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 [R&D of China's 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 [R&D of China's 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大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 编
图书标签:
  • 战略性新兴产业
  • 物流
  • 仓储
  • 装备
  • 中国经济
  • 产业研究
  • 技术创新
  • 供应链
  • 制造业
  • 产业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69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152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D of China's Strategic New Industri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字数:3255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系统论述了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共分为7章。第1章介绍了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地位和影响;第2章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现状;第3章详细阐述了先进国家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现状及我国在产业发展中可借鉴的经验:第4章对国内外物流仓储装备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第5章分析了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环境、趋势与目标:第6章指出了发展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核心技术;第7章提出了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对多家物流仓储装备重点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还参考了国内外有关物流仓储装备发展的论著,将普及性、科学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既具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深度,又具有浅显易懂、实用的特点。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既适合各级政府和行业决策机构制定政策法规、学术研究机构规划研究方向时作为参考,也适合企业决策者,技术、管理及市场人员,以及投资、证券行业及咨询机构的人员在规划、投资、研究、项目实施中使用。

作者简介

  陆大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物流仓储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工业车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曾长期担任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院长。一直从事物流装备和物流系统的研究工作。参与了我国早期立体化仓储物流装备的研发,参与组建了我国第1个物流仓储装备技术专业研究室,先后组织参与了联想电脑、国药物流等几十项大型物流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负责起草了多项物流装备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组织编撰了《物流工程技术路线图》和《“数控一代”案例集(物流技术与装备卷)》。

内页插图

目录

目录
CONTENTS
序言
前言
编写说明
第1章.总论1
1.1.物流发展的历程2
1.1.1.物流概念的演变2
1.1.2.国内外物流的发展4
1.2.物流仓储装备的分类6
1.2.1.基本概念及分类7
1.2.2.技术特点及应用7
1.3.物流业的战略产业特点.16
1.3.1.物流业发展特点及应用领域.17
1.3.2.物流装备是物流业发展的支柱之一.21
1.4.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22
1.4.1.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及国内外发展现状.23
1.4.2.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26
参考文献32
第2章.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现状.33
2.1.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发展进程.34
2.1.1.存储设备发展进程.34
2.1.2.输送设备发展进程.40
2.1.3.分拣设备发展进程.45
2.1.4.搬运设备发展进程.47
2.1.5.拣选设备发展进展.51
2.1.6.信息系统发展进程.53
2.2.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取得的成果.61
2.2.1.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规模.61
2.2.2.物流仓储装备技术水平.64
2.3.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特点.66
2.3.1.市场规模高速增长.66
2.3.2.行业竞争加剧.67
2.3.3.企业多角度、多方位寻求创新和升级.70
2.3.4.产融结合趋势明显.73
2.4.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6
2.4.1.企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76
2.4.2.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77
2.4.3.产业协同有待强化.78
2.4.4.国产设备的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78
2.4.5.物流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81
参考文献82
第3章.先进国家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现状.83
3.1.先进国家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历程与特色.84
3.2.先进国家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技术水平.85
3.2.1.储存设备.85
3.2.2.输送设备.93
3.2.3.分拣设备.96
3.2.4.搬运设备.99
3.2.5.拣选设备105
3.2.6.信息系统108
3.3.国外物流仓储装备产业概况109
3.4.先进国家为促进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采取的支持
政策和措施110
3.4.1.美国政府推进的政策与激励措施111
3.4.2.德国政府推出的政策与激励措施113
3.4.3.日本政府推出的政策与激励措施117
3.5.先进国家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借鉴119
3.5.1.先进国家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经验119
3.5.2.对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借鉴119
参考文献.120
第4章 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国内外对比分析.123
4.1.产业技术水平比较124
4.1.1.产业发展阶段比较124
4.1.2.物流技术研发能力比较126
4.1.3.物流装备制造能力比较133
4.1.4.物流系统集成能力比较139
4.2.产品结构与产业发展规模比较143
4.2.1.物流仓储装备产品结构比较143
4.2.2.产业发展规模比较145
4.2.3.产业增长趋势比较149
4.3.产业标准和规范比较152
4.4.政府与民间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比较157
4.4.1.产业政策引导作用比较157
4.4.2.创新引导和评估作用比较159
4.4.3.投资和融资作用比较161
4.4.4.规划和咨询作用比较163
参考文献.163
第5章.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环境、趋势与目标165
5.1.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环境166
5.1.1.我国经济发展战略166
5.1.2.我国产业发展战略169
5.1.3.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171
5.2.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市场需求176
5.2.1.市场需求特点176
5.2.2.重点领域需求179
5.3.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趋势189
5.3.1.高效189
5.3.2.精准192
5.3.3.智能196
5.3.4.绿色198
5.3.5.服务200
5.4.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和发展目标203
5.4.1.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和驱动力203
5.4.2.产业发展面对的问题与挑战206
5.4.3.产业发展目标207
参考文献.209
第6章.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核心技术211
6.1.智能物流协同共性技术212
6.1.1.智能识别技术212
6.1.2.物流装备接口与自组织技术217
6.1.3.嵌入式智能控制模块化技术220
6.1.4.基于大数据的装备数字化技术221
6.1.5.基于云平台的数据通信技术226
6.2.物流系统关键技术229
6.2.1.物流系统智能规划与管控技术229
6.2.2.物流系统虚拟技术233
6.2.3.复杂物流配送中心集成控制技术237
6.2.4.多维监控及可视化技术239
6.2.5.基于大数据的服务决策技术240
6.2.6.基于云平台的安全技术241
6.3.物流仓储装备新型技术242
6.3.1.物流仓储机器人技术243
6.3.2.分拣技术与智能拣选技术247
6.3.3.新型存储技术250
参考文献.252
第7章.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255
7.1.先进国家政策经验借鉴分析256
7.1.1.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成为推动物流仓储装备业提升的
重要基础保障.256
7.1.2.重视关键领域的引领作用257
7.1.3.政府鼓励物流仓储装备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
发展.259
7.1.4.注重基础技术领域进步,重点推动仓储装备产业
原创技术发展.260
7.2.国内物流仓储装备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261
7.2.1.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已经形成
广泛共识.261
7.2.2.智能制造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要素262
7.2.3.基础技术领域不断创新提供良好技术支撑263
7.2.4.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从侧重国外引入过渡到侧重
自主研发.264
7.2.5.物流仓储装备产业需求结构的改变促使产业结构
调整升级.265
7.2.6.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呈现规模效应266
7.2.7.仓储装备产业创

