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文化史

西域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羽田亨 著
图书标签:
  • 西域史
  • 丝绸之路
  • 文化交流
  • 历史
  • 民族
  • 考古
  • 新疆
  • 中亚
  • 佛教
  • 唐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71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4353
包装:软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字数: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西域一词的含义谈起,简述了其在范围广大的东、西方历史上的意义,及其与周围诸国的关系,古来西域文化发展的踪迹。由于一般人对这方面的情况不大知道,加之这方面的参考书又缺乏,所以特分前后两篇论述。前篇主要概述一般史实,后篇论述文化。所以,本书无论从写史风格,还是文章结构方面来说,都堪称经典。是研究和了解西域文化方面的必读之作。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羽田亨(1882—1995),史学家,生于京都,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科毕业。1924年升为教授,1938 年任校长、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范围涉及西域历史、语言、宗教等,为日本DIYI位兼通西域民族古文字的史学家。主要著作有《西域文明史概论》《西域文化史》等。

译者简介

耿世民(1929—2012),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古突厥语文学家、突厥学家和维吾尔学家。195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是新中国DIYI代民族语文学家、中国研究古突厥语DIYI人。他以数百万字的论著、译著及国内国际学术机构的多次表彰,为中国古代突厥语文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也在国际学术界为中国争得了荣誉和地位。翻译出版了世界著名学者用法、德、英、日、俄等语撰写的《古代突厥语法》《西域文化史》等名著17 部。


精彩书评

  

第一章 绪 论

西域一名,古来用作泛称中国以西诸国,或只限于用来称呼葱岭以东的所谓天山南路地方。本书则指一般称作中央亚细亚的地域。但所谓中央亚细亚地区在学术上并未划出一定的界限,有的学者指出有广、狭二义的区别。我用此名来指大体上相当于亚细亚大陆的中央部分,包括广大不通外海的河水流经的诸地方。从而此名称所包括的地域,大略指以帕米尔(Pamir)高原为中心,东面包括注入罗布泊(Lop nor)的塔里木河流域的东突厥斯坦(Turkestan),即新疆天山南路地方;北面包括流入伊塞克湖(Issik kul)、巴尔喀什湖(Balkash nor)、阿拉湖(Ala kul)等的河流流域的地方,亦即包括伊犁、准噶尔盆地等在内的天山北路地方,西面包括楚河(Chu)、塔拉斯河(Talas)流域和注入咸海(Aral)的河流流域的地方,亦即西突厥斯坦,南面以昆仑山脉、兴都库什(Hindukush)山脉为界。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曾用此名指诸水成潴不通流的亚细亚大陆盆地地方,大体包括南从西藏高原北到阿尔泰山脉,西从帕米尔分水岭东到黄河分水岭及大兴安岭山脉地区,而帕米尔以西注入咸海、里海诸河流域则与其余地方一起划入其周围地区。我从历史研究的立场出发,把这一周围地区的一部分也包括进来。

这一地区东面为中国东部、蒙古,西面为波斯,南面为印度、西藏所包围,处于亚洲诸大势力之中央,应自成一区。然而对各种情况稍加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并非完全如此。从地理、人种、文化等方面来看,这一地区至少可大致分为三个地方,即:天山南路地方;第二为葱岭以西,以锡尔(Syr)、阿姆(Amu)两河之间为中心的地方;第三为天山北路和俄属七河省地方。这些地方各以高山、大河相隔。据有此地的人种,也因时代不同而各不相同,从而在文化上也有明显的差别。从这方面来说,这些地方应分别对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其间的历史发展似有些不太合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古来这些地方曾发生过很密切的政治关系,有时大部分、有时全部统一于一种势力之下。即使不是这样,在因相互并立而发生侵略或联盟时,山河自然的阻隔也未曾阻止其相互间的密切关系。这样就在原来不同的人种、文化方面,自然产生了相互的融合。正如后来这些地区称作突厥斯坦所表明的,突厥人在整个这一地区最后成了主要居民。除了西面进入波斯、据有小亚细亚进而侵入欧洲的部分外,在研究其余突厥族的历史时,不能不把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所以,尽管这些地方相互间存在各种差别,但作为一个整体—中央亚细亚来研究其文化发展的历史。不但是可行的,而且也有充分的理由。单从它处于中国与波斯、印度诸大国中间这一地理位置来说,就不能漠然视之为简单的地理概念。


  

