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比較研究》從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需求齣發,使用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運用城鄉二元-失能等級-需求類型的分析模型,對城鄉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需求進行瞭比較研究。從廣義的角度提齣瞭我國老年人長期照料需求的定義並確定瞭評估指標。通過比較分析瞭城鄉失能老人對生活照料、健康照料、社會支持、精神慰藉的需求狀況、滿足程度和影響因素,為有針對性地發展城鄉長期照料服務體係提供瞭量化依據,並在福利多元主義框架下提齣瞭“以需求為導嚮”構建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體係的政策建議。
作者簡介
呂曉莉,女,江蘇睢寜人,管理學博士,先後任職於民政部機關黨委、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民政部人事司(社會工作司)。曾主持有關人口老齡化與社會治理創新研究課題,並參與國傢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保障、社會管理、人口老齡化、社會工作,發錶多篇論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鄉失能老人照料需求巨大
1.1.2 傢庭照料老人的功能嚴重弱化
1.1.3 服務供給未能有效滿足需求
1.1.4 城鄉照料需求及供給差異顯著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長期照料
1.2.2 長期照料需求
1.2.3 長期照料需求的評估
1.2.4 長期照料需求影響因素
1.2.5 長期照料需求的滿足
1.2.6 小結
1.3 研究意義
1.3.1 理論意義
1.3.2 實踐意義
第2章 研究框架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框架
2.1.1 理論基礎:從需求研究齣發
2.1.2 研究視角:站在二元結構的現實起點上
2.1.3 分析模型:三維需求結構(城鄉-等級-類型)
2.1.4 政策框架:福利多元主義
2.2 研究方法
2.2.1 數據來源
2.2.2 核心概念界定
2.2.3 指標選擇及其測量
2.3 論文結構
2.4 研究創新
第3章 城鄉失能老人的總體狀況
3.1 調查樣本的基本狀況
3.2 城鄉老年人的失能狀況
3.3 失能老人的分布特徵
3.3.1 失能老人的主要特徵
3.3.2 失能老人基本狀況的城鄉比較
3.3.3 失能老人自理能力等級的城鄉比較
3.4 本章小結
第4章 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的城鄉比較
4.1 城鄉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的總體情況
4.1.1 有生活照料需求失能老人的總體分布
4.1.2 生活照料服務項目需求的總體比較
4.2 不同特徵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的城鄉比較
4.2.1 個體特徵
4.2.2 社會經濟特徵
4.2.3 傢庭特徵
4.2.4 生活環境特徵
4.3 不同自理能力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的城鄉比較
4.3.1 輕度失能老人
4.3.2 中度失能老人
4.3.3 重度失能老人
4.3.4 極重度失能老人
4.4 生活照料需求的影響因素
4.4.1 城鎮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的影響因素
4.4.2 農村失能老人生活照料需求的影響因素
4.4.3 影響因素的城鄉對比及主要發現
4.5 本章小結
第5章 失能老人健康照料需求的城鄉比較
5.1 城鄉失能老人健康照料需求的總體情況
5.1.1 有健康照料需求失能老人的總體分布
5.1.2 健康照料服務項目需求的總體比較
5.2 不同特徵失能老人健康照料需求的城鄉比較
5.2.1 個體特徵
5.2.2 社會經濟特徵
5.2.3 傢庭特徵
5.2.4 生活環境特徵
5.3 不同自理能力失能老人健康照料需求的城鄉比較
5.3.1 輕微失能老人
5.3.2 輕度失能老人
5.3.3 中度失能老人
5.3.4 重度失能老人
5.3.5 極重度失能老人
5.4 健康照料需求的影響因素
5.4.1 城鎮失能老人健康照料需求的影響因素
5.4.2 農村失能老人健康照料需求的影響因素
5.4.3 影響因素的城鄉對比及主要發現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失能老人的社會支持需求的城鄉比較
6.1 城鄉失能老人社會支持需求的總體情況
6.1.1 有社會支持需求失能老人的總體分布
6.1.2 社會支持需求項目的總體比較
6.2 不同特徵失能老人社會支持需求的城鄉比較
6.2.1 個體特徵
6.2.2 社會經濟特徵
6.2.3 傢庭特徵
6.2.4 生活環境特徵
6.3 不同自理能力失能老人社會支持需求的城鄉比較
6.3.1 輕微失能老人
6.3.2 輕度失能老人
6.3.3 中度失能老人
6.3.4 重度和極重度失能老人
6.4 社會支持需求的影響因素
6.4.1 城鎮失能老人社會支持需求的影響因素
6.4.2 農村失能老人社會支持需求的影響因素
6.4.3 影響因素的城鄉對比及主要發現
6.5 本章小結
第7章 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城鄉比較
7.1 城鄉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總體情況
7.1.1 有精神慰藉需求失能老人的分布特點
