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乾貨:源自一綫的運營實戰案例,句句屬實
有數據:大量的行業研究數據與真實案例數據支撐書中觀點
有技巧:針對文案寫作、用戶運營、社群運營,給齣瞭100多個技巧
有工具:精選9大類運營工具,讓工作事半功倍
移動互聯網帶來瞭新媒體,也讓“兩微一端”的新媒體運營崗位炙手可熱。一方麵,企業急需招聘相關的優秀人纔,而正規大學教育與社會職業培訓都剛剛起步,尚無法輸送更多優秀人纔;另一方麵,大學生對這個新職業充滿瞭興趣,急需瞭解。當此之際,筆者以一個從業者的經曆和視角撰寫瞭本書,相信會對大學生、職場新人有一定的藉鑒和指導意義。本書為新媒體新人和想要進入新媒體的觀望者提供瞭一個一綫從業者的視角,為讀者全麵解析新媒體的前景,幫讀者測試是不是適閤做新媒體,還原瞭一個新媒體人真實的工作內容,重點分享瞭做好新媒體工作的實用方法論總結,並針對一些價值感缺失的編輯提齣瞭強化綜閤運營能力的建議和案例。而要成為一個有前途的新媒體人,*核心的在於學習能力和專業素養。書中也完整還原瞭我的轉行新媒體之路,以及怎樣為公司在一年內做齣50萬粉絲的經驗,*後還有新媒體人常用工具分析和學習網站與書籍推薦。
巴大仁,知乎新媒體話題獲萬贊迴答者,墨加認證專題作者,新媒體研習社社長。服務過國內兩傢*大的知名教育集團,曾用一年時間一個人從零締造瞭一個五十萬的微信大號。一個新媒體行僧,社群學徒,並將持續緻力於新媒體的研究和布道。
第1章 新媒體與新媒體運營 1
1.1 新媒體的定義 2
1.2 新媒體運營的定義 3
1.3 新媒體運營的人纔培養和市場需求 5
1.3.1 新媒體運營的人纔培養 5
1.3.2 新媒體運營的市場需求 6
第2章 新媒體行業前景與職業規劃 9
2.1 新媒體行業前景分析 10
2.1.1 資本看好新媒體行業 10
2.1.2 全球新媒體産業正處於加速發展階段 11
2.1.3 我國新媒體産業呈現蓬勃發展趨勢 12
2.2 你適閤做新媒體運營嗎 14
2.2.1 以人為對象的運營素質模型 15
2.2.2 以産品為對象的運營素質模型 17
2.2.3 個人性格與職業測試模型 18
2.3 新媒體職業發展規劃 19
2.3.1 苦練基本功,做復閤型人纔 20
2.3.2 你的價值體現在下一份工作上 21
2.3.3 玩轉資源,撐起一片天 23
第3章 新媒體運營基礎技能 25
3.1 如何選題與擬題 26
3.1.1 直擊痛點的選題四法則 26
3.1.2 擬好標題的八大公式 32
3.2 如何排版與配圖 36
3.2.1 標題排版技巧 36
3.2.2 文章排版技巧 38
3.2.3 封麵配圖注意事項 41
3.2.4 正文配圖注意事項 44
3.3 如何生産高質量內容 47
3.3.1 內容的重要性 47
3.3.2 如何尋找內容 51
3.3.3 怎麼撰寫內容 53
3.3.4 從哪裏獲取熱點 55
第4章 新媒體運營進階技能 59
4.1 活動運營:快速增粉的利器 60
4.1.1 第一步:活動準備 60
4.1.2 第二步:活動策劃 63
4.1.3 第三步:活動執行 68
4.1.4 第四步:活動總結 70
4.2 用戶運營:構築你的人群畫像 71
4.2.1 公眾號用戶運營 72
4.2.2 社群用戶運營 77
4.2.3 朋友圈用戶運營 80
4.2.4 微商城用戶運營 82
4.3 社群運營:社群經濟的基石 84
4.3.1 案例一:巴大仁新媒體研習社社群 85
4.3.2 案例二:幫課堂學習社群 88
4.4 商務運營:從細節中見分曉 91
4.4.1 商務著裝禮儀 91
4.4.2 交換名片禮儀 92
4.4.3 溝通介紹禮儀 92
4.4.4 會議接待禮儀 93
4.4.5 商務交談禮儀 94
4.4.6 拜訪客戶禮儀 95
4.4.7 商務送禮禮儀 96
4.4.8 郵件溝通禮儀 97
第5章 新媒體人的自我修養 99
5.1 學習學習再學習 100
5.1.1 學習的重要性 100
5.1.2 嚮書本學習 101
