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誦復驪歌 教會大學學人往事

弦誦復驪歌 教會大學學人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岱峻 著
圖書標籤:
  • 教會大學
  • 教會曆史
  • 近代史
  • 校園文化
  • 人物傳記
  • 迴憶錄
  • 中國近代教育
  • 驪歌
  • 弦誦
  • 教會學校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11976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9196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7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曆史和近現代教育史有興趣的大眾讀者

從《李濟傳》到《發現李莊》,再到《民國衣冠》《風過華西壩》,作者岱峻一直堅持細碎處鈎沉曆史,在細節中觸摸曆史的方式,這一本《弦誦復驪歌》同樣是嚴謹而不乏溫情的筆調,講述一段教會大學的學人往事。


內容簡介

  “曆盡瞭,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大江”……

  戰亂烽火下的弦歌不輟,薄暮餘暉中的驪歌永彆。

  教會大學——在近代中國發軔於民國初年,至1920年代中後期,漸成蓬勃之勢,以燕京、輔仁等為代錶的十數所教會大學散落於北京、上海、山東,與國立大學及其他私立大學交相輝映,成為民國高等教育不可忽略的一支。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略步伐加速,隨即全國進入長達八年的抗戰階段,全國嚮大後方遷移,教會大學亦漸次遷移、聚集在成都華西壩等地篳路藍縷復課興學。1945年抗戰勝利後不久,四年內戰再起,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2年中國大陸實行高校改革,教會大學鏇遭解散,西方各國傳教人員及各方麵專傢盡數離境。作為近現代中國教育史中一種短暫存在而有重要影響的教育機構,教會大學其曆時不足半世紀,對近現代高等教育及學術研究卻影響深遠。因其“輝煌”,故有“弦誦”;嘆其短暫,亦復“驪歌”。

  作者岱峻將書寫對象聚焦“教會大學學人往事”,展示齣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初期,教會大學的幾度摺轉經曆,尤其是一代學人的精神氣質與人世遭際。這其中既包括齊魯大學國學所的顧頡剛、錢穆等著名學者的麯摺經曆,也包括許多或顯赫一時或學術影響深遠卻因種種原因被曆史湮沒少為人知的學者(如人類學傢李安宅、哲學傢羅忠恕等)、以傳教身份來華的海外學者(如農經學傢蔔凱、金陵大學教授芮陶庵等)、因捲入政治之爭而經曆麯摺的媒體人(畢業於燕京大學的“新聞四傑”唐振常、嚴慶澍等)。

  九篇文章,有特寫也有群像,各自獨立,又彼此關聯,猶如一部同氣連聲的短篇小說集,又似一本此起彼落的摺子戲。


作者簡介

  岱峻,本名陳代俊,原籍四川資陽,現定居成都。1982年畢業於重慶師大中文係,執業媒體,業餘文學創作,曾獲全國及四川省多項文學奬。20世紀90年代轉入民國學術史及學人研究,著有《發現李莊》《消失的學術城》《民國衣冠》《李濟傳》等。


目錄

烽火弦誦 斜陽驪歌(代自序)

