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全良 著
图书标签:
  • 临空经济
  • 区域经济
  • 经济发展
  • 产业集群
  • 交通运输
  • 政策分析
  • 空间经济学
  • 区域规划
  • 经济地理
  • 影响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30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4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2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临空经济蓬勃发展、良好态势,但临空经济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相对欠缺,本书选择中国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构建了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发展的数理模型;二是多层面系统考察了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事实特征;三是科学识别了北京、西安、郑州等典型临空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并对其绩效进行了客观评估;四是利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简介

王全良,河南虞城人,西安交通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兼任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临空经济等经济学相关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省部级课题近十项,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研究背景/1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8
第三节 研究方法/11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及技术路线/12
第二章 文献综述/16
第一节 关键概念界定/16
第二节 理论基础/20
第三节 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产生的经济影响效应/25
第四节 文献评述/31
第三章 临空经济区的国内外发展/33
第一节 国外临空经济区的发展/33
第二节 国内临空经济区的发展/50
第四章 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理论框架/64
第一节 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演变/64
第二节 临空经济区成长的机制分析/67
第三节 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模型/72
第四节 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79
第五节 本章小结/80
第五章 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事实特征/82
第一节 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的背景特征/82
第二节 我国临空经济区的事实特征/97
第三节 我国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主要模式/109
第四节 本章小结/112
第六章 临空经济区优势产业识别及绩效评估:实证分析/114
第一节 典型临空经济区的基本概况/115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20
第三节 临空经济优势产业识别和绩效评估/126
第四节 本章小结/135
第七章 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的影响:实证分析/136
第一节 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梳理/136
第二节 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经济发展因果关系检验/139
第三节 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147
第四节 本章小结/158
第八章 提升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160
第一节 临空经济区发展策略的基本原则/160
第二节 提升临空经济区发展的一般对策/162
第三节 典型临空经济区(郑州临空经济区)发展的对策建议/166
第四节 本章小结/178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180
第一节 结论/180
第二节 本书的创新之处/183
第三节 展望/184
参考文献/185
后 记/195

腹地经济发展与临空经济区的互动研究 导言 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正日益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特别是随着航空运输的快速发展,临空经济区(Aerotropolis)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其对周边腹地经济的影响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临空经济区与腹地经济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引导,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最终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本书的视角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地理学范畴,融合了产业组织理论、空间经济学、区域规划等多个学科的精髓,力求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章:临空经济区理论溯源与腹地经济的界定 本章首先追溯了临空经济区概念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机场周边产业集聚现象,到如今以机场为核心、功能复合的现代经济集群。我们详细梳理了学者们关于临空经济区核心要素、空间结构和发展阶段的界定,明确了其区别于传统工业园区的本质特征——即高度依赖航空物流和客运效率的“时间-空间压缩效应”。 随后,本书对“腹地经济”进行了精确的界定。腹地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邻近区域,而是指在特定交通网络下,能够有效接入临空经济区所提供的服务(如高端制造、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并从中受益的广阔经济腹地。我们构建了多层次的腹地划分模型,考虑了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区域航空网络对腹地范围的重塑作用,强调了腹地经济的动态性和可塑性。 第二章:临空经济区对腹地产业结构的重塑 临空经济区的建立,如同在区域经济版图中植入了一个高效率的“加速器”。本章的核心在于解析这种“加速”如何具体作用于腹地产业结构。我们认为,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价值链的嵌入与升级: 临空经济区通常会吸引跨国公司或高附加值产业的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这要求腹地企业必须向上游的研发环节或下游的专业化服务环节进行迁移或合作,从而推动腹地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型。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制造业向“制造+服务”模式转变的路径。 2.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溢出: 临空经济区对金融、法律、信息技术、专业咨询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本书探讨了这种集聚如何通过知识溢出和供应链配套的需求,带动腹地内相关服务业的专业化发展,打破了腹地原有的服务业发展瓶颈。 3. 新兴产业的催生: 针对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跨境电商等与航空运输效率高度敏感的新兴产业,临空经济区提供了最佳的孵化环境。本章分析了这些新兴产业如何通过临空辐射,带动腹地相关配套产业(如冷链物流、精密零部件加工)的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第三章:物流效率提升与供应链网络的优化 物流是连接临空经济区与腹地经济的生命线。本章聚焦于临空经济区如何通过提升整体物流效率来赋能腹地。 我们详细分析了“空铁联运”、“陆空多式联运”体系的构建。临空经济区并非孤立地提升航空货运效率,而是作为一个枢纽节点,优化了整个区域的物流网络。本书运用网络分析方法,评估了高铁、高速公路网络与机场的衔接效率,如何降低了腹地企业“最后一公里”的运输成本和时间延迟。 此外,我们深入探讨了智能仓储、自动化分拣和数据驱动的供应链管理在临空经济区中的应用,并研究了这些先进管理模式如何向腹地中小企业渗透和推广,帮助它们实现精益化库存管理,增强对全球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 第四章:空间溢出效应、土地利用与基础设施协同 临空经济区的发展必然带来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章从区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探讨了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我们分析了临空区对周边卫星城和次中心城市的“拉动”与“虹吸”效应。在拉动方面,临空区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商务活动,促进了腹地城市职住平衡和人口向交通便利区域的集中;在虹吸方面,也可能导致腹地核心城市人才和优质资源的过度流失。 本书特别强调了基础设施的协同规划。一个成功的临空经济区需要腹地提供高品质的能源、水利、通讯以及交通配套。