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是北京大學全校通選課“近代西方哲學”的指定用書。作者在北京大學為本科生開設瞭全校公選課和通選課“近代西方哲學”,本書是根據這一課程的講稿整理而成的,集中探討瞭近代西方十一位有代錶性的哲學傢,並力求通過這些“大傢”及其哲學喘息齣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本書還配發瞭不少圖片資料,在增加瞭閱讀的趣味性。
作者簡介
李超傑,哲學博士,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係。主要研究領域為:西方哲學、現代西方哲學、德國哲學、生命哲學等。著有 《理解生命:狄爾泰哲學引論》、《現代西方哲學的精神》、《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譯著包括:《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西方哲學講演錄》、《懷特海》、《弗洛伊德》、《狄爾泰傳: 精神科學的哲學傢》、《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偶像的黃昏》、《個體的價值與命運》等。主編(閤):《20世紀中國哲學著作大辭典》、《人文社會科學十萬個為什麼》。哈佛大學(1998-1999)、柏林洪堡大學(2003-2004)訪問學者。
目錄
導論 近代西方哲學的準備、精神與綫索
一、近代西方哲學的準備:文藝復興時期及其哲學
二、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理性與啓濛
三、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轉嚮”
四、經驗論與唯理論
第一章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一、知識就是力量
二、“假相”學說
三、科學歸納法
四、螞蟻、蜘蛛與蜜蜂
第二I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一、哲學:探究“本原”的學問
二、發現本原的方式:普遍懷疑
三、本原的發現:我思故我在
四、上帝存在的證明
五、廣延物體的存在
六、實體二元論
七、天賦觀念論
第三章 斯賓諾莎:對神的理智之愛
一、幾何學方法
二、形而上學
三、知識的等級
四、倫理學
第四章 洛剋:人的心靈就像一塊白闆
一、觀念論
二、知識論
三、政府論
第五章 萊布尼茨:預定和諧
一、單子論
二、天賦觀念論
三、真理學說
四、神義論
第六章 貝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物是觀念的集閤
二、存在就是被感知
三、精神實體的存在
四、沒有物質實體
第七章 休謾: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
一、知覺理論
二、對若乾觀念的辨析
三、道德哲學
第八章 康德:哥白尼革命
一、前批判時期
二、先天綜閤判斷
三、哥白尼革命
四、《純粹理性批判》的題名、結構和重要術語
第九章 康德:我能夠知道什麼
一、先驗感性論
二、先驗分析論
三、先驗辯證論
四、先驗方法論
第十章 康德:我應當做什麼
一、理性的統一性
二、善良意誌
三、絕對命令
四、純粹實踐理性的公設
第十一章 費希特:自由的哲學
一、知識學三原理
二、理論知識學
三、實踐知識學
四、人的使命
第十二章 謝林:走嚮絕對
一、同一哲學
二、天啓哲學
三、謝林哲學的曆史命運
第十三章 黑格爾:真理既是實體又是主體
一、黑格爾哲學體係概觀
二、《精神現象學》題解
三、《精神現象學》“序言”
第十四章 黑格爾:精神的發展過程
一、意識
二、自我意識
三、理性
四、精神
五、宗教
六、絕對知識
第十五章 黑格爾:思維與存在的同
一、《哲學全書》導言
二、《邏輯學》題解
三、思想對客觀性的三種態度
四、存在論
五、本質論
六、概念論
第十六章 費爾巴哈:人本學與自然學
一、思辨哲學的秘密是神學
二、神學的秘密是人本學
三、神學的秘密是自然學
四、新哲學是自然學和人本學的統
後記
修訂版後記
精彩書摘
《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修訂版)》:
二、形而上學
斯賓諾莎哲學是接著笛卡爾講的。理查德·梅森(RichardMason)說:“在某種程度上,笛卡爾的問題就是斯賓諾莎的問題。物理學、聯係身心的紐帶、上帝(相對於物理世界)的地位、認識論的優先性、意誌的力量:這些都在笛卡爾的日程之上。”斯賓諾莎認為,要想正確理解和認識宇宙中的事物,就不能拘泥於一個個的具體細節,而應具有一種整體觀,即把個彆事物視為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於是,整體和部分的關係構成瞭他哲學的重要內容。這個最大的整體就是實體、自然、神。“神既是他的哲學的起點也是他的哲學的終點,一切事物必須通過神這個終極原因來理解;同時神也是我們追求知識和愛的終極對象。”在斯賓諾莎看來,笛卡爾從我思齣發論證上帝的存在是錯誤的。如果上帝是一切實在和真理的源泉,它的存在就不能依賴於笛卡爾的我思論證,就是說,上帝或自然的存在是不證自明的。在其早期著作《神、人及其幸福簡論》一開始,斯賓諾莎試圖從先天和後天兩個方麵證明神的存在。到瞭《倫理學》時期,斯賓諾莎顯然放棄瞭這些論證,而是直接從“神是什麼”開始。(一)實體(substance)實體學說是斯賓諾莎形而上學的基石。他“把實體理解為在自身內並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形成實體的概念可以無須藉助於彆的事物的概念。”這個定義錶明:首先,實體是在自身內存在的,是一個究極的形而上學主體。他物可以作為實體的特性而存在,而實體卻不作為任何他物的特性而存在。其次,實體是通過自身被認識的東西,就是說,實體的觀念不包括任何他物的觀念。實體在本體論和概念上都是獨立的和在先的。具體地說,實體具有下述一些主要特徵。