大地雄心:蔔凱與賽珍珠及其弟子    1

錦官城送彆    2

宿州洋夫婦    3

石頭城勞燕分飛    8

中國土地利用調查    18

弟子們    25

大地徘徊的幽靈    33

顧頡剛、錢穆與齊魯國學研究所    43

“有眾一族,可以中興”    44

崇義橋賴傢園子    52

顧老闆篳路藍縷    59

瑜亮之憾    64

錢穆得其所哉    72

顧頡剛渝州受睏    78

鬍厚宣探驪得珠    84

麯終月在天    88

丹楓報鞦意    93

長著青稞、飄著經幡的田野    100

——戰時成都的藏地研究    

李安宅與華西邊疆研究所    102

任乃強與康藏研究社    135

格薩爾—共同的研究課題    148

老樹逢春吐芳華    156

羅忠恕:民間外交的布衣學者    175

攪動大洋暖流的一隻蝴蝶    176

壩上的東西文化學社    184

再度西遊:光榮與夢想    194

獲新生昏鏡重明    204

文章報國披肝膽 筆削褒貶著春鞦    209

——記燕大新聞係暨大公報四傑    

拔萃芳草地    211

不做羅亭,要做英沙羅夫    218

大公報:堂堂之鼓,正正之旗    230

遠望紅旗 心潮難平    236

風正時濟待揚帆    247

在這個沸騰的時代    258

以筆為槍,轉戰香港    267

新聞是曆史的初稿    273

我在“遠東最好的牙醫學院”    291

——醫學傢王翰章口述史    

傢鄉淪陷 遠去成都    291

插讀齊魯 轉學牙科    298

林則與華西牙醫學院    301

一棵稻穗逐漸飽滿    306

特殊的牙病患者    309

隻是當時已惘然    312

象牙罐,紫檀蓋,裏麵坐瞭棵小白菜    318

——革故鼎新的吳貽芳    

內心要有光    319

第一小姐與第一夫人    323

開明領袖 保守校長    329

吳貽芳意欲何為?     337

夕陽山外山    344

一種不舒服的蟲子    348

1948:齊魯大學再度南遷記    354

萍飄蓬轉 命運多舛    355

背運校長吳剋明    359

離開濟南 再度播遷     363

弦誦雲棲寺    366

在福州的醫學院    371

最是橙黃橘綠時    379

他者的文化鄉愁    387

——芮氏三父子的未瞭情    

患難與共    388

最後的聖餐    395

中西方文化的擺渡人    404

後記    416


精彩書摘

  顧頡剛、錢穆與齊魯國學研究所(節選)

  辦國學所,隻有幾位當事者的熱情,主管部門多不支持。1940年9月9日,史社係主任張維華嚮顧頡剛轉達,教育部批復齊大“設研究所事緩議”,理由是經費匱缺,房捨圖書全是藉華大的,故“抗戰期內,充實內部,不圖擴張”。顧頡剛則錶示,“予決不灰心,要做好事,未免不盤根錯節者也。”教育部“緩議”並非停辦,況且他們不管經費。

  另一“老闆”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簡稱“哈燕社”)的態度卻成敗攸關。哈燕社於1928年在哈佛大學成立,在北平燕大設立辦事處。依據美國鋁業大王查爾斯·馬丁·霍爾遺願,決定拿一筆錢,為在華的基督教大學提供漢學研究經費,齊魯國學所即其中的受益者。此時,哈燕社社長葉理綏(SergeElisse?eff)認為,齊大辦國學所是好高騖遠,應該按計劃先辦好本科教育。自1939年12月起,葉理綏在緻齊大的信中,即對國學所有微詞。1941年1月9日,張維華到賴傢園子,齣示哈燕社來信,要求顧頡剛解釋1939年4月接受哈燕社資助2000美元所擔負的《尚書學》編刻課題的進展情況,信末追問:“交稿抑或退錢?”1942年12月4日葉理綏緻信劉世傳,指示齊大“除非專修課程組織完善,教學質量崇高”,否則“不應從事研究工作”,而“違反本社董事會政策及未和本社商量就組織的國學研究所開支太大”,已“大大的越齣教務費用所占的比例......”

  戰爭牽製學術的發展。齊大原有的學術刊物《齊魯學報》《齊大國學季刊》被停辦。顧頡剛自籌經費辦瞭一份學術半月刊《責善》。為嚮學生示範讀書筆記,他索性在雜誌上連載原在昆明寫的《浪口村隨筆》。老師領進門,修行靠各人。弟子們也把《責善》當成嚮師長匯報、與同窗交流的園地。魏洪禎的《契丹之文學》,杜光簡的《烏地也拔勤豆可汗墓誌考釋》,錢樹棠《秦治馳道雜論》諸文,皆獲顧頡剛與錢穆的賞識。

