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

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柳,張強,邱服兵,塗敏霞 著
圖書標籤:
  • 廣州
  • 青年
  • 發展
  • 報告
  • 2017
  • 社會發展
  • 人口研究
  • 城市研究
  • 政策研究
  • 廣東
  • 廣州市
  • 青年問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205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363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廣州藍皮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88
字數:36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從廣州青年的人口發展狀況、教育與學習、價值觀、身心健康、就業、參與、婚戀、消費、互聯網運用狀況、發展環境、閑暇娛樂生活、預防青少年吸毒十二個方麵展開深入係統的實證性研究,從人口學、社會學、社會工作、心理學、教育學、犯罪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視角,深入研究、分析當代青年的價值訴求、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與生活方式,詳細勾勒瞭當代廣州青年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特徵,真實反映瞭廣州青年生存與發展現狀。

作者簡介

徐柳,女,1977年3月生,廣東省廣州市人,漢族,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曆,法學碩士、管理學博士。現任共青團廣州市委書記。2002年7月至2003年10月,在廣東省外經貿廳WTO事務谘詢服務中心工作,任谘詢業務部部長助理。2003年10月至2006年7月,任共青團廣州市番禺區委副書記。2006年7月至2008年10月,任共青團廣州市番禺區委書記。2008年10月至2011年9月,任廣州市番禺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區政府黨組成員。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任中共廣州市番禺區委常委、宣傳部長。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兼任中共番禺區小榖圍街黨工委書記。2015年12月至今,任共青團廣州市委書記。

張強,男,1960年齣生,河北平山人,研究生學曆,哲學學士,經濟學碩士,副教授,廣州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1982年參加工作,1985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2年起任共青團石傢莊市委任辦公室主任、宣傳部長;1990年起任原廣州大學辦公室副主任、維修工程技術學部黨支部書記、黨委宣傳部部長;2001年起任閤並後的廣州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黨委組織部部長;2005年起任廣州醫學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12年11月至今任廣州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第十一屆廣州市政協委員,曾獲“廣州市優秀黨務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孫柱,男,湖北蘄春人,現任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副書記、黨組成員。2001年7月參加工作,中共黨員,漢族,工程碩士。2001年7月至2008年5月,曆任廣州市培正中學高中政治教師、副班主任,校團委書記;2008年5月至2012年7月,曆任共青團廣州市越秀區委副書記、書記(其間:2008年11月至2009年3月掛任梅州市大埔縣團縣委副書記;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兼任越秀區創建辦宣傳活動組組長;2010年至2011年任信宜市錢排鎮北內村扶貧開發“雙到”駐村乾部並兼任村黨支部副書記;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兼任區扶貧開發“雙到”辦副主任);2012年7月至今,任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副書記、黨組成員(其間:2013年7月起兼任廣州市駐湛江扶貧開發“雙到”工作隊隊長)。第十一屆廣州市青年聯閤會副主席。

邱服兵,男,湖北荊州人。研究生學曆,工程碩士,1991年參加工作。現任廣州市團校校長、廣州市誌願者學院院長、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所長、青年探索雜誌社社長。曾任廣鋼集團團委書記、煉鐵廠黨總支書記、教育培訓中心主任。

塗敏霞,女,廣州市團校副校長,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教授,《青年探索》雜誌主編。目前擔任廣州市青年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廣東省社會學研究會誌願服務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青年研究會理事,中國青年研究會理事,國際社會學會青年社會學研究會會員。多年來一直從事青少年現狀、青少年問題、青少年工作方麵的研究。曾先後參與、主持國傢重點課題、省市級課題20多項及跨地區比較研究課題近20項,參與組織、策劃廣州“穗、港、颱、澳、新青年輔導”研討會七屆。

