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全2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全2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无未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
  • 语音学
  • 韵律学
  • 汉语音韵学
  • 历史语言学
  • 台湾研究
  • 语言学
  • 学术著作
  • 国家社科基金
  • 语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4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933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65
字数:1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是中国汉语音韵学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东亚乃至世界汉语音韵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探讨了台湾汉语音韵学的发端、形成、历史分期和特点,分通论、理论和方法、上古音、中古音、近代音、现代汉语与方言语音、语音比较七个方面对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进行了全面盘点,梳理了台湾汉语音韵学流派承传的谱系。作者采取了静态和动态结合、横向和纵向结合、学术师承和作者论著结合、整体和个体结合的研究思路,全面展现了台湾汉语音韵学史的面貌,深入讨论了其成就与不足,客观总结了其在东亚乃至世界汉语音韵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该书的研究为关心台湾汉语音韵学史的学者提供了线索,为东亚及世界汉语音韵学史研究提供了资料,为进一步思考音韵学问题提供了参考思路,同时还可满足相关专业教学之需。

作者简介

  李无未,1960年生,吉林敦化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中文系主任、古籍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世界汉语教育史学会副会长、福建省语言学会常务副会长、厦门市语言学会会长。著有《日本汉语音韵学史》《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汉语史研究理论范畴纲要》《汉语音韵学通论》等著作,主编多部大型工具书和丛书,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获“王力语言学奖”等重要奖项7项。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要素、历史、分期特点

第一节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要素及内容

第二节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发端及形成

第三节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分期及特点

第二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盘点一:通论

第一节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汇集

第二节 台湾学者编写汉语音韵学教科书

第三节 台湾学者探讨汉语音韵学教学理论

第四节 台湾学者汉语音韵学综论与分论

第五节 台湾学者编写汉语音韵学相关工具书

第六节 台湾学者个人汉语音韵学论著汇集

第七节 台湾学者译介国外汉语音韵学论著

第八节 台湾声韵学会设置优秀青年学人奖

第九节 余论

第三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盘点二: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 传统汉语音韵学理论新认识

