強大的技術創新研究機構,將突破傳統的企業技術中心模式,更強調體係機製的創新和人纔成長環境的營造。國傢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將與區域或城市創新體係一起,構成新一代國傢創新係統。
在企業創新投入方麵,要積極鼓勵企業提高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經費在研發經費支齣中的比例,加強與院校閤作,提高對院校科研的要求。在創新型人纔培養方麵,要積極激發企業員工的領導力和創造力,使每個員工都能成為成功的創新者。
實現引領性自主創新,最終要發揮全民創新創業的動力和活力。創新不能僅限於研發人員的參與。來自民間的用戶創新,將成為創新的新生力量。基於個人興趣和價值實現的領先用戶,將引領消費類産品的顛覆式創新,其創新精神是繼日本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後,一類更強調技術和發明的新的工匠精神。為此,民間創新係統的建設,是科技創新強國建設的新任務。
中國創新發展報告(2016):一窺全球科技浪潮下的中國脈搏 2016年,中國的創新圖景已然綻放齣令人矚目的光彩,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融入全球科技發展的宏大敘事之中。這一年,中國不再僅僅是世界工廠,更是孕育顛覆性技術、驅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本書,《中國創新發展報告(2016)》,旨在深入剖析這一關鍵時期,中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所取得的成就、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嚮。它不僅是一份詳實的記錄,更是一麵摺射時代變革的鏡子,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層邏輯,以及其在全球創新格局中所扮演的日益重要的角色。 一、 宏觀戰略引領:創新驅動發展成為國傢核心戰略 2016年,中國政府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至國傢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進行部署和推進。報告將深入分析這一戰略的核心內涵,包括其如何體現在國傢五年規劃、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各類政策文件中。我們將審視“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麵”戰略布局中,創新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報告會重點關注國傢創新體係建設,包括科技投入的增長、研發活動的活躍度、以及創新生態的優化。我們將探討一係列國傢級重大科技專項的進展,例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量子通信等,這些項目不僅彰顯瞭國傢在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的雄心,也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瞭強大的科技支撐。 同時,報告還將深入解析國傢在鼓勵企業創新方麵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例如稅收優惠、研發補貼、知識産權保護等。我們將關注“雙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響亮口號在2016年所激發的蓬勃活力。報告會通過數據分析,展示各類創新創業主體(包括大型企業、中小企業、初創公司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在創新活動中的貢獻,以及它們如何協同聯動,構建起富有韌性的創新生態。 二、 科技實力躍升:從跟跑到並跑,部分領域實現領跑 2016年,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投入和産齣均呈現齣強勁的增長態勢。報告將詳細梳理2016年中國在研發經費投入、專利申請與授權、高技術産業增加值等關鍵指標上的錶現。我們將重點關注中國在一些新興技術領域的突破和進展,例如: 數字經濟與信息技術: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智能手機的廣泛應用,以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速發展,共同構築瞭中國數字經濟的堅實基礎。報告將分析中國在互聯網應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社交媒體等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並探討人工智能在各個行業的滲透和應用,例如智能製造、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等。我們將特彆關注中國在5G通信技術研發和標準製定中的積極作用。 高端裝備製造: 中國在航空航天、高鐵、核電、海洋工程等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取得瞭顯著成就。報告將詳細介紹2016年中國在這些領域的代錶性項目和技術突破,例如C919大型客機項目進展、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崛起、新一代艦船裝備的研發等。 生物醫藥與健康: 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健康意識的提升,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創新藥物研發、基因技術、精準醫療等領域取得瞭一係列重要進展。報告將關注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在新藥研發、技術創新和國際閤作方麵的錶現。 新能源與節能環保: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中國在新能源技術(如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的研發和應用方麵走在瞭世界前列。報告將分析2016年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政策導嚮、技術進步和市場發展,以及其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報告還將深入分析中國在國際科技閤作與交流中的角色。我們將考察中國科學傢在國際頂尖期刊上發錶的論文數量和影響力,以及中國參與國際大型科研項目的程度。同時,報告也會關注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技術並購和設立研發中心的現象,這標誌著中國創新能力正在走嚮全球。 三、 産業結構升級:新經濟業態蓬勃發展 2016年,中國經濟正經曆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創新正在重塑傳統的産業格局,催生齣一係列新的經濟業態。報告將深入剖析: 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發展: 除瞭上述在科技實力部分提到的領域,報告還將關注新材料、高端專用裝備、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增長潛力。我們將分析政府對這些産業的扶持政策,以及它們如何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 報告不僅關注新興産業,更強調傳統産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和綠色化改造。我們將探討“中國製造2025”戰略在推動傳統製造業嚮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轉型方麵的具體實踐。例如,工業互聯網、智能工廠、協同製造等概念在2016年是如何被落地應用的。 服務業的創新與融閤: 現代服務業,特彆是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在2016年也呈現齣強勁的發展勢頭。報告將關注金融科技、跨境電商、在綫教育、共享經濟、文化創意産業等領域的創新模式和發展趨勢。我們將分析這些新業態如何滿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並為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區域創新格局: 報告還將探討中國不同區域在創新發展方麵的差異與特點。我們將關注東部沿海地區在科技創新和産業升級方麵的領先地位,同時也會分析中西部地區在承接産業轉移、發展特色創新産業方麵的努力與進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的協同創新發展模式也將是報告關注的重點。 四、 挑戰與展望:前行路上的思考 盡管2016年中國在創新發展方麵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的挑戰。報告將對此進行客觀分析: 基礎研究的瓶頸: 盡管在高技術應用和産業化方麵取得顯著進展,但中國在一些基礎科學領域的研究仍有待加強,原創性成果的産齣仍需提高。 關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 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中國仍然存在對外依賴的風險,如何突破“卡脖子”技術,實現自主可控,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創新生態體係的完善: 盡管“雙創”蓬勃發展,但人纔吸引與留用、知識産權保護、投融資體係、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麵的機製仍需進一步優化。 國際環境的變化: 2016年全球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將對中國的科技創新和國際閤作帶來新的影響和挑戰。 報告的最後部分將對中國未來的創新發展進行展望。我們將基於2016年的發展基礎和麵臨的挑戰,預測中國在未來幾年可能的發展趨勢。報告將強調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基礎研究、優化人纔培養和引進機製、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等關鍵舉措,對於中國邁嚮創新型國傢前列的重要性。 《中國創新發展報告(2016)》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個觀察中國時代變革的窗口,它將為政策製定者、企業決策者、學術研究者以及所有關心中國發展的人們,提供一份有價值的參考,共同理解並塑造一個更加繁榮、創新的中國。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篇幅讓我一開始有些望而卻步,但一旦沉下心來翻閱,便發現其行文風格極為注重邏輯的連貫性與觀點的可操作性。它沒有停留在空泛的口號層麵,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瞭創新生態係統中,政府、企業、科研機構三者之間如何建立更有效的協同機製。其中對知識産權保護環境優化的若乾建議,簡直就是為相關法律和行政部門量身定做的“行動指南”。我注意到作者們在描述一些改革試點時,用詞非常謹慎,既肯定瞭成績,也指齣瞭推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地方性阻力,這種“俯下身子”去觀察基層的實踐,使得報告的落地性極強。對於關注宏觀經濟治理的朋友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們得以一窺高層決策者在平衡短期穩定與長期發展之間的復雜考量,其間的權衡藝術,值得細細品味。

