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紀?一個罪惡的世紀?一個戰爭的世紀?一個極權的世紀?一個自由的世紀?一個歡樂的世紀?法國著名哲學傢阿蘭·巴迪歐的這本名叫《世紀》的書中,一反其以往著作中帶有濃重數學本體論色彩的風格,以極具詩意化的語言和澎湃的激情,闡釋瞭人類曆史中這個偉大的世紀,其詩學話語賦予瞭哲學錶達一種獨特性。
本書收錄瞭阿蘭·巴迪歐的13篇講座,它們是巴迪歐於1998—1999學年、1999—2000學年、2000—2001學年,為哲學國際學院研究班開設的課程內容。巴迪歐在其中號召用內在性方法來取代外在性方法,以評價波瀾壯闊的20世紀。巴迪歐將20世紀描述為“野獸”,這個新世紀超脫於舊的世界,踐行瞭其思想中的一種真正的無限,它是新生的,同時也是脆弱的。在本書中,可以看到一種後馬剋思視域中不同尋常的百年反思。
阿蘭·巴迪歐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前哲學教授,法國哲學傢。師從法國馬剋思主義的旗幟性任務路易·阿爾都塞,並參與瞭阿爾都塞為科學傢舉辦的哲學講座班。進入20世紀80年代之後,巴迪歐對阿爾都塞的思想進行瞭反思,並先後發錶瞭《主體理論》(1982年)、《存在與事件》(1988年)、《存在與事件2:世界的諸邏輯》(2006年),宣告瞭他以康托爾數學集閤論為根基的新哲學的誕生。他的其他重要著作還包括《能思考政治嗎?》《元政治學概述》《倫理學》《愛的禮贊》《非美學手冊》《維特根斯坦的反哲學》《德勒茲:存在的喧囂》《聖保羅:普世主義的根基》《瓦格納五講》《柏拉圖的理想國》《哲學與政治的什麼關係》《法國哲學的降臨》等。
譯者介紹
藍江 湖北荊州人,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研究方嚮為當代歐洲激進思潮。現主要從事法國思想傢巴迪歐、朗西埃,以及意大利思想傢阿甘本等人的研究,旨在從當代拉康主義的角度,尋找當代激進左翼的邏輯綫索。已翻譯巴迪歐的《世紀》《小萬神殿》《元政治學概述》,以及阿甘本的《王國與榮耀》。在國內期刊上發錶論文50餘篇,齣版專著2部。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項目各1項。
名人推薦
阿蘭·巴迪歐是法國尚在世的偉大的哲學傢,他的思想獨具光彩,卻也備受爭議。——《衛報》
巴迪歐是讓-保羅·薩特和路易·阿爾都塞的思想繼承人。——《新政治傢周刊》
中譯者前言001
獻辭001
1998年10月21日一探尋方法
1998年11月18日二野獸
1999年1月6日三不可調和
1999年1月13日四一個新世界,是,但什麼時候?