目錄

Ⅰ 總報告
1 中國經濟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廣州青年發展【塗敏霞 謝素軍】/001
一 廣州青年發展的時代背景/003
二 廣州青年發展概況/005
三 推動廣州青年發展事業的政策建議/010
Ⅱ 分報告
2 廣州青年人口發展狀況研究【閻誌強 王香蓓 彭 橙】/017
3 廣州青年教育與學習發展狀況研究【蔣亞輝】/045
4 廣州青年人生價值觀發展狀況研究【李超海】/074
5 廣州青年身心健康發展研究【楊鞦苑】/107
6 廣州青年就業發展研究【巫長林】/141
7 廣州青年參與發展研究【吳鼕華】/166
8 廣州青年婚戀發展狀況研究【劉夢琴 陸 崢】/187
9 廣州青年消費狀況研究【王 軍 柯燕群】/208
10 廣州青年互聯網運用狀況研究【謝素軍 馮英子】/235
11 廣州青年發展環境狀況研究【鄧智平 趙道靜】/274
12 廣州青年閑暇娛樂生活狀況研究【譚麗華 周理藝】/296
Ⅲ 專題報告
13 廣州預防青少年吸毒研究報告【廣州市青少年犯罪研究會 廣州市團校】/316
14 後記/343
Abstract/346
Contents/348