第二节 汉语音韵学与历史语言学

第三节 汉语音韵学与现当代语言学

第四节 计算语言学、声学与汉语音韵学

第五节 汉语语音史分期理论

第六节 余论

第四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盘点三:上古音

第一节 汉语上古音通论

第二节 汉语上古音声母

第三节 汉语上古音韵母

第四节 汉语上古音声调

第五节 余论

第五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盘点四:中古音

第一节 字书与汉语中古音

第二节 《切韵》系韵书语音

第三节 音义书与汉语中古音

第四节 等韵图与汉语中古音

第五节 诗文用韵与汉语中古音

第六节 重纽等问题论述

第七节 汉语中古音其他问题

第八节 余论

第六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盘点五:近代音

第一节 字书与汉语近代音

第二节 韵书与汉语近代音

第三节 等韵图与汉语近代音

第四节 音义书与汉语近代音

第五节 诗词曲用韵与汉语近代音

第六节 其他文献与汉语近代音

第七节 近代音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八节 明清以来语音个案历史变化

第九节 余论

第七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盘点六:现代汉语与方言语音

第一节 汉语国语语音学

第二节 汉语方言研究理论与方法

第三节 汉语官话方言语音

第四节 汉语闽方言语音

第五节 汉语客方言语音

第六节 汉语赣方言语音

第七节 汉语吴方言语音

第八节 汉语粤方言语音

第九节 汉语湘方言语音

第十节 余论

第八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文献盘点七:语音比较

第一节 汉藏语系语音比较

第二节 汉语与泰语等语音比较

第三节 汉语与西夏语语音比较

第四节 汉语与越南语语音比较

第五节 汉语与蒙古语、满语语音比较

第六节 汉语与日语、朝鲜语语音比较

第七节 汉语与南岛语系语音比较

第八节 汉语与梵语对音译音

第九节 汉语与其他语言语音比较

第十节 余论

第九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谱系

第一节 “明郑”前和“明郑”时及清代汉语音韵学谱系

第二节 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汉语音韵学谱系

第三节 回归中国,两岸分离时期汉语音韵学谱系——第一代学人

第四节 回归中国,两岸分离时期汉语音韵学谱系——第二代学人

第五节 回归中国,两岸分离时期汉语音韵学谱系——第三代学人

第六节 回归中国,两岸分离时期汉语音韵学谱系——第四代学人

第七节 回归中国,两岸分离时期汉语音韵学谱系——所培养韩国等国家学人

第八节 台湾汉语音韵学学术师承关系

第九节 余论

第十章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母体”意识、定位及未来

第一节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母体”意识

第二节 东亚视阈与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定位

第三节 台湾汉语音韵学隐忧

第四节 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汉语音韵学的未来

第五节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人名索引

后 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后 记

  1990年6月,中国大陆,包括恩师唐作藩教授在内的许多汉语音韵学学者和中国台湾汉语音韵学学者在香港浸会学院召开的“中国声韵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实现了40多年以后的第一次握手,开启了两岸汉语音韵学同行进行学术交流的“破冰之旅”。这主要得归功于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陈新雄先生,这是他与香港浸会学院中文系主任邝健行教授共同倡导的结果。1991年11月,在湖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举办“汉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用李添富教授的话说是“延续香港浸会学院精神”的会议,“再次地结合两岸声韵学者以及海外研治中国声韵学专家,共同为研究中国声韵学投注心力的具体表现”(《声韵学会通讯》1:10,1992)。1992年在威海召开的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议上,两岸汉语音韵学人进行了更为密切而实质性的“学术对接”。那次会议的盛况,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从此之后,两岸汉语音韵学学者来往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对台湾汉语音韵学发展的历史就开始感兴趣了,并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加以关注。1994年,当时在台湾中正大学任系主任的竺家宁教授向我和几位大陆学者发出诚挚的邀请,希望我们能去中正大学参加台湾声韵学会会议,并借此机会了解一下台湾社会。今天来看,此事似乎很平常,但放到当时两岸尚未“解冻”的关系视域来看,确是十分难得,很显然是一个意识超前的大胆举措,也令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十分激动。那一阵子,我曾不间断地幻想着,如何才可以借这个机会去探索神秘的台湾汉语音韵学知识领域。可是,当我去办理手续时,吉林大学外事处一位工作人员几句冷冰冰的回答就让我这个梦想破灭了,他的回答很让人泄气:吉林大学没有这个先例。他的观念意识落后,目光十分短浅不说,态度也十分地僵硬。其实,在中国大陆音韵学界,学者们并不是第一次接到这种访台邀请;1992年以后,就有大陆汉语音韵学人访台,并没有遇到任何政治等方面的阻力,比如宁继福教授的访台手续就办得很顺利。尽管如此,我还是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机会,如1996年、1998年在大陆召开的汉语音韵学学术会议,和台湾汉语音韵学学者接触,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汉语音韵学研究基本状况。1999年,台湾声韵学会会长陈新雄教授、台湾史语所何大安教授、台湾辅仁大学李添富教授等向大陆6位学者,即施向东、叶宝奎、虞万里、杨亦鸣、孙雍长和我发出了邀请。几经周折,我们一行6人转道香港,终于在2000年5月踏上了宝岛台湾的土地。在李添富教授的精心安排下,我们在台北走访了许多大学,比如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同时还南下到了高雄的台湾中山大学、成功大学、台南师范学院,与陈新雄、何大安、林庆勋、廖美玉等许多台湾学者进行面对面的接触,真正做到了相互沟通和深入了解。可以说,在我们的面前,台湾汉语音韵学神秘的面纱开始渐渐地被揭开了。台湾学者所发表的论文质量之高,涉足领域之多,学术视野之宽阔,学术批评之严厉,都令我们大陆学者为之震撼。我们深深感到,我国台湾同行的汉语音韵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了大陆的前列,我们要想迎头赶上,必须奋起直追。此后16年,我们与台湾同行的接触更为频繁,“兄弟如手足”,学术血脉十分通畅,两家已经融为一体,汉语音韵学之根越扎越深。当然,有关台湾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信息传达就更为便捷了。