評分

這部份量頗厚的著作,初次捧在手中,那份沉甸甸的質感便讓人心生敬意。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莊重,仿佛預示著裏麵將要呈現的是一場關於國傢發展脈絡的深度剖析。我尤其欣賞它在結構上的布局,從宏觀的國傢戰略層麵切入,逐步嚮下挖掘到具體的産業創新實踐,這種層層遞進的敘事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經濟政策的門檻。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們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進行基礎數據的收集與梳理,圖錶和引用的數據詳實可靠,為後續的論證提供瞭堅實的基石。尤其是在探討技術進步如何驅動區域經濟差異收窄的那幾章,那種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力和對未來趨勢的精準預判,讓人拍案叫絕。它不僅僅是一本報告,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國傢體檢報告”,哪裏強健,哪裏需要調理,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為我們理解過去一年的發展軌跡,提供瞭最權威的坐標係。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國傢命運的關懷,貫穿始終,讀來令人深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概括為“引人入勝的學術偵探小說”。作者團隊似乎扮演瞭一群嚴謹的“經濟偵探”,他們不是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深入現場,追溯“創新”這個抽象概念是如何在具體的製度、文化和資源稟賦中生根發芽的。尤其是關於人纔流動與區域創新極化效應的章節,分析得入木三分,它解釋瞭為什麼某些城市能夠持續吸引高端要素,而另一些城市則麵臨“虹吸效應”的挑戰。行文的節奏張弛有度,嚴肅的學術討論穿插著鮮活的行業案例,使得閱讀過程保持瞭高度的參與感,絲毫沒有冗長拖遝之感。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在思考,我的行業目前所處的創新階段,與報告中描述的哪一種模式最為相似,這種自我對標的過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效率和深度。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頭腦風暴”。我本以為這是一本枯燥的政策解讀匯編,沒想到它在論述深度上遠超預期。那些關於新興産業集群如何形成,以及在全球價值鏈重構中,我們如何找到自己獨特生態位(Niche)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作者們巧妙地運用瞭諸多國際比較的案例,使得中國的發展路徑不再是孤立的敘述,而是置於全球競爭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要素驅動”嚮“創新驅動”轉型的路徑依賴性討論,它揭示瞭任何重大的結構性變革都必然伴隨著陣痛和權衡,這種坦誠的剖析,遠比那些一味歌頌成就的文字來得更有價值。閤上書本時,腦海中充盈的不是某個具體的數字或政策名稱,而是一張清晰的、關於未來十年國傢競爭力的戰略地圖,激發瞭我作為一名從業者必須思考如何調整自身定位的迫切性。

評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部報告的語言風格偏嚮於一種冷靜、剋製的理性敘事,但正是這種剋製,反而凸顯瞭其內容的重量感。它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而是依靠無可辯駁的論證鏈條來建立權威性。我特彆欣賞它對於不同創新主體(例如國有企業、民營高新企業、初創公司)在創新活動中所扮演的差異化角色的分析,這種細緻的劃分避免瞭“一刀切”的概括性弊端。在探討科研成果轉化效率的問題時,報告提齣瞭一個非常新穎的觀點——即“信任赤字”是阻礙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結閤的關鍵瓶頸,這個洞察力超越瞭傳統的資金投入討論範疇。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反復咀嚼、隨時在旁備好筆記的參考書,它強迫你提升思考的維度,讓你在贊嘆成就的同時,也能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突破的難點所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