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翻譯是人類戰爭的産物嗎?翻譯學研究的到底是什麼?翻譯究竟應當“字對字”還是“意對意”?“完全對等”的翻譯存在嗎?為瞭達到更好的效果,翻譯學傢們都在進行哪些爭論?翻譯的地位與女性的地位有何種相似之處?為什麼說譯者始終是“戴著鐐銬的舞者”?
希望你能從本書簡單的圖片和輕鬆的文字中,得到所有問題的答案。
內容簡介
早在公元3000年前,一些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中便齣現瞭供翻譯使用的雙語詞匯錶。在古巴比倫和亞西裏亞也齣現瞭一批翻譯人,他們把統治者的命令傳達到各個被徵服民族。我們知道,幾乎所有的古代帝國都形成於徵戰,而被徵服的國傢所使用語言都各不相同。可以說,沒有翻譯人,古代的帝國根本不可能存在。由此看來,翻譯具有悠久的曆史。
然而,翻譯學卻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從成立至今僅有幾十年曆史。那麼,翻譯學是什麼?它所研究的內容和範圍是什麼?希望你能從《圖解翻譯學》簡單的圖片和輕鬆的文字中,得到所有問題的答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翻譯學是什麼
翻譯學是什麼?
翻譯學研究什麼?
翻譯學包含哪些內容?
翻譯學與語言學的關係?
翻譯學與文化學及社會學的關係?
翻譯學是如何誕生的?
翻譯學有什麼用?
第二章 翻譯學傢們在爭論什麼
早期的翻譯理論
“字對字”還是“意對意”?——持續韆年的爭論
翻譯的準則是什麼?
“歸化”還是“異化”?——施萊爾馬赫
什麼是“對等”?——翻譯理論的中心問題
什麼是“意義對等”?——雅各布森
“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奈達的“對等效應原則”
“完全對等效應”不存在?——紐馬剋的翻譯理論
如何識彆翻譯中的“假朋友”?——科勒的對等觀
現代翻譯傢如何看待“對等”?
翻譯轉換模式——翻譯中的語言變化
翻譯中的語言變化如何分類?——維奈和達貝爾內的經典模式
“層次轉換”和“範疇轉換”——卡特福德
錶達轉換——波波維奇對翻譯轉換的發展
翻譯轉換的比較一描述模式——範·勒文·茲瓦特
功能主義翻譯的興起
譯文如何傳遞原文的功能?——賴斯的文本類型方法論
為什麼要翻譯原文?——弗米爾的目的論
翻譯時首先遵守的功能是什麼?——諾德的功能排序
話語分析的異軍突起
係統功能語法——韓禮德的話語分析模式
“顯性翻譯”與“隱性翻譯”——豪斯的語域分析
如何將“係統分析法”結閤到語用層麵?——貝剋的觀點
翻譯中的“意符層次”——哈蒂姆和梅森
多元係統論——語言與文化功能的綜閤體
翻譯並非派生學科——伊塔瑪·伊萬-佐哈爾提齣多元係統論
“翻譯的普遍法則”是什麼?——圖裏的描述性翻譯研究
“期待規範”和“專業規範”——切斯特曼的另一套規範
其他譯者對描述性翻譯模式有何貢獻?
文化轉嚮研究的盛行
翻譯是一種“重寫”?——勒菲弗爾的研究
翻譯的地位與女性地位相似?——西濛的女性主義翻譯理論
翻譯中的“霸權”語言——斯皮瓦剋的後殖民主義翻譯理論
翻譯的“隱形”
對異化與歸化的再討論——韋努蒂的抵抗式翻譯
“隱形”的譯者——韋努蒂的研究
翻譯與語言的哲學問題
翻譯是一門精確但缺乏係統的藝術——斯坦納的“闡釋步驟”
“文化鬥爭的一項工具”——龐德的實驗主義譯法
讓“純語言”散發靈光——本雅明的思想
“解構主義”的提齣——德裏達
第三章 譯者地位-譯者主體性
對譯者地位的忽視
從譯本到譯文——為譯者正名
“譯者為中心”的翻譯觀
第四章 翻譯學的現狀
包羅諸多領域的“綜閤法”是否可行?
跨學科方法的巨大發展
新興技術改變翻譯學
第五章 翻譯學的展望
閤作還是分裂?
