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以赫西俄德為主題,萃集當代幾篇傑齣的赫西俄德研究,它們或串聯多部作品,呈現他筆下的世界全景,或細品一部精品,探尋其中深藏的自然哲學和政治哲學意蘊。
主題文章之外,本期特彆收入一篇彆緻的《詩經?關雎》研究,作者為張毅——早聽說她的課講得好。張毅此文以《易經》思想為根底,從人的生存的角度解《關雎》,深入淺齣,清新彆緻。讀者無論學識高下,皆可進去一觀,結果自會各得其所。
另有清末湖南郭倬瑩先生講授國文時所撰《四部通論》,此文未曾刊布於世,文字平易,而立意頗齣恆蹊,其大旨在於文章以外有學問,
而我國學問之源在經史,故先論經史流別,次及子集。
另有一篇日本人研究《老子》的文章亦頗值得一觀。
本期為赫西俄德專題,選譯瞭英語學界研究赫西俄德的四篇代錶性文章,分彆涉及赫西俄德詩歌與自然哲學和政治哲學的關係問題,意圖顯示赫西俄德的兩個世界——自然的世界和正義的世界之間的關係,揭示赫西俄德與古希臘思想的深刻勾連。
“古典作品研究”欄目選譯瞭日本學者齋藤拙堂的《老子辨》和古希臘哲學傢埃斯基涅斯的《阿爾喀比亞德》殘篇。“思想史發微”則收錄研究海德格爾的力作《從“同一者”到“命運”》;“舊文新刊”欄目刊布民國湖南學者郭倬瑩的《四部通論·經部流別》;“評論”收錄兩篇譯文,分彆涉及黑格爾和施特勞斯。
目 錄
論題 赫西俄德的世界
赫西俄德的“原始思想”·······················羅伊(魏冠東 譯)
赫西俄德的世界·································剋雷(時霄譯)
正義之詩:赫西俄德和古希臘法律的起源·········加加林(程銳譯)
《勞作與時日》繹讀·······················巴特萊特(程銳譯)
古典作品研究
老子辨····································齋藤拙堂(熊宸譯)
埃斯基涅斯及其《阿爾喀比亞德》殘篇········梁中和 吳立立編譯
鹹恒之際——毛詩《關雎》傳箋通說······················張毅
思想史發微
從“同一者”到“命運”································陳輝
舊文新刊
四部通論(一)········································郭倬瑩
評 論
評希剋斯《國際法和公正世界秩序的可能性》
······································麥剋布裏奇(馬晨譯)
施特勞斯本人能站起來一下嗎?·················赫頓(何祥迪譯)
這本書的尺寸和重量拿在手裏,分量感十足,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它不像現在很多追求輕薄的齣版物,而是更像傳統意義上的“鴻篇巨製”。內頁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大段的文字看起來並不擁擠,為讀者的思考留齣瞭空間。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文本,但僅僅是這種閱讀體驗的物理層麵,就已經讓我感到非常愉悅。它給人的感覺是,作者是抱著一種非常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個主題的,並且希望讀者也能以同樣的鄭重來對待它。這種對閱讀環境的營造,是很多當代書籍所欠缺的。
評分初拿到手時,我立刻被它那種厚重而嚴謹的氣息所吸引。這本書的裝幀風格非常傳統,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一切都以內容為核心,這種樸實中透著力量的感覺,讓我對它的學術價值充滿瞭信心。我注意到它在裝訂上的處理非常紮實,即便是經常翻閱,想必也不會輕易損壞。這種對物理形態的關注,在我看來,恰恰反映瞭作者和齣版方對所載知識的重視程度。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流行讀物,而是沉甸甸的、需要用心去消化的知識載體。這種低調但有力的存在感,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期待。
評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所散發齣的那種曆史感和穿透力。它的設計語言非常剋製,沒有使用當下流行的那些張揚的色彩或圖像,而是選擇瞭一種更內斂、更具象徵性的視覺錶達。這使得整本書看起來就像是一件經過時間洗禮的古董,散發著低調的智慧光芒。這種設計上的選擇,無疑是在嚮那些追求深度和永恒價值的讀者發齣邀請。它不是為瞭快速吸引眼球,而是為瞭贏得長久的駐足和沉思,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特質。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有一種古典的韻味,光是翻開它,我就感覺自己被帶入瞭一個遙遠的時代。內頁的排版清晰易讀,紙張的質感也很好,讓人閱讀起來非常舒適。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處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字體選擇和章節分隔,都體現齣瞭一種對知識的尊重。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內容,但僅從外觀和裝幀來看,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本經過精心打磨的學術作品。它讓人有種想要慢慢品讀、反復揣摩的衝動,仿佛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這本書的裝幀不僅僅是保護內容,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再現,讓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對其中蘊含的智慧産生瞭敬畏之心。
評分從觸感上來說,這本書的紙張非常考究,有一種細膩的紋理,翻動時發齣的聲音也帶著一種獨特的質感,絕非那種廉價印刷品的刺耳。這讓我聯想到過去那些需要被珍藏的文獻。它似乎在告訴我,書裏的內容是值得被反復研讀和保存的。雖然我暫時還沒有進入到具體的論述層麵,但這種對書籍實體形態的重視,已經成功地在我的心理上建立起一種初步的“殿堂感”。我期待著內容能夠與這精良的外部包裝相匹配,共同構建一次深入的知識探索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