7.1.2 精神慰藉服務項目需求的城鄉比較
7.2 不同特徵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城鄉比較
7.2.1 個體特徵
7.2.2 社會經濟特徵
7.2.3 傢庭特徵
7.2.4 生活環境特徵
7.3 不同自理能力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城鄉比較
7.4 精神慰藉需求的影響因素
7.4.1 城鎮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影響因素
7.4.2 農村失能老人精神慰藉需求的影響因素
7.4.3 影響因素的城鄉對比及主要發現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及影響因素的綜閤分析
8.1 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總體比較
8.1.1 城鎮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總體情況
8.1.2 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總體情況
8.1.3 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總體情況的城鄉比較
8.2 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影響因素及城鄉對比
8.2.1 城鎮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的影響因素
8.2.2 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的影響因素
8.2.3 影響因素的城鄉對比及主要發現
8.3 本章小結
第9章 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滿足及影響因素分析
9.1 長期照料服務供給與利用的現狀
9.1.1 服務供給總量上嚴重不足
9.1.2 服務利用總體上效率低下
9.2 長期照料服務供給與利用的城鄉差異
9.2.1 供給水平的城鄉差異
9.2.2 利用水平的城鄉差異
9.3 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利用的影響因素分析
9.3.1 城鎮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利用的影響因素
9.3.2 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利用的影響因素
9.4 城鄉服務供給與利用差異的深層原因分析
9.4.1 經濟收入水平分析
9.4.2 衛生服務可及性分析
9.4.3 基礎設施環境分析
9.4.4 文化傳統因素分析
9.5 本章小結
第10章 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10.1 研究發現
10.1.1 長期照料需求類型在城鄉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
10.1.2 長期照料需求具有復閤型、動態性、個體化的特點
10.1.3 自理能力水平評估是長期照料需求測量的重要環節
10.1.4 個體特徵差異凸顯失能老人中的一個極度弱勢群體
10.1.5 傢庭對城鄉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有重要意義
10.1.6 經濟狀況是影響長期照料需求滿足的重要因素
10.1.7 服務供給與利用水平決定長期照料需求的滿足程度
10.2 政策思考
10.2.1 設計長期照料服務政策的基本理念
10.2.2 城鎮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的政策思考
10.2.3 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的政策思考
10.2.4 長期照料服務若乾重點領域的政策思考
10.3 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後記
前言/序言
一直有將博士論文整理齣版的念頭。終要付梓時,心中卻著實不安,總覺得還有許多問題沒有研究透徹,總想著這裏要改改那裏要修修。最後還是決定將論文基本保持原貌,以真實反映當時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然後將新近一年以來的想法在自序中作個梳理。我想,這也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學術態度。
該研究課題是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比較研究,這個題目有四個關鍵詞,即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分析、城鄉比較。對失能老人長期照料問題的關注,源於筆者在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工作期間的大量調研,以及對失能老人規模增長帶來服務需求劇增的擔憂,顯然這已經成為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對需求分析的強調,則是源於在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乾意見》中,對發展什麼類型的服務、提供什麼樣的服務項目、什麼是老年人需要的服務、怎樣形成服務業態等問題的思考,源於對一些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空置、利用率低和“供非所需”現象的反思。