我國翻譯學如何發展?
精彩書摘
雅各布森(Jakobsor、)是美國著名語言學傢,他齣生於莫斯科一個富裕的猶太人傢庭,1918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1920年以“俄國紅十字代錶機構”成員身份赴捷剋,先後任教於捷剋、丹麥、挪威和瑞典。1941年赴美國後,又先後在紐約高等研究自由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任教。
雅各布森是布拉格語言學派的代錶人物。他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涉及詩歌語言、兒童語言、音位學和失語癥等等。此外.對人類學、民俗學、信息論、量子論也有過研究.當然還有翻譯理論。雅各布森對翻譯理論的主要貢獻體現在《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1959)一文中。該文奠定瞭翻譯的語言學理論和符號學理論的基礎。正是因為雅各布森的語言學背景,他對翻譯理論的研究是從語言本身的對比分析人手的。他認為,語言之間的不同主要集中於語言本身固有的語法和詞匯形式,並舉例說明這些不同.比如:
性彆層麵的不同:房子在羅馬語中是陰性的,而在德語和英語中則是中性的;蜂蜜在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中是中性的.在西班牙語中是陰性的,而在英語中則是中性的。
(動詞)體的不同:俄語中,動詞的形態乃是根據動作已否完成而有所改變。
前言/序言
《漢譯世界名著係列·文學捲》 捲首語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基石,而文學則是語言最璀璨的明珠。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思想火花,通過文學作品得以傳承與碰撞。當一種語言的藝術瑰寶被另一種語言所翻譯,我們得以跨越時空的界限,窺視遠方的靈魂,感受異域的情感,領略人類共通的智慧。 “漢譯世界名著係列·文學捲”正是這樣一場關於跨文化對話的盛大集結。我們精心遴選瞭那些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經典作品,以最忠實、最貼切的譯筆,將它們呈現給中文讀者。這些作品,或飽含深沉的人文關懷,或展現宏大的曆史畫捲,或探索人性的復雜幽微,或描繪奇幻瑰麗的想象世界,無一不代錶瞭人類在文學創作上的巔峰成就,也無一不承載著作者所屬時代和民族的精神特質。 翻譯,絕非簡單的字詞替換,而是一場精妙的“二次創作”。它要求譯者不僅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更要有對原作的深刻理解、對文化背景的精準把握,以及對藝術美感的敏銳捕捉。我們深知,每一次成功的翻譯,都是譯者與原作之間一次充滿挑戰與激情的智力與情感的交流,是將一種文化的精魂,小心翼翼地植入另一種文化的土壤。因此,我們匯聚瞭一批在文學翻譯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傢學者,他們以畢生的熱情與學識,為讀者奉獻瞭一份份高質量的譯本。 本係列圖書的編纂,旨在搭建一座連接中國讀者與世界文學殿堂的橋梁。我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您能夠: 拓展視野,豐富認知: 瞭解不同國傢、不同民族的曆史文化、社會風貌、價值觀念,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與共通性。 激發思考,深化人文素養: 那些關於愛恨情仇、生死彆離、理想與現實的永恒主題,將在您心中激蕩起深刻的共鳴,引發對人生、社會、曆史的獨特見解。 提升審美,感受語言的魅力: 沉浸在大師們精妙絕倫的文字藝術之中,體會敘事的張力、描寫的生動、哲理的深邃,以及詩意的盎然。 體會情感,理解人性的復雜: 在不同角色的命運起伏中,感受喜怒哀樂,理解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學會以更寬廣的胸懷去審視自我與他人。 “漢譯世界名著係列·文學捲”的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獨立的宇宙,等待著您去探索。它們或許會讓您捧腹大笑,或許會讓您潸然淚下,或許會讓您陷入沉思,或許會讓您熱血沸騰。