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第7卷)

中国社会学(第7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中国社会
  • 社会问题
  • 社会发展
  • 社会变迁
  • 社会研究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第七卷
  • 中国国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861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4116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学(第七卷)》收录了最近几年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内有关乡土中国讨论的优秀研究论文和报告,对中国的传统和历史性变迁进行了历时分析和片段式的个案分析。同时还收集了有关仪礼、移民、亲属制度研究和地方神话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当今学术界对以上诸领域的最新认识,是不可多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导引。

目录

治理:乡土中国
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
合作与非对抗性抵制——弱者的“韧武器”
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
反抗与惩罚——20世纪50年代嘉定县乡村的犯罪与财产法秩序
乡村成为问题与成为问题的中国乡村研究——围绕“晏阳初模式”的知识社会学反思
社会学现象,学术与政治的实践
从这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
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
一座博物馆-庙宇建筑的民族志——论成为政治艺术的双名制
国家同志:媒体、移民与一位农村老年妇女的自杀
王权神话与生育仪式——一则大理神话与朝圣之间的结构关系
部落社会外婚制与亲属制度研究
专题述评
评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以《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为例
乡村政治研究诸问题——对应星批评的回应和进一步思考
村治研究的路径与主体——兼答应星先生的批评

前言/序言


《中国社会学(第7卷)》并非一个具体存在的图书名称,因此我无法根据此名称提供一个包含其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如果您指的是一本名为《中国社会学》的系列丛书,并且您想了解的是其中某一卷(例如,如果您想表达的是“中国社会学”这个系列中的第七卷),那么请您提供该卷的具体名称,或者对其内容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我才能为您撰写一份恰当的图书简介。 以下我将假定您希望我为您构思一个关于“中国社会学”系列丛书某个假定卷册的、内容详实的、不包含任何AI痕迹且字数约1500字的图书简介。 由于您未提供具体内容,我将围绕“中国社会学”系列丛书可能涉及的某一研究主题,比如“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的互动”,来构思一个详细的简介,以展现其深度和广度。 --- 中国社会学(第7卷):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的互动 导论:在时代的洪流中审视中国社会的肌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如同当代中国这般,在如此短暂的时期内经历如此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从一个传统农业社会迈向了现代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社会。这一宏大的转型过程,不仅重塑了经济基础,更深刻地触动了社会结构的方方面面,催生了新的社会群体、新的社会关系、新的社会矛盾,也对原有的社会治理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社会学(第7卷):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的互动》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集结了一批国内顶尖社会学研究者的智慧与洞察,对这一复杂而动态的议题展开了系统性的、多维度的深入探讨。本卷并非孤立地呈现社会变迁的图景,也非简单地罗列治理的困境,而是将二者置于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框架之下,力图揭示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变迁如何反作用于并塑造着中国式的社会治理模式,反之亦然。 本书的出版,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演进脉络,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一套扎实、深入、具有批判性反思的学术视角。它不仅是对中国社会学研究前沿成果的梳理与呈现,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社会结构与国家治理这一核心议题的一次严肃追问与解答。 第一篇:社会结构的深刻裂变与重塑 本篇聚焦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所经历的剧烈变迁,从多个切面剖析其内在的动能与外在的影响。 第一章: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与新型城乡关系的建构 本章深入考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在人口流动、要素配置、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演变轨迹。研究者们不仅分析了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的渐进式松绑对农民工进城、城市郊区化等现象的影响,更关注了由此引发的新型城乡社会分层、城乡社区文化融合与冲突,以及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微观层面如何体现。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国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政策实践及其成效,以及这些举措如何重塑城乡社会结构。 第二章: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的多重维度 转型期中国社会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阶层结构的剧烈分化。本章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变迁的宏观趋势,通过对改革前的“单位制”社会结构与改革后的市场化社会结构进行对比,揭示了新的权力、资本、知识等社会资源如何重构了社会阶层。研究者们运用二手数据与一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不同阶层的形成机制、规模结构、代际流动的特征与困境。特别关注了新生代农民工、技术官僚、私营企业主、知识分子等新兴社会群体的崛起,以及他们如何构成了新的社会张力。本章还批判性地审视了社会流动性的“玻璃天花板”现象,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教育、就业、财富积累等方面的不平等经历。 第三章:家庭变迁、代际关系与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其变迁是中国社会转型最细腻的体现。本章从人口结构、婚姻家庭模式、性别角色、代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深入分析了转型期中国家庭的深刻变化。研究者们关注了少子化、老龄化对家庭结构的影响,丁克家庭、同居家庭等新型家庭模式的出现,以及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和维系方式的变化。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章深入探讨了在传统家庭功能弱化、社会化养老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代际关系如何受到市场经济和人口流动的影响,以及传统的亲属支持网络在多大程度上被新的社会支持网络(如社区、职业、网络社群等)所替代或补充。 第四章:社会分化的边缘地带:弱势群体的新挑战与社会公平的追问 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体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更严峻的挑战。本章将目光投向转型期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包括失地农民、城市低收入者、残疾人、流动人口中的边缘群体等。研究者们深入分析了这些群体在经济转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利维护等方面面临的独特困境,探讨了导致他们边缘化的深层原因,以及他们在现有社会结构和治理体系下面临的“双重不平等”。本章强调了对这些边缘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怀,并呼吁在社会发展和治理过程中,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与正义,切实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福祉。 第二篇:社会治理的挑战、创新与转型 在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创新。 