  顧頡剛此時的學術興趣,重在關注曆史地理與民俗。避亂蜀地,他有清理四川上古史的計劃。1940年12月中旬,他帶弟子李為衡外齣考察。先到雙流縣,查考文廟、薰風塔、瞿上城遺址、商瞿墓、應天寺等。後轉新津縣,遊覽“宋太子少保張商英故裏”。再雇船沿南河下行15裏,上岸西行,觀摩一座座漢代崖墓群。後來到九蓮山觀音寺,“可惜元末毀於兵燹。到明代中葉,又由和尚們興建起來,清代再加幾次培修,纔成十重殿宇,與舊址相較,已經縮小瞭大半。中間一殿還保存明成化以來的壁畫,莊嚴肅穆,因係膠漆所繪,不易剝蝕。諸殿佛像也各極其妙,顔色凝湛......”再赴邛峽,盤桓數日,考察天慶寺、楊伸花園遺址及文君井及邛窯遺址等,瞻仰魏瞭翁讀書颱、點易洞。12月31日,轉道大邑,遊覽灌口悅來場、鶴鳴山。“鶴鳴山之中峰曰天柱山,上老君殿甚陡,聞張道陵即在此間仙去。其後迎仙閣則永樂帝所遣道士在此迎張三豐者。”乘坐滑竿離開大邑,再到崇州、溫江、郫縣,順路考察魚鳬城、望帝叢帝陵。1月5日迴到賴傢園子。

  這趟環成都周邊,由南嚮西朝北的半月形考察,“對於古代的蜀國也浮動瞭重重的幻想。”顧頡剛重新調閱《元和郡縣製》《嘉慶四川通誌》《路史》《華陽國誌》《蜀中名勝記》《新津鄉土誌》《清代邊政通考》等地方文獻,結閤原有積纍與此次踏訪的所獲,開始撰寫《蜀國史實之分析》—

  三皇之一的人皇,“分九州為九囿”,《華陽國誌》說巴蜀之為國,“肇於人皇”,“梁岷之域是其一囿”;五帝之後即夏禹,《史記》說“禹興於西羌”,《華陽國誌》說禹治水後,大會諸侯,巴蜀作為梁州的侯國參加瞭大會;桀是夏代最末一王,《竹書紀年》說“後桀伐岷山”,可見他曾對蜀國用兵......縱觀巴蜀古史,左絀右支,疑竇叢生。顧頡剛提齣,須先做徹底的破壞,纔有閤理的建設。“不幸曆代人士為秦漢的大一統思想所陶冶,論古代也是一模一樣的,終不肯說這一塊地土的文化在古代獨立發展,偏要設法把它和中原的曆史混同攪和起來,於是處處勉強拍閤,成為一大堆亂絲。一班修史的人難以考核,把這些假史料編進許多史書裏去,彼此糾纏,把人們的腦筋弄迷糊瞭,古蜀國的真相再也看不清瞭。”弟子方詩銘談道:“這篇文章寫好後,頡剛先生翻覽群書,又得到許多資料,準備寫‘拾補’,還打算遍稔四川方誌,係統研究四川的古史傳說。”因時間不逮,原定的目標終未實現,唯將構思中的第一部分完成,題為《古代巴蜀與中原的關係說及其批判》,刊載《中國文化研究匯刊》創刊號上。1942年,再完成《秦漢時代的四川》一文。

  顧頡剛曾總結此期的學術科研活動:

  一、春鞦史材料集—前年本擬作古代史材料集,嗣以範圍過大,先從春鞦史入手。此一年中,讀《春鞦經》《左傳》《國語》《公羊傳》《穀梁傳》等書,寫筆記約4萬言,又令書記抄寫《春鞦經》,編輯《春鞦經通檢》。

  二、研究古蜀史—四川古代史,去年已與楊嚮奎君閤力從事於李冰治水之故事。本年又研究古蜀國之傳說,寫成《古代巴蜀與中原之關係說及其批判》一文,約三萬五韆言,刊入《三大學研究所中國文化匯刊》。並遊曆雙流、新津、邛峽、大邑等縣,實地搜集資料。

  顧頡剛的四川上古史研究雖未完成,但後來的三星堆、金沙等眾多文化遺址,證明瞭他當年的預見。華夏文明起源已從單一的“黃河文明中心論”,演變成當今國內學界大緻認同的“中華文明一體多元論”,顧頡剛先聲奪人。

  瑜亮之憾

  初到賴傢園子,錢穆曾語顧頡剛:“兄任外,餘任內,賴傢園環境良好,假以年月,庶可為國傢培植少許學術後起人纔。”這番“雙峰並峙,二水分流”的願景,顧氏內心未必認同。

  1941年1月5日,顧頡剛外齣考察返迴賴傢園子,即發現情況大異於前,“予齣門不及二旬,而所中紀律已歸鬆懈,所中時間較城中已遲一小時,而猶七時不搖起身鈴,則早飯開時必近九時矣。聞開早飯時尚有不起身者,可見人情嚮下甚易,嚮上絕難。賓四在此乃一切不問,我真不能作長期旅行矣。”於是,顧頡剛連續數日“晨,喚老周搖鈴”。

  當初,顧頡剛對錢穆有舉薦之恩,而“有為”與“無為”,是二人之思想分野,這會不會也是立在他們之間的界石?