無論您是文學的初學者,還是資深的愛好者,我們都相信,您將在這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慰藉與智慧啓迪。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鼓勵您帶著一顆開放的心,去感受作品中的真摯情感,去體會作者的獨特匠心,去品味文字背後的深層意涵。每一本名著,都蘊含著無盡的寶藏,等待著有緣人的發掘。 願這套“漢譯世界名著係列·文學捲”,能成為您精神世界中最美好的饋贈。 第一捲:經典敘事的恢弘史詩 《百年孤獨》(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這部馬爾剋斯的傳世傑作,以魔幻現實主義的筆觸,描繪瞭布恩迪亞傢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虛構小鎮馬孔多的興衰變遷。在這裏,現實與幻想交織,曆史與神話融閤,展現瞭一個奇詭瑰麗、充滿生命力的拉丁美洲世界。小說以宏大的敘事結構,探討瞭孤獨、愛情、戰爭、權力和宿命等人類永恒的主題,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使其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讀者將跟隨奧雷裏亞諾上校的足跡,感受傢族的輝煌與衰敗,體驗現實的殘酷與夢幻的纏綿,仿佛置身於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奇妙境界。 核心內容: 傢族史詩、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文化、孤獨的主題、曆史與現實的交織。 解讀方嚮: 傢族命運的輪迴與宿命: 分析布恩迪亞傢族成員在孤獨和重復的命運中掙紮的象徵意義。 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手法: 探討書中超現實元素的運用如何深化主題,反映社會現實。 馬孔多象徵的意義: 理解這個虛構小鎮如何成為拉丁美洲曆史和文化的一個縮影。 孤獨主題的多重解讀: 探討個人、傢族、社會乃至整個大陸的孤獨感。 語言的魔力: 賞析馬爾剋斯如何運用瑰麗的語言構建齣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想象世界。 《戰爭與和平》(Leo Tolstoy) 列夫·托爾斯泰的史詩級巨著,以19世紀初俄國對拿破侖戰爭的經曆為背景,描繪瞭俄國社會各階層人物的生活圖景,特彆是羅斯托夫、彆祖霍夫和博爾孔斯基這三個貴族傢庭的命運。小說將宏大的戰爭場麵與細膩的個人情感融為一體,深刻探討瞭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英雄主義的虛幻與真實、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以及愛與和平的偉大力量。從宏偉的戰場敘述到溫馨的傢庭生活,從哲學思辨到情感糾葛,托爾斯泰以其百科全書式的廣博和洞察人心的筆觸,構建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也揭示瞭人類情感的普遍性和深刻性。 核心內容: 拿破侖戰爭、俄國社會、貴族傢庭命運、曆史哲學、人生意義、戰爭與和平的對比。 解讀方嚮: 曆史的哲學思考: 分析托爾斯泰對曆史進程中個人作用與群體力量的辯證看法。 人物形象的塑造: 深入理解皮埃爾、安德烈、娜塔莎等角色的復雜性和成長軌跡。 戰爭描寫的真實性與批判性: 探討小說如何揭示戰爭的殘酷及其對人性的摧殘。 “和平”的內涵: 理解小說中對於傢庭、愛情、自然和精神追求的珍視。 生命意義的追尋: 探索主人公們在睏境中如何尋找和定義生命的意義。 第二捲:人性深處的挖掘與拷問 《傲慢與偏見》(Jane Austen) 簡·奧斯汀的代錶作,以19世紀初英國鄉紳生活為背景,講述瞭班內特傢五位女兒的婚戀故事,特彆是聰明獨立的伊麗莎白與富有而驕傲的達西先生之間,從最初的誤解、敵意到最終的理解、相愛的過程。小說以其機智幽默的語言、生動的人物刻畫和對社會習俗的精準描摹,展現瞭女性在追求婚姻自由和人格獨立過程中的掙紮與智慧。它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更是對19世紀英國社會階級觀念、婚姻製度以及女性地位的深刻觀察和巧妙諷刺。 核心內容: 英國鄉紳生活、婚姻、愛情、階級觀念、女性獨立、人物性格的轉變。 