目录

第十一章 蒙古的中亚经略及其以后
后篇
第一章 西域与希腊文化
第二章 粟特人与商业
第三章 粟特语及天山南路通行的诸种语言
第四章 西域流行的各种宗教及其典籍
第五章 宗教美术
第六章 西域与汉文化
第七章 回鹘的西迁与西域文化
第八章 突厥族与伊斯兰教
第九章 帖木儿王朝与突厥文化
第十章 其后之概观
图版目录
卷头克孜尔干佛洞壁画
图一 贝希斯屯磨崖碑
图二 大夏诸王之货币l,2,3
图三 于阗、龟兹、吐火罗诸佛典l,2,3
图四 粟特语文书及叙利亚语墓志1,2
图五 汉文摩尼教及基督教经典1,2
图六 敦煌干佛洞1,2
图七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供养人像
图八 克孜尔千佛洞画家像
图九 飞天图l,2,3
图十 库木吐拉千佛洞唐代壁画之飞天
图十一 库木吐拉千佛洞晚唐时期之壁画
图十二 摩尼教绘画1,2
图十三 基督(?)画像
图十四 木简、竹简1,2,3,4,5a,5b
图十五 《陀罗尼神咒经》
《丝路掠影:穿越古道的文明脉络》 本书并非详尽梳理“西域文化史”的宏大叙事,而是一系列聚焦于丝绸之路沿线独特地域文化片段的拾遗与赏析。我们并非试图构建一部通史,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奇异光芒的文化节点,勾勒出它们各自的轮廓,并描绘它们之间隐约可见的联系。 首先,我们将目光投向帕米尔高原的遗珠——昭武九姓的千年回响。这里并非着重于昭武九姓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兴衰,而是深入挖掘其在身份认同、宗教信仰和艺术风格上留下的独特印记。我们将探讨塔吉克族人民的传统音乐《巴拉克》中那些古老游牧民族的歌谣,分析其旋律和演唱方式中可能蕴含的早期草原文化元素。同时,我们将审视散落在各地零星的昭武王墓葬中的壁画和雕塑,这些鲜为人知的艺术品,以其融合中原、粟特和波斯风格的独特视觉语言,为我们揭示了这些曾经活跃在丝路中亚地带的民族,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的创造力。我们不会长篇累牍地分析其政治格局,而是侧重于在这些艺术碎片中寻找他们日常生活的痕迹,他们对神灵的敬畏,以及他们与外界沟通的物质证据。 接着,我们将笔锋转向河西走廊的胡杨树下——曹操《乐游原》的另一重解读。这里并非要重述三国历史,而是从一个非主流的视角,探究曹操这位政治家、军事家之外,其文化情怀如何体现在他短暂的西北巡游中。我们不会讨论赤壁之战,而是着力于“乐游原”这一地理名词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我们将深入研究汉代以来,乐游原作为皇家郊游、文人雅集之地,如何孕育出一种独特的关陇文化氛围。通过解读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境,尝试将其与当时河西走廊地区壮丽而辽阔的自然景观相联系,推测其可能激发的情感和哲学思考,而非简单归结为政治抒情。我们也会关注当时绿洲农业、屯田制度对当地景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得到记录和想象。 再将视野扩展到天山脚下的绿洲明珠——高昌国音乐舞蹈的想象复原。本书不对高昌国的历史沿革做系统介绍,而是聚焦于其作为丝路重镇,在文化艺术,尤其是音乐舞蹈方面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将考察从吐鲁番出土的壁画、陶俑中描绘的乐器和舞姿,尝试推测当时宫廷和民间音乐的声响特点。例如,壁画中出现的多弦乐器,结合文献记载,我们能否想象出其演奏的音色?舞者们轻盈的身姿,是否暗示着受到某种外来舞蹈风格的影响?我们不会详细考证其具体朝代更迭,而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细致描摹,结合零散的文献资料,试图唤起读者对这个曾经繁华的绿洲国度音乐舞蹈景象的想象。我们将关注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服饰、头饰,以及它们在舞蹈中如何展现出独特的韵律感。 随后,我们将深入昆仑山脉的秘境——古格王国壁画中的佛教艺术变迁。本书无意于梳理古格王国的政治历史,而是将其作为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一个独特载体,来展现其在地域和文化交融中的演变。我们将聚焦于古格王国遗址中那些色彩斑斓、造型生动的壁画,分析其佛教造像的风格特征,探讨它们在继承印度佛教艺术传统的同时,又融入了哪些藏地本土和外来(如克什米尔、尼泊尔)的艺术元素。例如,佛陀的造型、菩萨的装饰、金刚的威严,在不同时期的壁画中呈现出何种细微差异?我们将重点分析那些描绘世俗生活的壁画,试图从中窥见当时古格王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信仰习俗以及他们与周围世界的联系,而不会纠结于其具体灭亡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里海之滨的文明回响——萨珊波斯艺术对西域的侧影。这里并非要详述萨珊波斯的政治军事,而是通过萨珊波斯艺术的一些标志性元素,来折射它们在丝绸之路上传播并对西域文化产生影响的痕迹。我们将选取萨珊波斯的银币、浮雕以及一些器物上的纹饰,例如象征王权的王冠、狩猎场景、飞天女神等,分析其造型特点和象征意义。然后,我们将尝试在新疆地区的一些墓葬壁画、佛教造像、甚至是器物上,寻找与之相似或受到启发的设计,例如人物的服饰、装饰的风格,甚至是一些符号化的图案。我们不会长篇大论地讨论萨珊波斯的国家战略,而是通过这些艺术的“侧影”,勾勒出不同文明在物质文化层面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本书并非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次文化之旅的碎片化记录,一次对被历史长河冲刷得略显模糊的文明印记的细致描摹。它邀请读者以一种更加自由和开放的心态,去感受丝绸之路沿线那些曾经鲜活的文化脉络,去聆听那些古老地域在时光中低语的动人故事。在这里,我们不追求全面,但求深入;不追求宏大,但求精妙。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精选的“掠影”,激发起读者对更广阔、更深邃的丝路文明的探索兴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西域文化史》简直是一次精神上的盛宴。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它的人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艺术和思想。而这本书,正是这样做的。作者非常擅长从细微处着眼,捕捉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我读到关于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习俗的描写,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能勾勒出他们鲜活的生活图景。比如,他对粟特商人形象的刻画,不仅仅是商业贸易的讲述,更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展现出来,他们的足迹遍布亚洲,将各种文化元素带到西域,又将西域的文化带到遥远的地方。书中对一些古代节庆、音乐舞蹈的描述也十分生动,让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胡乐,看到热情洋溢的歌舞。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西域描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强调了当地各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他们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这种平等和尊重的视角,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智慧和勤劳。

