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華戰創傷學(第2捲):顱腦戰創傷》是一部全麵、係統、完整介紹顱腦戰創傷基礎與臨床救治的學術專著。本捲分為兩篇18章,主要包括顱腦戰創傷的流行病學及緻傷機製、病理生理、臨床特徵與診斷、戰現場急救與轉運、急癥處理與傷情分級、後期治療方法與護理、修復與康復。較為翔實地介紹瞭各型顱腦戰創傷在解剖、病理、生理、臨床徵象、影像學與治療等方麵的新成果,並把國內外新的實踐經驗和新思維、新觀念及實用技術介紹給讀者,使其從中獲得新的啓迪。
《中華戰創傷學(第2捲):顱腦戰創傷》內容圖文並茂,凸顯“科學、嚴謹、先進、全麵、係統、規範、標準、新穎、實用”原則,並彰顯我國顱腦戰創傷學領域的科研和臨床診療水平。對從事神經科學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工作者,創傷外科、急診科、口腔頜麵外科、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兒科和內科等醫生,以及醫學院校本科生、研究生與進修醫生等具有很好的參考和指導價值,也可作為戰創傷救治培訓教材使用。
作者簡介
付小兵,中國工程院院士,研究員、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費舟,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軍隊專業技術三級。
馮華,博士、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軍隊專業技術四級。
江基堯,醫學博士、教授(技術二級)、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篇顱腦戰創傷概論
第一章顱腦戰創傷流行病學
第一節顱腦戰創傷流行病學的基本內涵和主要特徵
第二節顱腦戰創傷分類
一、概述
二、顱腦創傷的分類標準及臨床分類
三、傷情程度分類
第三節顱腦戰創傷的流行病學因素及相關影響因素
一、參展人員因素
二、戰爭本身因素
三、環境和時間因素
四、救護因素
五、顱腦戰創傷發生率
六、顱腦戰創傷的緻殘率及死亡率
參考文獻
第二章顱腦應用解剖
第一節頭皮
……
英漢對照索引
前言/序言
《中華戰創傷學第2捲顱腦戰創傷》是《中華戰創傷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編寫和齣版體現瞭現代戰爭的新特點,符閤中央軍委習近平主席提齣的部隊“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是深化軍事鬥爭準備、強化部隊應急作戰能力、提升戰場救治水平的需要,同時也是對近期一係列非戰爭軍事行動衛勤保障經驗的總結,也是促進戰創傷學科發展的需要。這是曆史和現實賦予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現代戰爭的形式已經發生瞭重大的變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使用,使得顱腦戰創傷的發生率較之過去有瞭很大的提高。同時,戰場環境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製約瞭顱腦戰創傷的救治,導緻顱腦戰創傷死亡率居高不下。因此,如何提高顱腦戰創傷的救治水平,是維持部隊戰鬥力的關鍵問題之一。此外,近年來頻發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也對特殊環境下非戰爭軍事行動中顱腦損傷的救治提齣瞭新的要求,而對於這些行動中所積纍的寶貴經驗,也為今後災害救援中顱腦損傷的救治提供瞭重要的依據。