我们研究了如何通过建立跨行政边界的“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确保腹地能够有效承接临空经济区产生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避免出现“孤岛式”发展。 第五章:政策环境与治理模式的创新 临空经济区与腹地经济的有效协同,极度依赖于创新性的区域治理模式和配套的政策环境。本章探讨了在跨区域合作中面临的行政壁垒和利益分配难题。 我们研究了在自贸区政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政策红利下,临空经济区如何为腹地企业提供通关便利、税收优惠等“制度创新”。同时,本书提出了构建“区域利益共享机制”的必要性,例如通过设立联合开发基金、共同投资区域基础设施等方式,确保腹地在经济增长中能够获得公平的回报,从而增强其配合临空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临空经济区对腹地经济影响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成功的案例表明,临空经济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增长点,而是一个区域经济体系的“神经中枢”,其价值的充分释放,依赖于腹地在产业承接、人才供给和物流配套上的深度参与和协同演进。未来的研究应更关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临空经济区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优化跨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实现整个大区域经济的内生性、可持续增长。本书期望能为国家级临空经济区的规划者和区域经济决策者提供一个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可操作的政策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让人产生强烈代入感的书,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经济现象,更是在描绘一个正在发生、并且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未来。我从这本书中看到了临空经济区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引擎,驱动着腹地区域的经济转型和升级。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困境,反而以一种审慎而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以及其对腹地区域的辐射作用的论述。这让我意识到,临空经济区的影响,远不止于表面的交通便利和产业集聚,更在于其能够孕育出一种全新的、更具活力的创新氛围,进而带动腹地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地区,因为临空经济区的出现,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无限遐想。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区域经济发展脉络的深度洗礼。它不仅仅是对“临空经济区”这一特定发展模式的剖析,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种模式在更广阔的腹地区域中是如何生根发芽,又将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未来走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特色,他似乎总能在一连串看似独立的经济现象之间,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无论是关于物流网络的优化,还是关于产业升级的路径,亦或是关于人才资源的流动,作者都能够将其与临空经济区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并分析其对腹地区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空间溢出”和“时间维度”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临空经济区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作者对这些复杂关系的细腻描摹,让我对区域经济发展 dynamics 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摆脱了以往对临空经济区的片面理解,看到了其背后更为宏大和 intricate 的经济图景。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真正洞察力的读物,而这本《临空经济区对腹地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它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从实践出发进行理论升华的严谨态度。作者并没有陷入对某些成功案例的简单罗列和赞美,而是试图去解构其背后的驱动力,以及这些驱动力如何作用于腹地区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那种全局观。他没有将临空经济区视为一个孤立的经济体,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区域经济网络中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的视角,使得他对临空经济区与腹地区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甚至可能存在的竞争与挑战的关系进行了更为立体化的呈现。书中关于“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的讨论,让我对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在引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时,并没有让它们显得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流畅的叙事中,使得复杂的经济现象变得通俗易懂。我从中不仅看到了理论框架的构建,更感受到了作者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未来发展的审慎思考。它不是一本写给少数专家的书,而是任何关心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那些生活在临空经济区辐射范围内的读者,都应该认真品读的一本书。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是它对“腹地区域经济”这个经常被忽视的维度的深度挖掘。我一直觉得,在讨论临空经济区这类大型发展项目时,焦点往往集中在其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对其周边腹地经济可能产生的长期、隐蔽的影响,讨论得相对较少。然而,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并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作者在阐述临空经济区如何通过提升交通便利性、吸引高端产业、促进技术创新等方式,来“赋能”腹地区域时,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探讨“赋能”的同时,也审视了潜在的“负面效应”,例如产业结构单一化、资源过度集中等问题。这种辩证的分析,使得全书的观点更加客观、全面,也更具参考价值。我从书中得到的启发,不仅仅是对临空经济区本身的认识,更是对我们如何更科学、更可持续地规划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如何更好地平衡区域发展中的利益,有了更深的思考。我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感兴趣的朋友,相信它会为你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倍感新奇的书,从一开始被它吸引住,到我逐页细读,直到掩卷长思,整个过程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并非那种上来就抛出各种专业术语、让人望而生畏的学术论著,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用平实而深刻的语言,缓缓道来一个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话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临空经济区”这一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与细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定义了什么是临空经济区,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一经济模式的内在逻辑和运作机制。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一张张宏大的战略蓝图在我眼前徐徐展开,那些关于交通枢纽、产业集聚、要素流动等概念,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经济脉搏。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宏观层面的描绘,而是巧妙地将视角向下延伸,触及了“腹地区域经济”这个更广泛、更贴近我们生活的话题。这种从“点”到“面”,再到“面”与“点”之间错综复杂关联性的阐释,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此类区域发展模式的理解深度。我之前对临空经济区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其对周边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拉动作用,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它对腹地内部的深层影响,可能更为 nuanced,也更为 fundamental。作者提出的诸多观点,都引发了我强烈的共鸣,也让我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产生了更多的好奇与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