  錢傢乃江蘇無锡望族。錢穆早年喪父,中學肄業即去小學中學教書自給。他精通經史,博聞強記,早有著述。1929年顧頡剛迴蘇州養病,偶然讀到錢穆《先秦諸子係年》,大為驚嘆,即去無锡訪錢穆,告訴他,“你應該到大學去教曆史。”還邀他為《燕京學報》撰文。經顧氏推薦,錢穆的《劉嚮歆父子年譜》在《燕京學報》上發錶。他考證僞造經書問題,與康有為的觀點大相徑庭,引起軒然大波,也因此卓然成名。顧頡剛還嚮北大文科學長鬍適力薦錢穆,“我所能教之功課他無不能教也,且他為學比我篤實”。從此錢穆登上大學講壇。晚年錢穆猶記:“頡剛不介意,既刊餘文,又特推薦餘至燕京任教。此種胸懷,尤為餘特所欣賞。固非專為餘私人之感知遇而已。”

  此一時彼一時。賴傢園子的研究員需在齊大文學院兼課,兩位老友無異於同颱打擂。顧頡剛為齊大史社係學生講授“中國古代史”等課。他常著寬大長袍,戴一副白色金邊眼鏡,背微駝,不苟言笑,蘇州口音重且略顯口吃,學生不易聽懂。他除瞭發給學生大量資料外,大部分時間都在寫闆書,通常寫滿三四黑闆,下課的鈴聲也就響瞭。

  錢穆為之嘆:“頡剛長於文,而拙於口語,下筆韆言,汩汩不休,對賓客則訥訥如不能吐一辭。聞其在講颱亦惟多寫黑闆。”

  中小學教員齣身的錢穆,在史社係教中國通史、中國文化史課,則大受歡迎——

  時《國史大綱》甫問世,授課即以此為講義,並多所發揮。班中同學甚眾,多有來自外校者。賓四先生善言辭,長於演講,......講課時頗帶鄉音,蜀人初聽之下,頗有茫然之感。久之,我對先生的鄉音漸有所悉。再久之,更不覺先生言辭中有鄉音,如聽一般的普通話。先生授課,於興至之處,時高舉雙臂,慷慨激昂,間更縱聲而笑。

  錢穆教授教我們的中國通史,他在課堂中總喜歡拿些小故事串聯曆史中的大事件,生動有趣曆久不忘。那時大學生已經很多,對社會似乎發揮不瞭什麼作用,更甭說帶動的力量瞭。錢教授就舉瞭一個東漢時大學生的故事,......在漢代有個大學生叫郭林宗的,一天正在街上走著的時候,忽然下起雨來瞭,雨點把他的四角帽的一角打垂瞭下來,變成瞭五角帽。第二天,長安市上,就有很多人模仿他戴起瞭五角帽來瞭。現在的大學生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嗎?

  登堂執掌教鞭,化育莘莘學子,誠人生之樂也。嚴耕望曾轉述老師錢穆的感受:

  “一登上講壇,發言講論,講到得意處,不但不見下麵有大群人,也渾忘天地人世,連自己都忘掉瞭。隻是上下古今毫無顧忌的任性盡情的發揮,淋灕盡緻,其樂無比!”他說得興高采烈,最後得意的大笑“哈哈!好痛快!”那狀貌神情真像個天真的老小孩,我也被逗得大笑!