5.1.3 嚮所有人學習 103
5.1.4 嚮一切事物學習 105
5.2 用數據指導工作 107
5.2.1 工作內容數據化 109
5.2.2 數據幫我們優化內容 111
5.2.3 數據給我們指導意見 115
5.3 保持網絡敏感度 121
5.3.1 熟悉基本的網絡用語 121
5.3.2 藉助熱點事件有效提升閱讀量 122
5.3.3 小心,熱點沒那麼好追 124
5.4 用心揣摩,不斷優化 126
5.4.1 自己做的東西你自己用嗎 127
5.4.2 聽用戶說,替用戶考慮 128
5.4.3 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129
5.5 持續的創新精神 131
5.5.1 我在微創新中踩過的坑 132
5.5.2 我在微創新中取得的成績 137
5.5.3 創新讓人快速成長 144
5.6 永不放棄對美的追求 145
第6章 巴大仁成長案例揭秘 149
6.1 巴大仁的新媒體成長之路 150
6.1.1 方嚮初定:觸網的高一 150
6.1.2 意外之緣:玩起瞭微博 151
6.1.3 開創時代:籌建微博協會 153
6.1.4 接軌社會:新媒體營銷實戰 155
6.1.5 走齣校園:正式從業新媒體 155
6.2 我是如何從零做到50萬粉絲的 156
6.2.1 找準微信賬號的定位 157
6.2.2 梳理一切可利用資源 159
6.2.3 活動是拉新最有效的方式 162
6.3 創辦巴大仁新媒體研習社 175
6.3.1 建立新媒體研習社的初衷 175
6.3.2 新媒體研習社健康運行的三要素 177
6.3.3 社群會助人成長,也會自我生長 179
第7章 新媒體運營工具大全 185
7.1 微信公眾平颱與運營規範 186
7.1.1 花樣群發功能 186
7.1.2 隨機自動迴復 190
7.1.3 頁麵模闆功能 191
7.1.4 微信公眾平颱運營規範 192
7.2 編輯器:讓編輯排版事半功倍 196
7.2.1 目前主流的編輯器 196
7.2.2 快速編輯工具組閤:TextEditor離綫編輯器+任意在綫
編輯器 200
7.3 圖片庫:值得收藏的高清免費圖庫 201
7.3.1 圖片素材庫 202
7.3.2 如何快速DIY一張封麵圖 208
7.4 二維碼:這樣製作好玩有趣的二維碼 209
7.4.1 草料二維碼 210
7.4.2 如何製作一個有格調的動態二維碼 219
7.5 HTML 5:讓你的圖文炫起來 222
7.5.1 H5製作工具 222
7.5.2 iH5.cn使用介紹 227
7.6 第三方:小編搞不定的交給第三方 231
7.6.1 微信第三方服務商 232
7.6.2 如何綁定微信第三方平颱(以微盟為例) 238
7.7 微電商:商業化的得力助手 239
7.7.1 微電商平颱 239
7.7.2 如何在微信名片中點亮個人微店 241
7.8 榜單:熱文查詢與競品分析的好工具 244
附錄A 新媒體網站與書單推薦 251
緻謝
組織崩潰,平颱重塑,個人崛起。一個全新的“眾媒時代”已然來臨。麵對新一輪的媒體變局,我們一邊憂心忡忡、極盡思慮,一邊又看到前所未有的機會就蘊藏於這場浪潮之中。
——騰訊公司副總裁陳菊紅
2015年11月12日,清華大學瀋陽教授率先在新浪新媒體峰會上發布瞭《未來媒體趨勢報告》,次日企鵝智酷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聯閤發布瞭《眾媒時代:2015中國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也是這一天,已經連續12年發布媒體研究報告的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科技互聯網研究總監LeeRainie發布瞭《變革中的數字世界——2015美國新媒體研究報告》。結閤這三份行業報告,以及我對新媒體行業的長期觀察,對於一綫從業者來說,有如下三大利好消息。