前言/序言

前言 廣州青年發展狀況研究設計
李超海
李超海,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博士。
一 研究背景與目的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瞭《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推動共青團全麵改革,提齣共青團要適應“新常態”、新青年,在“知青少年、懂青少年、愛青少年”的基礎上不斷服務青年、凝聚青年和引領青年,從而使共青團煥發生機活力。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站在曆史的高度和戰略全局的高度,反復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傢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可見,無論是針對團組織的改革方案,還是針對青年群體的發展規劃,都明確指齣瞭青年對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國夢和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具有的曆史性地位和全局性意義,而抓好青年工作也就構成瞭新時期治國理政的重要內容。
推動青年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踐行中國夢的行動者,其前提就是要研究青年、瞭解青年和懂得青年。隨著中國人口代際更替的逐步完成,隨著信息革命和移動互聯網社會的深入發展,青年群體內部及青年群體生存的環境都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行政引領青年的工作方式方法逐漸“失靈”,運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來建立以青年需求為主導的服務型青年工作方式方法逐漸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嚮。未來需要積極適應新媒體時代青年的多元化個性需求以及在虛擬社會中的活躍程度和創造性的基本特徵,本研究創造性地運用瞭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為適應青年群體過渡型特徵,本研究還采用多截麵的追蹤調查來研究和瞭解青年群體教育與學習、價值與道德、身心健康與發展、就業與擇業、社會與政治參與、婚戀與傢庭、消費與生活方式、網絡運用與信息素養、閑暇生活與娛樂等方麵的基本情況和發展趨勢,基於一手的、科學的調查數據,分析和研判當前青年群體的整體概況、一般特徵和未來發展,從而為瞭解青年、服務青年、引領青年提供可靠的資料和信息,不斷提升青年戰略在國傢治理體係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因此,開展廣州青年發展狀況研究,不僅契閤瞭中國青年發展規劃和共青團中央改革方案的基本精神,而且適應瞭廣州青年人口代際變遷和新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新青年多元化個性需求這一基本社會現實對未來青年工作的挑戰,從而將黨中央、團中央的青年工作精神和廣州青年實際情況相結閤,實現青年工作“穩方嚮和抓落實”的上下同步。具體來說,開展廣州青年狀況調查具有以下目的。
一是為提升廣州治理體係能力和團組織服務青年工作水平提供決策支撐。
廣東作為中國改革的策源地,2017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齣重要批示,希望廣東“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開放,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提供支撐,努力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徵程上走在前列”。這就是“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基本內容,是廣東省總覽全局工作的前進方嚮、行動指南和總目標,也是廣東省、廣州市青年工作的目標導嚮。
開展廣州青年狀況研究,可以收集和獲得當前廣州青年群體的學習、工作、生活、消費、社會參與、價值觀等全方位的問捲調查數據,為推動新時期共青團改革、改進團組織工作和服務新青年提供多時段的動態數據,基於不同時段的動態數據撰寫的廣州青年狀況研究報告能夠多時點地呈現廣州青年的基本信息及變遷情況,根據不同時點的青年研究報告能夠總結和歸納當下廣州青年的行為選擇、價值心理的一般特徵和發展規律,在全方位分析和研判調查數據和定性資料的基礎上為新時期、新常態、新階段做好新青年的服務工作提供更加科學、更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從而不斷推動和提高青年工作的治理能力。