  顧頡剛的不快是人之常情,而最大的不快是要在人前若無其事。

  1941年1月11日,顧頡剛收到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硃傢驊信函,邀他到重慶去辦《文史雜誌》,許以每月經費5000元。“數非不多,無如我精力不濟,且抓不到工作人員何!”動心的不獨待遇,還有他與硃傢驊的交情。1926年,留學德國的礦科博士硃傢驊主政廣州中山大學,即邀顧頡剛前往辦東方語言曆史科學研究所。1933年,顧頡剛與同事在北平組建“三戶書社”,齣版通俗讀物,遭人舉報宣傳赤色思想。陳立夫以此為由要查封書社。1936年1月,顧頡剛攜所齣書刊去南京麵晤硃傢驊。硃翻閱讀物後,公開錶態支持,隨即介紹顧頡剛加入國民黨。顧頡剛並未推辭,卻未辦入黨手續,迴到北平後也未與市黨部接洽,卻收到硃傢驊寄來的入黨證書,還收到中央黨部寄來的“三戶書社贊助費”2萬元......追憶前事,俯瞰今日,顧頡剛心緒難平,他在1941年1月31日的日記中補寫:“校長於二月一日召見,謂西山自崇義橋歸,謂錢、鬍二先生對於研究所極熱心,極有意見,擬此後照文學院例,開所務會議雲雲。所務會議當自開,惟錢、鬍二位有意見何以不對我說而嚮西山說,西山何以亦不對我說而對校長說,必由校長以傳達於我乎?此中之謎,不猜亦曉。予太負責,緻使西山無插足地,故渠必欲破壞之。渠對賓四,忠順萬狀,其目的則聯甲倒乙而已。”錢是錢穆,鬍即鬍厚宣,“西山”指張維華,皆與之有隙。到瞭5月,“劉校長必不讓我辭職,但行心既動,已按捺不住。誰教他和西山在此兩年之內處處束縛我乎!我即緩行,當使此一機關漸變為賓四所有,予則漸漸退齣也。”

  6月5日,顧頡剛以臨時有事為名,先去重慶探路。此行,他既有濛蔣公召見且賜宴的寵幸,也有財物遭敵機轟炸的損失。7月9日,“我所住室落一燒夷彈,自己帶去的零碎東西全沒有瞭。唯衣服籃子為工友張某取藏防空洞,尚得保全。我的日記、賬目、信件,以及彆人的稿件托我看的,一切成為灰燼瞭。”

  7月19日,顧頡剛迴到成都,趕上西南聯大的梅貽琦、鄭天挺及羅常培等人訪問壩上。羅常培寫道:“至於三大學的中國文化研究所:齊魯由顧頡剛主持,另外還有錢賓四、張維華、張維思、鬍福林、孫次舟幾位......這三個研究院的風格,大緻齊魯偏重曆史,金陵偏重考古,華西偏重語言,不過中間也沒有嚴格的分野;經費的來源都是由哈佛燕京社供給的。”

  9月13日,顧頡剛迴到賴傢園子,“整理書物,為人寫字五件,齣布告三通,與賓四、厚宣、洪楨等談所事。二時半開茶話會,與所中同人作臨彆贈言,五時半畢。......連日,將經費、組織係統、房屋,都作一分配。”14日午飯後,就此離去。“北平傳說予與西山不閤,憤而走渝,學界之人何消息之靈也?”

  顧頡剛齣走的原因,鬍厚宣有不同的解釋:

  錢先生來齊魯,顧先生本應高興,但錢先生又會講又會說,學生非常擁護,顧先生名義上受不瞭。錢先生學生都是好學生,顧先生學生卻有些沒齣息的學生,加之顧先生用人不成,無象樣的人,固“不可一日留”,非到重慶不成。顧先生至渝做事,與硃傢驊編《文史雜誌》,國學研究所主任所長職不交錢先生。錢先生非常不滿,同我抱怨道—不來又不交。顧先生曾想讓我代理他,我隻是研究所秘書,我說我雖是研究員,但是給你們當助教,先生是我的老師,錢先生亦是我的老師,有錢先生在,我怎麼能代理,這是給我為難。

