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全校通选课“近代西方哲学”的指定用书。作者在北京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了全校公选课和通选课“近代西方哲学”,本书是根据这一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的,集中探讨了近代西方十一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并力求通过这些“大家”及其哲学喘息出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本书还配发了不少图片资料,在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作者简介
李超杰,哲学博士,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德国哲学、生命哲学等。著有 《理解生命:狄尔泰哲学引论》、《现代西方哲学的精神》、《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译著包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西方哲学讲演录》、《怀特海》、《弗洛伊德》、《狄尔泰传: 精神科学的哲学家》、《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偶像的黄昏》、《个体的价值与命运》等。主编(合):《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人文社会科学十万个为什么》。哈佛大学(1998-1999)、柏林洪堡大学(2003-2004)访问学者。
目录
导论 近代西方哲学的准备、精神与线索
一、近代西方哲学的准备:文艺复兴时期及其哲学
二、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理性与启蒙
三、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四、经验论与唯理论
第一章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一、知识就是力量
二、“假相”学说
三、科学归纳法
四、蚂蚁、蜘蛛与蜜蜂
第二I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一、哲学:探究“本原”的学问
二、发现本原的方式:普遍怀疑
三、本原的发现:我思故我在
四、上帝存在的证明
五、广延物体的存在
六、实体二元论
七、天赋观念论
第三章 斯宾诺莎:对神的理智之爱
一、几何学方法
二、形而上学
三、知识的等级
四、伦理学
第四章 洛克: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
一、观念论
二、知识论
三、政府论
第五章 莱布尼茨:预定和谐
一、单子论
二、天赋观念论
三、真理学说
四、神义论
第六章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物是观念的集合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三、精神实体的存在
四、没有物质实体
第七章 休谩: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一、知觉理论
二、对若干观念的辨析
三、道德哲学
第八章 康德:哥白尼革命
一、前批判时期
二、先天综合判断
三、哥白尼革命
四、《纯粹理性批判》的题名、结构和重要术语
第九章 康德:我能够知道什么
一、先验感性论
二、先验分析论
三、先验辩证论
四、先验方法论
第十章 康德:我应当做什么
一、理性的统一性
二、善良意志
三、绝对命令
四、纯粹实践理性的公设
第十一章 费希特:自由的哲学
一、知识学三原理
二、理论知识学
三、实践知识学
四、人的使命
第十二章 谢林:走向绝对
一、同一哲学
二、天启哲学
三、谢林哲学的历史命运
第十三章 黑格尔:真理既是实体又是主体
一、黑格尔哲学体系概观
二、《精神现象学》题解
三、《精神现象学》“序言”
第十四章 黑格尔:精神的发展过程
一、意识
二、自我意识
三、理性
四、精神
五、宗教
六、绝对知识
第十五章 黑格尔:思维与存在的同
一、《哲学全书》导言
二、《逻辑学》题解
三、思想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
四、存在论
五、本质论
六、概念论
第十六章 费尔巴哈:人本学与自然学
一、思辨哲学的秘密是神学
二、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
三、神学的秘密是自然学
四、新哲学是自然学和人本学的统
后记
修订版后记
精彩书摘
《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修订版)》:
二、形而上学
斯宾诺莎哲学是接着笛卡尔讲的。理查德·梅森(RichardMason)说:“在某种程度上,笛卡尔的问题就是斯宾诺莎的问题。物理学、联系身心的纽带、上帝(相对于物理世界)的地位、认识论的优先性、意志的力量:这些都在笛卡尔的日程之上。”斯宾诺莎认为,要想正确理解和认识宇宙中的事物,就不能拘泥于一个个的具体细节,而应具有一种整体观,即把个别事物视为一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于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构成了他哲学的重要内容。这个最大的整体就是实体、自然、神。“神既是他的哲学的起点也是他的哲学的终点,一切事物必须通过神这个终极原因来理解;同时神也是我们追求知识和爱的终极对象。”在斯宾诺莎看来,笛卡尔从我思出发论证上帝的存在是错误的。如果上帝是一切实在和真理的源泉,它的存在就不能依赖于笛卡尔的我思论证,就是说,上帝或自然的存在是不证自明的。在其早期著作《神、人及其幸福简论》一开始,斯宾诺莎试图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证明神的存在。到了《伦理学》时期,斯宾诺莎显然放弃了这些论证,而是直接从“神是什么”开始。(一)实体(substance)实体学说是斯宾诺莎形而上学的基石。他“把实体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于别的事物的概念。”这个定义表明:首先,实体是在自身内存在的,是一个究极的形而上学主体。他物可以作为实体的特性而存在,而实体却不作为任何他物的特性而存在。其次,实体是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就是说,实体的观念不包括任何他物的观念。实体在本体论和概念上都是独立的和在先的。具体地说,实体具有下述一些主要特征。