  我于2005年由吉林大学调入到了厦门大学任教。厦门与台湾各地有着天然的“五缘”亲和关系,两岸图书交流会举办多次,厦门外文图书城还辟有“台湾书店”专室;我又多次应邀赴台参加学术会议,所以购买台湾汉语音韵学书籍的机会很多,所得到的书籍种类不断增加。此外,我一直承担着汉语语言学史博士课程,其中,汉语音韵学史是中心议题。在汉语音韵学史中,我国台湾学者的研究必不可少,但在国内外还根本找不到供大陆博硕士生阅读的系统、专门的“台湾汉语音韵学史”著作文献。要讲授这方面课程,虽然可以列出一系列台湾学者编写的参考书目和期刊,但却无系统的可以集中参照阅读的教科书可用,学生们面对着台湾汉语音韵学研究文献的茫茫海洋毫无头绪可捋,我亦显得无所适从。由此,触发了我写一本台湾汉语音韵学史课本的冲动:既敷博硕士生汉语音韵学史教学之用,又可以凭借论著与台湾学者娓娓而聊,并梳理台湾学者研究汉语音韵学的学术脉络,学习许多未曾领略的知识领域,岂不快哉!

  2013年8月,我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古籍保护与整理学术研讨会”。这期间,我应邀赴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文哲所、傅斯年图书馆进行学术访问;在旧书店“淘”到了不少心仪的台湾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文献。2014年8月,我与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陈淑芬教授、刘承慧教授取得了联系。虽然我与二位教授素未有交往,但她们的热情和诚挚深深地感动了我。刚好,我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东亚珍藏明清汉语文献发掘与研究》(编号:12&ZD178)与台湾汉语音韵学史研究相关(这也是厦门大学2014年人文社科繁荣计划项目之一)。于是,我向两位教授表达了希望前往台湾清华大学交流访问的愿望,希望借此机会可以到台湾查阅第一手资料,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台湾汉语音韵学发展的历史,为修订已经写就的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初稿打下基础。陈淑芬教授、刘承慧教授为我的住宿安排十分周到。当时是陈淑芬教授的博士生李柏翰同学接待我,他细致而热情,谨慎而有条不紊,我得到了他的太多帮助,并由此懂得了台湾汉语音韵学博士生的综合素质之高。张惟捷博士后到松山机场接我,还领我到台湾史语所访问。蔡哲茂先生与我倾心叙聊商周出土文献问题,这些真的让我感动不已。张光宇教授和我只在10多年前一个大陆学术会议上匆匆见过一次面,并且有幸在一个饭桌上聊了不多的汉语音韵学研究方面的话题,此次有了多次直接接触的机会。他有意促动我多接触台湾汉语音韵学学者,并向李存智教授举荐我,所以,我才有机会去台湾大学中文系做讲座,并讨论日本汉语音韵学史研究的诸多问题。在与台湾大学汉语音韵学同行的互动中,我了解到了台湾学者那种严谨、执着、质朴的性格特征。在台湾清华大学访学的一个月里,我充分利用了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的馆藏条件,取得了超乎我想象的收获。以台湾清华人文社会科学图书馆为收集资料的基础,以台湾图书馆和台湾大学图书馆等为补充,加之去旧书店收购、网上查询、朋友帮忙搜罗材料等各种途径,资料储备相对充足,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我觉得可以进入到下一个程序——补充和完善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初稿的工作中来了。

  2015年1月至3月,我应日本内田庆市教授之邀,访问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并作为“委嘱研究员”进行两个月的学术研究工作。这次访问使我有机会感受东西学术研究所的研究风气之盛和资料之丰富,不愧为世界范围内 “东西交涉学”之学术中心。我与内田庆市、沈国威、奥村佳代子教授的交往,则令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学术视野之宽阔、学术气魄之宏大、学术态度之严谨。他们毫无保留地向我介绍他们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并就相关问题与我以及相关的学者进行了探讨。在他们举办的两次“东西学术研究所例会”上,我也结识了不少中外有名的专家学者,并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在那些日子,我天天泡在关西大学图书馆,这里最吸引我的是知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增田涉文库、文献学家长泽规矩也文库、历史学家内藤湖南文库。这些文库果然藏书非常丰富,我看到了不少稀罕资料,这让我兴奋不已。关西大学图书馆购买了不少的台湾出版的汉语音韵学图书和期刊资料,如价格昂贵的许锬辉主编《中国语言文字研究辑刊》四编(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就名列其中,其音韵部分值得参考的不少。另外还有一些在中国大陆比较难找到的日据时代的资料,比如寺野喜四郎《大东亚诸语言和日本——以发音为中心》(大雅堂1945)等。东西学术研究所冰野善宽博士十分热心,为我介绍了新近编辑的《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所藏中国语教材目录(1868-1950)》,这个目录很有特点,也收集了不少的台湾日据时代的语音教科书,与六角恒广教授的《中国语书志目录》有许多的不同,可以互补,使用非常方便。这为我研究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提供了先决条件。利用两个月时间,集中精力阅读台湾和日本的汉语音韵学著作,思考相关问题,真的很难得,一想起这些来,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从内心里要表达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真心感谢所有给予我无私帮助和给予我大爱的人!