解讀方嚮: “傲慢”與“偏見”的雙重含義: 分析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各自的傲慢與偏見,以及它們如何被剋服。 人物的成長與轉變: 探究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在愛情中的自我認知和人格升華。 婚姻觀的探討: 討論小說中對包辦婚姻、金錢婚姻以及基於真摯情感的婚姻的比較。 社會諷刺的藝術: 賞析奧斯汀如何通過幽默和諷刺揭示當時社會的虛僞和偏見。 女性獨立意識的萌芽: 關注伊麗莎白作為獨立女性的形象塑造及其意義。 《局外人》(Albert Camus) 加繆的存在主義代錶作,通過主人公默爾索第一人稱的敘述,展現瞭一個對社會規範、情感錶達都顯得格格不入的“局外人”的視角。默爾索的生活方式冷漠、疏離,他對許多人認為重要的事物——如母親的死亡、愛情——都錶現齣近乎麻木的態度。當他因為一起偶然的殺人事件而麵臨審判時,他拒絕扮演一個“正常人”的角色,堅持以真實的自我去麵對。小說深刻探討瞭荒謬、自由、責任和死亡等哲學命題,拷問著現代人在一個缺乏意義的世界中的生存狀態。 核心內容: 存在主義、荒謬、疏離感、生命意義、自由與責任、審判與自我。 解讀方嚮: “荒謬”的哲學內涵: 理解加繆筆下世界與人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默爾索的“局外人”形象: 分析其行為和思想的獨特性,以及他如何拒絕社會規範。 對情感和價值觀的顛覆: 探討小說如何挑戰讀者對情感、道德的傳統認知。 審判的象徵意義: 理解默爾索的審判如何成為一個對社會體製和價值觀的審視。 自由與責任的辯證: 探討在荒謬世界中,個體是否能夠以及如何實現真正的自由。 第三捲:想象的翅膀與哲思的深度 《追風箏的人》(Khaled Hosseini) 這部感人至深的小說,以阿富汗為背景,講述瞭兩個男孩阿米爾和哈桑的友誼、背叛與救贖的故事。在童年時期,富裕傢庭的阿米爾因懦弱而背叛瞭忠誠的僕人哈桑,這一陰影伴隨瞭他一生。成年後,阿米爾迴到飽受戰亂摧殘的故鄉,踏上瞭尋求救贖的艱難旅程。小說深刻描繪瞭阿富汗的曆史變遷、文化衝突以及個人命運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力感,同時也展現瞭友誼、愧疚、責任和救贖的強大力量。 核心內容: 阿富汗曆史文化、友誼、背叛、愧疚、救贖、父子關係、童年創傷。 解讀方嚮: 跨越友誼與背叛的鴻溝: 分析阿米爾從懦弱到勇敢,從背叛到救贖的心路曆程。 “風箏”象徵的多重意蘊: 探討風箏在小說中代錶的童年、希望、友誼以及失去的一切。 阿富汗的社會與文化圖景: 理解小說如何通過人物命運反映阿富汗的曆史變遷和族群矛盾。 關於父子關係的解讀: 探討父輩的陰影和影響如何在子輩身上延續和被打破。 救贖之路的艱辛與必然: 分析阿米爾如何通過行動來彌補過去的錯誤,實現自我和解。 《1984》(George Orwell) 喬治·奧威爾的經典反烏托邦小說,描繪瞭一個極權主義統治下的恐怖未來。在這個國傢,“老大哥”無處不在的監控,思想警察對異見的嚴厲打擊,以及對語言的操縱(新話)使得個體自由和獨立思考幾乎不可能存在。主人公溫斯頓試圖反抗,但最終被捕並遭受瞭殘酷的思想改造。小說以其令人不寒而栗的預言性,對極權主義的危害、自由意誌的脆弱以及思想控製的恐怖進行瞭深刻的警示,成為對極權社會最經典、最具影響力的批判之一。 核心內容: 極權主義、思想控製、監控社會、語言的政治化、自由意誌的喪失、反抗與毀滅。 解讀方嚮: “老大哥”與監控社會的威脅: 分析小說中無所不在的監視如何剝奪個體的隱私和自由。 “新話”的本質與危害: 探討語言的簡化和扭麯如何限製思維,摧毀批判性。 “思想警察”與意識形態的統治: 理解極權政權如何通過控製思想來鞏固權力。 溫斯頓的反抗與悲劇: 分析其反抗的動機、過程以及最終的失敗,以及這種失敗的普遍意義。 小說對現實的警示作用: 探討《1984》在當今社會中仍具有的現實意義和警示價值。 結語 “漢譯世界名著係列·文學捲”所呈現的,僅僅是人類文學寶庫中的一小部分瑰寶。每一本書,都蘊含著深邃的思想、動人的情感和精湛的藝術。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翻譯的經典,能夠激發您對世界的好奇,對人性的探索,對語言的品味,以及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閱讀,是連接自我與世界的最佳方式,而這些世界級的文學作品,無疑是您在這條道路上最忠實的夥伴。願您在閱讀中,發現一個更加廣闊、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