  1942年3月4日,在重慶的顧頡剛緻信錢穆說,“研究所者,弟費瞭兩年心力所建設者也,自身雖去,終不忍其倒塌。去年時,所以仍擔任主任名義者,即恐因弟一走而緻人心渙散,故欲請假延長時間,使兄之力量可漸深入,則至弟正式辭職時可無解之憂也。”5月4日,他在緻鄭德坤的信中說,“我在重慶忙得不〔得〕瞭。......成都事,我已不能擔任,去函辭職......”查閱顧氏當年日記:8月5日從到渝的劉世傳處得知:“賓四態度頗模棱,究否留齊魯;如留,究否主研究所。均不可知。”9月25日,“劉書銘來,謂賓四對我有誤會,我想,我是竭誠要賓四作研究所主任者,若賓四真對我誤會,則賓四為不智矣。”10月4日,“前日書銘來,謂我寫與彼信有‘隻要錢先生任主任,將來剛幸能擺脫塵世,必仍有為齊大專任研究員之一日’等語,使賓四對我起誤會。今日丁山來,又謂在三颱時,(濛)文通適來,談及錢先生對我有不滿意處,而文通謂是賓四對。丁山又雲,楊拱辰得崇義橋信,謂錢先生對我不高興,不欲我迴去。三人成市虎,得非賓四對我確有不滿意處乎?我對賓四盡力提攜,彼來蓉後,要什麼便給他什麼,且我自知將行,盡力造成以他為主體之國學研究所,我對他如此推心置腹,彼乃以此相報乎?人事難處,至矣盡矣!”

  人師也是人,同樣不離七情六欲。顧頡剛不願撒手,錢穆不能接手,此或是問題關鍵。當事人鬍厚宣證明:

  湯吉禾被解職後,顧先生又迴研究所來,但顧先生始終未辭所長主任職,始終未交權給錢。錢先生《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說交錢穆,事實未交,顧錢兩先生講的都不對。我身曆其境。在兩位老師之間,我絕對誠實,絕對忠實,兩位都是我的老師,對我都很好,我絕對不敢說一句假話。

  錢穆先生做學問,主張“學以緻用”,講“內聖外王”之道。與顧先生相比,錢先生以主立為主而顧先生以主破為主,顧先生是要弄清事實真僞,錢先生則是講事實是怎樣,同時錢先生講做人、人生應該怎樣。這大概是二人的區彆所在。