  2015年6月至8月,我应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与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之邀到了巴黎,参加了与汉语语言教学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就开始了收集台湾汉语音韵学及越南汉语教科书文献之旅。在黎塞留国家图书馆、远东学院图书馆、亚洲中心图书馆、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图书馆、法国国家科学院东方语言研究所图书馆等地,得到了王论跃、杨志棠、沙加尔、曹茜蕾、罗端、贝罗贝、汲哲、刘达威、龚勋、岑咏芳、阿米娜等诸多学人的热情帮助,收集到了不少与研究台湾汉语音韵学史相关的宝贵资料。2015年10月,在台湾东吴大学,我应邀参加第十四届国际暨第三十三届台湾声韵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会议的议题是“百年来的汉语音韵学”。我又有机会与许多汉语音韵学新朋友见面,并再一次去台北旧书店收集资料,得到了乐学书局黄新新女士的帮助,再一次满载而归。2016年5月,我参加了在台北教育大学举办的语文教学暨第三十四届台湾声韵学研讨会,就日本学者在“台湾近现代汉语音韵学形成”中的作用展开了讨论。

  回想这20多年,研究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大力支持,赠送资料的学者真的很多,比如陈新雄、竺家宁、姚荣松、林庆彰、叶国良、孔仲温、杨秀芳、余迺永、张光宇、何大安、林英津、陈淑芬、李添富、张屏生、洪惟仁、李存智、李正芬、王松木、张淑萍、廖湘美、丛培凯、杨家真,以及韩国成元庆、蔡瑛纯、严翼相等教授,都是让我终生难忘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副编审秦曰龙博士提供发表园地,进行修订,发表了本书内容(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予以转载);许彬彬博士在我查阅资料过程中也提供了许多帮助。我与李柏翰博士多次讨论,并经他修订而匡正不少谬误,获益不浅。我的学生罗巍、钟雪珂翻译英文目录。中华书局张可女士为此书的出版殚精竭虑,对本书的结构安排及文字细节问题的处理,纠正了我的书稿中的许多谬误,她为本书所付出的心血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我对各位的深厚情谊将永远铭记在心!

  2016年9月,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名单公布,本书赫然列入其中。这使本人感到莫大的荣幸。厦门大学网站也全面报道了本人专著入选的消息,因为它标志着厦门大学人文学术著作首次迈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行列,它也是本年度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学术著作。我把这一消息第一时间报告给了恩师唐作藩教授,唐先生马上回信,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唐先生培养我三十年,就是希望我能够在汉语音韵学研究上有所贡献。我希望这本书不会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我由衷地感谢评审专家的厚爱,积极推荐本书。我也希望本书能够得到国内外汉语音韵学同行的积极关注,并就本书的材料收集、体例形式,以及学术观点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本书的目的。