《中華戰創傷學第2捲顱腦戰創傷》的編寫,遵循《中華戰創傷學》的核心理念,本著“立足平時、著眼戰時”的思路,總結瞭幾十年來我軍在顱腦戰創傷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寶貴經驗,吸納瞭外軍最新的顱腦戰創傷救治理念,同時融入瞭顱腦損傷臨床、科研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本捲第一部分為顱腦戰創傷概述,包括顱腦戰創傷流行病學、顱腦應用解剖、顱腦戰創傷的緻傷機製與生物力學、顱腦戰創傷神經病理生理學、顱腦戰創傷後再生與修復、顱腦戰創傷的循證醫學研究與進展等內容,從流行病學、解剖學和緻傷機製等方麵對顱腦戰創傷進行瞭全麵和詳細的論述。本捲第二部分為顱腦戰創傷救治,包括顱腦戰創傷的傷史和檢查、顱腦戰創傷戰現場急救及轉運、顱腦戰創傷嚴重程度評估與重癥監護、顱腦戰創傷常用麻醉技術與並發癥防治及疼痛管理、頭皮和顱骨戰創傷、原發性顱腦戰創傷、繼發性顱腦戰創傷、顱腦戰創傷並發癥與後遺癥、二次腦損傷、顱腦戰創傷護理與手術配閤、顱腦戰創傷預後與康復治療特點、顱腦戰創傷常用救治方法評估等內容,全麵總結瞭顱腦戰創傷的臨床診治理念和方法,有利於臨床各級醫生熟悉如何完成戰創傷的臨床救治工作。
《中華戰創傷學第2捲顱腦戰創傷》由我們共同擔任主編,並牽頭組建以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損傷與修復分會和全軍戰創傷專業委員會的專傢為依托的編寫隊伍。他們是軍內外多次參加過局部戰爭戰場救護和地震、雪災、泥石流等災害醫學救援,在顱腦戰創傷方麵具有豐富經驗和廣泛影響力的著名專傢和中青年技術骨乾,是顱腦戰創傷領域的領軍人物和一流學者,具有紮實的顱腦戰創傷理論知識和豐富的顱腦戰創傷救治實際經驗及新思維、新觀念,積纍瞭長達數十年的顱腦戰創傷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的資料,這些寶貴的原始資料為本捲撰稿奠定瞭堅實的基礎,確保瞭書稿的質量和學術水準。
在本捲的編寫過程中,編委會先後組織召開瞭多次編寫會議,對本捲的學科門類、體係結構、章節內容、體例格式等,進行瞭科學規劃、認真研討,特彆強調注重內容的係統性、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最終確定瞭本捲的編寫指導思想、編寫規範和內容等。本捲寫作的體例格式統一規範,內容豐富準確、行文流暢、圖文並茂、層次分明、邏輯關係清楚,凸顯“科學、嚴謹、先進、全麵、係統、規範、標準、新穎、實用”原則,並彰顯我國顱腦戰創傷學領域的科研和臨床診療水平。可作為從事戰創傷研究的科研人員和臨床創傷外科各級醫生的重要參考書,也可作為顱腦戰創傷救治培訓教材。
本捲的編寫和齣版得到瞭國內多位著名醫學專傢、特彆是趙繼宗院士的幫助和指導,他們不辭辛苦,在百忙之中為書作序和審閱書稿,並且提齣瞭許多寶貴意見,為本捲增輝添色。許多專傢學者對本捲的內容及如何編寫等提齣瞭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有些意見和建議,我們已在書中給予瞭反映,尚有一部分富有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我們正在做進一步分析和研究,以期在將來的編寫中吸納和采用。在此,我們錶示由衷的感謝!並希望繼續得到廣大專業人士的批評指正,更希望廣大讀者提齣更多,更好的建設性意見,以便我們再版時改進,將這本書編寫得更好。
《中華戰創傷學(第2捲):顱腦戰創傷》圖書簡介 引言 戰創傷,是戰爭條件下特有的創傷類型,其復雜性、高緻殘率、高死亡率以及對個體、傢庭乃至國傢産生的深遠影響,始終是醫學界和軍事學界關注的焦點。中華民族曆經數韆年戰爭洗禮,在戰創傷救治領域積纍瞭豐富的經驗,也孕育瞭獨特的理論體係和實踐方法。《中華戰創傷學》係列叢書,正是這一寶貴醫學遺産的係統梳理與現代醫學發展的深度融閤,旨在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研究人員及軍事衛生專業人員提供一部權威、全麵、實用的專業參考。 本捲《中華戰創傷學(第2捲):顱腦戰創傷》,聚焦於戰時最常見、最凶險、最棘手的創傷之一——顱腦戰創傷。顱腦是人體的指揮中心,一旦遭受損傷,輕則導緻意識障礙、認知功能減退,重則危及生命,造成永久性殘疾。在現代高科技戰爭背景下,爆炸衝擊波、彈片、彈頭等造成的復閤型顱腦損傷日益增多,其救治難度呈指數級增長。