生産力變革:互聯網技術持續發展,第四次工業革命萌芽
從媒體行業的生産力來看,我們要將眼光拉迴到門戶網站也就是Web1.0時代,這時候的媒體內容屬於專業生産和專業傳播時代,門戶網站最基本的商業模式就是通過將低成本甚至免費獲取的內容運營為海量資訊,以此吸引流量,從而獲取廣告收入。2001年鞦天,互聯網公司的泡沫破滅成為互聯網的一個轉摺點,隨後Web2.0的概念應運而生。進入Web2.0時代則更加注重用戶的交互,改變瞭過去用戶被動接受的局麵,轉變為用戶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是內容的生産者。在美國新媒體研究報告中提到,互聯網用戶、移動互聯網、社交網絡/社交媒體這三大數字革命改變瞭新聞和信息環境,第四次工業革命——物聯網也正在發酵。物聯網、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將開闢新媒體更加輝煌的未來和我們無法想象的前所未有的錶達方式。
生産關係變革:媒體形態不斷分化,眾媒時代來臨
最開始接觸到“眾媒”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尚不以為然,但是半年時間過去後,我越來越覺得用“眾媒時代”這個詞語來形容我們現今的媒體形態再貼切不過瞭。媒體已經不再是電視、廣播、報紙和周刊等主流媒體的專有名詞瞭。隨著互聯網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逐漸衍生齣越來越多的媒介形式。隨著一些社會熱點的爆發或者網絡爆文的傳播,我們發現新媒體在其中的作用變得不可小覷,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我們真正看到瞭一個眾媒開啓的時刻,一切“人”(機構或個人),隻要願意,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産者與傳播者。
我們將視角望嚮未來,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物聯網得到充分發展,未來一切物體都可以上網,屏幕和數據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增強現實技術會將媒體和數據帶入我們的現實生活;虛擬現實則變得更加沉浸式、更有吸引力;隨著更多讓人分心的事物齣現和人類大腦的變化,未來信息推送將變得更為普遍。最終,不僅“人”是信息的傳播者,而“物”也將成為信息的發布者。也許《三體》中提到的“一切物體皆是屏幕、皆可點擊的時代”就會成為現實,那就離真正的萬物皆媒不遠瞭。
不可能人人都是産品經理,但可能人人都是新媒體
在互聯網産業興盛之後,産品經理的崗位越來越火熱,以至於社會上戲謔地稱“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毫無疑問的是,就可行性來講,肯定不可能齣現人人都是産品經理的局麵,但是如果從“媒介即信息”的角度來看,則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産者或者傳播者,因此可謂人人都是媒介,加之我們前麵提到的萬物皆媒的暢想,人人都是新媒體恐怕更加切閤未來。如果我們將視角聚焦到微觀,看一看朋友圈,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用朋友圈分享生活狀態,而是變成瞭信息推送。
放眼於新媒體産業全景圖,我們看到瞭政務新媒體、企業新媒體、傳媒新媒體及自媒體等形態,不難發現,從政務到企業再到個體,新媒體已經無孔不入。根據《未來媒體趨勢報告》,在110傢樣本媒體中,微博、微信、APP客戶端的開通率分彆為96.36%、95%和60%,共有66傢媒體完成瞭“兩微一端(微博、微信及移動客戶端)”的布局。新的産業形態齣現需要更多的新媒體人,而新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也要求更高技術水平的從業者。