  在我24岁之前,父亲李守田教授给我起的名字叫“无畏”,我那时心里常常自得其趣,行事有时鲁莽,原以为这就是“命名和命运的契合”,真正做到“无畏”了。父亲在我10多岁时却启发我改名,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怕我将来长大成人之后用“无畏”这个名字时必和别人重名。我在24岁那年,忽然想起父亲劝说改名的话,就立刻赶到了吉林省延吉市的派出所,要求在户口簿上改名为“无未”。当时改名非常容易,手续简单,派出所办事人员没有任何异议,非常热情,很容易就改了名字。30年后,互联网搜索手段极其发达,我多次在百度和谷歌、雅虎上搜索,果然现名没有了重名之虞。每一次我都不由得暗暗敬佩父亲的预测和前瞻能力,为何如此之精准? 但也隐隐约约感到,我名字不叫“无畏”以后,自己做事谨慎有余,却常常勇气不足,是不是因为事事“心有畏”了,顾虑太多? 也可能如此吧! 我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锐气渐减,“冒失”越来越少,所写文章跳不出“三界”之外。有人曾以“望气之术”观察我,说我“气正”而“红赤”,说明我“多文而吉”。“多文”意味着勇气不足,“心有所畏”,但以我自己的体味,“心与形无畏”的活动仍不鲜见。难道这也和写台湾汉语音韵学史有什么关系吗? 我想起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话来,我对这个问题“不知为不知”,但希冀本书写作时达到“望气”之中的“气高、气正”的境地,并“多文而吉”,总还是可以的吧!


                                                           2016年10月8日于厦门五缘湾知微居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的出版,标志着对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见,系统梳理了从古至今汉语音韵学发展的脉络,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为海内外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一、 历史沿革与学术传统 本书的著者,在汉语音韵学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此次推出的《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全两册,是对其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主要梳理了汉语音韵学的早期发展,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演变,重点介绍了《诗经》的音韵、先秦诸子的音韵思想,以及汉魏六朝时期音韵学的重要著作和学者。第二卷则聚焦于近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发展,特别是以台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涵盖了民国时期至今的语音学、音韵学、方言学等多个分支,详细论述了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以及重要成果。 本书的学术根基深厚,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汉语音韵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的发展。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极为审慎,对音韵演变的解释力求客观准确,对各种学说的辨析丝丝入扣,展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 二、 内容要点与学术贡献 第一卷:汉语音韵学的早期探索 上古音的复原与争鸣: 本卷深入探讨了上古音的复原问题。作者不仅回顾了历代学者在上古音研究上的主要贡献,如以《诗经》为基础的“诗音”,以《说文解字》为依据的“说文音”,还详细分析了各种复原方法的理论基础、优缺点及其争鸣。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书呈现了上古音研究的曲折历程和不断深入的学术图景。 中古音的体系构建: 对于中古音,本书着重介绍了以《切韵》为代表的韵书系统。作者详细解析了《切韵》的韵部、声母、韵母系统,以及其在语音演变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本书也梳理了对《切韵》音系的各种解释和修正,包括反切的运用、四声的划分、三十六字母的理论等,展现了中古音学研究的辉煌成就。 早期音韵思想的萌芽: 在追溯音韵发展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早期音韵思想的萌芽。作者考察了先秦诸子对声音、字音的零星论述,以及汉代训诂学中涉及音的实践,揭示了音韵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形成之前的思想基础。 第二卷:近现代汉语音韵学的演进(以台湾为中心) 民国时期语音学的奠基: 本卷的重点转向了近现代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并特别聚焦于台湾地区的学术贡献。作者首先回顾了民国时期语音学研究的开端,如北京语音学社的成立及其影响。在台湾地区,早期学者在语音测定、语音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古音研究的新视野: 尽管研究对象是中古音,但近现代学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本书详细介绍了台湾学者如何运用比较语言学、声学语言学等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中古音的韵部、声调进行重新审视和解释,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新观点。 汉语方言语音的深入考察: 汉语方言的语音差异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介绍了台湾学者在汉语方言语音调查、分析和整理方面所做的巨大贡献。通过对各种方言的细致考察,学者们揭示了汉语内部语音演变的规律,丰富了对汉语多样性的认识。 音韵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台湾学者在音韵学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本书详细阐述了他们在声韵母系统、音变规律、音韵史分期等方面的学术探索,展现了理论创新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 与国际学术界的互动: 本书不仅关注台湾本土的学术发展,也积极探讨了台湾汉语音韵学研究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互动。作者分析了中国大陆、日本、欧美等地的汉语音韵学研究对台湾学界的影响,以及台湾学者在国际学术界所扮演的角色。 当代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本卷的结尾,作者对当代汉语音韵学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并结合台湾地区的实际情况,指出了未来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如计算机辅助语音学、跨学科研究等。 三、 艺术性与收藏价值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全两册,装帧精美,印刷清晰,充分体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严谨性和高水准。书中引用的古籍、手稿、图表等均经过精心校勘,确保了资料的准确性。 本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语言严谨而富有文采,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乏阅读的趣味性。作者将复杂的音韵理论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本书不仅是专业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工具书,也是对汉语音韵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极佳的入门读物。 对于中国语言学史、汉语言文字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的学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进行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其内容之丰富、考证之精细、见解之深刻,使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四、 结语 《台湾汉语音韵学史》的问世,不仅是对汉语音韵学研究的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更是对汉语言文字学发展史的一部重要文献。本书的出版,将有力地推动汉语音韵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促进学术交流,为保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对于任何一位热爱汉语、醉心于其历史演变的读者来说,这套书都将是一次难忘的学术之旅,一次对汉语言魅力深刻的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文献引用和注释体系,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习惯性地会随机抽查一些关键的论断,去追溯其源头,结果发现作者的考证工作做得极其扎实,几乎没有遗漏任何重要的原始资料。更难得的是,注释部分并非简单的文献罗列,而是在必要的时候,对古籍原文的异文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甚至对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人术语给出了精准的现代学术语言的界定。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省去了我们大量往返于各类数据库和古籍影印本之间的时间。这种对学术诚信和严谨性的坚守,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基础无比牢固,让人深信不疑。

