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洛伐克] 马立安·高利克 著,叶隽,刘燕 编
图书标签:
  • 歌德
  • 尼采
  • 里尔克
  • 中德交流
  • 文化研究
  • 比较文学
  • 思想史
  • 德国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跨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18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88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德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2
字数:3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张闻天、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他者”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目录

自序:我的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之历程
第一部分 论歌德与中国
1932年:歌德在中国的接受与纪念活动
歌德《神秘的合唱》在中国的译介与评论
歌德《浮士德》在郭沫若写作与翻译中的接受与复兴(1919—1922)
歌德《浮士德》中的哥特式房间和日本箱崎的一问陋室
青年张闻天和他的“歌德的《浮士德》”
冯至及其献给歌德的十四行诗
冯至与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红楼梦》与“女儿性”

第二部分 论尼采与中国
尼采在中国(1918一1925)
尼采在中国(1902—2000)
茅盾与尼采:从始至终(1917一1979)
我的《尼采在中国》四十年(197l一2011)
论《红楼梦》与尼采文本中的忧郁主题

第三部分 论里尔克与中国及其他
汉宫“蓝花”:穿着捷克服饰的王昭君故事
两位中国现代哲学家论斯宾诺莎
表现主义在中国:译介与评论
里尔克作品在中国文学和批评中的接受状况
附录 他者的馈赠:马立安·高利克的比较文学研究之路
后记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德两国文化交流历程的学术专著。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勾勒了自18世纪末至今,两国在文学、哲学、艺术、思想等多个领域相互借鉴、融合与碰撞的宏大图景。全书聚焦于这一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旨在揭示其内在逻辑、重要节点及其对两国各自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启蒙之光与东方回响——早期接触与互鉴 本书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这一时期恰逢欧洲启蒙运动的余晖与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交织。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重点考察德国伟大诗人歌德与中国古典文学的渊源。歌德的《中国古典诗歌选集》及其对中国诗歌的欣赏,如何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学的初步认知?他如何在中国诗歌中汲取灵感,体悟东方哲思?本书将细致分析歌德作品中体现出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他与当时一些早期汉学家的交往,以此展现早期中德文化交流的萌芽状态。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这一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对西方思想的初步接触。尽管彼时接触有限,但零星的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与哲学思潮,如何在特定群体中激起涟漪?本书将考察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扮演了东西方文化传播的桥梁角色。这一阶段的交流,虽然规模不大,却为后来的深入对话奠定了基础,展现了不同文明在相遇之初,所产生的相互好奇与审视。 第二部分:思潮涌动与精神碰撞——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文化激荡 进入19世纪末,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深入,世界格局发生巨变,中德两国也分别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时期,两国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更为活跃和复杂的阶段。本书将重点解析德国哲学,特别是尼采的思想,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及其引发的回响。尼采的“超人哲学”、“权力意志”等概念,如何在救亡图存的中国激起巨大的思想波澜?本书将深入研究周氏兄弟、梁启超等先驱如何翻译、介绍并阐释尼采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走向,为中国思想界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这一时期德国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变化。随着德国在华的政治经济势力的扩张,对中国语言、历史、社会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本书将考察德国汉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探讨德国学者如何以更为系统的方式研究中国,以及这种研究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德国学者在理解中国文化时的优点与局限,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学术研究,为德国社会构建对中国的想象。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这一时期中德两国在艺术领域的交流。例如,德国的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如何开始影响中国艺术家,以及中国传统艺术如何以新的形式在德国展露头角。这一阶段的交流,呈现出一种更为深刻的精神层面的碰撞,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如何在思想的战场上相互审视、借鉴与挑战。 第三部分:诗意对话与心灵共鸣——20世纪初至中期的文化融汇 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聚焦20世纪初至中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作品和思想成为中德文化交流的典范。其中,奥地利诗人里尔克与中国文学的关联,是本书浓墨重彩描绘的一章。里尔克以其深邃的诗歌和对东方哲学的敏感,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本书将详细分析里尔克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特别是他对道家思想、中国山水画的体悟,以及这些如何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还将探讨他与中国留德学生、学者的交流,以及这种交流如何促进了东西方诗歌精神的对话。 同时,我们也将考察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对德国的吸引力。在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动荡后,德国社会经历了一次价值的重塑,中国文学的某些特质,例如其蕴含的东方智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在这一时期引起了德国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本书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德国的翻译与接受情况,探讨它们如何为处于困境中的德国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精神慰藉。 这一阶段的文化交流,更加注重个体心灵的感受和精神层面的契合。通过对歌德、尼采、里尔克等代表性人物的深入分析,本书揭示了跨文化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不同文明之间灵魂的对话与融合。 第四部分:反思与前瞻——跨文化交流的当代意义 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将对上述历史进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并探讨中德跨文化交流的当代意义。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两国文化交流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将分析当代中德文化交流的特点,例如官方文化交流、学术合作、民间交往等,以及它们在促进相互理解、增进友谊方面的作用。 同时,作者也将审视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出现的误读、刻板印象以及文化霸权等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各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又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对话?如何构建一种更为平等、互利的文化交流模式?本书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为我们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提供深刻的启示,强调跨文化交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和富有洞察力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壮丽的中德跨文化交流画卷。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互鉴与融合的深刻寓言,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张力,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跨文化交流,绝不仅仅是语言的互译,更是思想的对话、精神的碰撞。《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这本书,恰恰展现了这种深刻的互动。它不仅仅是列举了歌德、尼采、里尔克的作品在中国被翻译和阅读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作品在中国所激发的思想回响和文化变革。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呈现这种“研究”的?是梳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书信、评论文章,还是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解读?例如,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正经历剧烈的社会转型,像尼采这样强调个性和反传统的思想,是如何被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所接纳的?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种接纳中,寻求自身身份认同和民族复兴之路的?这本书是否会分析,歌德的“诗与真理”的追求,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中是否有相似的体现,从而为歌德思想的接受提供更深的文化土壤?而里尔克,他的“存在主义”雏形,以及对生命孤独的深刻体悟,在现代中国社会,尤其是经历过战乱和变革的中国人心中,是否能够找到共鸣?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些伟大的德国思想家,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他们的时代和国度,而是如同种子一般,跨越山海,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意想不到的果实。这本书对我而言,将是一次深入了解中德文化交融奥秘的绝佳机会。