本書力求從中華傳統醫學的智慧齣發,結閤現代神經外科、重癥監護、急救醫學、影像學、康復醫學等最前沿的科學技術,係統性地闡述顱腦戰創傷的特點、診斷、治療、康復及預防等各個環節,為應對未來戰爭中可能齣現的各類顱腦戰創傷提供堅實的理論指導和操作範例。 本書特色與內容梗概 本書共分為十二章,以宏大的視野、嚴謹的邏輯、詳實的資料,層層遞進地展現瞭顱腦戰創傷的全景圖。 第一章:顱腦戰創傷的定義、分類與流行病學 本章首先對顱腦戰創傷進行清晰的界定,區分其與和平時期普通顱腦損傷在病因、發病機製、損傷特點、救治環境等方麵的顯著差異。詳細闡述顱腦戰創傷的常見分類,如按損傷機製(貫通傷、閉閤性損傷、衝擊波傷等)、按損傷程度(輕、中、重度)、按損傷部位(顱骨、硬腦膜、腦實質、顱內血管、腦神經等)等。隨後,基於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及曆史戰役數據,對顱腦戰創傷的流行病學特徵進行深入分析,包括其在不同戰爭類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發病率、緻殘率、死亡率等,為製定相應的防護和救治策略提供數據支持。 第二章:顱腦戰創傷的病因與損傷機製 本章深入剖析顱腦戰創傷的各種病因,包括但不限於爆炸衝擊波、高能彈片、彈頭、銳器(如刺刀、碎片)、鈍器(如重物、車體)等。重點闡述不同病因對顱腦造成的具體損傷機製,如衝擊波引發的顱內氣壓傷、腦震蕩、彌漫性軸索損傷;彈片、彈頭造成的直接穿透性損傷、撕裂傷、粉碎性骨摺以及繼發性顱內齣血、感染等。同時,探討瞭復閤傷(如顱腦閤並胸腹部、四肢損傷)的特點,強調瞭戰時多因素、多層次損傷的復雜性。 第三章:顱腦戰創傷的早期救治原則與流程 早期救治是決定顱腦戰創傷預後的關鍵。本章詳細闡述瞭在戰時惡劣條件下,顱腦戰創傷患者的早期救治原則,強調“先簡後繁,就地搶救,專人負責,快速轉運”等核心理念。係統介紹瞭戰時急救站、野戰醫院等初級救治單位的組織架構、設備配置及救治流程。重點講解瞭現場快速評估、生命體徵監測、氣道管理、呼吸支持、循環維持、止血、鎮痛、抗休剋等基礎救治措施。同時,強調瞭戰時傷員分類、後送梯隊建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最大程度地挽救生命。 第四章:顱腦戰創傷的影像學診斷 影像學技術在顱腦戰創傷的診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章詳細介紹瞭適用於戰時條件的各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X綫、CT、MRI等。重點闡述瞭CT在急性期顱腦戰創傷診斷中的核心地位,詳細解讀CT掃描的典型徵象,如顱骨骨摺、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腦內血腫、腦挫裂傷、腦水腫、顱內積氣、血氣等。同時,探討瞭MRI在評估彌漫性軸索損傷、腦乾損傷、腦血管損傷等方麵的優勢,以及超聲、腦電圖等輔助檢查的應用。本書還將介紹一些簡易、便攜式的影像學設備在戰場的應用前景。 第五章:顱腦戰創傷的手術治療策略 手術是治療顱腦戰創傷的重要手段,尤其對於嚴重的閉閤性顱腦損傷和貫通性顱腦損傷。本章係統梳理瞭顱腦戰創傷的各種手術適應癥和禁忌癥,詳細介紹瞭顱骨骨摺復位、去骨瓣減壓術、硬膜外血腫清除術、硬膜下血腫清除術、腦內血腫清除術、腦組織清除術、顱內異物取齣術、顱內動脈瘤夾閉或栓塞術等。特彆強調瞭戰時手術的特殊性,如對麻醉、體位、消毒、止血、引流等方麵的要求,以及如何根據戰場條件選擇最閤適的手術方式,如微創技術、腔鏡技術等在戰傷救治中的應用。 第六章:顱腦戰創傷的非手術治療與重癥監護 對於部分顱腦戰創傷患者,非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救治手段,而重癥監護是保障其生命安全的關鍵。本章詳細闡述瞭顱腦戰創傷的非手術治療原則,包括藥物治療(如脫水劑、鎮靜劑、抗生素、止痛藥、抗癲癇藥物等)、生命體徵監測與管理(如顱內壓監測、血壓管理、氧閤管理、體溫管理等)、並發癥防治(如腦水腫、顱內感染、癲癇、應激性消化道齣血等)。重點介紹瞭戰時重癥監護單元(ICU)的建設、設備配置、人員培訓及管理模式,以及如何利用現代監護技術,為危重顱腦戰創傷患者提供最有效的生命支持。 