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讲,我之前对“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印象还停留在比较陈旧的框架里,总觉得有些高深莫测,但这第七卷的书稿,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的叙事节奏非常新颖,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微观历史”片段,它们像是碎片化的镜子,折射出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比如,对“数字游民”群体研究的那几篇文章,那种对新兴工作模式下自由与依附关系的辩证探讨,实在是太及时了。作者们似乎深谙如何将晦涩的理论术语,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语言和情境。阅读过程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几乎没有产生“卡壳”的感觉。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个别章节的理论深度略有浮于表面,但在整体上,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学术前沿与大众理解的桥梁。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社会如何运作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导览图,它的视野开阔,视角独特,是近几年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第七卷的选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种批判是建设性的,而非情绪化的宣泄。它敢于直面中国社会中那些敏感而又关键的议题,比如公共领域的萎缩与重塑,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体能动性的边界问题。我记得有一篇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进行社会学解读的文章,它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其置于资源稀缺和竞争加剧的社会结构中去理解其产生的内在逻辑,这种冷静的分析视角非常值得称道。全书的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看清了某些长期困扰我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对于任何对中国社会现状抱有真诚关切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副高质量的“X光片”,它揭示了表象之下的骨骼和脉络。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厌倦了空泛口号、渴望真正洞察的思考者们。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文本质量,那种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字感,体现了编者极高的学术品味。这卷书在议题的选择上,展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已经被反复论述的议题,而是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这些新兴领域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这种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是衡量一本社会学选集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风险社会”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在地化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套用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了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治理模式,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洞见。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物件,独立来看光彩照人,组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和谐的整体。对于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也十分扎实,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来应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实际操作经验,这对年轻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这本《中国社会学(第7卷)》的选编水准,真叫人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它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比如,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阶层分化,书里引用的那些田野调查案例,生动得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作者们没有满足于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那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出他们如何在快速的社会转型中寻找立足之地、构建新的身份认同。我记得有一篇关于“拼多多式”经济中的劳动者状态分析,那种既有技术红利又有生存压力的复杂心态,被描述得入木三分。读起来,感觉不仅仅是在看学术论文,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察之旅。它提供的那些实证数据和扎实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肌理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工具。尤其在涉及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变迁的部分,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切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张力。总的来说,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才是优秀社会学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拿在手里很舒服,阅读体验极佳,这在学术书籍中是难得的享受。内容上,我个人关注的焦点在于其对“社会资本”和“信任机制”在后疫情时代重构的探讨。书里的一些分析指出,在某些特定群体中,传统的社会连接正在被新型的线上社群所取代,而这种替代带来的社会粘性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争论非常精彩。作者们的数据挖掘能力非常出色,他们能从海量的非结构化文本中提炼出有力的社会学证据,让人不得不佩服。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很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主题堆砌文章,而是通过几组核心概念的相互参照,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分析网络。这种网状的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对已有的认知进行修正和深化。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去接受那些不那么顺耳但却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评分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书看起来不错,还没看
评分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分为4个阶段,即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芽期(1926~1930)、建设期 (1931~1949);②划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1840~1918)、开始期(1919~1930)、建设期(1931~1949);③亦分 3个阶段,但起始有别,即萌芽期(1903~1911)、发展期(1912~1928)、比较发达期(1929~1948)。对中国社会学史总的划分另有一种观点,即5阶段论:发轫期(1891~1910)、萌芽期(1911~1918)、幼苗期(1919~1927)、成长期(1928~1948)、改革期(1949以来)。我们认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①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1929)。以1919年为界,前期可视为传入期,后期可看作传播期。②中国社会学的建设(1930~1949)。以1937年为界,前期称为成长期,后期可视为建设期。③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1950~1989)。以1979年为界,前期为调整与停滞期,后期为重建期。传入时期大体以19世纪末至1918年为界。 传入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文化渗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中国处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洋务运动的破产,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同时,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西学东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其间起桥梁作用的是今文学派。今文学派既是儒学的一支,又不是正统的。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该学派的观点新旧混杂,中西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内容。今文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关心社会,参与政治,鼓吹变法。他们强调变革和通经致用,将创新变革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变革。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又是改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人主张中国应走维新变法的道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
评分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生涩难懂啊
评分《社会学研究》前主编把关的该辑脉络含混,但查漏补缺。可将陈映芳赵旭东应星仝志辉吴毅贺雪峰等五文归为中国乡村治理研究该往何处去的直白书写。王铭铭高丙中景军梁永佳张岩五文弥补前六辑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缺失状况。继首辑后再度出现的纯理论文章展现田耕本科毕业时高水准
评分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分为4个阶段,即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芽期(1926~1930)、建设期 (1931~1949);②划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1840~1918)、开始期(1919~1930)、建设期(1931~1949);③亦分 3个阶段,但起始有别,即萌芽期(1903~1911)、发展期(1912~1928)、比较发达期(1929~1948)。对中国社会学史总的划分另有一种观点,即5阶段论:发轫期(1891~1910)、萌芽期(1911~1918)、幼苗期(1919~1927)、成长期(1928~1948)、改革期(1949以来)。我们认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①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1929)。以1919年为界,前期可视为传入期,后期可看作传播期。②中国社会学的建设(1930~1949)。以1937年为界,前期称为成长期,后期可视为建设期。③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1950~1989)。以1979年为界,前期为调整与停滞期,后期为重建期。传入时期大体以19世纪末至1918年为界。 传入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文化渗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中国处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洋务运动的破产,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同时,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西学东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其间起桥梁作用的是今文学派。今文学派既是儒学的一支,又不是正统的。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该学派的观点新旧混杂,中西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内容。今文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关心社会,参与政治,鼓吹变法。他们强调变革和通经致用,将创新变革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变革。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又是改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人主张中国应走维新变法的道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