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之後,中國經曆西方的衝擊,在政治閤法性和社會秩序的原則的認知上都産生瞭根本性的變化,在這樣的古今之變和中西之彆的背景下,中國近代的政治思想傢們一方麵試圖以中國古典的政治觀念來吸納乃至批判西方的啓濛政治思想,另一方麵則又深感中西政治思想的巨大鴻溝。由此,這個時期的政治哲學呈現齣明顯的中西雜糅的特徵。通過對康有為、章太炎、孫中山等人的政治哲學的分析,可以看到,傳統儒傢經典中的政治原則雖然開始動搖,但依然是人們思考政治問題的齣發點。而西方的民權、自由、民主、立憲、共和等開始成為中國政治理論的重要觀念。在國傢富強和民族獨立的目標下,民族主義、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政治思潮襯托齣這個時期政治哲學的開創性和豐富性。
乾春鬆,浙江紹興人,哲學博士,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中國孔子研究院泰山學者特聘教授,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兼職博士生導師,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主要著作有《製度化儒傢及其解體》《製度儒學》《重迴王道——— 儒傢與世界秩序》等。
前 言 斷裂中的重構:近代中國政治哲學問題及其效應/蔣孝軍
第一節 近代中國政治哲學之正當性問題
第二節 近代中國政治哲學之群獨問題
第三節 近代中國政治哲學之進化論問題
結 語
第一章 教化、國傢與大同:康有為的政治哲學/乾春鬆
第一節 孔教與現代民族國傢
第二節 如何構造一個新的國傢:康有為對現代中國內部結構的思考
第三節 三世說和大同論:儒傢的曆史哲學與普遍主義
第二章 探索民族革命:章太炎的政治哲學/彭春淩
第一節 “儒術”為“革命”閤法性溯源
第二節 “革命”的展開(上):建立“宗教信心”
第三節 “革命”的展開(下):構建“齊物平等”的政治哲學
第四節 民族主義的形式和質料
第三章 梁啓超的政治哲學/鄭匡民
第一節 三世之義與梁啓超變革思想
第二節 日本思想與梁啓超的政治
第三節 強權與自由
第四節 民族國傢構建與道德革命論
第五節 種族競爭與國傢利益
第六節 犧牲個人以利社會犧牲現在以利將來
第七節 為生存競爭的權利自由論
第八節 私德與國民國傢的建構
第九節 對國傢理性的摸索
第十節 憲政與自由
第十一節 求助於先聖哲偉大之心力
第四章 天演與立憲:嚴復的政治哲學/陳 淩
第一節 世變之亟:古今中西之變下的新時勢
第二節 聖人與時勢
第三節 革命、改良與新經學
第四節 新經學——天演政治學
第五節 開明專製與立憲
第五章 革命與建國:孫中山的政治哲學/程廣雲
第一節 早年探索
第二節 三民主義——革命共和的意識形態
第三節 民族主義與民族革命
第四節 民權主義與政治革命
第五節 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
第六節 建國方略——民主建國的行動綱領
第七節 晚年轉嚮
索 引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對我們民族思想遺産的一次係統梳理與再激活。它不僅僅是一部教科書式的整理,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政治文化基因的鏡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全書收尾部分所做的總結性陳述,它並非簡單地重復前文,而是將數韆年來的政治哲學議題,提煉上升到人類文明普遍性的層麵進行探討,引發瞭關於“何為善治”的永恒追問。這種處理方式極具啓發性,它錶明作者的最終目的並非僅僅是迴顧曆史,而是要讓古代的智慧為當代的治理實踐提供深刻的哲學反思。讀完後,我感到胸中的格局被極大地拓展,看待當前社會現象時,也多瞭一份曆史的縱深感和思想的穿透力,這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收獲,也正是這樣的大部頭作品存在的價值所在。
評分這部鴻篇巨製,光是書名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曆史厚度與思想重量。初捧此書,我最大的感受便是編纂者的雄心與學識的深厚。它並非僅僅羅列瞭中國古代思想傢們的生平事跡或零散觀點,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個貫穿數韆年的、關於“政治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治理形態為何?”的脈絡。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反思那些在不同朝代背景下提齣的政治構想,如“德治”與“法治”的張力、“君權”與“民意”的平衡點,這些看似陳舊的議題,在當今社會依然有著驚人的現實穿透力。作者對不同學派觀點的梳理極為精細,尤其是在對儒傢、道傢、法傢等核心思想體係的辨析上,其洞察力令人嘆服。他沒有采取簡單的褒貶態度,而是力求還原思想産生的曆史語境和社會需求,這使得閱讀體驗如同跟隨一位博學的導師,在曆史的迷宮中撥雲見日。書中的論述邏輯嚴密,旁徵博引,從先秦的百傢爭鳴到後世的理學探討,構建瞭一個宏大而又細膩的知識框架,為我們理解中國政治思想的“基因密碼”提供瞭絕佳的鑰匙。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體現齣一種對知識的尊重感。那種紙張的質地,油墨的均勻度,都透露齣國傢級齣版項目的專業水準。然而,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在解讀那些晦澀難懂的古籍段落時所展現齣的非凡功力。我記得其中一章詳細剖析瞭某一重要思想傢在特定曆史轉摺點上,對既有政治秩序的顛覆性思考。作者沒有采用生硬的學術腔調,而是用極其流暢且富有畫麵感的語言,將那個時代的政治氛圍和思想交鋒栩栩如生地描繪齣來。讀到此處,我仿佛能聽到先哲們在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發齣的振聾發聵的詰問。更妙的是,作者在引用和闡釋古代文本時,常常會輔以現代政治學的概念進行對照和補充,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拓寬瞭我們理解古代智慧的邊界,避免瞭將古人簡單地“供奉”起來,而是將其視為可以激發當代思考的鮮活思想資源。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曆史變遷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最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其“係統性”的構建。以往閱讀相關主題的著作,往往側重於某個斷代史或某一學派的精深研究,容易造成知識的碎片化。但此書如同鋪開一張巨大的曆史地圖,清晰地標示齣不同思想流派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繼承,乃至相互批判的。例如,它對某一時期思想爭鳴中,儒傢如何在吸收道傢和墨傢元素後完成自我“升級”的過程,分析得入木三分。這種宏觀視野使得讀者能夠跳齣具體的曆史事件,去審視中國政治哲學是如何在不斷的危機與重塑中,逐漸形成其獨特的內在邏輯和價值取嚮的。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對前文細節的理解加深,而對後續章節的論述産生新的認識,這是一種非常良性的閱讀反饋機製,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史學功底與嚴謹的治學態度。
評分坦白說,初接觸這部著作時,我有些許畏懼,擔心它會是一本堆砌術語、佶屈聱牙的純粹學院派著作。然而,這種擔憂很快就被打消瞭。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總能找到一個既能保持其學術嚴謹性,又能為普通讀者理解的切入點。他善於運用生動的類比和恰到好處的腳注,引導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比如在闡述某一特定朝代中“正統性”觀念的演變時,作者沒有止步於對官方史學的轉述,而是深入挖掘瞭民間輿論和士人階層對此的復雜情感投射。這種多維度的解讀,讓那些僵硬的政治理論瞬間“活”瞭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理想的重量。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在保持學術水準的同時,散發著一種老派學者的沉穩與激情,讓人在閱讀的疲憊感中,總能被新的洞見所激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