第七章:顱腦戰創傷的並發癥及其防治 顱腦戰創傷常常伴隨多種嚴重的並發癥,如顱內感染、腦水腫、癲癇、腦脊液漏、顱內齣血、腦積水、腦梗死、高顱壓等,這些並發癥的發生極大地增加瞭救治難度和緻殘率、死亡率。本章對顱腦戰創傷常見的並發癥進行深入分析,闡述其發病機製、臨床錶現、診斷方法,並詳細介紹各種並發癥的預防與治療策略,強調早期識彆、早期乾預的重要性。 第八章:顱腦戰創傷的康復治療 戰創傷的康復治療是恢復患者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環節。本章係統介紹瞭顱腦戰創傷的康復理念、康復目標及康復流程。詳細闡述瞭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言語-吞咽療法、認知功能康復、心理康復等各項康復技術在不同損傷程度和不同損傷部位的顱腦戰創傷患者中的應用。強調瞭早期介入、個體化治療、多學科協作的康復模式,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製定科學閤理的康復計劃,幫助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復身體功能和社會功能。 第九章:特殊類型顱腦戰創傷的診治 本章聚焦於幾種特殊的顱腦戰創傷類型,如衝擊波腦損傷、彌漫性軸索損傷、貫通性顱腦損傷、彈片殘留等,對其獨特的病因、病理生理、臨床錶現、影像學特徵、手術適應癥、保守治療以及康復要點進行詳細闡述。例如,衝擊波腦損傷的非接觸性損傷特點,彌漫性軸索損傷的診斷難點,貫通性顱腦損傷的隧道效應及感染風險,以及彈片殘留的長期影響與處理原則。 第十章:戰時顱腦戰創傷的流行病學與防控策略 本章從宏觀層麵,結閤曆史經驗和現代戰爭趨勢,探討戰時顱腦戰創傷的流行病學特點及其演變規律。分析影響顱腦戰創傷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的因素,如武器類型、作戰環境、防護裝備、急救體係等。在此基礎上,提齣針對性的防控策略,包括加強防護裝備的研發與配備,改進戰術,優化急救體係建設,開展全民國防教育,提高公眾對戰創傷的認知與應對能力等。 第十一章:顱腦戰創傷的法醫學鑒定與研究 對於因戰創傷導緻死亡或殘疾的軍人,法醫學鑒定是必要的環節。本章介紹瞭顱腦戰創傷的法醫學鑒定原則、方法及注意事項,包括損傷成因分析、損傷程度評定、死亡原因推斷等。同時,探討瞭顱腦戰創傷的法醫學研究進展,如損傷痕跡分析、DNA鑒定、病理學檢查等,為司法實踐提供科學依據,也為進一步研究戰創傷的機製和預防提供重要綫索。 第十二章:中華傳統醫學在顱腦戰創傷救治中的應用探索 本章是對中華民族醫學智慧的傳承與創新。在梳理傳統中醫藥理論體係的基礎上,探討其在顱腦戰創傷救治中的潛在應用價值,如利用中藥的抗炎、止血、活血化瘀、醒神開竅等功效,輔助治療腦水腫、顱內齣血、意識障礙等。同時,介紹針灸、推拿等傳統療法在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緩解疼痛、改善睡眠等方麵的作用。本章力求在現代醫學框架下,科學、審慎地探索中醫藥在顱腦戰創傷救治中的地位與作用。 結論 《中華戰創傷學(第2捲):顱腦戰創傷》不僅是對顱腦戰創傷醫學知識的係統集成,更是對中國人民在長期戰爭實踐中積纍的寶貴經驗的總結與升華。本書凝聚瞭眾多國內知名專傢學者的心血,內容權威、翔實、實用,涵蓋瞭顱腦戰創傷救治的各個方麵,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為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各類顱腦戰創傷提供瞭堅實的基礎和可靠的保障。我們希望本書能夠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研究人員和軍事衛生專業人員手中的利器,為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維護國傢安全與穩定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