而對城鄉比較研究,則是源於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國情下政策研究的基本邏輯和務實負責的態度,正視當前發展階段城鄉養老服務現狀的明顯差異,根據城鄉統籌的要求提齣有針對性的政策路徑,是政策部門必須麵臨和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從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需求齣發,使用中國城鄉老年人口狀況追蹤調查數據,運用城鄉二元一失能等級一需求類型的三維分析模型,對城鄉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需求進行瞭比較研究,分析瞭失能老人長期照料的需求結構、城鄉差異及影響因素,以期為有針對性地發展城鄉長期照料服務體係提供量化參考依據。從養老服務業的發展來看,這也是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迴顧整個研究過程,有幾個花費精力較多、前後思慮再三的問題,現在依然記憶深刻。首先是對需求結構分析框架的確定。關於需求結構的分析框架如何建立,的確讓人頗費腦筋。研究再三強調“城鄉一等級一類型”三維分析模型,更多是基於在什麼樣的地域、針對什麼程度的失能老人、提供哪些有針對性的服務項目的考慮。我認為隻有適應需要的、精準的、迫切的服務內容和項目,纔能將老年人及其傢庭的潛在需求激發齣來,纔能真正促進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由此,對長期照料需求結構的數據分析是在城鄉框架下從橫嚮和縱嚮兩個維度,即通過等級與類型的交叉分析進行的。這種交叉分析完整呈現瞭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的結構分布,對城鎮或農村、五個等級失能老人、四種長期照料內容、不同照料服務項目的需求規模及比例,有瞭一個比較完整的數據展現。進行如此細緻的數據分析的齣發點,一來是對長期照料服務供給體係的建立、開展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精算提供一些決策參考,對政府購買長期照料服務提供有益藉鑒;二來也希望對有意參與長期照料服務的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起到一些引導作用,避免一些有投資養老服務市場熱情的市場主體齣現選擇不當或項目偏差的情況。
中國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比較研究 引言 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失能老人的長期照料問題日益凸顯,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失能老人指的是因疾病、衰老、傷殘等原因導緻日常生活能力顯著下降,需要長期照料和支持的老年人群體。他們的照料需求是多方麵的,涵蓋瞭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訓練、精神慰藉以及社會支持等多個維度。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養老模式呈現齣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社會保障體係、醫療衛生資源、傢庭結構及文化觀念等方麵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影響著失能老人的照料資源可及性、照料服務供給的質量與形式,以及傢庭和社區承擔照料責任的能力。因此,對中國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的進行深入、細緻的比較研究,對於理解當前照料睏境、預測未來發展趨勢、製定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政策措施,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分析,深入剖析中國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的共性與差異,揭示影響這些需求的深層社會、經濟、文化因素,並在此基礎上,為構建更加公平、可及、優質的長期照料服務體係提供實證支持和理論依據。 研究背景與現狀 1. 中國老齡化進程的特點與挑戰: 中國正經曆著規模巨大、速度快、高齡化特徵明顯的老齡化社會。根據國傢統計局的數據,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6億,並以每年數百萬的速度增長。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這種快速的老齡化給傳統的傢庭養老模式帶來瞭巨大壓力,同時也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供給提齣瞭嚴峻挑戰。 2. 城鄉發展不平衡與養老資源的差距: 中國城鄉之間在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資源分配等方麵存在顯著差距。城市地區通常擁有更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體係、更成熟的社區養老服務網絡以及更多樣的養老機構選擇。而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則麵臨著醫療資源匱乏、專業照護人員稀缺、社區支持體係薄弱等問題。這種城鄉差距直接導緻瞭失能老人獲得的照料資源和服務質量存在較大差異。 3. 傢庭結構變遷與養老負擔轉移: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和生育政策的調整,中國傢庭結構呈現齣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化、丁剋化等趨勢。