前言/序言

前 言  现代社会的“物流”概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其意为“军事后勤”或“实物配送”PD(physical distribution)。经过多年的演绎和发展成为今天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现代物流(logistics)。我国实际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逐渐建立起“物流”这个概念,其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80年代初以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其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物资的生产、运输、仓储和销售等都由国家控制,物资不能按市场规律有效流动,企业没有经营自主的空间,社会也没有物流的概念,更缺乏有关物流理论的研究。(2)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物流及物流仓储装备技术积极引进、消化和自我发展阶段。其特征是市场经济空前发展,物流的重要性被广泛关注。跟随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逐步建立起现代物流理念,形成了物流仓储装备和物流产业。(3)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现代物流仓储产业的蓬勃发展阶段。其特征是物流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市场。大规模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园区,物流效率大大提高,信息化、标准化程度和物流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有了深刻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多数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物流产业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也广泛、深入,不断向全球化发展。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将物流产业定位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新兴产业。规划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2015年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政策的推进,我国物流装备仓储装备逐渐展现出一些新的变化趋势。用户企业对装备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需求不断增长,物流仓储装备及系统已逐渐成为企业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智能制造中整合企业物流、工艺流、信息流等的关键因素。新兴产业的发展催生出技术的创新要求:以“互联网+高效物流”为标志的“智能物流”加速起步,催生了一批新模式、新企业、新业态。首先,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纲要要求,为适应和满足“定制化”“协同化”“服务化”的产品特点要求,在原来“企业物流”“生产物流”或“制造物流”的基础上,提出“智能制造物流协同”“智能物流”理念,引领出“大物流小生产”思维,创新出智能物流协同共性技术。其次,从物流系统理论及规律出发,进一步研究自动化仓储系统(AS/RS)、物流装备LE(Logistics Equipment)、物料处理MH(Material Handling)等面临产业战略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规律,提出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再次,电商及快递产业的快速崛起,催生出物流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业和新内涵。智能仓储在快递、电商、冷链、医药等高端细分领域快速推进。其中,各电商企业积极开发全自动仓储系统,使用智能仓储机器人,开展无人机配送,充分利用仓储信息,优化订单管理,大幅提高仓储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未来的物流仓储装备必将进入以“互联网+智能物流”为特征的新时期。
  本书的编写,旨在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决策,加大政府、企业以及物流业同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物流仓储装备的关注度及其认识的重要性;为政府制定新的战略规划提供系统理论指导和科学决策依据;为企业和研究单位人员开阔视野,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认识。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照了国外相关产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物流产业发展程度,物流仓储装备行业整体发展目标、地区发展规划和龙头企业发展要求等提出导向性建议,从战略高度为我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发展提供具有现实和可操作性的指导建议。本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物流工程分会组织物流方面专家编写,编写中难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2017年8月16日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 引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引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积极布局和大力发展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期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其中,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作为能源革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未来经济的绿色转型。 本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深入剖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关键技术突破、政策导向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政策制定者、行业研究者、企业经营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全面、深入、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本书不包含物流仓储装备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脉络与战略定位 本部分将系统梳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到近年来大力推动新能源的战略转型。我们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历程回顾: 追溯中国绿色能源发展从起步、成长到加速壮大的各个阶段,分析不同时期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的相互作用。 战略定位与重要性: 阐释绿色能源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包括其在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主要绿色能源类型分析: 太阳能发电: 详细介绍光伏和光热发电技术的发展现状、产业链构成、市场规模、主要企业以及发展瓶颈,并展望其未来技术趋势,如钙钛矿电池、高效组件等。 风力发电: 深入分析陆上和海上风电技术的发展,包括风机制造、风场开发、并网技术等,探讨其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以及未来大型化、智能化风机的趋势。 水电: 考察中国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分析其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以及面临的环保和生态挑战。 生物质能: 探讨生物质能发电、生物燃料等多元化利用方式,分析其在农村地区能源供应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潜力。 核能: 评估中国核能发展的现状、技术安全、经济性以及其在低碳能源体系中的补充作用。 产业链分析与创新生态: 剖析绿色能源产业的上下游构成,包括原材料供应、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运营维护等环节,重点关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产业链协同发展。 政策驱动与市场化改革: 分析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支持绿色能源发展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如补贴政策、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碳交易机制等,以及电力市场化改革对绿色能源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智能电网:构建未来能源基础设施的基石 智能电网是实现能源系统高效、可靠、灵活运行的关键。