评分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作品的表层分析,而是深入到了更宏观的文化交流层面。歌德,作为德国文学的奠基者,他的“世界文学”理念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多少作家受到歌德的影响,他们在创作中借鉴了歌德的哪些思想和艺术手法?而尼采,他关于“超人”、“权力意志”等概念,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无疑是极具冲击力的。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尼采思想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传播路径和接受过程的?是否会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尼采的形象在中国是如何被建构和解构的?里尔克,他晚期诗歌中对“内在生活”的强调,以及对“事物”的深情凝视,对于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读者而言,又会带来怎样的启发?这本书是否会考察,里尔克诗歌的翻译和接受,是如何在中国读者心中唤醒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关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位中国作家是如何通过阅读歌德的作品,提升了对文学的认识;某位思想家是如何在尼采的哲学中找到解决现实困境的灵感的;某位诗人又是如何受到里尔克诗歌的影响,创作出具有独特中国韵味的诗篇。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侦探故事,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无形的联系和深远的互动。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就像一扇通往历史长廊的窗户,让我看到了中德两国文化之间深厚而悠久的联系。歌德的广阔视野、尼采的深刻洞见、里尔克的独特诗意,这三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德国思想家,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和解读的?我迫切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具体展开“研究”的?它是否会深入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根据自身的文化语境和现实需求,来解读和运用这些德国思想的?例如,尼采的“权力意志”在中国,是否曾被用于论证某些政治思潮?而歌德的“天才观”,又是否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的观念产生过有趣的对话?里尔克诗歌中所展现的对孤独、对美的追求,又如何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引发了读者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反思?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出这种跨文化交流并非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而是充满创造性的转化和融合,其对具体案例的挖掘和梳理,无疑将使这本书成为理解中德文化交流史的经典之作。

评分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历史渊源的关注。歌德、尼采、里尔克,这三位巨匠的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德语文学和哲学的高度,而他们在中国被研究、被传播、被接受的过程,无疑是一部精彩的跨文化交流史。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描绘这种“交流”的?是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出版,还是更深入地探讨了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尼采的“权力意志”和“超人”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启蒙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激进的批判精神,是如何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吸收,并成为他们反思传统、寻求变革的重要思想资源?而歌德的“世界文学”理念,在中国是如何被理解和实践的?它是否启发了中国作家创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作品?里尔克,他那种对生命深刻的体悟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在中国经历现代化冲击的社会背景下,又为读者提供了怎样的精神慰藉和思考方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展示出中德文化之间并非单向的汲取,而是双向的互动、对话与共创,其研究的细致和深入,让我对揭示中德文化交流的复杂图景充满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张力。歌德的浪漫主义与启蒙精神,尼采的超验哲学与个体解放,里尔克的诗意存在与精神追寻,这三位代表性的德国思想家,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必然经历了复杂的“消化”与“重塑”过程。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具体呈现这种“重塑”的?是否会通过具体的翻译作品、文学评论、学术研讨等案例,来分析中国读者和研究者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这些德国思想的?例如,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寻找民族复兴之路的关键时期,尼采“超人”的思想,是如何被中国的知识分子所解读,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那些激进的改革者,是否从中获得了反抗传统、追求进步的力量?而歌德的《浮士德》,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又有哪些值得研究的译本和解读?它对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里尔克,这位“诗人的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的接受,是否更加侧重于其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德文化交流“细微之处”的机会,让我能够看到,那些源自西方的思想,是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开出别样的花朵。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研究”二字,让我对其中的学术深度充满了期待。《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显然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读物,它必然包含着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刻的理论分析。我迫切想知道,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是如何界定“跨文化交流”的?是仅仅关注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还是更广泛地包括了哲学思想、艺术观念、社会思潮等多个层面的互动?书中是如何处理歌德、尼采、里尔克这三位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语境下的不同影响力的?例如,尼采的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可能与歌德和里尔克截然不同。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作品本身的特性,还是中国社会当时的接受语境?我尤其对书中对“接受美学”理论的应用感到好奇。作者是否会从中国读者的视角出发,分析他们是如何理解和阐释这些德国文学和哲学作品的?在解读过程中,是否存在“视域融合”的现象,即德国文本的意义与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相互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意义?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文化如何在不同文明间传递、转化、再创造的窗口,其研究的细致和深入程度,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