评分

当我翻开《西域文化史》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太多,只是怀着一份对历史的好奇。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迅速俘获了我,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带领我一步步解开西域古老文明的层层谜团。作者的叙事风格十分独特,他能够将枯燥的史料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宗教在西域的并存与传播的描绘感到惊叹。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传入过程,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如何在西域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与其他文化元素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例如,他对佛教寺庙建筑如何融合了中原、印度和波斯等地的建筑风格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文化交流的非凡力量。书中对那些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古老城池、商道的考察,也让我对西域曾经的繁华与衰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在探索文明的本质,它让我明白,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是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的。

评分

读完《西域文化史》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的叙事非常生动,他能够将那些遥远的、陌生的历史事件,通过细腻的笔触,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对佛教在西域的传播及其演变过程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详尽而精彩的解读。书中不仅仅讲述了佛教教义的传入,更深入地探讨了佛教如何与当地的宗教、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西域佛教”风格。我尤其被书中对莫高窟、龙门石窟等艺术瑰宝的描述所吸引,它们是佛教艺术与西域文化融合的绝佳例证。作者不仅仅是列举这些艺术品,更是分析了它们背后的文化渊源,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在创作中的影响。这种深入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书中还对一些已经消失的语言、文字、文化习俗进行了考证,让我对西域这片土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文明是如何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前进的,也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充满了敬意。

评分

《西域文化史》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展现人类文明进程的著作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部杰作。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他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某一朝代或某一事件,而是从更长远的历史维度,去考察西域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我尤其对书中对“丝绸之路”的解读感到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一条承载着无数故事、思想、信仰和艺术的文化长河。书中对不同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变迁,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后对西域文化格局的影响,都有非常深入的分析。我非常欣赏作者对那些在丝绸之路上闪耀过的文明的光芒的记录,比如贵霜帝国、大食帝国等,它们在西域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记。书中对这些文明的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的阐述,都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文化元素,其根源可能就深深地扎在西域这片土地上。这本书的史料考证严谨,但叙述却不显得枯燥,反而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

评分

我承认,在读《西域文化史》之前,我对西域的了解大多来自一些零散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总觉得它蒙着一层浪漫而神秘的面纱。而这本书,则以一种严谨而又充满魅力的姿态,揭开了这层面纱,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更加宏大的西域。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他善于将学术研究与文学叙事相结合,让枯燥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他对那些被历史长河淹没的民族和文明的关注,比如古代的月氏、乌孙,以及后来的回纥、吐蕃等等。作者并没有将他们仅仅看作是中国王朝的附属或征服对象,而是将他们视为独立的文明主体,深入探究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艺术成就。书中对这些民族在西域地区的活动轨迹,以及他们与周边文明的互动,都有细致入微的描绘。我从中看到了各民族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也看到了他们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学习和借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认识到,西域并非一个文化荒漠,而是一个充满了生命力、创造力和多样性的文化熔炉。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西域文化史》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因为我对“西域”这个概念的了解并不深,只停留在一些零散的地理和历史常识上。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渊博的向导,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化世界。作者的叙事能力非常出色,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同时又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他对不同时期西域各政权的兴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汉胡杂居”以及不同宗教共存的描述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文化冲突或融合描绘成黑白分明的斗争,而是展现了其中复杂而微妙的互动过程。比如,他对佛教寺庙如何吸收波斯艺术元素,或者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如何与当地习俗相结合的分析,都让我看到了文化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书中对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如玄奘、张骞等,也进行了别具一格的解读,不仅仅是他们的功绩,更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陈述历史,更是在解读历史,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明是如何在碰撞与交流中不断演进的。