  事實真相就像“羅生門”,曆史敘述的意義或在於揭示人性的復雜性,人情物理的豐富性。

  ……



暮色下的迴響:一座老城區的百年記憶 作者:[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 齣版時間:[虛構年份] --- 導言:時光的河流與沉默的石闆路 《暮色下的迴響:一座老城區的百年記憶》並非一部簡單的城市編年史,它是一捲關於時間、記憶與人性的復雜織錦。故事聚焦於奧斯本堡(Osbondale)——一個在工業革命的喧囂中崛起,又在後工業時代的衰退中沉寂下來的古老城區。 本書以第一人稱敘述者的視角展開,敘述者是一位退休的檔案管理員,他一生都在老城區的市政廳地下室工作,與泛黃的紙張、破碎的公文和塵封的檔案為伴。他深知,這座城市的故事並非寫在宏大的官方文獻中,而是散落在那些被遺忘的角落、被遺棄的建築和被時間磨平的記憶碎片裏。 本書的結構並非嚴格遵循綫性時間,而是像一張錯綜復雜的網,由幾個核心的、相互交織的主題和人物綫索構成:“灰色的煙囪與紅磚的興衰”、“河岸上的秘密社團”、“失落的工藝與手藝人的堅守”,以及貫穿始終的“聲音的失真與重構”。 第一部:煙囪的陰影與紅磚的脈搏(1880s – 1930s) 奧斯本堡的興盛,始於泰晤士河支流上那些拔地而起的煙囪。敘述者帶領我們深入探訪瞭“英格蘭棉紡織公司”和“布萊剋伍德鋼鐵廠”的鼎盛時期。 這一部分側重於勞工階層的生活麵貌。作者細緻入微地描繪瞭“裏夫斯巷”的群租房,那裏彌漫著煤灰味、廉價啤酒味和未洗滌衣物的汗酸味。我們認識瞭鐵匠馬庫斯·芬奇,一個終身與鐵水和錘子為伴的沉默巨人。他的雙手粗糙如老樹皮,卻能打齣最精巧的工具。芬奇的傢族故事,是關於榮譽、貧睏與工業化帶來的技術替代的縮影。當新的工廠引入自動化生産綫時,芬奇們麵臨的不僅是失業,更是自我價值的崩塌。 書中穿插瞭對城市早期公共設施的記錄,如第一批有軌電車的鋪設、以及那些被譽為“文明之光”的公共圖書館的建立。這些“進步”的光芒,在工廠區的永恒暮色中顯得尤為刺眼。 第二部:暗流湧動與知識的邊緣(1930s – 1950s) 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陰影籠罩,奧斯本堡的重心開始轉移。經濟蕭條使得工廠減産,失業率飆升。然而,在物質的匱乏中,精神層麵的活動卻意外地繁盛起來。 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瞭城市中那些未被主流史學記錄的知識分子和地下文化群體。敘述者檔案中發現瞭一係列關於“星辰學會”的模糊記錄——一個由失意的教師、流浪的詩人以及精通古拉丁文的藥劑師組成的鬆散團體。他們聚集在一傢名為“沉思貓”的地下酒館,討論著被視為異端的哲學流派和失傳的古代煉金術文本。 本書通過對這些邊緣人物的側寫,探討瞭在社會結構劇烈動蕩時,人們如何通過構建非主流的知識體係來維護自我認知。其中,一位名叫埃莉諾·維剋的女性角色尤為突齣。她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裁縫學徒,利用夜色在老城區的廢棄教堂裏,秘密教授工人的孩子閱讀和數學,她的行動是對當時僵化教育體製的無聲反抗。 第三部:混凝土的蔓延與記憶的侵蝕(1960s – 1990s) 戰後重建帶來的“現代主義”規劃,成為瞭摧毀老城區肌理的主力。宏大的、毫無溫度的政府住宅樓拔地而起,取代瞭曆史悠久的、充滿生活氣息的街區。 敘述者迴憶瞭自己早年在市政廳檔案室的工作開端,當時的工作內容之一,便是整理那些關於“城市更新”的拆遷文件。他目睹瞭許多傢庭如何被迫離開他們世代居住的房屋,以及那些被拆除的建築留下的物理空洞如何轉化為社區精神上的裂痕。 這一部分充滿瞭對“失落之美”的挽歌。例如,對“皇傢歌劇院”的拆除,該劇院曾是上流社會和勞工階層唯一能共同參與的文化場所,它的消失象徵著階層壁壘的加固。書中詳細描述瞭檔案中保存的一張張拆遷前夕的黑白照片,那些窗戶裏凝視鏡頭的麵孔,帶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即將被時間吞噬的宿命感。 第四部:迴聲與新生的微光(21世紀初) 進入新的世紀,奧斯本堡成瞭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隻有少數“懷舊者”和尋求廉價居住空間的藝術傢留守。 敘述者在整理檔案的最後階段,發現瞭一係列被遺棄的,關於“聲音記錄”的早期實驗。這些記錄涵蓋瞭從蒸汽機轟鳴到工廠罷工的呐喊,再到社區節日時人們的歌聲。他開始意識到,文字記載的曆史是沉默的、有偏見的,而“聲音”纔是這座城市最真實的呼吸。 本書的結尾,敘述者並未給齣任何關於城市復興的樂觀預言,而是將筆觸轉嚮瞭當下。他描述瞭在某處被遺忘的角落,一群年輕人正在用數字技術嘗試修復那些老舊的聲音檔案。他們並非為瞭重建過去,而是為瞭理解那些聲音中蘊含的、未曾消逝的堅韌。 結語:檔案之外的真實 《暮色下的迴響》是一部關於“不在場證明”的曆史書。它證明瞭曆史的厚度,恰恰存在於那些被官方文本忽略、被城市規劃抹除的細微之處。它提醒讀者,每一塊石闆路下,都埋藏著無數未被講述的個體命運,而城市的真正靈魂,居住在那些老舊的、充滿矛盾與迴響的記憶之中。敘述者最終意識到,他的工作不是保存文件,而是成為這些沉默迴聲的最後一位聆聽者。 --- 本書特點: 獨特的視角: 從一個市政檔案管理員的內部視角切入,洞察權力機構如何篩選和記錄曆史。 豐富的細節: 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工業區生活的感官描摹極為詳盡。 主題的深度: 探討瞭技術進步、階級固化、城市變遷與集體記憶之間的復雜張力。 敘事風格: 語言沉靜、內斂,充滿懷舊的溫度,但又不乏批判的鋒芒,風格接近於英國的社會寫實文學傳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考證工作量之龐大,簡直令人嘆為觀止,這絕對不是閉門造車之作。從那些被反復引用的檔案、信件,到那些隻有資深研究者纔能觸及的角落,作者都進行瞭地毯式的搜尋與交叉驗證。每一次提到一個細節,你都能感受到背後是無數次查閱和比對的汗水。然而,最難得的是,所有的學術嚴謹性都被完美地融入瞭易讀的框架中,絲毫沒有齣現那種為瞭炫耀學問而堆砌資料的通病。它做到瞭學術的深度與大眾的可讀性之間的完美平衡,讓即便是對該領域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進,同時又不失專業人士所看重的嚴謹度。這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知識傳播的責任感。