傳統的“多子多福”的養老觀念受到衝擊,傢庭在照料失能老人方麵的能力和意願受到削弱。尤其是在“4-2-1”等小型傢庭結構中,子女麵臨著沉重的經濟壓力和時間精力限製,難以承擔長期的、專業的照料責任。這種負擔的轉移,使得社會化照料服務的需求更加迫切。 4. 現有長期照料政策與服務體係的局限性: 盡管中國政府近年來高度重視並齣颱瞭一係列關於養老服務和長期照料的政策,但現有體係仍存在不足。例如,長期護理保險製度尚在試點和完善階段,覆蓋範圍和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區居傢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專業性不強;機構養老存在床位緊張、服務質量參差不齊、收費昂貴等問題;針對失能老人的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專項服務有待加強。城鄉之間在政策的落地和服務的可及性上也存在明顯差異。 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研究的目的是: 深入瞭解中國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的具體錶現: 細緻考察他們在日常生活起居、醫療護理、康復需求、精神情感、社會參與以及經濟負擔等方麵的具體睏境與期望。 係統比較城鄉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的異同: 識彆齣由於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文化背景、傢庭結構、政策支持等因素造成的照料需求差異,以及失能老人作為特殊群體所共有的普遍性需求。 分析影響城鄉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的關鍵因素: 探究經濟因素、社會支持網絡、醫療衛生可及性、傢庭關係、文化觀念、政策導嚮等如何塑造瞭城鄉失能老人不同的照料需求狀況。 評估當前城鄉照料服務體係的有效性與不足: 考察現有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傢庭等在提供照料服務方麵的錶現,以及其在滿足城鄉失能老人多樣化需求方麵的差距。 為優化政策與服務提供實證依據: 基於研究發現,為國傢和地方政府製定更具針對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長期照料政策,完善城鄉養老服務體係,提升失能老人福祉提供科學建議。 本研究的意義體現在: 理論層麵: 豐富和深化對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的理解,特彆是將其置於中國城鄉二元結構和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有助於發展和完善老年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等相關領域的理論。 實踐層麵: 為政府部門、社會組織、醫療機構、社區服務中心以及傢庭提供決策參考,指導其更精準地設計和實施照料服務項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彌閤城鄉照料服務的鴻溝。 社會層麵: 提升全社會對失能老人照料問題的關注度,促進社會公平,保障老年人的基本權益,構建一個更加包容、互助、和諧的社會。 研究內容框架 本研究將圍繞以下幾個核心維度,對中國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進行全麵深入的比較研究: 1. 失能老人基本情況及健康狀況分析: 人口學特徵: 年齡、性彆、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居住情況(獨居、與配偶同住、與子女同住等)的城鄉差異。 失能程度與原因: 不同類型失能(如認知障礙、行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等)在城鄉的分布情況,以及主要緻病、緻殘原因的城鄉差異(如慢性病、意外傷害、衰老等)。 健康狀況與醫療需求: 慢性病患病率、患病種類、醫療服務利用情況(如定期就醫、急診、住院)、藥品獲取難易度、康復醫療需求(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在城鄉的比較。 2. 日常生活照料需求分析: 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評估: 在進食、穿衣、洗漱、如廁、移動等方麵的依賴程度,城鄉失能老人之間的差異。 傢務勞動與齣行協助: 對做飯、打掃衛生、購物、繳納費用、外齣就醫、參與社會活動等方麵的協助需求,以及城鄉可及性的比較。 安全與風險管理: 如摔倒、用藥安全、居傢環境改造(如安裝扶手)等方麵的需求,以及城鄉傢庭在應對這些風險上的能力差異。 3. 醫療護理與康復需求分析: 專業護理服務需求: 傷口護理、管飼、導尿、注射、生命體徵監測等專業醫療護理服務的需求程度及城鄉獲取途徑的比較。 康復訓練需求: 針對不同失能類型的康復訓練計劃的需求、專業康復人員的可及性、康復設備的利用情況在城鄉的差異。 醫養結閤模式的認知與需求: 對將醫療、護理、養老有機結閤的服務模式的接受程度,以及在城鄉之間的需求強度與模式偏好。 4. 精神慰藉與社會參與需求分析: 情感支持與陪伴需求: 孤獨感、抑鬱、焦慮等情緒狀況,對傢人、朋友、社區誌願者等情感支持的依賴程度,以及城鄉失能老人在這方麵的差異。 社會交往與參與需求: 參與社區活動、興趣小組、宗教活動等社會交往的願望與機會,以及城鄉社會環境對失能老人社會參與的促進或阻礙作用。 信息獲取與文化需求: 獲取新聞資訊、娛樂信息、學習新知識的渠道,以及參與文化活動的需求,城鄉在信息技術普及和文化資源可及性上的差異。 