二是多時段的青年狀況調查可以構建廣州青年數據庫。
經過長期的多時段問捲調查和個案訪談,可以積纍不同時期廣州青年在學習、職業、交往、參與、消費、婚戀、傢庭、心理、網絡、價值觀、道德觀等多方麵的截麵數據,通過將不同時點的截麵數據整理和匯總,就可以建立豐富的、連續的廣州青年數據庫。基於多時點、連續的青年數據庫可以為青年群體與社會變遷、代際關係、青年工作機製和服務“一國兩製”等的研究提供幫助。
青年是最具活力和處於深刻變動中的社會群體,對青年群體進行多時段的連續調查研究可以摺射和反映當前廣州乃至廣東和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青年是承上啓下的過渡型生命階段,對青年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深入地認知當前中國的代際更替和代際關係。在當下信息化和中國快速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對青年的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能夠為“新常態”下青年工作的製度設計提供有效的支撐。廣州青年與港澳青年在文化傳統、語言習俗等方麵具有一緻性,通過多時段調查和綜閤研究廣州青年,能夠為中央政府服務和管理港澳青年提供決策依據。
三是為廣州共青團改革和貫徹落實《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提供幫助。
新時期、“新常態”和新青年構成瞭廣州青年工作的宏觀背景,要推動新時期的共青團改革,要有效落實新時期青年發展規劃,就必須建立以青年需求為導嚮的工作機製。開展廣州青年狀況調查,以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結閤的方式總結和歸納新時期、“新常態”下新青年的結構性特徵,為推動改革和落實規劃做到以青年需求為主導提供可靠、有效的數據資料,從而為廣州市各級團組織開展以青年需求為主導的工作提供幫助。
二 概念界定與研究對象
青年是一個綜閤性概念。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青年是個體生命周期的過渡階段;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青年是個體心理不斷發展和日趨成熟的必經過程;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青年是個體社會化的黃金時段;從人類曆史發展的趨勢來看,青年的成長和成纔決定瞭一個國傢和民族的命運和未來。對於這樣一個集身體、心理、社會、曆史等於一體的多層麵、多角度的概念進行科學界定和定量測量,就需要麵臨較多的睏難。要體現青年概念的綜閤性、多樣性特點,就必然使測量變得復雜且難以理解;通過簡化指標進行測量的話,可能導緻青年概念的錶麵化和泛化,不能充分展示青年的豐富內涵和復雜意義。
當前,在學術研究、政策製定和公共管理中,以年齡來界定青年是最常用的辦法,也是最通行的測量方式,但也麵臨年齡段的爭議。從國際層麵來看,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視14~34歲為青年,世衛組織視14~44歲為青年,聯閤國人口基金視14~24歲為青年;從國內情況來看,國傢統計局視15~34歲為青年,共青團視14~28歲為青年,青聯會視18~40歲為青年;從港澳颱層麵來看,視10~24歲為青年。
由此可見,不同組織、不同部門和不同地區,對青年的年齡界定都存在差異。年齡跨度不同,青年群體的內部一緻性和外部差異性也存在區彆。年齡跨度越大,內部的異質性越強,青年概念的一緻性也就越弱,但涵蓋範圍較廣;年齡跨度越小,內部的一緻性越強,青年概念的差異性也就越弱,但涵蓋範圍相對較窄。考慮到時間、成本和經費等因素的製約,同時為瞭便於調查和統計分析,也為瞭盡可能地避免使用年齡界定青年的損耗、綜閤學術研究和服務管理的實際情況,本課題組將年齡在15~34歲的廣州常住人口界定為研究對象。
三 抽樣設計
(一)調查對象和樣本量本次研究計劃選取3000名15~34歲的廣州青年人口作為調查樣本,然後在獲得最終調查樣本的基礎上,再根據廣州市2016年現有中學生數量、大學生數量和社會青年數量進行事後加權配額,最後形成調查總樣本,從而使調查樣本盡可能地接近總體樣本的分布形態。
其中,中學生群體是指就讀於廣州市公辦、民辦中學的初、高中生,大學生群體是指就讀於廣州市大中專院校的大學生(含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但不包括境外留學生),社會青年是指在廣州市工作半年以上的15~34歲青年人群。以上調查對象均指廣州的常住人口,含廣州戶籍和非廣州戶籍,但必須在廣州市居住、生活、工作或學習半年以上。
因此,本次調查總體共分為三大子樣本,分彆是中學生樣本庫、大學生樣本庫和社會青年樣本庫,最終在事後加權的基礎上匯總成為廣州青年狀況調查樣本庫。
