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一个罪恶的世纪?一个战争的世纪?一个极权的世纪?一个自由的世纪?一个欢乐的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这本名叫《世纪》的书中,一反其以往著作中带有浓重数学本体论色彩的风格,以极具诗意化的语言和澎湃的激情,阐释了人类历史中这个伟大的世纪,其诗学话语赋予了哲学表达一种独特性。
本书收录了阿兰·巴迪欧的13篇讲座,它们是巴迪欧于1998—1999学年、1999—2000学年、2000—2001学年,为哲学国际学院研究班开设的课程内容。巴迪欧在其中号召用内在性方法来取代外在性方法,以评价波澜壮阔的20世纪。巴迪欧将20世纪描述为“野兽”,这个新世纪超脱于旧的世界,践行了其思想中的一种真正的无限,它是新生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一种后马克思视域中不同寻常的百年反思。
阿兰·巴迪欧 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前哲学教授,法国哲学家。师从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性任务路易·阿尔都塞,并参与了阿尔都塞为科学家举办的哲学讲座班。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巴迪欧对阿尔都塞的思想进行了反思,并先后发表了《主体理论》(1982年)、《存在与事件》(1988年)、《存在与事件2:世界的诸逻辑》(2006年),宣告了他以康托尔数学集合论为根基的新哲学的诞生。他的其他重要著作还包括《能思考政治吗?》《元政治学概述》《伦理学》《爱的礼赞》《非美学手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德勒兹:存在的喧嚣》《圣保罗:普世主义的根基》《瓦格纳五讲》《柏拉图的理想国》《哲学与政治的什么关系》《法国哲学的降临》等。
译者介绍
蓝江 湖北荆州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当代欧洲激进思潮。现主要从事法国思想家巴迪欧、朗西埃,以及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等人的研究,旨在从当代拉康主义的角度,寻找当代激进左翼的逻辑线索。已翻译巴迪欧的《世纪》《小万神殿》《元政治学概述》,以及阿甘本的《王国与荣耀》。在国内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各1项。
名人推荐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尚在世的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独具光彩,却也备受争议。——《卫报》
巴迪欧是让-保罗·萨特和路易·阿尔都塞的思想继承人。——《新政治家周刊》
中译者前言001
献辞001
1998年10月21日一探寻方法
1998年11月18日二野兽
1999年1月6日三不可调和
1999年1月13日四一个新世界,是,但什么时候?
1999年2月10日五对真实的激情和伪装的蒙太奇
1999年4月7日六一分为二
1999年5月5日七性危机
1999年11月10日八远征
2000年1月11日九七个变量
2000年1月26日十残酷
2000年3月1日十一前卫
2000年3月28日十二无限
后记十三人和上帝的共同消失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坦白讲,这套书的阅读门槛是比较高的,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或社会学基础,否则初读时可能会感到吃力。我记得一开始读到关于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的那卷时,着实被里面那种充满矛盾和反思的语句结构弄得晕头转向。它不像某些流行的思潮那样提供即时的、简化的答案,反而是在不断地揭示答案的不可获得性,这种清醒的悲观主义态度,恰恰是它最迷人之处。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反直觉”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它提供的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具匠心,纸张的质感很厚实,油墨的色泽深沉,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知识重量感,这点对于沉浸式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我通常会在晚上,泡上一杯浓茶,关掉大部分电子设备,在书房里慢慢地研读,这种仪式感似乎也能帮助我更好地进入那些深邃的思考领域。它迫使我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措辞背后的深意。
评分我发现这套书的编辑品味有一种内在的连贯性,它似乎遵循着一套严格的筛选标准,即只选择那些真正能对现有范式构成挑战,而非仅仅是对其进行修补或装饰的著作。这种“激进”并非指简单地口号式反抗,而是指向深层次的认识论革命。例如,其中一篇关于当代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文章,它对算法权力如何重塑集体潜意识的分析,其深度和广度远超一般的流行读物。作者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案例,从生物控制论到符号学,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说服力的图景。阅读这种书籍,最大的乐趣在于发现自己思维中的盲点被一点点暴露出来,然后用新的框架去重新构建认知。我甚至开始期待译者团队能继续推出这个系列的后续卷册,因为每一次翻开新的篇章,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充满了未知的惊喜与挑战。这套书完全配得上放在书架上,随时准备进行下一次的重读和反思。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套译丛的选篇眼光相当独到,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思想桥梁。拿其中一本讨论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在当代文化批评中应用的篇章来说,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文本的消解”这种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方法论如何重塑我们对真理、意义和作者权威的理解。这种对基础性概念的持续拷问,是当代思想活力的重要来源。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子里将这些复杂的概念与我近期接触到的艺术作品、政治事件进行交叉比对。这种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远比被动接受信息来得更有价值。更令人惊喜的是,译者在译注中补充了大量背景资料,帮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理解特定历史语境下,这些思想家们面临的文化困境和挑战。这套书绝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它更像是一套思想的健身房,强迫你的思维去进行高强度的伸展和负重训练。我甚至开始用书中的理论框架去分析我日常工作中的一些流程和沟通障碍,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评分这套丛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它对“行动”与“理论”之间关系的探讨。很多激进思想家最终的落脚点,都不是停留在纯粹的象牙塔批判,而是指向了某种面向未来的实践可能。比如其中一本涉及生存主义美学的那部分,探讨了在高度异化的现代社会中,个体如何通过审美体验重建主体性的可能路径。这种理论对现实的关怀和介入的渴望,使得整套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而不是一种无力的学院派空谈。我尤其欣赏译者团队在处理术语一致性上的努力,确保了跨越不同作者和不同章节时,核心概念的指代是清晰明确的,这对于理解一个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我将这套书推荐给了几个正在进行深度学术研究的朋友,他们的反馈也都非常积极,普遍认为这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的、质量最高的当代思想译介系列之一。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箱,来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观。
评分这套书我大概是三个月前在一家独立书店里淘到的,当时也没太在意,就是觉得封面设计挺有意思的,那种略带复古的印刷质感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翻开目录,发现收录的都是一些在学术圈里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触及了当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主体性的方方面面。我个人对后结构主义和批判理论比较感兴趣,所以立马就决定买下来。读完第一本关于福柯思想再阐释的册子后,那种被颠覆了原有认知框架的感觉特别过瘾。作者的论述极其严谨,用了很多精妙的案例来剖析权力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完全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真正能让你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环境的文本。特别是关于“知识即权力”的论述,让我对很多既有的社会规范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本书的翻译质量也值得称赞,很多原本晦涩难懂的德语或法语术语,都被译者用非常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中文表述了出来,使得阅读体验极为流畅。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查阅那些原文的引用,以便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原始语境。
评分okokokok
评分okokokok
评分okokokok
评分okokokok
评分okokokok
评分okokokok
评分okokokok
评分okokokok
评分okokokok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