“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这三个名字本身就代表了德国文学和哲学史上几个重要的转折点和高峰。《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这本书,将他们串联起来,进行中德跨文化交流的研究,这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我很好奇,这本书的叙事线索是如何展开的?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歌德的时代讲到里尔克的时代,还是按照主题,分别探讨他们在中国文化中的接受情况?其中,尼采的哲学,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无疑是研究的重中之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尼采的“ Nietzschean ”思想,是如何在中国被引入、被解读、被应用,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走向?例如,一些激进的革命者,是否会将尼采的思想作为反抗传统、追求解放的理论武器?而歌德,他那“求知若渴”的精神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有对应的基因?里尔克,他诗歌中对“内在生活”的关注,又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中国的个体生命体验提供新的思考维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德国思想,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所产生的复杂而深刻的互动,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让我跃跃欲试。

评分

读完《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开头部分,我脑海中涌现出许多关于“文化翻译”的思考。我们常说“翻译是两种文化的桥梁”,这句话在跨文化交流中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当翻译的对象是像歌德、尼采、里尔克这样具有深刻思想和独特风格的作家时。这本书必然会触及到翻译中的诸多挑战:语言的差异、文化的隔阂、时代背景的不同,甚至译者自身的文化立场和理解深度。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分析不同译本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中国读者对原著的理解的?是否会涉及到一些著名的翻译家,比如傅雷、朱光潜等,他们在翻译歌德、尼采、里尔克作品时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这本书还会深入探讨,当这些德语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后,它们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启发了新的艺术创作,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某种思潮的代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尼采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阐释,尼采那看似激进、颠覆性的思想,在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如何被接纳、被误读,又如何被一些有志之士用来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更是对思想传播史的梳理,是对文化基因在不同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的过程的探索。我期待从中看到,那些遥远的德国思想,是如何在中国找到共鸣,又如何被中国化的,甚至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评分

当我看到“跨文化交流研究”这个词汇时,我就知道这本书绝非等闲之辈。《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的标题,点出了研究的范围和深度,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歌德、尼采、里尔克这三位作家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各自的“生命轨迹”的?例如,尼采的思想在中国,很可能是在一个相对激进的时期被引入和解读的,而歌德的理念,可能更早地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进入中国,里尔克的诗歌,则可能在更近的时期,引起中国读者的广泛共鸣。这本书是否会分析,这种不同接受时间上的差异,与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阶段有着怎样的联系?是否会探讨,翻译的质量和译者的学术背景,对这些德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例如,一些关键的翻译文本,是否成为了连接中德文化的重要桥梁,而一些错误的解读,又是否造成了文化传播的误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扎实的文献考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让我能够看到,那些遥远的德国思想,是如何穿越时空的限制,与中国文化产生如此深刻的互动,甚至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和文学的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中德跨文化交流研究》一开始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对欧洲文学,特别是德国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歌德和尼采更是我心中的巨匠,他们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乃至世界文化。里尔克,虽然我接触他的作品相对较晚,但他的诗歌中所蕴含的深邃哲思和对生命、存在、孤独的独特感悟,同样让我着迷。这本书将这三位伟大的德国作家联系在一起,并且聚焦于“中德跨文化交流”,这让我感到非常新奇和期待。我迫切想知道,在不同时代、不同思想背景下的歌德、尼采和里尔克,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在中国被理解、被接受、被阐释的?他们与中国的文化、哲学、文学之间产生了怎样的碰撞与融合?这种跨越国界和时代的交流,又将为我们理解中德两国各自的文化特质提供怎样的视角?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复杂的文化脉络的,是选取了哪些具体的交流事件、翻译作品、评论文章,还是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来展开论述?这本书会探讨中国作家、学者、翻译家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吗?他们又是如何在中国语境下重新解读和创新德国文学的?我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文学作品的介绍,更是一次深入的文化对话,一次对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和演变的细致观察。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更多鲜为人知的跨文化交流的细节,展现出中德文化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持久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