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与应用实践。 智能电网的内涵与演进: 阐释智能电网的核心特征,如双向互动、实时感知、预测预警、灵活控制等,并分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 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现状与规划: 电网基础设施升级: 介绍中国在输配电网智能化改造方面的进展,包括特高压输电技术、配电网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系统(DAS)等。 信息通信技术(ICT)应用: 重点分析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云计算等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渗透和应用,如智能计量、状态监测、故障诊断等。 “获得电力”改革与用户侧互动: 探讨智能电网如何实现与用户的双向互动,包括需求侧响应(DSR)、分布式能源接入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等。 关键技术突破与发展方向: 先进传感与测量技术: 智能电表、相量测量单元(PMU)、状态估计等。 通信与网络技术: 5G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通信安全保障。 控制与调度技术: 广域测量系统(WAMS)、实时调度系统、高级配电自动化(ADA)。 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 预测性维护、负荷预测、电网安全评估、异常检测。 储能技术与智能电网融合: 电池储能、抽水蓄能等在平衡供需、提升电网稳定性中的作用。 智能电网与新能源的协同: 深入探讨智能电网如何有效消纳和利用间歇性、波动性强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新能源并网带来的挑战,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 智能电网安全与可靠性: 分析智能电网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护策略和技术手段,确保电网的稳定运行。 国际合作与技术引进: 考察中国在智能电网领域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情况,以及在引进吸收先进技术方面的策略。 第三部分: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发展与挑战 本部分将着重分析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机遇,以及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与挑战。 融合带来的协同效应: 提升能源效率: 通过智能调度和需求侧管理,减少能源浪费。 促进新能源消纳: 智能电网为高比例新能源接入提供技术支撑。 增强电网韧性: 应对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 催生新型商业模式: 如虚拟电厂、能源交易平台、综合能源服务等。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技术瓶颈: 储能成本、高比例新能源的稳定性控制、大规模数据处理等。 成本与投资: 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技术的巨大投资需求,以及投资回报机制的建立。 标准与互操作性: 不同技术、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标准制定。 政策与监管: 适应能源革命的政策法规调整,以及市场监管机制的完善。 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包括技术、管理和运营人才。 公众接受度: 新能源项目的选址、智能电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等。 案例研究与实践经验: 选取中国在绿色能源和智能电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和地区,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例如,大型新能源基地的建设与并网,智能微电网的应用,以及区域性能源互联网的探索。 绿色金融与投资: 探讨绿色金融如何支持绿色能源和智能电网产业的发展,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碳基金等。 第四部分:未来展望与战略建议 本部分将基于前述分析,对中国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建议。 发展趋势预测: 能源结构深度绿色化: 新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持续提升。 能源系统高度智能化: 数字化、智能化成为电网运行的常态。 能源供给与消费的深度耦合: 需求侧响应能力显著增强。 多能互补与综合能源利用: 推动能源系统整体优化。 技术创新驱动: 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 战略建议: 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体系建设: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深化市场化改革与政策支持: 完善电力市场机制,优化补贴与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碳定价机制。 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 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 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 提升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结论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绿色能源与智能电网》一书,通过对中国绿色能源和智能电网产业的全面深入研究,力图揭示其发展规律,识别关键挑战,并为中国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智力支持。本书内容聚焦于绿色能源的多元化发展和智能电网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旨在为推动中国能源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让我对它所涵盖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物流仓储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运转的“血脉”,而装备则是这个血脉中流动的“动力”。因此,我对书中将如何描绘这个“动力”的发展轨迹非常感兴趣。我预想它会从宏观层面入手,深入分析国家层面如何将物流仓储装备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安全战略意义。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介绍当前我国物流仓储装备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应用等方面的具体进展。例如,在自动化仓储、智能化分拣、无人化搬运等前沿领域,我国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哪里?又有哪些企业正在引领行业的发展?同时,我也会关注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包括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以及这些变化可能对整个物流体系带来的颠覆性影响。这本书的厚度,我认为可能蕴含着对产业生态、人才培养、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这些都是推动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要素。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种简洁而富有科技感的蓝色作为主色调,搭配上抽象的金属线条,仿佛预示着未来工业的脉络。书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字体清晰,有一种厚重感,让人感受到这是一本严肃而具有深度研究的著作。我之前就对国内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非常感兴趣,特别是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在仓储领域的应用,一直以来都觉得这是一个充满潜力的领域。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从书名就能看出,它聚焦的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新兴产业,这让我对内容的价值有了很高的期待。我设想书中会详细梳理当前中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整体格局,包括主要的参与者、技术瓶颈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我对“战略性”这三个字非常看重,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可能涉及到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国际竞争等宏观层面的分析,这对于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动向至关重要。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物流仓储装备是如何被定位,又如何承载着国家战略的重任,进而推动整个物流链条的升级和优化。