1999年2月10日五對真實的激情和僞裝的濛太奇
1999年4月7日六一分為二
1999年5月5日七性危機
1999年11月10日八遠徵
2000年1月11日九七個變量
2000年1月26日十殘酷
2000年3月1日十一前衛
2000年3月28日十二無限
後記十三人和上帝的共同消失
參考文獻
譯後記
坦白講,這套書的閱讀門檻是比較高的,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或社會學基礎,否則初讀時可能會感到吃力。我記得一開始讀到關於阿多諾的“否定辯證法”的那捲時,著實被裏麵那種充滿矛盾和反思的語句結構弄得暈頭轉嚮。它不像某些流行的思潮那樣提供即時的、簡化的答案,反而是在不斷地揭示答案的不可獲得性,這種清醒的悲觀主義態度,恰恰是它最迷人之處。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反直覺”的思維模式,你會發現它提供的洞察力是無與倫比的。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頗具匠心,紙張的質感很厚實,油墨的色澤深沉,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知識重量感,這點對於沉浸式閱讀體驗至關重要。我通常會在晚上,泡上一杯濃茶,關掉大部分電子設備,在書房裏慢慢地研讀,這種儀式感似乎也能幫助我更好地進入那些深邃的思考領域。它迫使我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措辭背後的深意。
評分我不得不說,這套譯叢的選篇眼光相當獨到,它成功地搭建瞭一座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思想橋梁。拿其中一本討論雅剋·德裏達解構主義在當代文化批評中應用的篇章來說,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文本的消解”這種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這種方法論如何重塑我們對真理、意義和作者權威的理解。這種對基礎性概念的持續拷問,是當代思想活力的重要來源。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在腦子裏將這些復雜的概念與我近期接觸到的藝術作品、政治事件進行交叉比對。這種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遠比被動接受信息來得更有價值。更令人驚喜的是,譯者在譯注中補充瞭大量背景資料,幫助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理解特定曆史語境下,這些思想傢們麵臨的文化睏境和挑戰。這套書絕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一套思想的健身房,強迫你的思維去進行高強度的伸展和負重訓練。我甚至開始用書中的理論框架去分析我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流程和溝通障礙,效果齣乎意料地好。
評分這套書我大概是三個月前在一傢獨立書店裏淘到的,當時也沒太在意,就是覺得封麵設計挺有意思的,那種略帶復古的印刷質感一下子就吸引瞭我。翻開目錄,發現收錄的都是一些在學術圈裏頗具爭議性的人物,他們的思想觸及瞭當代社會結構、權力運作以及主體性的方方麵麵。我個人對後結構主義和批判理論比較感興趣,所以立馬就決定買下來。讀完第一本關於福柯思想再闡釋的冊子後,那種被顛覆瞭原有認知框架的感覺特彆過癮。作者的論述極其嚴謹,用瞭很多精妙的案例來剖析權力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完全不是那種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真正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環境的文本。特彆是關於“知識即權力”的論述,讓我對很多既有的社會規範産生瞭深深的懷疑。這本書的翻譯質量也值得稱贊,很多原本晦澀難懂的德語或法語術語,都被譯者用非常精準且富有洞察力的中文錶述瞭齣來,使得閱讀體驗極為流暢。我甚至願意花時間去查閱那些原文的引用,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原始語境。
評分我發現這套書的編輯品味有一種內在的連貫性,它似乎遵循著一套嚴格的篩選標準,即隻選擇那些真正能對現有範式構成挑戰,而非僅僅是對其進行修補或裝飾的著作。這種“激進”並非指簡單地口號式反抗,而是指嚮深層次的認識論革命。例如,其中一篇關於當代數字資本主義的批判文章,它對算法權力如何重塑集體潛意識的分析,其深度和廣度遠超一般的流行讀物。作者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案例,從生物控製論到符號學,構建瞭一個令人不寒而栗卻又極具說服力的圖景。閱讀這種書籍,最大的樂趣在於發現自己思維中的盲點被一點點暴露齣來,然後用新的框架去重新構建認知。我甚至開始期待譯者團隊能繼續推齣這個係列的後續捲冊,因為每一次翻開新的篇章,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險,充滿瞭未知的驚喜與挑戰。這套書完全配得上放在書架上,隨時準備進行下一次的重讀和反思。
評分這套叢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它對“行動”與“理論”之間關係的探討。很多激進思想傢最終的落腳點,都不是停留在純粹的象牙塔批判,而是指嚮瞭某種麵嚮未來的實踐可能。比如其中一本涉及生存主義美學的那部分,探討瞭在高度異化的現代社會中,個體如何通過審美體驗重建主體性的可能路徑。這種理論對現實的關懷和介入的渴望,使得整套書讀起來充滿瞭張力,而不是一種無力的學院派空談。我尤其欣賞譯者團隊在處理術語一緻性上的努力,確保瞭跨越不同作者和不同章節時,核心概念的指代是清晰明確的,這對於理解一個思想體係的內在邏輯至關重要。我將這套書推薦給瞭幾個正在進行深度學術研究的朋友,他們的反饋也都非常積極,普遍認為這是近年來國內齣版的、質量最高的當代思想譯介係列之一。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工具箱,來解構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觀。
評分okokokok
評分okokokok
評分okokokok
評分okokokok
評分okokokok
評分okokokok
評分okokokok
評分okokokok
評分okokok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