綜上,傳統媒體正在加速衰退,媒體被不斷地分化和重構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正在顛覆舊的傳播方式和消費模式,政府與新聞單位的傳播力斷崖式跌落就要求它們尋找新的傳播方式,而媒體的分化使得一部分企業已經掌握瞭傳播的“製空權”,同時消費模式的變遷也要求企業積極尋找新的變現渠道,因此企業新媒體運營官也將越來越重要。
但現實是新媒體運營人纔有斷層,企業和政府等各類組織習慣瞭和傳統媒體打交道,自己要運營新媒體一時不習慣,也沒有人纔。高等學府也還沒來得及開設對應的課程,還沒有大規模培養這方麵的人纔。還好,人是善於學習的,書籍就能填補這方麵的空白,本書應運而生。
首先,我根據自己的一綫從業經驗總結瞭新媒體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用戶運營、社群運營等工作中實用、有效的方法論,並輔之以案例展示,便於理解。其次,提齣瞭新媒體人的六大自我修養,這是做好任何一份互聯網工作所必須具備的通識能力,也是有利於提升自我的工具,強烈薦讀。最後,講述瞭我的新媒體運營經曆,復盤瞭我做過的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的成長曆程會給讀者以啓發。
作者
2017年1月
這本新媒體運營的書,說實話,我抱著很大希望買的,畢竟“大神教你”這個標題聽起來就充滿瞭吸引力,仿佛能一步登天,掌握所有流量密碼。然而,讀完之後,我的心情是復雜的,甚至可以說有點“上頭”。它並沒有像我預期的那樣,像一本操作手冊一樣,一步步教我從零開始搭建賬號、策劃爆款內容,或者深入剖析某個平颱(比如抖音或小紅書)的最新算法機製。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宏觀的、偏嚮於底層邏輯和心態建設的哲學讀物。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探討“為什麼要做新媒體運營”,而不是“具體怎麼做”。比如,它反復強調用戶思維的重要性,用瞭很多篇幅去闡述如何洞察人性中的懶惰、好奇和從眾心理,以此來指導內容的方嚮。這種講解方式,對於一個迫切想知道“明天選題該寫什麼”的新手來說,無疑是有些“玄乎”的。我期待的是具體的工具推薦、高效的排版技巧、甚至是一些實用的標題模闆,但這些內容在這本書裏幾乎找不到影子。它更像是請瞭一位資深的大前輩,在茶餘飯後,跟你聊聊做這件事需要具備的格局和視野,而不是手把手教你剪輯第一個短視頻。我承認,這些“格局”很重要,但對於我們這些需要馬上齣業績的實操者來說,總覺得缺瞭點“乾貨”的厚重感。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極其跳躍,仿佛作者是在不同的會議室裏,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進行即興演講的片段集閤。前一章還在用非常學術化的語言探討“信息熵與用戶注意力分配的負相關性”,下一章畫風一轉,又開始用非常口語化的語氣,講述自己早年做推廣時被騙的慘痛經曆。這種強烈的反差感,讓我在閱讀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理解頻道。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工具論”的章節感到不滿,作者似乎對市麵上主流的SaaS工具、數據分析平颱抱有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認為過度依賴工具會束縛運營者的創造力。雖然保持獨立思考很重要,但對於我們這種需要精確控製投放成本、追蹤轉化路徑的運營人員來說,忽略對實用工具的介紹,無異於讓木匠放棄使用電鋸,而隻強調手握刨子的匠人精神。我期待的是能有對市麵上幾款主流工具的優劣勢對比,或者至少能提供一些數據抓取的思路,但這些實操層麵的內容被刻意地弱化瞭,使得這本書的“可操作性”大打摺扣。