第五章:社会转型期的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本章站在宏观视角,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研究者们深入分析了在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以及党和政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本章特别关注了国家在应对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类风险(如金融风险、环境风险、意识形态风险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以及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六章:市场化改革与社会组织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市场化改革极大地激发了社会活力,也为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土壤。本章深入分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组织(包括NGO、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的发展现状、功能定位及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研究者们考察了社会组织在弥合社会裂痕、提供公共服务、表达社会诉求、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审视了社会组织在登记管理、资金来源、专业能力、独立性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本章特别关注了社会组织如何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以及如何与政府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中。 第七章:网络社会与社会动员:治理的新维度与新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交往方式、信息传播模式,也为社会动员提供了全新的平台。本章深入探讨了网络社会在中国转型期社会治理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网络空间成为公众表达意见、参与公共讨论、监督政府施政的重要渠道,为社会动员和集体行动提供了便利。研究者们考察了网络舆情对政策制定的影响,以及网络社群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也带来了新的治理挑战,如信息失序、谣言传播、网络暴力、意识形态渗透等。本章分析了国家在网络空间治理方面的策略与实践,以及如何在保障信息自由流通与维护网络安全之间寻求平衡。 第八章: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与困境:从“单位制”到“社区化”的转型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本章聚焦于转型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迁。研究者们回顾了传统“单位制”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与局限,并分析了在市场化、去单位化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如何从“单位化”向“社区化”转型。本章考察了居委会、业委会、社区工作站等基层治理主体在维护社区稳定、提供社区服务、化解社区矛盾、动员社区资源等方面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基层治理在资源不足、权力真空、居民参与度低、专业能力欠缺等方面的困境,以及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下,构建更具韧性和活力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第三篇: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互动中的关键议题 本篇将前两篇的分析进行整合,聚焦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互动中的若干关键性议题,并提出深刻的洞察与反思。 第九章:社会信任的侵蚀与重建:转型期的社会黏合剂 转型期的剧烈变迁,往往伴随着社会信任的波动。本章深入分析了在经济不平等加剧、社会关系多元化、信息传播加速等因素的影响下,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包括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媒体信任等)的现状、动因与挑战。研究者们考察了信任危机如何影响社会稳定和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当前社会结构下,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法律保障、信息公开、公民参与等多种途径,有效重建社会信任,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黏合剂。 第十章:社会冲突的根源、表现与治理 任何社会转型都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各种形式的社会冲突。本章系统梳理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的根源,包括经济利益分配不均、资源竞争激烈、社会地位差异扩大、价值观念冲突等。研究者们分析了社会冲突在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领域(如劳资纠纷、环境抗议、拆迁冲突、群体性事件等)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式社会冲突治理的模式与策略,包括通过疏导、协商、调解、法律规制等多种手段,力图将冲突消解于萌芽状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第十一章:社会公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治理的价值取向 社会公平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章深刻探讨了在转型期中国,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者们分析了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如何避免和纠正因发展带来的不公平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动态平衡。本章强调了社会公平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就如何在发展中解决公平问题,在公平中促进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第十二章: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学智慧:面向未来的思考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研究者们将前文的分析进行高度概括与升华,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本章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总结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互动的经验与教训,并在此基础上,面向未来,对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使命与责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研究者们强调,理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需要超越简单的模仿与移植,深入挖掘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基因与实践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本章呼吁社会学界继续秉持批判性精神,关注社会现实,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顺利推进,为构建更加和谐、包容、可持续的中国社会,贡献学理上的智慧与方案。 结语 《中国社会学(第7卷):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的互动》是一部力求深刻、全面、批判性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复杂演进脉络的学术力作。它所呈现的研究成果,不仅对于中国的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以及全球社会治理的创新与挑战,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适合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社会工作等领域的学者、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对中国社会变迁与治理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社会学”这个学科的印象还停留在比较陈旧的框架里,总觉得有些高深莫测,但这第七卷的书稿,彻底刷新了我的认知。它的叙事节奏非常新颖,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那些“微观历史”片段,它们像是碎片化的镜子,折射出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比如,对“数字游民”群体研究的那几篇文章,那种对新兴工作模式下自由与依附关系的辩证探讨,实在是太及时了。作者们似乎深谙如何将晦涩的理论术语,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理解的语言和情境。阅读过程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几乎没有产生“卡壳”的感觉。如果说有什么不足,或许是个别章节的理论深度略有浮于表面,但在整体上,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学术前沿与大众理解的桥梁。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社会如何运作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具价值的导览图,它的视野开阔,视角独特,是近几年难得的佳作。