1.實體是自因。“我把自身的原因理解為這樣的東西,它的本質就包含著存在,或者它的本性隻能被設想為存在著。”“一個實體不能是另一個實體的原因,或者一個實體不能為另一個實體所産生。”所以,實體或神必然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就是說,實體或神是永恒的。“神,或神的一切屬性都是永恒的。”這個思想直接源於亞裏士多德的“永恒實體”。
2.實體是唯一的。“按事物的本性說,不能有兩個或多數具有相同性質或屬性的實體。……不能有多數實體,隻有唯一的實體。”這唯一的實體就是神或自然。“除瞭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實體,也不能設想任何實體。”“一切存在的東西,都存在於神之內,沒有神就不能有任何東西存在,也不能有任何東西被認識。”如果有多數不同的實體,區彆或在屬性,或在樣式。區彆在屬性是不可能的,因為實體具有無限多的屬性,就是說,實體B的一切屬性都會包含在實體A之中,而具有相同屬性的實體隻能有一個。區彆在樣式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實體先於樣式。笛卡爾承認有神、精神和物質三個實體.其中,精神和物質是兩個獨立實體,分彆由思維和廣延這兩種屬性限定。在斯賓諾莎看來,思維和廣延全是神的屬性,不能離開神或自然而獨立存在。
3.實體是無限的。“我把神理解為絕對無限的東西,亦即具有無限多的屬性的實體,其中每一個屬性都各自錶現永恒無限的本質。”“凡是實體都必然是無限的。”如果實體是有限的,則它必定為具有相同本性的另一個實體所限製,而這另一個實體也必定是存在的。這樣就會齣現兩個具有相同屬性的實體,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沒有有限的實體”。
……
《思想的潮汐: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修訂版)》 引言:理性的曙光與世界的重塑 近代西方哲學,宛如一場思想的盛宴,自文藝復興的餘暉中蘇醒,穿越啓濛的理性之光,最終匯入現代精神的奔流。它不僅是對古希臘哲學傳統的繼承與批判,更是對人類認識自身、理解世界、改造社會的深刻反思與大膽探索。從對個體自由與尊嚴的強調,到對科學理性與經驗證據的推崇,再到對社會政治結構與道德法則的係統構建,近代西方哲學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塑造瞭我們今天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 本書《思想的潮汐: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修訂版)》並非對某一特定哲學傢或某一特定學說的百科全書式羅列,而是一次對貫穿近代西方哲學發展脈絡的核心精神、關鍵轉摺以及相互關聯的深入梳理與解讀。我們試圖捕捉的是那個時代思想傢們共通的憂思、共通的追問,以及他們如何以理性為槳,以批判為帆,在知識的海洋中探索新的大陸。這種“精神”,是一種不滿足於既定教條、勇於質疑、追求清晰論證、並將哲學思考置於人類福祉與社會進步之上的動力。 本書修訂版在前一版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深化對關鍵概念的解析,拓展對不同思想流派之間微妙聯係的呈現,並注入對這些思想在當代社會所引發的迴響的審視。我們力求以一種既嚴謹又不失生動的筆觸,引導讀者一同迴溯那段激動人心的思想曆程,理解近代西方哲學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麵貌,以及其所倡導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思維,至今仍是我們應對復雜挑戰不可或缺的智慧源泉。 第一章:理性主義的黎明——笛卡爾的懷疑與 Cogito 的基石 近代西方哲學的起點,往往被視為一場對舊有知識體係的徹底清算,而這場清算的先驅,無疑是勒內·笛卡爾。這位被譽為“近代哲學之父”的思想傢,以其著名的“普遍懷疑”方法,拉開瞭對一切不確定知識進行審視的大幕。他質疑感官的可靠性,懷疑外部世界的真實性,甚至假定存在一個“惡魔”在欺騙我們。然而,在這一切懷疑的極緻之處,笛卡爾找到瞭一個不可動搖的基石——“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這一發現,標誌著哲學思考從對外部實在的關注,轉嚮瞭對主體自身意識活動的確認。 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強調通過純粹的理性思維,而非感官經驗,來認識世界的真理。他相信,人類的心靈天生就擁有一些普遍的、不證自明的觀念,這些觀念是認識一切知識的齣發點。他試圖構建一個基於數學和邏輯推理的、清晰而確定的哲學體係。他的方法論,即“清晰地可辨明的”原則,成為後來理性主義者追求的目標。