1.实体是自因。“我把自身的原因理解为这样的东西,它的本质就包含着存在,或者它的本性只能被设想为存在着。”“一个实体不能是另一个实体的原因,或者一个实体不能为另一个实体所产生。”所以,实体或神必然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就是说,实体或神是永恒的。“神,或神的一切属性都是永恒的。”这个思想直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永恒实体”。
2.实体是唯一的。“按事物的本性说,不能有两个或多数具有相同性质或属性的实体。……不能有多数实体,只有唯一的实体。”这唯一的实体就是神或自然。“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一切存在的东西,都存在于神之内,没有神就不能有任何东西存在,也不能有任何东西被认识。”如果有多数不同的实体,区别或在属性,或在样式。区别在属性是不可能的,因为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就是说,实体B的一切属性都会包含在实体A之中,而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只能有一个。区别在样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实体先于样式。笛卡尔承认有神、精神和物质三个实体.其中,精神和物质是两个独立实体,分别由思维和广延这两种属性限定。在斯宾诺莎看来,思维和广延全是神的属性,不能离开神或自然而独立存在。
3.实体是无限的。“我把神理解为绝对无限的东西,亦即具有无限多的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个属性都各自表现永恒无限的本质。”“凡是实体都必然是无限的。”如果实体是有限的,则它必定为具有相同本性的另一个实体所限制,而这另一个实体也必定是存在的。这样就会出现两个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而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没有有限的实体”。
……
《思想的潮汐: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修订版)》 引言:理性的曙光与世界的重塑 近代西方哲学,宛如一场思想的盛宴,自文艺复兴的余晖中苏醒,穿越启蒙的理性之光,最终汇入现代精神的奔流。它不仅是对古希腊哲学传统的继承与批判,更是对人类认识自身、理解世界、改造社会的深刻反思与大胆探索。从对个体自由与尊严的强调,到对科学理性与经验证据的推崇,再到对社会政治结构与道德法则的系统构建,近代西方哲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本书《思想的潮汐: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修订版)》并非对某一特定哲学家或某一特定学说的百科全书式罗列,而是一次对贯穿近代西方哲学发展脉络的核心精神、关键转折以及相互关联的深入梳理与解读。我们试图捕捉的是那个时代思想家们共通的忧思、共通的追问,以及他们如何以理性为桨,以批判为帆,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新的大陆。这种“精神”,是一种不满足于既定教条、勇于质疑、追求清晰论证、并将哲学思考置于人类福祉与社会进步之上的动力。 本书修订版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深化对关键概念的解析,拓展对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微妙联系的呈现,并注入对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所引发的回响的审视。我们力求以一种既严谨又不失生动的笔触,引导读者一同回溯那段激动人心的思想历程,理解近代西方哲学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以及其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思维,至今仍是我们应对复杂挑战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第一章:理性主义的黎明——笛卡尔的怀疑与 Cogito 的基石 近代西方哲学的起点,往往被视为一场对旧有知识体系的彻底清算,而这场清算的先驱,无疑是勒内·笛卡尔。这位被誉为“近代哲学之父”的思想家,以其著名的“普遍怀疑”方法,拉开了对一切不确定知识进行审视的大幕。他质疑感官的可靠性,怀疑外部世界的真实性,甚至假定存在一个“恶魔”在欺骗我们。然而,在这一切怀疑的极致之处,笛卡尔找到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基石——“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一发现,标志着哲学思考从对外部实在的关注,转向了对主体自身意识活动的确认。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强调通过纯粹的理性思维,而非感官经验,来认识世界的真理。他相信,人类的心灵天生就拥有一些普遍的、不证自明的观念,这些观念是认识一切知识的出发点。他试图构建一个基于数学和逻辑推理的、清晰而确定的哲学体系。他的方法论,即“清晰地可辨明的”原则,成为后来理性主义者追求的目标。笛卡尔的二元论,将世界划分为思维(res cogitans)和物质(res extensa)两个根本不同的实体,这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几个世纪的哲学讨论,尤其是在心物关系的问题上。 第二章:经验主义的审视——洛克的白板与知识的来源 与理性主义的思辨倾向形成鲜明对比,英格兰的经验主义者则将目光投向了感官经验,视其为一切知识的源泉。约翰·洛克,作为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tabula rasa)。他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像一块空白的纸,所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通过后天感官经验(感觉和反省)获得的。