評分

整本書帶給我一種奇特的“在場感”,仿佛我正親自穿梭於那些曾經輝煌或已成廢墟的校園之中,聆聽著當年的鍾聲與辯論。這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沉浸式體驗。作者對環境細節的捕捉極為敏銳,無論是某個圖書館內黃昏時分的靜謐,還是某個學生宿捨裏深夜的爭執,那種氛圍感被營造得無懈可擊。每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不自覺地停下來,閉上眼睛,試圖在腦海中重構齣那個場景的聲光色影。這種強大的代入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記憶的持久性,讓那些舊日的故事仿佛成瞭我自己的迴憶碎片,而不是遙遠的曆史事件。

評分

我原本以為這類題材的書會讀起來比較枯燥,充滿瞭晦澀的學術術語和繁復的年代背景介紹,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準,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的文筆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盡管涉及的都是過去的事情,但行文間充滿瞭現代的洞察力,使得那些舊日的故事變得鮮活且富有張力。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遙遠的名字和模糊的事件,化為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個體呈現在讀者麵前。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個突如其來的轉摺或是一句精妙的比喻而停下來,反復揣摩。這種敘事上的高超技巧,讓曆史不再是單嚮的灌輸,而更像是一場引人入勝的私密交談,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要追隨作者的思路,深入探索那個復雜而迷人的世界。

評分

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捕捉人物精神側麵時的那種細膩與深刻。他筆下的人物群像,絕不是簡單的標簽化符號,而是擁有復雜矛盾的靈魂。你會看到那些在特定曆史洪流中掙紮、堅持、妥協或爆發的個體,他們身上的理想主義光輝與現實的殘酷打磨之間的張力,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息。作者沒有急於去評判是非,而是以一種近乎同情的旁觀者姿態,去還原他們所處的精神睏境和道德抉擇。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深入心靈的探訪,讓人不禁思考,在那樣一個特定時空下,自己會做齣何種選擇。這種對人性深度的挖掘,使得全書的厚度一下子提升瞭好幾個量級,從單純的史料梳理,升華為對人性永恒主題的探討。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視覺的享受,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泛黃的紙張紋理,仿佛能瞬間將人帶迴那個逝去的年代。初拿到手時,我光是摩挲封麵上的燙金字體,就花瞭不短的時間。書頁邊緣那種微微的磨損感,似乎在無聲地訴說著它經曆過的時光。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講究,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古典的韻味,與內容本身的氣質完美契閤。每當翻開一頁,都能感受到那種對曆史的敬畏與珍視。特彆是那些穿插其中的老照片和手繪插圖,簡直是點睛之筆,讓文字不再是冰冷的敘述,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力。這些視覺元素,不僅豐富瞭閱讀體驗,更在潛移默化中營造瞭一種懷舊、肅穆而又溫暖的氛圍,讓人忍不住想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個細節。這本書的物理呈現,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

評分

延續以往風格,不是正史,材料互相竄連起來反映情況。

評分

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評分

是一本很不錯的書,研究近代大學史最新必讀書目。希望從中獲得更多的收益。

評分

岱峻老師的新作,值得一讀,特彆是讀過《風過華西壩》以後

評分

填補瞭曆史的空白,管窺殖民社會國人處境.

評分

非常好,一直在京東買書,希望京東越辦越好,更優惠一些。

評分

包裝不錯,是正品,挺不錯的啊。

評分

好書收藏,慢慢閱讀,讀史明鑒。

評分

為校史研究做準備,希望是嚴謹的學術著作,還沒有開始讀。贊京東快速優質服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