(二)樣本配額過程
1.基於各區青年人口占全市青年人口比重的配額樣本量
為瞭更好地反映和體現廣州15~34歲青年人群的總特點,在經費、時間等因素製約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收集多的樣本,課題組按照廣州“六普”數據中各區15~34歲青年人口占廣州市青年人口總量的比例進行配額,可以得到如下數據情況(見錶1)。
進一步來看,2010年廣州市共有在校大學生、普通高中生、中職生和技工學校學生191.71萬人,占全市15~34歲常住青年人口的34.7%;2010年廣州市共有非在校青年人口3604004人,占全市15~34歲常住青年人口的65.3%。
因此,全市在職青年人口樣本量應該為3000×65.3%=1959份;全市在校學生樣本量應該為3000×34.7%=1041份。
2.各區在職青年樣本配額情況
根據2010年“六普”統計數據,課題組計算齣各區15~34歲青年在職勞動力占全市15~34歲青年在職勞動力的比例情況。在此基礎上,可以計算齣各區需調查的青年在職樣本量,詳見錶2。
為瞭盡可能地使在職青年樣本覆蓋各個職業群體,課題組依據2010年“六普”統計數據計算齣各區職業群體的比例,具體如錶3所示。
結閤錶2各區在職青年樣本配額情況和錶3各區青年人口職業分布情況,可以計算齣各區所調查樣本的具體職業情況,具體如錶4所示。
3.各區中學生、大學生和在職群體配額分布
依據2010年廣州市統計年鑒,2010年廣州市共有在校大學生、普通高中生、中職生和技工學校學生191.71萬人,占全市15~34歲常住青年人口的34.7%。那麼,本次青年群體調查中,應該調查學生樣本數為3000×34.7%=1041份。
具體來看,依照學生群體中不同類型學生的占比情況,可以計算齣最終每種學生類型的樣本量,見錶6。
學生樣本取樣原則主要依據學校類型而定,因此,學生樣本跟在職青年人口所在的區可能重疊,並且未選擇學校樣本的區不包括學生樣本。
因此,考慮到大學類型及學校層次,課題組分彆選取1所綜閤性重點大學、1所省屬重點大學、1所普通本科院校和1所普通專科學校。
高中生樣本按照重點高中和普通高中進行分類,分彆選取6所重點高中和1所普通高中,每所高中選擇一個班級,共調查7個班級。
中職生樣本按照重點職業中學和普通職業中學進行分類,分彆選取2所重點職業中學和2所普通職業中學,共調查4個班級。
技工學校學生樣本按照重點技校和普通技校進行分類,分彆選取2所重點技校和2所普通技校,共調查4個班級。
(三)調查過程
在確定各區學生樣本和在職青年樣本配額的基礎上,按照“區—街道(鄉鎮)—居委會(村)”的方式分彆選擇調查的街道(鄉鎮)及所屬的社區和村莊。在此基礎上,對所選擇的居委會和村莊的青年人口進行入戶調查。
學生樣本選取按照學校層次、學校類型等進行主觀抽樣,在此基礎上進入學校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群抽樣。
四 個案訪談
在分層次配額抽樣的基礎上,課題組還采用個案訪談的方法抽取部分青年人口進行深入訪談。
課題組計劃抽取50位青年進行深度訪談。個案訪談的樣本獲得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其中,大學生個案主要在番禺區大學城進行,是在通過已選擇的大學生種子介紹其所認識的其他大學生中,選取受訪者進行訪談。在職青年個案主要在天河區、荔灣區和白雲區進行,天河區選擇金融、計算機等行業的青年人,荔灣區選擇廣州本地青年,白雲區選擇外來流動青年進行訪談。其中,大學生訪談10位,在職青年訪談30位(天河、荔灣和白雲每區各10位),中學生訪談10位。
五 調查樣本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總共發放瞭3000份調查樣本,迴收有效樣本2692份,樣本有效迴收率為89.7%(見錶7)。其中,中學、中職、中技生發放樣本583份,迴收有效樣本576份,樣本有效迴收率為98.8%;大學生發放樣本458份,迴收有效樣本430份,樣本有效迴收率為93.9%;在職青年發放樣本1959份,迴收有效樣本1686份,樣本有效迴收率為86.1%。
從迴收的有效樣本結構來看,共迴收有效樣本為2692份,其中,中學、中職、中技生576份,占有效樣本總數的21.4%;大學生430份,占有效樣本總數的15.97%;在職青年1686份,占有效樣本總數的62.63%。在樣本配額中,我們計劃調查的樣本情況為中學、中職、中技生占19.43%,大學生占15.27%,在職青年占65.3%。與配額樣本比例相比,在職青年有效樣本占比略有下降,學生樣本略有增加,但樣本的總體結構基本一緻。
此外,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如錶9至錶15所示。
本次實證調查時間為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主要依托廣州市團校的研究團隊,完成瞭整個調查的數據收集工作,研究的樣本具有較強的代錶性。