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部世界,从而获得关于物体性质的观念;通过反省,我们认识到自己心灵的活动,如思考、欲望、信念等。 洛克对私有财产的论证,以及其对自然权利、社会契约的阐述,不仅是经验主义在政治哲学上的重要体现,也为后来的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他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有限政府的必要性,对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经验主义的基石在于对证据的强调,对可能性的谨慎态度,以及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的承认。这种对经验的尊重,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也为认识论带来了新的视角。 第三章:启蒙的火焰——康德的综合与自由的疆域 伊曼努尔·康德,这位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大成的集大成者,以其“哥白尼式革命”,彻底改变了哲学思考的格局。康德认识到,简单地采纳理性主义或经验主义都存在不足。他提出,我们的认识是理性与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理性为经验提供了先验的“范畴”(如因果性、空间、时间),使得经验成为可能;而经验则为理性提供了具体的内容,使理性得以应用。这就是他的“批判哲学”。 康德的“物自体”与“现象”的区分,揭示了人类认识的边界。我们只能认识现象世界,即经过我们理性范畴加工的世界,而无法直接认识作为事物本体的“物自体”。这一洞见,既维护了科学的客观性,又为自由和道德的可能性留下了空间。在道德哲学领域,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必然性和无条件的义务性。他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其动机是否出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康德的自由概念,并非不受约束的放纵,而是理性自主的选择,是遵循道德法则的自由。 第四章:唯心主义的回响——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历史的精神 进入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将思辨推向了新的高峰。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他提出了宏大的“绝对精神”观念,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过程。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以其独特的“辩证法”而闻名。他认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通过“正题”(thesis)、“反题”(antithesis)和“合题”(synthesis)三个阶段进行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克服矛盾,事物得以提升到更高的阶段。 黑格尔的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理解历史和现实的钥匙。他认为,历史是绝对精神在时间中的展开,是理性逐渐实现的过程。国家,在他看来,是伦理理念的最高体现。黑格尔的哲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整体性的强调,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多种哲学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他的某些观点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第五章:哲学的危机与转折——尼采的权力意志与超人 19世纪末,西方哲学开始经历一次深刻的“危机”与“转折”。弗里德里希·尼采,以其尖锐的笔触和激烈的批判,对西方传统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发起了挑战。他宣告了“上帝的死亡”,意味着西方社会赖以建立的形而上学和道德基础的崩塌。尼采批判了基督教道德中的“奴隶道德”,认为其压抑了生命的活力和个体的创造性。 他提出了“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这一核心概念,将其视为生命最根本的驱动力,认为一切生命都追求权力,即自我超越和扩张。尼采所倡导的“超人”(Übermensch),是能够克服自身局限、创造新价值、实现自我超越的理想个体。他提倡“永恒轮回”的观念,鼓励人们勇敢地肯定生命,拥抱其全部的喜悦与痛苦。尼采的哲学,以其对个体解放和生命价值的强调,对20世纪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也预示着现代性的深刻困境与反思。 结语:理性之潮,永不停息 近代西方哲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思想史,它以理性为导向,以探索为己任,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认知方式和生存状态。从笛卡尔对理性自身的求索,到洛克对经验的审视,再到康德对认识边界的划定,以及黑格尔对历史精神的阐释,直至尼采对传统价值的颠覆,每一次思想的激荡,都为人类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书《思想的潮汐:近代西方哲学的精神(修订版)》所呈现的,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它鼓励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不被既有的观念所束缚;它启发我们审视自身,认识个体的价值与自由;它引导我们理解世界,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这股思想的潮汐,从未停息,它将继续塑造我们的未来,激励我们不断地追问、思考、创造,以更深刻的智慧,应对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