5. 照料服務供給與可及性比較: 傢庭照料承擔情況: 傢庭成員(配偶、子女、其他親屬)在照料中的角色、時間投入、經濟付齣、照料壓力以及城鄉差異。 社區居傢養老服務: 政府提供的日間照料、助餐、助浴、助醫、助行等服務項目的覆蓋範圍、質量、收費標準在城鄉的比較。 機構養老服務: 養老院、護理院、康復醫院等機構的床位數量、服務內容、專業水平、收費標準、入住難易度在城鄉的比較。 社會組織與誌願服務: 社會組織在提供照料支持、精神慰藉、康復服務等方麵的作用,以及誌願服務在城鄉的普及程度和有效性。 長期護理保險製度: 製度的覆蓋範圍、保障水平、報銷流程,以及城鄉失能老人對該製度的認知度、申請及使用的便利性。 6. 影響照料需求的關鍵因素分析: 經濟因素: 失能老人及其傢庭的經濟收入、養老金、醫療費用負擔、社會救助等,對照料服務選擇的影響。 社會支持網絡: 傢庭內部支持、親友支持、鄰裏互助、社區支持的強弱,對減輕失能老人及其傢庭照料壓力的作用,以及城鄉差異。 醫療衛生資源可及性: 醫療機構的數量、地理分布、服務質量、醫護人員專業水平,以及便捷的交通條件,對失能老人獲得及時有效的醫療和護理服務的影響。 文化觀念與社會規範: “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變遷、社會對失能老人照料的重視程度、傢庭成員的孝道觀念,對照料模式選擇的影響。 政策導嚮與製度設計: 國傢和地方政府在養老、醫療、護理、社會保障等方麵的政策取嚮、資源投入、製度設計,對城鄉失能老人照料需求滿足度的影響。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綜閤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以確保研究的科學性、係統性和深入性: 文獻研究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關於老齡化、失能老人照料、城鄉發展、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等方麵的學術文獻、政府報告、統計年鑒、政策文件等,梳理研究現狀,界定關鍵概念,構建理論框架。 問捲調查法: 設計結構化和半結構化的問捲,在具備代錶性的城鄉地區,選取一定數量的失能老人及其傢庭成員作為調查對象。問捲內容將涵蓋失能老人基本情況、健康狀況、日常生活照料需求、醫療護理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社會參與狀況、現有照料服務利用情況、傢庭照料承擔情況、經濟狀況、對政策及服務的滿意度等。 深度訪談法: 選擇部分具有代錶性的失能老人、其傢庭照料者、社區工作人員、基層醫護人員、養老機構負責人、社會組織工作者等進行半結構化或無結構化訪談。通過深入交流,挖掘問捲調查難以觸及的深層原因、個體經驗、情感體驗以及政策實施中的具體障礙和成功案例。 案例研究法: 選取在特定城鄉區域具有典型性或創新性的失能老人照料模式、社區照料服務項目、醫養結閤機構等進行深入剖析,總結其經驗教訓,為政策製定提供生動實踐參考。 統計分析法: 對收集到的問捲調查數據進行 SPSS 或其他統計軟件的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如頻率、均值、標準差)、推論性統計(如 t 檢驗、方差分析、迴歸分析、相關分析等),以量化城鄉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的差異,並識彆影響因素。 比較分析法: 在上述各研究方法的支持下,係統地比較城鄉失能老人照料需求的各項指標,深入分析差異産生的原因,並探討不同背景下照料模式的有效性。 預期成果 本研究預期將産齣以下成果: 1. 係統性的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畫像: 形成一份詳實、全麵、量化的中國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報告,清晰呈現他們在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康復訓練、精神慰藉、社會參與等方麵的具體需求狀況,並詳細描繪其城鄉差異。 2. 影響照料需求的關鍵因素識彆與分析: 揭示經濟、社會、文化、政策等多種因素如何交互作用,塑造瞭城鄉失能老人不同的照料需求格局,為理解和解決問題提供理論支撐。 3. 現有照料服務體係的評價與改進建議: 深入分析當前城鄉照料服務體係的優勢與不足,評估其在滿足失能老人需求方麵的有效性,並針對性地提齣優化政策、改進服務、提升可及性的具體建議。 4. 政策建議報告: 基於研究發現,為國傢和地方政府製定更科學、更具操作性的長期照料政策提供實證依據,例如關於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的完善、社區居傢養老服務的提質增效、醫養結閤模式的推廣、城鄉養老資源均衡配置等方麵的政策建議。 5. 學術論文或專著: 將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或專著的形式公開發錶,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數據支持,推動學術界對失能老人照料問題的深入探討。 6. 社會宣傳與知識普及: 通過多種渠道,嚮社會公眾宣傳失能老人照料的重要性,提升全社會對這一群體的關注度和理解,倡導積極的養老觀念和互助的社會氛圍。 結語 中國城鄉失能老人長期照料需求的比較研究,不僅是一項重要的學術課題,更是關乎民生福祉、社會公平與國傢發展的重大議題。本研究期望通過嚴謹的科學研究,為構建一個更加完善、公平、可持續的失能老人長期照料服務體係貢獻智慧和力量,最終實現讓所有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有尊嚴地生活的社會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