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透視城市未來力量的深度剖析 《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並非一本敘述故事的書籍,而是一部以數據和研究為基石,係統性梳理和分析廣州市青年群體發展現狀、麵臨挑戰及未來趨勢的深度報告。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研究學者、社會組織以及所有關心廣州青年成長的人們,提供一個全麵、客觀、前瞻性的視角,以期凝聚共識,共同推動廣州青年事業邁嚮新的高度。 一、 青年群體的界定與構成:城市發展新引擎的畫像 本書首先清晰界定瞭報告所指的“青年”範疇,通常涵蓋15-35周歲這一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年齡段。這一年齡段的個體,正處於人生中關鍵的學習、成長、就業、婚育等重要人生階段,他們的發展狀況直接關係到城市的未來。報告深入剖析瞭廣州市青年群體的構成特徵,包括但不限於: 年齡結構: 細緻劃分不同年齡段青年的比例,揭示不同年齡層所麵臨的共性與個性化問題。例如,青少年在教育與技能培訓方麵的需求,與初入職場或已在職場有一定積纍的青年在職業發展、住房、婚戀方麵的睏境,存在顯著差異。 人口流動與來源: 廣州作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吸引瞭大量來自全國乃至全球的青年人纔。報告將詳細分析本地籍青年與外來青年在教育背景、就業去嚮、文化適應、社會融入等方麵的數據,為構建包容性城市環境提供參考。 教育背景: 隨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廣州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持續走高。報告將深入研究不同教育層次青年在就業競爭力、薪資水平、職業滿意度等方麵的差異,並關注非學曆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性,探討如何更好地對接市場需求。 社會經濟地位: 報告將通過收入水平、職業類型、消費能力等維度,描繪不同社會經濟階層青年群體的畫像,關注收入差距、社會流動性等問題,並探討相關政策的導嚮性作用。 性彆構成與發展: 分析青年群體中男女比例,並重點關注在教育、就業、創業、社會參與等領域,性彆平等現狀及可能存在的性彆歧視問題,推動性彆發展權利的實現。 二、 青年發展的關鍵領域:全方位透視成長軌跡 報告將從多個維度對廣州青年的發展狀況進行深入剖析,力求展現一個立體、鮮活的青年圖景。 教育與學習: 報告將關注廣州青年在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各階段的教育機會公平性、教育質量、教育模式創新等問題。特彆會關注新興教育形式(如在綫教育、微課程)對青年學習方式的影響,以及如何提升青年終身學習的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同時,也會探討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可能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縮小教育差距。 就業與創業: 這是青年最關注的核心議題之一。報告將深入分析廣州市青年就業市場的供需狀況,包括熱門行業、新興職業、就業結構性矛盾等。關注青年就業的結構性問題,如“慢就業”、“長擇業期”現象,以及大學生就業難與企業招工難並存的現象。在創業方麵,報告將梳理廣州青年創業的現狀、特點、麵臨的障礙(如資金、技術、信息、政策支持等),並介紹成功的創業案例與模式,探討如何優化創業生態,激發青年創新創業活力。 收入與消費: 報告將通過大量詳實的統計數據,揭示廣州青年群體的收入水平、收入結構、消費偏好、消費能力等。關注青年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麵的生活成本壓力,以及如何通過收入增長和閤理的消費引導,提升青年生活品質。同時,也會探討青年消費行為的特點,如對綠色消費、體驗式消費、科技消費的偏好,及其對市場的影響。 住房與安居: 住房問題是影響青年安居樂業的重要因素。報告將分析廣州市青年群體在住房獲取、住房成本、住房類型選擇等方麵的睏境,包括租房市場、購房門檻、保障性住房供給等。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調節,緩解青年住房壓力,為他們提供更穩定、更可負擔的居住條件。 婚戀與傢庭: 青年是社會和傢庭的未來。報告將關注廣州青年在婚戀觀、生育觀、傢庭責任分擔等方麵的變化,以及社會變遷對傳統傢庭模式的影響。探討如何為青年提供更優質的婚戀交友平颱,如何支持青年平衡工作與傢庭,以及如何構建更加和諧、健康的傢庭關係。 健康與福祉: 青年是國傢的未來,健康是發展的基石。報告將關注廣州青年群體的身心健康狀況,包括體育鍛煉、心理健康、健康生活方式等。分析青年麵臨的健康風險,如高壓工作、不良生活習慣等,並探討如何通過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社會支持等方式,提升青年健康水平。 社會參與與 civic engagement: 報告將深入研究廣州青年在社會治理、社區建設、誌願服務、公益慈善等方麵的參與度與意願。分析青年參與社會的方式和渠道,以及他們在推動社會進步、傳播正能量方麵的作用。關注如何激發青年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文化與生活方式: 報告將描繪廣州青年豐富的文化生活圖景,包括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對新興文化(如二次元、網絡文化、流行音樂)的接受與創造。分析青年群體在娛樂休閑、社交互動、價值觀念等方麵的發展趨勢,以及他們如何塑造城市文化生態。 三、 青年發展麵臨的挑戰與機遇:直麵現實,謀劃未來 在展現青年發展現狀的同時,報告將不迴避問題,直麵廣州青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挑戰: 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下的就業壓力: 傳統産業的升級與新興産業的崛起,對青年就業技能和職業適應性提齣瞭更高要求。 高房價與高生活成本的擠壓: 城市發展帶來的經濟繁榮,也使得青年在住房、生活等方麵的壓力增大。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與技能鴻溝: 不同背景的青年在接受優質教育和獲得市場所需技能方麵可能存在差距。 社會觀念變遷與價值認同的探索: 麵對多元化的社會環境,青年在價值觀、人生觀、婚戀觀等方麵麵臨更多選擇與睏惑。 心理健康壓力與社會支持體係的完善: 快速的生活節奏和激烈的社會競爭,可能導緻青年群體麵臨更大的心理壓力。 同時,報告也將著重分析廣州青年發展所擁有的獨特機遇: 國傢戰略支持與區域協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傢戰略,為廣州青年提供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元的閤作機會。 創新創業沃土與人纔吸引力: 廣州作為國傢中心城市和重要的經濟中心,擁有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和對外來人纔的吸引力。 改革開放前沿與開放包容的城市文化: 廣州開放包容的城市氛圍,為青年提供瞭多元化的發展平颱和文化交流機會。 科技創新驅動與産業升級: 科技進步和産業結構優化,為青年提供瞭更多新興領域的發展機會。 四、 政策建議與發展展望:凝聚智慧,共繪藍圖 基於對廣州青年發展現狀的深入分析和挑戰機遇的全麵審視,《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將提齣一係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涵蓋但不限於: 優化教育供給,提升人纔培養質量: 推動教育公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引導高等教育與産業需求緊密對接。 拓展就業渠道,支持青年創業創新: 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提供創業扶持政策,鼓勵青年投身實體經濟。 完善住房保障,緩解安居壓力: 發展多層次住房供應體係,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探索創新租賃模式。 關注身心健康,構建關愛體係: 加強青年心理健康服務,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完善社會心理支持網絡。 促進社會融閤,提升參與能力: 搭建青年參與社會治理的平颱,鼓勵青年參與誌願服務和公益活動,提升青年社會責任感。 加強文化引導,傳承與創新並重: 鼓勵青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支持青年創作多元文化産品,豐富青年精神文化生活。 《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的最終目標,是希望通過這份詳實的研究報告,能夠更好地理解廣州青年的現狀與需求,為各級政府部門、社會組織、教育機構以及企業提供決策參考,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同為廣州青年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讓廣州這座城市在新時代煥發齣更加蓬勃的青春活力。本書不僅是對過去一年青年發展狀況的記錄,更是對未來發展方嚮的探索與指引。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社會發展趨勢的人,我一直認為青年是社會變革的原動力,他們的成長軌跡與城市的未來息息相關。因此,當看到《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時,我毫不猶豫地將其納入瞭閱讀清單。這份報告給我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其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客觀的分析視角。報告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麵廣州青年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例如高企的房價對青年安居的影響,以及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如何提升自身競爭力等。作者通過大量的調研和數據對比,勾勒齣一幅立體而真實的圖景,讓我對廣州青年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有瞭更為深刻的認知。尤其是在關於青年心理健康的部分,報告的探討讓我意識到,在追求物質發展的錶象之下,青年群體也承受著不小的精神壓力,這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報告的結論部分,也提供瞭一些具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雖然我無法一一去檢驗這些建議的實際效果,但其齣發點是值得肯定的。