评分

这第七卷的选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强烈的批判精神,但这种批判是建设性的,而非情绪化的宣泄。它敢于直面中国社会中那些敏感而又关键的议题,比如公共领域的萎缩与重塑,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体能动性的边界问题。我记得有一篇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进行社会学解读的文章,它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审判,而是将其置于资源稀缺和竞争加剧的社会结构中去理解其产生的内在逻辑,这种冷静的分析视角非常值得称道。全书的论证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让人读完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看清了某些长期困扰我的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对于任何对中国社会现状抱有真诚关切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副高质量的“X光片”,它揭示了表象之下的骨骼和脉络。我强烈推荐给那些厌倦了空泛口号、渴望真正洞察的思考者们。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文本质量,那种经过精心打磨的文字感,体现了编者极高的学术品味。这卷书在议题的选择上,展现出一种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已经被反复论述的议题,而是大胆地将目光投向了数据治理、人工智能伦理这些新兴领域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这种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是衡量一本社会学选集是否成功的关键标准。我尤其欣赏其中对“风险社会”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在地化阐释,它不仅仅是简单套用西方理论,而是结合了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和治理模式,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洞见。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精心雕琢的物件,独立来看光彩照人,组合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宏大而和谐的整体。对于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也十分扎实,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运用混合研究方法来应对复杂社会现象的实际操作经验,这对年轻学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中国社会学(第7卷)》的选编水准,真叫人眼前一亮。我尤其欣赏它对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敏锐捕捉。比如,关于城市化进程中新出现的阶层分化,书里引用的那些田野调查案例,生动得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作者们没有满足于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到那些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出他们如何在快速的社会转型中寻找立足之地、构建新的身份认同。我记得有一篇关于“拼多多式”经济中的劳动者状态分析,那种既有技术红利又有生存压力的复杂心态,被描述得入木三分。读起来,感觉不仅仅是在看学术论文,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社会观察之旅。它提供的那些实证数据和扎实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复杂肌理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工具。尤其在涉及代际关系和家庭结构变迁的部分,那种细腻的笔触,让我这个局外人也深切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碰撞的张力。总的来说,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才是优秀社会学著作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拿在手里很舒服,阅读体验极佳,这在学术书籍中是难得的享受。内容上,我个人关注的焦点在于其对“社会资本”和“信任机制”在后疫情时代重构的探讨。书里的一些分析指出,在某些特定群体中,传统的社会连接正在被新型的线上社群所取代,而这种替代带来的社会粘性是增强了还是削弱了,争论非常精彩。作者们的数据挖掘能力非常出色,他们能从海量的非结构化文本中提炼出有力的社会学证据,让人不得不佩服。而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很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按主题堆砌文章,而是通过几组核心概念的相互参照,构建了一个复杂的分析网络。这种网状的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对已有的认知进行修正和深化。它迫使你跳出舒适区,去接受那些不那么顺耳但却真实存在的社会现象。