评分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这个书名,在我看来,预示着一本极具深度和前瞻性的著作。我一直在思考,在当今全球经济格局下,中国的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将走向何方。这本书的出现,很可能为我提供一个全面的视野。我猜测书中会详细梳理当前中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整体生态,包括核心技术的发展状况,例如在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深入剖析国内在该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比如如何打破国外垄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战略性”一词,让我联想到书中可能会涉及到产业政策的解读,例如国家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该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此外,我也会关注书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包括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以及这些变化将如何重塑中国的物流体系。这本书的标题结构,也让我感觉到它不仅是对现有状况的研究,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和规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一系列可能深入探讨的议题。我一直关注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而物流仓储装备的现代化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预想这本书会详细剖析国内物流仓储装备产业的现状,可能涵盖技术创新、市场规模、企业竞争、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等多个维度。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技术趋势的深度分析,比如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仓储系统中的具体应用,以及这些技术如何改变传统的仓储模式。此外,“战略性”这三个字也让我对书中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讨论国家在推动物流仓储装备发展方面的政策导向,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产业的走向。它是否会探讨如何提升我国物流仓储装备的国际竞争力,以及如何应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市场竞争?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物流仓储装备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地位和发展前景。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内容一定非常“硬核”。从书名《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与发展:物流仓储装备》来看,它绝非一本泛泛而谈的行业介绍,而是深入到“研究与发展”的层面,并且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物流仓储装备”这一细分领域。这意味着书中很可能包含大量的技术细节、市场分析、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我尤其好奇的是,它会如何定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物流仓储装备,以及当前中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猜测书中可能会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仓储设备,比如AGV、AMR、自动化立体仓库、智能分拣系统等等,并对它们的原理、优势、应用场景进行详尽的阐述。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应该会探讨这些技术的发展脉络,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创新。从“研究与发展”这几个字,我还能联想到,书中可能会涉及相关的研发投入、人才培养、专利布局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一个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