笛卡爾的二元論,將世界劃分為思維(res cogitans)和物質(res extensa)兩個根本不同的實體,這深刻地影響瞭此後幾個世紀的哲學討論,尤其是在心物關係的問題上。 第二章:經驗主義的審視——洛剋的白闆與知識的來源 與理性主義的思辨傾嚮形成鮮明對比,英格蘭的經驗主義者則將目光投嚮瞭感官經驗,視其為一切知識的源泉。約翰·洛剋,作為經驗主義的代錶人物,提齣瞭著名的“白闆說”(tabula rasa)。他認為,人的心靈在齣生時就像一塊空白的紙,所有的知識和觀念都是通過後天感官經驗(感覺和反省)獲得的。我們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部世界,從而獲得關於物體性質的觀念;通過反省,我們認識到自己心靈的活動,如思考、欲望、信念等。 洛剋對私有財産的論證,以及其對自然權利、社會契約的闡述,不僅是經驗主義在政治哲學上的重要體現,也為後來的自由主義思想奠定瞭基礎。他強調個人的自由、權利和有限政府的必要性,對西方政治製度的演變産生瞭深遠影響。經驗主義的基石在於對證據的強調,對可能性的謹慎態度,以及對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的承認。這種對經驗的尊重,為科學的發展提供瞭哲學上的支持,也為認識論帶來瞭新的視角。 第三章:啓濛的火焰——康德的綜閤與自由的疆域 伊曼努爾·康德,這位集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之大成的集大成者,以其“哥白尼式革命”,徹底改變瞭哲學思考的格局。康德認識到,簡單地采納理性主義或經驗主義都存在不足。他提齣,我們的認識是理性與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理性為經驗提供瞭先驗的“範疇”(如因果性、空間、時間),使得經驗成為可能;而經驗則為理性提供瞭具體的內容,使理性得以應用。這就是他的“批判哲學”。 康德的“物自體”與“現象”的區分,揭示瞭人類認識的邊界。我們隻能認識現象世界,即經過我們理性範疇加工的世界,而無法直接認識作為事物本體的“物自體”。這一洞見,既維護瞭科學的客觀性,又為自由和道德的可能性留下瞭空間。在道德哲學領域,康德提齣瞭“絕對命令”,強調道德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無條件的義務性。他認為,一個行為是否道德,不在於其結果,而在於其動機是否齣於對道德法則的尊重。康德的自由概念,並非不受約束的放縱,而是理性自主的選擇,是遵循道德法則的自由。 第四章:唯心主義的迴響——黑格爾的辯證法與曆史的精神 進入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傢將思辨推嚮瞭新的高峰。格奧爾格·威廉·弗裏德裏希·黑格爾,是這一時期的核心人物。他提齣瞭宏大的“絕對精神”觀念,認為整個世界是絕對精神自我認識和自我發展的過程。黑格爾的哲學體係以其獨特的“辯證法”而聞名。他認為,事物的運動和發展是通過“正題”(thesis)、“反題”(antithesis)和“閤題”(synthesis)三個階段進行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通過剋服矛盾,事物得以提升到更高的階段。 黑格爾的辯證法不僅是一種思維方法,也是理解曆史和現實的鑰匙。他認為,曆史是絕對精神在時間中的展開,是理性逐漸實現的過程。國傢,在他看來,是倫理理念的最高體現。黑格爾的哲學,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對整體性的強調,對後來的馬剋思主義、存在主義等多種哲學思潮産生瞭重要影響,盡管他的某些觀點也引發瞭廣泛的爭議。 第五章:哲學的危機與轉摺——尼采的權力意誌與超人 19世紀末,西方哲學開始經曆一次深刻的“危機”與“轉摺”。弗裏德裏希·尼采,以其尖銳的筆觸和激烈的批判,對西方傳統價值觀和道德體係發起瞭挑戰。他宣告瞭“上帝的死亡”,意味著西方社會賴以建立的形而上學和道德基礎的崩塌。尼采批判瞭基督教道德中的“奴隸道德”,認為其壓抑瞭生命的活力和個體的創造性。 他提齣瞭“權力意誌”(will to power)這一核心概念,將其視為生命最根本的驅動力,認為一切生命都追求權力,即自我超越和擴張。尼采所倡導的“超人”(Übermensch),是能夠剋服自身局限、創造新價值、實現自我超越的理想個體。他提倡“永恒輪迴”的觀念,鼓勵人們勇敢地肯定生命,擁抱其全部的喜悅與痛苦。尼采的哲學,以其對個體解放和生命價值的強調,對20世紀的文學、藝術和哲學産生瞭革命性的影響,也預示著現代性的深刻睏境與反思。 結語:理性之潮,永不停息 近代西方哲學,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思想史,它以理性為導嚮,以探索為己任,深刻地改變瞭人類的認知方式和生存狀態。從笛卡爾對理性自身的求索,到洛剋對經驗的審視,再到康德對認識邊界的劃定,以及黑格爾對曆史精神的闡釋,直至尼采對傳統價值的顛覆,每一次思想的激蕩,都為人類文明注入瞭新的活力。 本書《思想的潮汐:近代西方哲學的精神(修訂版)》所呈現的,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理性精神。它鼓勵我們保持批判性思維,不被既有的觀念所束縛;它啓發我們審視自身,認識個體的價值與自由;它引導我們理解世界,探尋事物發展的規律。這股思想的潮汐,從未停息,它將繼續塑造我們的未來,激勵我們不斷地追問、思考、創造,以更深刻的智慧,應對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