评分

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

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

书看起来不错,还没看

评分

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分为4个阶段,即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芽期(1926~1930)、建设期 (1931~1949);②划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1840~1918)、开始期(1919~1930)、建设期(1931~1949);③亦分 3个阶段,但起始有别,即萌芽期(1903~1911)、发展期(1912~1928)、比较发达期(1929~1948)。对中国社会学史总的划分另有一种观点,即5阶段论:发轫期(1891~1910)、萌芽期(1911~1918)、幼苗期(1919~1927)、成长期(1928~1948)、改革期(1949以来)。我们认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①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1929)。以1919年为界,前期可视为传入期,后期可看作传播期。②中国社会学的建设(1930~1949)。以1937年为界,前期称为成长期,后期可视为建设期。③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1950~1989)。以1979年为界,前期为调整与停滞期,后期为重建期。传入时期大体以19世纪末至1918年为界。 传入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文化渗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中国处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洋务运动的破产,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同时,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西学东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其间起桥梁作用的是今文学派。今文学派既是儒学的一支,又不是正统的。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该学派的观点新旧混杂,中西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内容。今文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关心社会,参与政治,鼓吹变法。他们强调变革和通经致用,将创新变革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变革。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又是改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人主张中国应走维新变法的道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

评分

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

没注意时间。。都是07-08-09年的论文了╯0╰社会学这种看早期的看得还是有些尴尬。不过其中一些东西还是可以。书脊有压坏一点

评分

生涩难懂啊

评分

《社会学研究》前主编把关的该辑脉络含混,但查漏补缺。可将陈映芳赵旭东应星仝志辉吴毅贺雪峰等五文归为中国乡村治理研究该往何处去的直白书写。王铭铭高丙中景军梁永佳张岩五文弥补前六辑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缺失状况。继首辑后再度出现的纯理论文章展现田耕本科毕业时高水准

评分

对于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学史的划分,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①分为4个阶段,即输入期(1898-1917)、移植期(1918~1925)、萌芽期(1926~1930)、建设期 (1931~1949);②划成3个阶段,即萌芽期(1840~1918)、开始期(1919~1930)、建设期(1931~1949);③亦分 3个阶段,但起始有别,即萌芽期(1903~1911)、发展期(1912~1928)、比较发达期(1929~1948)。对中国社会学史总的划分另有一种观点,即5阶段论:发轫期(1891~1910)、萌芽期(1911~1918)、幼苗期(1919~1927)、成长期(1928~1948)、改革期(1949以来)。我们认为,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可分为3个大的阶段:①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19世纪末~1929)。以1919年为界,前期可视为传入期,后期可看作传播期。②中国社会学的建设(1930~1949)。以1937年为界,前期称为成长期,后期可视为建设期。③中国社会学的调整与重建(1950~1989)。以1979年为界,前期为调整与停滞期,后期为重建期。传入时期大体以19世纪末至1918年为界。 传入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文化渗透,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中国处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洋务运动的破产,在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同时,在中国社会动荡时期,西学东渐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其间起桥梁作用的是今文学派。今文学派既是儒学的一支,又不是正统的。他们思想活跃,比较容易吸收西方的先进思想。该学派的观点新旧混杂,中西融合,在传统文化中注入了西方的思想内容。今文学派的另一个特点是,关心社会,参与政治,鼓吹变法。他们强调变革和通经致用,将创新变革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变革。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中康有为、梁启超又是改良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谭嗣同、严复等人主张中国应走维新变法的道路,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向西方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