評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城市的未來,首先要瞭解它的年輕人。《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無疑為我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窗口。這份報告所展現齣的,不僅僅是冰冷的統計數據,更是廣州青年在時代浪潮中的鮮活剪影。我特彆欣賞報告中對於青年群體多樣性的關注,它沒有將所有青年都框定在同一個模型裏,而是盡可能地呈現齣不同背景、不同階層、不同價值觀的青年所麵臨的獨特挑戰和機遇。例如,報告在探討青年在數字時代的生活方式時,生動地描繪瞭他們如何利用新媒體平颱錶達自我,參與社會討論。同時,報告也觸及瞭一些較為敏感的社會議題,如青年在城市中的代際隔閡、傢庭關係的變化等,這些都讓我對廣州青年群體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總的來說,這份報告讓我對廣州的未來充滿瞭希望,因為我看到瞭這群年輕人身上蘊含的巨大潛力和蓬勃生機。

評分

坦白說,我對《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的期待,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獲得一些能夠指導我個人職業發展的啓示。報告中對於青年就業趨勢的分析,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我仔細研究瞭其中關於新興行業、熱門職業的介紹,以及對未來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預測。盡管報告中的某些預測可能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但它確實幫助我拓寬瞭視野,讓我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報告中關於青年教育與技能培訓的章節,也讓我思考到,在當前快速變化的社會中,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數據支持充分,讓我對這份報告的內容深信不疑。雖然我更關注的是個人層麵的發展,但報告所呈現的宏觀背景,也讓我理解瞭個體在社會經濟發展大潮中的位置,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視角轉換。

評分

翻開這本《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我懷揣著對這座活力之城的青年群體的好奇心,期待能一窺他們生活的真實麵貌、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憧憬。第一眼就被其厚重的體量所吸引,似乎預示著內容的豐富與深入。在翻閱的過程中,我被其中詳實的數據和深入的分析所打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數字,而是將這些數據置於 broader context之中,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廣州青年在教育、就業、創業、婚戀、住房等各個維度的真實狀況。特彆是一些關於青年創業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他們敢闖敢拼的精神,以及在市場競爭中摸索前行的不易。報告中對於青年社會參與、文化認同的探討,也讓我思考,在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中,年輕一代是如何塑造自己的身份,以及他們對這座城市的情感聯結。雖然身為讀者,我無法親身經曆每一個數據背後的人生故事,但報告的呈現方式,如同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廣州青年群體的多棱鏡式畫像。

評分

我一直對“廣州”這個城市有著特彆的情感,它是我的故鄉,也是我成長的地方,見證瞭我的青春年華。《廣州青年發展報告(2017)》恰好聚焦於我所關注的群體,因此閱讀起來倍感親切。報告中對廣州青年在創新創業方麵的描述,讓我深有同感。我能迴想起當年自己和朋友們在大學城裏,懷揣著夢想,想要改變世界的模樣。報告中引用的一些事例,雖然具體細節我記不太清,但那種拼搏和奮鬥的精神,我感同身受。報告也探討瞭青年在城市中的歸屬感問題,這一點對我來說尤為重要。在廣州這座大都市裏,作為一名年輕的建設者,我希望自己能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為城市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報告中對城市文化、生活方式的描繪,也讓我對廣州的青年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說,它也反映瞭我自身的生活狀態和價值追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