评分

读完其中关于近现代以来学界对某个音类划分的争议章节后,我深感作者的史学功力非凡。他并未简单地将观点进行堆砌,而是如同高明的棋手般,一步步构建起整个论辩的“棋局”,清晰地勾勒出每一步选择背后的时代背景、研究工具的限制以及理论预设。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力,让原本可能陷入僵局的学术争论,变得清晰明了,高下立判。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地方性”与“规范性”在语音史构建中的拉扯,进行了极其富有张力的描述,让我对如何看待“标准音”的形成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更审慎、更全面地去面对历史遗留下的复杂问题,是一部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巨著。

评分

初翻阅这套书时,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那种宏大叙事下对微观细节的精准把控。作者显然在梳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学术脉络时,并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一种“网状结构”的叙事手法。他总能在一个大的历史转折点上,精准地切入几位关键人物的理论交锋,那些原本枯燥的音变规律和历史文献的考证,在他的笔下仿佛变成了跌宕起伏的学术“侦探故事”。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对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韵书流派的划分,那种清晰的逻辑线条,让人豁然开朗,彻底理解了不同学派之间继承与批判的关系。这种深入浅出的能力,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同时也满足了专业人士对深度和严谨性的要求,可以说是在学术普及与前沿探索之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

评分

说实在的,很多历史性的学术专著读起来总有一种“被时代隔着”的感觉,但这本书却奇妙地消弭了这种距离感。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时不时地会穿插一些极富洞察力的当代反思,使得那些陈旧的理论观点立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在谈到某种中古音系重建的理论时,他会将其与现代信息技术对语言数据的分析进行巧妙的类比,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思考热情。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互动性”,你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更像是在与作者共同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学术对话。它强迫你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已经被定论的语言学基础,带来的震撼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中不失厚重的质感,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分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上,考虑得非常周到,墨色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特别是卷首的那几页序言和引言,文字的打磨可见功力,作者的学术态度和研究的深度在开篇就已初步展露。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于正文的细节,但仅凭这书籍本身的物理呈现,就足以让人对内容的精湛抱有极高的期待。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出出版方对经典学术成果应有的尊重与敬意,让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精品,放在书架上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仿佛能预示着里面蕴藏着深邃的知识宝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探索一番。

评分

快递给力,书包装的好!

评分

趁着京东搞活动,赶紧买,非常实惠!

评分

快递给力,书包装的好!

评分

快递给力,书包装的好!

评分

趁着京东搞活动,赶紧买,非常实惠!

评分

快递给力,书包装的好!

评分

趁着京东搞活动,赶紧买,非常实惠!

评分

趁着京东搞活动,赶紧买,非常实惠!

评分

趁着京东搞活动,赶紧买,非常实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