评分

《西域文化史》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最重要的是理解它的人民,他们的生活方式、信仰、艺术和思想。而这本书,正是这样做的。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擅长从细微处着眼,捕捉那些被宏大历史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我读到关于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习俗的描写,虽然只是只言片语,却能勾勒出他们鲜活的生活图景。比如,他对粟特商人形象的刻画,不仅仅是商业贸易的讲述,更是把他们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展现出来,他们的足迹遍布亚洲,将各种文化元素带到西域,又将西域的文化带到遥远的地方。书中对一些古代节庆、音乐舞蹈的描述也十分生动,让我仿佛能听到悠扬的胡乐,看到热情洋溢的歌舞。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西域描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强调了当地各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他们如何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这种平等和尊重的视角,让这本书充满了人文关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那些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味他们的智慧和勤劳。

评分

我可以说,《西域文化史》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我一直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宏大叙事。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西域这片神秘土地的求知欲,而且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作者的学术功底可见一斑,他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和解读深度都令人惊叹。他没有拘泥于单一的民族或朝代视角,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和包容的视野,展现了西域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比如,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在西域的统治以及它们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汉唐时期的开放包容,到后来伊斯兰教传入后的转变,再到近代以来列强的觊觎,作者都梳理得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我尤其欣赏他对“西域”概念的界定,它并非一个固定不变的地理区域,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概念,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拓展和演化。书中对中原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在西域的交汇和融合的阐述,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文化元素,其根源可能就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这本书的史料引用也十分扎实,但作者的叙述却不显得晦涩,反而充满了故事性,让我能够跟随他的笔触,一步步深入历史的肌理,感受文化的脉动。

评分

《西域文化史》这本书,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史诗”级的著作。我一直对那些“大历史”的叙述感到着迷,那些能够将零散的事件串联起来,勾勒出宏大文明画卷的著作。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种叙事的渴望。作者的格局非常大,他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的历史,而是将整个西域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进行考察。我非常欣赏他对“丝绸之路”的解读,不仅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更是一条文化、宗教、技术、艺术传播的伟大动脉。书中对不同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以及它们对西域文化的影响,都有非常详尽的描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胡商”的研究感到兴奋,他们是真正的文化传播者,他们的商品、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信仰,都在无形中改变着西域的模样。书中对各种丝织品、香料、瓷器的考证,都让我看到了物质文明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作者的叙述充满了画面感,读起来仿佛能看到茫茫的沙漠驼队,繁华的集市,以及那些在战火与和平中交织的古老城池。这本书让我对“交流”和“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证明了文明的进步往往来自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互鉴。

评分

这部《西域文化史》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一直对丝绸之路和沿途的那些古老文明充满好奇,总觉得那里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拿到这本书,我简直像挖到宝藏一样。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他不是那种干巴巴地列举史实的人,而是把历史人物、事件、风土人情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他对早期西域各民族交流的描写,那种跨越山河、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比如,书中对佛教传入西域的讲述,不仅仅是宗教教义的传播,更是一场艺术、哲学、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比如龟兹壁画的风格演变,萨珊波斯艺术的影响,甚至是一些民间歌谣的细节,都展现了这种文化融合的多元和深邃。读到关于楼兰古国的部分,那种沧海桑田、繁华落尽的悲壮感油然而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那些消失在黄沙中的古老城池。书中对各种器物、服饰、建筑风格的考证也十分严谨,但绝不枯燥,而是将这些物质文化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贸易往来紧密联系起来,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每次翻开这本书,都能沉浸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岁月。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世界。

评分

图书仓库灰尘太大了!

评分

好书,名家之作,书籍装帧也挺好,封面设计漂亮。

评分

图书仓库灰尘太大了!

评分

图书仓库灰尘太大了!

评分

好薄的一本书吧,给孩子看

评分

好书,名家之作,书籍装帧也挺好,封面设计漂亮。

评分

可以说筚路蓝缕,但是指引后学。

评分

可以说筚路蓝缕,但是指引后学。

评分

可以说筚路蓝缕,但是指引后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