評分這本書的理論深度是毋庸置疑的,它確實拔高瞭新媒體運營的戰略層級,讓人開始思考“品牌資産”和“心智占領”這些過去我們可能隻在頭腦風暴中纔會提到的詞匯。但這種高屋建瓴的視角,帶來的副作用就是,對於中腰部運營者而言,轉化效率極低。我嘗試去理解那些關於“生態位競爭”和“護城河構建”的章節,發現其核心思想非常深刻,即運營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一個難以被模仿的壁壘。然而,這本書在如何“獲取第一批種子用戶”這個最基礎、最關鍵的環節上,給齣的建議過於寬泛和理想化。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擁有瞭一定的啓動資源和基礎的粉絲量,可以從容地進行“長期主義”的布局。對於一個正在為點擊率和閱讀量焦頭爛額的團隊來說,這種“先有雞纔有蛋”的理論指導,顯得有些脫離現實的殘酷性。它更像是一本寫給CMO看的戰略規劃書,而不是寫給一綫執行人員看的作戰指南。
評分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其裝幀設計,那種略帶復古的牛皮紙質感,似乎預示著內容會走一條“返璞歸真”的路綫。我花瞭很長時間去消化其中的案例分析部分,然而,這些案例的分析角度,也著實讓我感到意外。它們大多聚焦於那些已經取得現象級成功的頭部大號,比如某個在B站火爆全網的知識區UP主,或者某個在微信公眾號生態中實現商業轉化的垂直類公眾號。但問題是,這些案例往往是“事後諸葛亮式”的總結,缺少瞭當事人在遭遇瓶頸、數據低榖時所采取的那些具體、灰色的、非標準的應對措施。我嘗試著去模仿書中所描述的“成功路徑”,但當我把我的垂直領域和受眾群體套進去時,發現書中的邏輯模型無法完美適配。例如,書中提到A步驟是實現用戶粘性的關鍵,但對我目前隻有幾百個粉絲的基礎來說,直接跳到A步驟似乎需要跨越一個巨大的鴻溝,而書中並未詳細說明如何從小流量積纍到可以支撐A步驟的體量。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學會瞭如何開F1賽車,卻沒拿到駕照,也不知道怎麼發動一輛傢用轎車。它提供的是頂尖智慧的結晶,而非草根逆襲的實戰手冊。
評分最讓我感到遺憾的是,這本書在“危機公關與負麵輿情處理”這一塊的內容極度薄弱。在新媒體的江湖裏,流量是一把雙刃劍,熱度達到一定程度,負麵聲音和潛在的公關風險也必然隨之而來。我原本以為,作為一本由“大神”撰寫的運營指南,必然會涵蓋如何應對“翻車”、如何及時止損、如何利用危機事件進行品牌重塑的實戰策略。但通讀全書,這部分內容幾乎是一筆帶過,或者僅僅是在強調“保持真誠”這一虛無縹緲的道德標準。真誠當然重要,但在麵對有組織的水軍攻擊、或者因為一個無心之失導緻用戶群體瞬間崩塌的時刻,我們需要的是具體的流程、預案和專業的術語和行動指南。這本書給齣的解決方案,更像是事發後寫給公司內部的總結報告,而非事發時可以立即拿來使用的“急救包”。因此,從風險控製和突發事件應對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指導價值非常有限,它更像是一本專注於“進攻”的教材,而完全忽略瞭“防守”的藝術和技巧。
評分的確不錯的一本書,受益良多
評分還沒看,休息的時候抽空讀。
評分還行吧 有一定基礎的的
評分的確不錯的一本書,受益良多
評分很好
評分一直關注巴大仁很久瞭,他持續幫助很多像我這樣的小白走上新媒體之路。書到後馬上就看瞭我關注的職業規劃和巴大仁的成長史,很有啓發,嚮巴大叔學習!PS:看書後纔知道巴大叔挺年輕……太值得學習瞭呀
評分應該寫的不錯,還沒看完
評分入門級的吧,沒怎麼細看
評分入門級的吧,沒怎麼細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